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共6篇 同探討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優化的實踐與思考:結題報告總結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5W

本文是一份國小語文課題研究結題報告,通過對國小語文教育的深入研究,探討了國小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為國小語文教育的改進提供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共6篇 同探討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優化的實踐與思考:結題報告總結

第1篇

生活有多麼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麼廣闊。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在教科書中學語文,還要在課堂外、在生活中學語文。要把語文學習伸向生活,在生活中融入語文學習,首先要認識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語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語文和生活的深層聯繫。語文學習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更符合母語學習的特點,既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又能為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説能力提供實踐機會。我們要儘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找準課內外知識的聯繫點,課內外結合、校內外結合、書本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生活言語實踐的大課堂裏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建構自己的語文素養。

儘管我們已經走進了新課程,但在讀學生厭學現象也相當嚴重。語文教育面臨挑戰,這種挑戰,一來自一些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枯燥無味,二是因為學生的課餘時間大都被大量的作業以及各種形形色色的強化輔導班佔據,語文學習的時間基本框定在課堂裏,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的煩瑣分析和頻繁提問佔去了。這樣,學生學語文被束縛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語文教材裏。學生遠離社會生活實踐,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歷練。這是極具有害的。其實我們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後“練”出來的,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直接的社會實踐,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經歷,而且對學生意會大量的語文模糊性知識,對學生積累審美經驗,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他一週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曾説“寧靜的夏季拂曉,我跟孩子們來到池塘邊。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朝霞那令人驚歎的美。於是孩子們感覺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彩上的細微差別。”(蘇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學》)在蘇霍姆林斯基這裏,對生活的直接觀察活動充滿了情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致,不僅體驗到生活的經驗,而且獲得了美感經驗。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思維的工具、傳承文化的工具,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於社會生活,應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操,培養“悟性”的有效途徑。因此,語文學習與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學生的生活歷練,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以消除厭學情緒,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

人從呱呱墜地開始,要生存,要發展,第一學吃飯,第二學言語。要學習言語,就必須在生活中學習,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人的一生可以不學其他,但不能不學語文。但事實上,一個人學習語文並不是從進入學校開始的,也不是離開學校就結束,而是隨時隨地都有着語文學習。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也是語文學習的補充和伸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母語課程,語文學習是一種母語學習”。依據母語學習的習得規律和語文能力形成的特點決定語文學習應該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學習母語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就是在母語環境中通過使用母語來提高讀寫聽説能力,這一過程在語言學理論中被稱作母語習得。學生學習言語,説到底,就是為了運用母語更好地生活。因此,學習言語,就要遵循母語的習得規律,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僅限於課堂之內。事實證明,課外社會生活中的言語活動,不論言語的`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就數量和範圍説,都大大超過課堂的學習。據研究,學生一天生活中的説話量抵得上兩個學期的課堂説話量;學生課外的閲讀量超過課堂閲讀量10倍以上。這説明要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説能力,僅靠現有的課堂活動量是遠遠不夠的。

古人云:“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也可以説,處處留心皆語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能成為語文課程資源。”語文學習能否向生活伸延,關鍵在於有沒有一雙發現課外語文學習資源的眼睛.

語文學習再也不是僅僅“讀教材”,再也不只鎖定在教室裏。有語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語文學習活動;有社會交往的地方,就能進行語文實踐。語文教育不能在沸騰的社會生活面前關上大門,畫地為牢。語文教育必須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呂淑湘先生説:“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邊有廣告牌;買東西,附帶有説明書。到處可以學語文。”顯然,學生的語文學習就要在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動態的學習環境中進行,而這種環境不能單從表面的時間和地點上交換方式,還要從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於學生的言語學習。如讓學生從報紙、雜誌、書籍、電視、廣告、標語、地名、歌詞、風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後獲得知識。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並不侷限於課堂語文學習,通過課外閲讀、寫作、口語文交際、社會實踐以及各種傳媒等,都能夠為學生語文索養的建構提供一個發展平台。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雖然語文學習可以與生活相聯繫,但並不就等於生活。學生的生活言語實踐多是在無意識、無目的的狀態下進行的,有些言語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學的,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如在學生中傳開的灰色流言:“學習苦,學習累,學習還要交學費!……。”因而,必須對學生的生活言語實踐加強指導,拒絕灰色信號對學生的言語干擾,不能只顧及課堂語文學習,而置課外生活言語實踐於不顧。

