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説課稿3篇 "解析《水調歌頭》:文化交融與愛情抉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9W

本篇文章是一份針對《水調歌頭》這首經典詞作的説課稿。《水調歌頭》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華麗的詞意和富有情感的寫作風格著稱於古代樂府詞。本文將從詞的結構分析、歷史背景、文學特徵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闡述。

水調歌頭説課稿3篇

第1篇

我説課的題目是《水調歌頭》,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五單元中的一首詞。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繫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1、抒情誦讀。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因此,這也是本詩教學的重點。

2、品味詩句,感受意境。這一目標的制定是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説出自己的體驗”。

3、瞭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樣才能將詩的解讀昇華到更高的層次。囿於年齡和經歷的差異,這方面的理解會成為難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並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自主學習法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

2、誦讀品味法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3、創造性學習法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

1、導入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拈來幾句。比如…教師的一句話就可激起學生詩情的波浪。教師繼續引導:大家記不記得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中就由優美的月色引發了對人生的感慨。然後讓學生回憶原文。之後自然導入新內容: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仍然是蘇軾對月抒懷的詩

這樣的導入既聯繫了舊知,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讓課堂一開始就有了濃厚的文學氛圍。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説: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並茂的朗讀,對於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先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後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配樂朗讀。(樂曲明月幾時有就是專門為這首詩配的樂,因此,意境與詩非常和諧),這首樂曲節奏舒緩而有力,正好適宜這首詩的基調)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拋出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着學生鼻子走。因此,我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句或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麼?”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説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授。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詞語、句子含義、修辭、展現畫面、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述活動是讓學生們合作探討進行的。

通過這個環節,就理解了詩的藝術特徵和詩人的感情、胸襟。

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戀世情懷。但最終還是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能總結出: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熱愛生活、情懷曠達,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節環環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國中古詩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瞭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結合他們所瞭解的蘇軾的生平及作品寫一段關於蘇軾的介紹(體裁可詩可文)。這個小練筆的設置,既合乎讀寫結合訓練的要求,又真正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回覆《行路難》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後感。然後,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着寫回復帖,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讓學生自己就這首詩出題,題型也由學生自己總結。多媒體出示:難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寫上下句;根據提示默寫上下句;語境默寫。

這項如果課上時間不足,可以留作課下作業。語文應注重基礎知識與素養能力的雙重提高。這幾項練習、作業都符合這個要求。

水調歌頭説課稿3篇

第2篇

我説課的題目是《水調歌頭》。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繫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1、抒情誦讀。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因此,這也是本詩教學的重點。

2 、品味詩句,感受意境。這一目標的制定是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説出自己的體驗”。

3 、瞭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樣才能將詩的解讀昇華到更高的層次。囿於年齡和經歷的差異,這方面的理解會成為難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

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並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自主學習法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

2、誦讀品味法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1、導入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拈來幾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仍然是蘇軾對月抒懷的詩。這樣的導入既聯繫了舊知,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説:“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並茂的朗讀,對於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先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後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朗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拋出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着學生鼻子走。因此,我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句或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麼?”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説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授。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詞語、句子含義、修辭、展現畫面、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分析。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述活動是讓學生們合作探討進行的。

通過這個環節,就理解了詩的藝術特徵和詩人的感情、胸襟。

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戀世情懷。但最終還是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能總結出: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熱愛生活、情懷曠達,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節環環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國中古詩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瞭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結合他們所瞭解的蘇軾的生平及作品寫一段關於蘇軾的介紹(體裁可詩可文)。這個小練筆的設置,既合乎讀寫結合訓練的要求,又真正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讓學生自己將整首詞改寫稱為散文作為作業,檢查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

第3篇

尊敬的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蘇軾的一首詠月詞--《水調歌頭》,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及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説明:

?水調歌頭》是蘇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俗風情"中的一首詞。 這首詞可謂膾炙人口,前人評論説:自東坡詠月詞一出,餘詞盡廢。同樣給予這首詞很高的評價,

?水調歌頭》是蘇軾政治失意。懷念弟弟蘇轍之作,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對於引導學生樹立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學生的感知特點和這首詞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蘇軾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這首詞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疏通詞的大意,體味作者藴含其中的感情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其中我將第1、2點確立為教學重點,第3點確立為教學難點。依據是誦讀品味體悟是新課標關於詩詞教學的要求,其次,七年級學生人生經歷和感知特點使得他們對於人生態度的理解相對困難。

