一年級數學説課稿8篇 奇思妙算: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8W

這是一篇關於一年級數學説課稿的文章。在國小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精心準備和巧妙設計的説課稿,幫助孩子們理解數學知識。本文將為大家分享一篇優秀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希望能為教師們提供一些靈感和指導,提高教學效果。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8篇 奇思妙算: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第1篇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9的認識和有關9的加減法》第二課時。

本單元教材主要包括數10以內數、認數字、寫數字、10以內各數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這部分教材是國小生開始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課題之一。在這一階段給學生打好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一般來説,兒童在入學前都會數10以內的數,有些還能認數字,即使有些還不認識,逐步記住數字的字形,也不困難。而寫數字就比較困難了。初入學的兒童對數字的結構和筆順不易掌握,另外,手指也不靈活,拐彎不圓滑,要寫得整齊勻稱就更難一些,因此,教學生寫數字要作為一個重點。

數學一年級上冊“9”的認識説課稿:10以內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候,出現數的組成,在知道數的組成的基礎上講加、減法。因此,學好10以內的數的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今天教學的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9的組成、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指導9的寫法

在教學9的組成時,教材強調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擺,自己歸納9的組成。初步培養分析、綜合的能力。

在教學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時,教材要求把序數與基數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兩者的區別和聯繫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指導9的寫法時,因為9與6容易混淆,要加強分辨字形的練習。

根據編者意圖以及一年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要求:

(2)通過説一説、對一對、連一連、拍一拍等遊戲熟悉9的組成。發展學生的思維,初步培養學生對應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在練習的安排上,我採用學練結合的方式,其中,在9的組成的練習上,我先讓學生説9的組成卡片,再對口令,然後連線,最後擊掌,採取了多種方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使學生在愉悦的`學習環境中由不熟悉到熟悉,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作業的安排上,我安排了練習九第1題和在□中填數,使學生對9的組成作進一步的練習。

學生通過9以內的數的學習,對9以內的數的組成以及發現過程已十分熟悉,對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寫數時,還不夠圓滑、勻稱。

一年級學生處於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自覺性很差,動力明顯不足,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他們思考、觀察、表達、練習、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

根據本課知識特點和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一年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説法是有道理的。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還保留着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一擺、弄一弄,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寬鬆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狀態下學習和工作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而情緒低落或鬱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下列學法:

先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學生找出四種不同的擺法,再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按順序填在書上。

通過填數的組成卡片、對口令、連線、擊掌等形式逐步熟悉“9”組成。

把基數與序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進一步加深對基數與序數含義的理解。

加強9與6的比較,指出9的上面象個0,下面象個1,但要連續起來寫,還要注意筆順。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8篇 奇思妙算: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第2張

第2篇

?統計》,它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內容,課改以前的教材是中高年級開始學習統計,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開始從一年級學習,目的是強化學生的統計意識。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統計,但是在學習這部分知識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了,比如老師要了解班裏有多少同學在學校吃飯或者有多少同學坐校車,同學則舉手表示等,這些經驗正是幫助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基礎。學好它也為後面進一步學習系統的統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會認識簡單統計圖表,並能選擇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數學問題和解答這些問題。

3、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初步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知道統計與生活的廣泛應用。

這個環節我設計的內容是一上課,伴隨着優美的音樂就在大屏幕上出現課間10分鐘活動的畫面,畫面上有的同學在跳繩,有的同學在踢毽,還有的在拍球,爬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然後我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説説圖上有什麼?孩子們會説出有四項活動,還有每項活動的人數。在這裏我沒有按照教材提供的統計孩子們喜歡什麼顏色這個素材進行教學,而選擇了課間10分鐘活動,是考慮到活動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他們更感興趣,有實際經驗,喜聞樂見。

接下來我請同學們試着根據每項活動的人數在小格中塗顏色,紙上有四豎行空白小格,下面印着這四項活動的圖,先讓學生明確一個格表示一個人,學生明確後繼續追問有3個人塗幾個小格,起到一個提示的作用,使學生馬上聯想到有幾個人就塗幾個小格。