語文學習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生活言語實踐提供了一個與現實生活,與他人交往對話的情境。學生在歷練中積累經驗和體驗,滿足和發展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求真、去揚善、去審美、去探索、去創造,並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達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此,就要拓寬語文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參加生活言語實踐,體驗生活,紮根於現實生活。

正如劉國正先生所説:“在課外的天地裏,學生得到語文訓練的機會很多很多,是課內所不能比的。”只要我們善於把面臨的時空與事物和語文學習相聯繫,朝着語文學習向生活言語實踐伸延的方向去開展語文學習,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國小語文課題研究結題報告共6篇 同探討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優化的實踐與思考:結題報告總結 第2張

第2篇

1、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完成400萬字的閲讀任務,其中國小階段應該完成145萬字。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課外閲讀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

2、通過課內拓展閲讀,擴大課外閲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聽説讀寫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積澱民族文化。

1、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侷限於教材的繁瑣分析,有些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做各種各樣的試卷,不願讓他們讀課外書。

2、課程標準規定國小階段完成145萬字的閲讀任務。實驗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教材建設,制定課外閲讀規劃,加強課外閲讀指導,使課標中關於課外閲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1、進一步研究並掌握當前國小語文課外閲讀的體系,擬訂各年級各年級課外閲讀的培養目標。

2、探索課外閲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和基本經驗。

3、探索課外閲讀與語文教學活動的關係,研究課外閲讀的模式。

4、研究課外閲讀對學生成長,認知的作用,培養學生課外閲讀的能力。

5、通過本課題的實驗,推進我校國小語文教育素質化,促進兒童全面素質的提高。

2、課外閲讀的基本特徵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課題研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關鍵靠教師,因此,加強語文教師的培訓與學習是重點。從課題申報立項開始,我們就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開題報告,查閲相關資料,根據課題整體情況,積極撰寫學習筆記,通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使實驗教師的現代化教育理論知識,逐漸豐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組織教師進行一些知識和科研閲讀知識競賽。以便讓教師的課外閲讀儲量不斷注入活水源頭。

根據揚州市課題組管理的規定,我們非常重視課題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開提論證——中期評估——結題鑑定”來實施。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做了如下要求:您正瀏覽的文章由(第一·範·文網)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我們課題組定期召開課題會議,進行有關課題實驗的學習,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穫。

在每個月底,課題主持人將對本月所所做的額工作以及收穫體會,填寫月報表。

根據學校教科研管理的額規定,課題組要求每一位實驗教師認真填寫《課題實驗手冊》,一般在學期初填好計劃(本學期個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專題研討課例或活動方案,學期末做好小結,撰寫實驗論文。

根據本校的具體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外閲讀規劃,從課外閲讀的目標、閲讀內容、閲讀總量、閲讀活動、閲讀文體等幾方面拿出明確而具體的計劃和措施。

(2)允許在“早讀”或“自習”時翻課外書報,每週抽出一小時,集中進行課外閲讀的指導。

(3)佈置作業以啟發學生理解書報中的有關內容情節,學習其中的方法為主,從而增加課外閲讀的興趣。

(4)推薦讀物與傳觀讀書筆記並重。教師一定要做好書刊導讀工作,利用圖書資源,廣泛開展閲讀。

結合閲讀教學,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

(1)談天説地三分鐘,每節語文課開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為內容進行口語交際。

(2)開展課外閲讀競賽。展評優秀讀書筆記,讀書與徵文有機結合。

(3)舉辦各種語文活動,如“成語擂台賽”,“古詩文朗誦會”等。

1、成立課題研究組,議定課題,制訂方案,明確分工。

2、完成課題前期的調查、論證工作,向市教委立項申報。

3、課題組成員集中討論教學方案,開展一人一課活動,落實方案。

課題研究三年來,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歸類如下:

課程標準提出了國小階段應該完成課外閲讀145萬字,實施這一課題以來,我校學生超額完成了課外閲讀量。

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反覆研究和從實踐中的反饋調整,我們按年級規定了課外閲讀的內容,有步驟,有計劃,有系列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閲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通過課題實驗,我們教會學生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並教會學生摘錄、剪貼、查找等許多種積累的方法。

我們在實驗中,開展了許多閲讀活動,如“談天説地5分鐘”,“徵文競賽”,“成語擂台賽”等,寓教學於活動之中。

對於課外閲讀,我們保證課時,要求教師認真備課上課,並研究教學模式。很多教師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更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外閲讀實效。

課題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許多教師勤於總結,勤於反思,勤於探索,提高了自身素養,撰寫了許多優秀論文。

我們通過多種活動,主要是演講比賽等形式,加強學生對所讀文章中重點人物的印象,從而以之精神導行,通過閲讀提高學生自身修養。

古文30篇,古詩33首,文章30篇,對聯(學習類)16副,歇後語成語如干

通過查閲“讀書摘錄卡”,“教師備課筆記”等,目前我校學生參與課外閲讀面達1000%,各年級既定的課外閲讀內容的額閲讀面達100%。

1、課題的研究最終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閘國小課外閲讀材料》。

2、要進一步改革現有的課時數量,保證學生課外閲讀的時間和效果。

3、在課內外閲讀的結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課外閲讀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第3篇

江總書記説: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國教育事業受“應試教育”影響,培養的學生表現出求同思維見長,求異思維見短,文化基礎較紮實,動手能力較差、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國小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核心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質課程,能夠最大限度將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呈現在課程內容,它能夠實現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然而,學校實驗器材,實驗場地有限,很難完全滿足學生的實驗要求。實驗器材大多數是易耗品,因為學校經費的因素,學生的實驗的次數受到限止。

怎樣讓學生有材料、有場地的實驗,滿足科學課的需求,我們課題組在這方面做了比較長時間的探究。我們發現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為學生實驗材料,於是,我們提出了“怎樣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物品進行科學實驗”的研究,這個課題。

(3) 能提高學生對科學課的濃厚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4) 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科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在當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科學啟蒙教育內涵認識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學知識,還要求他們學習科學方法,培養科學興趣,養成科學態度,認識科學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關係。

創造學的理論認為:創新精神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形成發展的,沒有創新實踐便沒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探究”教學模式就是凸現自然科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特點,根據“過程式”教學的要求,以培養國小生創新精神為要旨,在創新教學實踐中總結而成。

以課堂為現場,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科學探究為核心,從課本和生活出發尋找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補充實驗器材的不足,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1、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學素養和教學涵養,使教師能具有組織者的智慧,能成為學生心聲的傾聽者和對話者,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教師的引領,能讓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展現個性,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鍛造創新人格。

3、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使學生經歷一個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

4、有針對性地學習相關理論和文獻,並在理論中指導下進行研究探索,進行解決問題。

本課題採取的研究方法:實驗法,探究法 ,輔以調查研究和文獻資料

組織課題組的老師學習科學(新課標)理論知識,進行相關準備。我組學習了《科學課》、《探究性學習》、《實驗教學與儀器》、《湖南教育》、《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及《科學教學與實驗》等雜誌。

本課題成員老師都參加市級的各種培訓和教研活動,鄧旭老師在20參加了湖南省國小科學骨幹教師遠程學習培訓,充分發揮了對課題研究的指導作用。

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實驗活動,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和教師的指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會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開展實驗和探究。例如:在教三年級科學上冊《空氣佔據空間》一課時、老師出示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需要的準備材料(1)兩個透明的礦泉水瓶,其中一個切去底,一個在靠近瓶頸處鑽一個小孔,貼上防水膠布密封。(2) 、將兩個瓶蓋背靠背粘貼在一起,中間鑽一個小孔。(3) 、一瓶有色彩的水。(4) 、約5釐米長蚊香一根。(5)、一個打火機或火柴一盒。上述這些材料屬於生活物品,學生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找到之後,感到很興奮,很渴望看到這個實驗,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過程。老師指導實驗過程。第一步:將點燃的蚊香靠近沒有去底的瓶口處,向瓶內薰入少量的煙。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借鑑煙霧讓學生能清楚看見空氣佔據空間的自然現象。