古語有云:教學相長也,可見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因此我採用引讀法和點撥法作為本課的教法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本課我採用誦讀體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讀説結合法作為本課的學法指導。

這首詞語言優美。感情真摯,需要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去細細品味。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標誌性的學習方式,這樣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鍊,認識更加深刻全面。

這樣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滲透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考慮到這首詞的特點和學生的領悟能力,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一課時,並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為了更好的輔助與促進教學,我在課前佈置讓學生蒐集查詢有關蘇軾的生平資料及其名篇代表作。

同學們,請大家認真聽老師讀一段文字:有這樣一個人,

他,才華蓋世,貢獻卓著。散文與韓、柳、比肩;詩與黃庭堅相齊;詞與辛棄疾並舉;書法、繪畫也屬開山之尊,在他所涉及的領域裏,都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他,勤政愛民,造福蒼生。歷仕四朝,屢任地方官。所到之處興修水利,賑濟災民。百姓擁戴,有口皆碑。並多次向朝庭進言,革故鼎新。顯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雄才大略。

他,樂觀豪邁,睿智曠達。政治上的失意令許多封建官僚深陷泥淖而無力自拔,發出英雄末路之歎,而蘇軾則失意不失志,一曲"大江東去",千古絕唱唱到今,顯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情感魅力。

同學們説,他是誰,(蘇軾),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詞《水調歌頭》(板書標題作者)請大家把課本打開到第111頁:

這裏導語設置語言精練優美,富有人文氣息,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讓同學們自由説出自己蒐集到關於蘇軾的一些情況,而後教師以課件的形式作補充和明確。具體如下:

明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故事典故;被貶黃州,躬耕於村東)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蘇、韓柳、王安石、曾鞏、歐陽修)眉州眉山人,作品有詞集《東坡樂府》等。

生平簡介:蘇軾,22歲便中進士,入世做官後,因新舊黨之爭,先後被貶到杭州、密州、徐州、潮州做地方官,45歲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後來又相繼被貶到惠州、瓊州、儋州。所以蘇軾在自題畫像中説過: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另外,蘇軾可謂是一位藝術天才,在詩、詞、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造詣極高。

這首詞創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被貶在密州做地方官,政治失意,而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經有七年沒有見面了,這一年的中秋之夜,蘇軾把酒望月,有所思,有所想,寫下了這首詞。

在介紹完寫作背景之後,正式進入課文的學習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分為:讀詞、説詞、品詞、拓展遷移和總結全文五個部分。

分為學生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幾個環節,讀的過程中教師強調朗讀要求:正

確、流利有感情。教師範讀時,力求讀出感情以感染學生,範讀如下: 《水調歌頭》--蘇軾

(2) 説詞大意 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之後分句説説這首詞的大意,教師給出示範:

如説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先讀出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在説大意是: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着酒杯問青天。

(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着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我想乘着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説"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 高處不勝寒。)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説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裏像在人間! ( 轉朱閣, 低綺户, 照無眠。)

月光從硃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疏通大意後,讓學生思考這首詞的上下闕分別主要寫了什麼?

(1)具體設置問題為:通過誦讀學習這首詞,你從蘇軾身上學習到了什麼? 教師總結概括:手足情深、樂觀曠達

(2)蘇軾的樂觀曠達可謂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我們在前面學習他的《浣溪沙》時,也感受到他的熱愛生活,樂觀曠達,大家記不記得《浣溪沙》中下闋的名句? 明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之後,教師稍作總結:古代詩論家關於這樣説詩詞,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又説,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可見,詩詞中總是藴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我們去細細體味。

在這一環節中,注重前後知識的聯繫,以温故而知新。並貫徹授之以魚不如授之

以漁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觸類旁通。

假設你穿越歷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時正在月下飲酒,思念弟弟的蘇軾,你們之間會產生怎麼樣的對話呢?(要求對話內容積極向上,不偏離詞的主題。)

播放王菲歌曲《但願人長久》,讓學生在優美音樂中聆聽感受這首詞,最後,讓學生齊背這首詞。

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吟誦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祝願,前面學習《十五夜望月》中王建發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感歎,可見月亮成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種寄託,課後請大家蒐集整理寫月的詩詞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在誦讀中體味到了蘇軾雖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是啊,客觀事物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對生活的態度,老師衷心的希望大家,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挫敗,都不要氣餒不要退縮,時刻保持着一種樂觀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