這個活動完成後進行評價,先是請幾位同學把塗好顏色的紙拿到投影下展示,其他同學説説哪塗得好,哪塗得不好;再請小夥伴交換互評,互相判斷小格的個數是否塗對了,如果有錯馬上改過來,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了一個小格表示一個人 ,還使學生感悟到統計過程中的嚴謹性,同時又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來,評價結束後每人獎勵一顆星,做為一種激勵。

這時我板書統計,但是這裏所呈現的只是統計的一部分,因為統計是通過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並做出決策的過程,而這裏是最初步的統計認識,沒有結束決策。

這部分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我共設計4個層次進行,使學生親身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獲得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填寫統計圖表的親身體驗。

首先我給每個孩子發一張印有跳繩、踢毽、爬竿和拍球四個項目的題卡,請他們在自己最喜歡的項目下面畫“√”,當我把提卡彙集到一起時,我先請同學們猜一猜班裏喜歡哪項活動的人最多,在這裏同學們猜哪項活動的可能性都有,到底誰猜對了呢?同學們都想馬上知道結果,這就激發了他們繼續想探究的願望,突出了學習過程中的猜測與論證的思想,很自然地就進入到了第2步的學習—整理數據。

為了更好的統計每項活動的人數,我發給同位兩個人一張紙,準備記錄。記錄前先説説可以用什麼符號來記錄。我估計孩子們會説出畫“О”、畫“√”、畫“ ”、畫“ ”等,可能極個別同學會説用“正”字來記錄,但也有可能説不出來,那麼由我再給同學介紹, 然後用課件及時演示“正”字加深對“正”字的認識,並指定一組接受能力高的同學到黑板來用正字記錄,其他同學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老師唱票學生一人記錄,一人監督,不僅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還降低了記錄過程中出現的誤差。唱票結束我又請同學們比較用哪種方法記錄好,有可能孩子會發現用“正”字記錄好,可以五個五個數,佔地方小,滲透用正字記錄的優越性,使認識得到昇華,也可能還有一部分人喜歡畫О、√等,但是我在這個問題上不限制孩子,不規定他們必須用什麼符號記,這樣做是為了給他們留下發展的空間,讓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慢慢領悟。

首先用課件出示空白的統計圖,提問如果是1個人怎麼塗,4個人、6個人呢,在回答中體會統計圖左側的數與小格的關係,再去比較統計圖與剛才塗顏色的小格有什麼區別,發現塗小格時要一個格一個格去數,塗統計圖中的小個可以看數塗,這對於學生來講是認知上的一個飛躍。

在這個層次我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他們留有大量的時間在觀察中掌握塗格的方法,因為現場統計的數據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利用課件的交互性隨時調節,並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和鼓勵。

一個從統計圖能獲取些信息,另一個是根據獲得的信息能提出數學問題並且解決問題。把今天所學知識與以前的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及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同時注意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用課件出示根據全班同學生日情況提前製作好的統計圖。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互相説一説從統計圖中都知道了什麼,能提出什麼問題,怎麼解決。比一比哪組提出的問題多,解答的正確。這樣做的目的是再一次體現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統計圖,提高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生日圖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可以選擇的信息,比如可以根據月份提問,知識豐富的同學還可以根據上半年、下半年或季度等提問。

我製作一個課件,內容是伴隨優美的.音樂出示天塔、水上公園、長城、盤山的四個景點圖,我想同學們會又一次興奮,天津太美了,這裏很自然的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接下來的任務是統計每個景點要去多少人,我在黑板先貼出這四個景區圖,請孩子們把桌上的紅五星貼在自己喜歡的景點下面,貼好後一起數清人數,獨立完成統計圖和統計表並回答問題。

在這裏讓孩子們再一次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獨立填寫統計圖表的全過程,體驗統計的社會意義和作用,掌握初步的統計方法。