通過利用生活中的礦泉水瓶子(生活物品)做這個實驗:可以清楚地看見空氣佔據空間,可以清楚地看見空氣出來,讓出空間,

水流下去佔據空間的過程,證明了“空氣佔據空間”的自然現象。

又例如:黃芳老師上五年級的科學《雞蛋撞地球》一課時,老師開門見山的説:“今天這節課是一堂很有趣的活動課。”你們覺得雞蛋撞地球會怎樣?有的學生説雞蛋會破,有的學生説不會破,一下子就點燃了學生學習激情。()“是破還是不會破,我們用實驗來驗證吧!”黃老師微笑的説:老師隨後出示生活中容易找到物品做實驗材料:如雞蛋、透明膠、繩子、剪刀、塑料杯、紙杯、塑料袋、紙盒、海綿、棉花等。學生分組討論設計保護雞蛋的裝置,黃老師説“雞蛋撞地球實驗”比賽,要到室外進行,“雞蛋撞地球”實驗要求就是在規定的條件下,讓雞蛋包裝後從三層樓高處落下。在老師的細心指導下,通過學生實驗發現:揭開了雞蛋撞到地球不會破祕密。學生對這個結果感到很開心、驚奇。通過這個科學探究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創造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長。譚柏生老師上五年級的《像火箭哪樣驅動小車》一課時、出示實驗材料:氣球、支架、噴嘴、銷釘、橡皮筋,這些材料在生活中容易找到。學生做實驗很有興趣。課題組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課例。例如:三年級科學上冊《空氣佔據空間》、五年級的科學《雞蛋撞地球》、五年級的《像火箭哪樣驅動小車》等教學內容都是利用生活中物品進行科學探究。

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課堂實驗和課外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好途徑,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學生產生了興趣就會被所要認識的事物吸引,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去思考、研究。在指導學生實驗中,科學教師儘量採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學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樂瓶、礦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氣球等等都是教師們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好材料。在老師的指導下;(1)、很多學生學會製作太陽能熱水器、雨量器、會設計製作一個保温瓶和雞蛋保護器,並且能根據已學的知識,利用生活中廢舊物品,經過精心設計。變廢為寶,製作成各種各樣的裝飾品。(2)、大部分學生在家裏會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科學實驗:例如:五年級的李自翔同學會利用家裏的馬鈴薯、鹽、水等生活物品,會做“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的實驗,劉翔會利用生活物品橡皮泥玩具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實驗、曹藍同學會利用生活中廢鐵來做“金屬的熱脹泠縮”實驗,老師對成功者給予鼓勵,對於製作失敗的,老師便幫他們分析問題所在,讓他們經過多次思考,反覆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對科學的學習充滿信心。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進行科學探究,激發了學生探究興趣,提高了學生科學素養,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老師在指導中得到了成長,增長了智慧,學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長,學到了知識。五年級的學生會解釋生活中電線在冬天會下垂的原因;明白踩癟的乒乓球在熱水中會鼓上來的緣故,三年級的學生會利用生活物品做“空氣佔據空間”的實驗,知道舞動塑料袋,袋子就會鼓起來,為什麼氣球會越吹越大的道理。六年級的學生知道打開可樂沖鼻的氣體是何物。會使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掌握了控制鐵生鏽的速度方法。四年級的學生知道在乾燥而寒冷的天氣,用手觸及門的金屬把手電擊的感覺的原因,會解釋脱下毛衣時發出啪啪的響聲成因。