這個活動結束後我又安排了一次交換評價,讓每個同學為自己的同桌畫上小星星。這種評價方法我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用,效果很好,孩子們評價時很客觀,無論是給自己的同桌最高級別的五顆星還是給四顆星都要説清原因,使評價具體化,不僅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還體現多元化評價。

在這裏我又收集了一些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統計圖,用課件展示,目的是使學生的眼光不是隻停留在課堂上,而是走出課堂,從其他地方看到統計知識的應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如果畫面做得很精美,還可以使學生感到賞心悦目,又培養了審美情趣。

最後我又安排學生課後在報紙、雜誌或網上收集喜歡的統計圖和統計表,下一節課用來交流欣賞。

下面我在簡單介紹以下板書設計,因為本節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所以黑板上中間只寫“統計”兩個字,下面是三組同學分別用不同方法記錄的情況和最後的四個景區圖,呈現出學生主要的學習內容。

第3篇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是學習三角函數定義後安排的一節繼續深入學習的內容,是求三角函數值,化簡三角函數式,證明三角恆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個三角函數的基礎,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它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整個中學學習中起重要作用。

a、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猜想出兩個公式,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式,掌握基本關係式在兩個方面的應用:

1)已知一個角的一個三角函數值能求這個角的其他三角函數值;

b、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猜想——證明的科學思維方式;通過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想;通過求值、證明來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通過例題與練習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其知識遷移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數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難點:同角三角函數函數基本關係在解題中的靈活選取及使用公式時由函數值正、負號的選取而導致的角的範圍的討論。

學生剛開始接觸三角函數的內容,學習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對這一方面的內容既感到新鮮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躍躍欲試,學習熱情高漲。

1、教法分析:採取誘思探究性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思考、類比、討論、總結、證明,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主動探究中汲取知識,提高能力。

2、學法分析: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出發,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決問題.數學學習必須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則的形成過程,突出數學本質。

例1、設計意圖:已知一個角的某一個三角函數值,便可運用基本關係式求出其它三角函數值。在求值中,確定角的終邊位置是關鍵和必要的。有時,由於角的終邊位置的不確定,因此解的情況不止一種。本題主要利用的數學解題思想是:分類討論

(1)分子、分母是正餘弦的一次(或二次)齊次式,注意所求值式的分子、分母均為一次齊次式,把分子、分母同除以 ,將分子、分母轉化為 的代數式;還可以利用商數關係解決。

(2)“化1法”,可利用平方關係 ,將分子、分母都變為二次齊次式,再利用商數關係化歸為 的分式求值;

如此設計教學過程,既複習了上一節的內容,又充分利用舊知識帶出新知識,讓學生明白到數學的知識是相互聯繫的,所以每一節內容都應該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導中,教師是用創設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去發現關係式,多讓學生動手去計算,體現了&qut;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探索得材料,研究獲本質,思維促發展&qut;的教學思想。通過兩種不同的例題的對比,讓學生能夠明白到關係式中的開方,是需要考慮正負號,而正負號是與角的象限有關,角的象限題目可以直接給出來,但有時是需要已知條件來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過分析,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解決了。

由於課堂在完成例題及變式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與嘗試,故對學生的檢測只能安排在課後的作業中,作業可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掌握的情況,能否靈活運用知識進行合理的遷移,可以發現學生在解題中存在的問題,下節課教師再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加以評講,並設計相應的訓練題,使學生的認識再上一個台階。

第4篇

本課時的教學核心內容是學會10的加減法,在分蘋果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今天老師請你們幫個忙,把這堆蘋果分成兩堆,每堆有幾個 你有幾種分法 (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每個人用10根小棒試着分一分)

最後總結出幾加幾得10的.所有算式,讓學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並問:哪種排列方法好 並説出理由.

讓學生看算式,找一找從中發現了什麼規律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1)使學生初步感知:在總量10不變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減少

(2)出示表格,問這個表格怎麼填(只要表格中上下兩個數相加等於10就行)

(3)數學遊戲——數字划拳遊戲(同位同學相互做,比如説:一個同學出2根手指,讓對方同學出8組成10)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象.聲音.文字於一體,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新的知識.我在教學中就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情景圖的展示,作業的設計就充分利用了這點.

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生動活潑的情景中學習新的知識,另外通過數小棒這些真實的實物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既加深了他們的記憶,也在遊戲中學習了新的知識.

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同時,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學習 習慣,讓他們獨立思考,獨自發現規律,不能由老師全權代替.

合作互動學習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特別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合作互動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易於合作.

第5篇

?認識圖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徵;再從眾多不同的平面圖形中分類,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徵,並能辨認、拼組。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根據它們的特徵,並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進行表演的玩具小熊貓,“小朋友們,我是誰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玩玩,好嗎?我還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禮物,請你們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拿在手裏,誰來告訴大家,你手裏拿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

讓學生觸摸物體表面,初步感知“體、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來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彎彎的……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裏,教師將學生們喜歡的玩具動物小熊貓帶進了課堂,將教師的語言轉換成小熊貓的語言,讓學生感到十分親切有趣。再讓學生觸摸物體的表面,感知其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出示長方體,讓學生試試能從長方體上找出什麼圖形;學生回答後,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

生答:從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長方形。

師啟發談話:“我們能從這些物體上找到長方形,那麼能從它們上面找到其他的圖形嗎?請大家4人一組,找找看。”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從其他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

一起出示四種圖形,讓學生説出它們的名稱並板書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裏。

?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麪的關係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教師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揭示了體和麪的關係。教師同時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體會體和麪的關係。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教師拓展性的設問,也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和時間。】

小熊貓説:“小朋友真能幹,已經能從不同的物體上找到不同的圖形了,那我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用桌上的物體來描這些圖形呢?小朋友試試看。”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用“體”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説説是用什麼物體描出來的,描出的是什麼。

師説:“小朋友們,這些圖形擠在一張紙上一點也不舒服,於是它們找到了四座房子,它們跳呀跳,跳到了我們的黑板上,想請小朋友幫它們分房子。小朋友願意嗎?”(小黑板出示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點名請學生給圖形按“門牌”分房子。

?如何對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呢?教師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用物體描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遊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更增進了一步。】

師(出示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説:“圖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它們來到花園捉迷藏。小朋友找找這裏有我們認識的哪些圖形。”學生自由發言。

“你們看這些圖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願不願意給它們穿上它們喜歡的'衣服。”請學生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塗色。

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平面圖形,想起來的就站起來説。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課標精神的體現。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

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尋找身邊圖形的活動,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小熊貓:“小朋友玩得真不錯,你們還能設計出新的玩法嗎?”生1:用圖形拼各種物體。生2:用圖形畫各種物體……

放手讓學生分小組用圖形進行拼組:可以用各種圖形畫,也可以用現有圖形拼組,由學生自由選擇。

有的學生拼出了一輛車;有的畫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雞,煙囱還冒着煙;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車,好長好長的車廂,他説,我要在這兒安我的家,我住這,小貓住這,等等,我們想到哪兒,馬上就可以出發……

拼好後,學生們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有的學生看見了別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見學生的互相學習是多麼的有效。在學生廣泛參觀的基礎上,進行評價。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並説説用了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物體。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並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教師讓學生離開座位參觀,給學生的互相學習提供了機會;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小熊貓:我們今天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説説。想想和這些新朋友還有什麼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別忘了告訴我。小朋友再見!生:小熊貓再見。

?簡單的課後練習,為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這是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師採用遊戲活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小組活動,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本節課教師還注重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比如: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形狀的物體;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此外,教師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放性地尋找圖形活動和拼組圖形的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第6篇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小兔請客》,《小兔請客》選自北師大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二)的第一個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加減法和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安排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一節課,本節課從學生感興趣的小兔請客這一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體會加減法的意義,學習掌握計算的方法理解算理。這節課為學生繼續學習加減法計算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

重點:計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則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在實際情境中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三維目標?新課標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和模仿,而要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才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我運用多媒體,採用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直接感觸的基礎上,體會算理,掌握多樣的計算方法,體會加減法的意義。具體設計了以下環節:

温故、知新、鞏固、拓展,體現了我校“一二三四”教學模式中的四個步驟,從複習到作業的佈置展示了課前、課中、課後的三個環節。

引入情境、仔細觀察、尋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列式解答、進行小結這樣一個流程完成知新這個環節。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我設計了“想一想”、“數一數”、“撥一撥”三項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腦。採用探究、交流的形式掌握新知,突破重點難點。接着設計了闖關活動進行鞏固練習,最後一關進行了拓展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後進行了總結,並且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拖了幾分鐘;總結計算方法時語言不夠精準,忘了佈置作業。

第7篇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遊戲”、“送信遊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並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後,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1.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1.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1)説數字:學生説出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2)用數字:引導學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説一句話。

(3)找數字:啟發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並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遊戲。

(4)排數字:啟發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出示小黑板)教師以一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導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麼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説:“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

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xx的話去做,終於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6.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並作為課後的作業,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第8篇

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六單元中的《10的認識》。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先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以及多位數的基礎。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情感。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情境,多媒體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10,建立數感。

2、根據學生心理髮展和認識規律,本課的教學從直觀到數學抽象,從生活到數學,再從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的作用。

注意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推理、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整節課以小朋友們為國慶節學校所舉辦的活動而積極準備為主線,貫穿始終。通過多媒體形、聲、色、動的功能,吸引並引導孩子們在教學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究、去解決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同時增進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

國慶節即將來臨,學校為慶祝祖國的生日要舉辦放飛和平鴿的儀式。一3班的老師和同學正在為活動而做準備,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題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創設的情境,引發學生好奇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1、引導觀察從主題圖發現了什麼?並交流自己數數的結果。初步認識10。

2、多媒體情境:吳瑾同學為學校準備了一大堆氣球,數數,是幾個?怎麼數的?

(新課程倡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由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用數表示事物和數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這個環節,通過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找找身邊的“10”,給每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台,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可以舉出許許多多有關10的例子,感悟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學習10以內的順序和相鄰兩個數的比較

1、多媒體情境:小朋友們已經為學校的佈置折了9朵花,這時陳麗同學又折了一朵,現在有幾朵呢?(思考領會,9添上1是10)

2、多媒體情境:禮儀小天使排隊(結合練習九第1題)

小天使們按號碼排隊,可其中的幾名隊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請你幫幫他們!

(為了幫助他人,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配合多媒體的演示,體驗成功的喜悦。從中掌握了1-10的順序。)

3、多媒體情境:學校演播廳里正在準備試播,一起倒計時。(結合練習九第2題,倒數10-1)

4、多媒體情境:郭名負責清點樂器隊的人數,可發現打鼓隊和敲鑼隊中的一隊人數給少了,是哪隊人數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動情境的營造,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熱情,積極參與學

習活動。在解決情境問題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溝通了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樑。)

1、多媒體情境:林可看大家準備得很辛苦,便從家裏帶了10瓶飲料要個夥伴們喝,可是一個袋子裝不完,想分為兩個袋子裝,她可能會怎樣裝呢?

2、用學具代替飲料,親自動手擺一擺。並説一説你是怎麼分的?

3、彙報不同的分法。(結合彙報情況,多媒體演示10的組成)

5、遊戲:師生互動老師説一個數,學生説一個數,兩個數組成10。

生生互動説數並出手指,兩個同學出的手指合起來是10。

(從創設情境,學生動手操作,同桌交流,都體現了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許學生用自己已有的數的分成經驗,用不同的方法去學習,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過程。並在遊戲中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愉悦,實現學生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深化感知。)

先讓學生觀察後説説10的書寫,後由老師講解示範,生練習在田字格寫10。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

(邊做拍手遊戲邊念兒歌,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