對於那些酷愛科學實驗課的學生來説,課堂四十分鐘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有些學生在家裏搞起了“破壞”,如把家裏的錄音機拆開來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飛機拆下來拼一拼等等。這些在家長們眼裏看作搞破壞的行為,實際就是學生創新的一種體現,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過程,我們應該很好的保護他。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鼓勵學生不斷創新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鬧鐘拼裝活動,學生通過將散裝零件拼裝成鐘的過程,不僅培養了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學到了很多新知識。

本課題在我校領導的帶領和支持下,已經走過了三年的多時間,從年的申請立項、確定方案、理論學習、前期調查、實驗探究,到2014年成果展現、研究總結等等,具體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在一次次學習、實踐、研討、交流、改進、調整等實實在在的工作中,我們真實地聽到了自己成長的腳步聲。 秉持以課堂實驗和課外實踐為基地,緊密聯繫生活,利用生活物品進行科學探究,通過學習交流及在科學課教學上進行探索和實踐,找到與新課程最為和諧的交匯點,從而更好地開展新課改,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經過3年科學探究,課題組鄧旭老師撰寫了《空氣佔據空間實驗》改進論文, 謝家伴老師自制了科學教具《空氣佔據空間》,讓學生直觀的看清空氣佔據空間,這個教具深受學生青睞,朱向羣老師撰寫了實驗探究論文《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具的應用》論文;謝家伴老師指導學生參加郴州市第二屆“英東杯”中國小科技活動海陸空模型競賽中,周雨軒同學榮獲市第二名;李景華同學獲航海電動遙控繞標賽第二名。9月,在郴州市首屆國小科學《同步教學實踐訓練》應用優質課比賽中,我校譚柏生老師榮獲特等獎。

為了研究課題達到研究目的,多次聘請上級教育局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來我校課題組指導、論證。課題組根據專家的意見,不斷修改、不斷完善、不斷總結,並且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1、在課堂實驗教學中,我們圍繞培養實驗探究能力,採取的措施是讓學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當學生遇到疑問時,老師進行演示和到實驗室動手做實驗,讓學生看了實驗後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學生認識到動手做實驗是學習研究科學、不可少的手段。實驗中指導學生做好實驗變化前、中、後的觀察,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等)的功能,感覺所有現象。對實驗中所需的儀器和操作方法、反應條件、以及如何判斷新物質的生成等,都要引導學生觀察。在做實驗時教師可給出適當的觀察點,使學生克服觀察的無序性和盲目性,並且要抓住實驗的契機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演示操作要規範,給學生留下科學的、嚴謹的印象。

“多看”能培養學生用實驗來研究科學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2)、多想:我們讓學生帶着疑惑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實驗的設計,然後到實驗室動手做實驗,讓實驗事實説明問題。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不斷激疑--鼓勵學生質疑-提出解決方法-師生共同解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點撥,明白理化的科學道理,在實驗探究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經常引導學生髮現原有教科書中實驗方案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鼓勵和指導學生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實驗儀器,根據某一課題研究去設計探究性的實驗方案。改進的實驗學生以“小論文”形式進行交流,並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表演,學生不僅享受到設計實驗成功的樂趣,而且實驗探究能力得到培養,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

在教學過程中,巧設疑問,以懸念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如在講《空氣佔據空間》時,在課堂上,我出示礦泉水瓶兩個,其中一個切去底、蚊香、等實驗材料,提出問題:猜一猜空礦泉水瓶子裏面有什麼?有的學生猜沒有什麼,有的學生猜有空氣,為什麼猜有空氣呢?怎樣證明瓶子裏有空氣?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把枯燥無味的試驗變為直觀形象的試驗,學生記得快,記得牢。如在講《浮力》時,教師準備好乒乓球、鐵塊、彈簧秤、細線、一杯水等器材,提出問題:乒乓球為什麼會浮在水面?鐵塊為什麼會沉到水底?怎樣證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問題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學習熱情高漲,興趣油然而生。學生都躍躍欲試,説出許多想法,通過觀察浸沒在水裏的乒乓球向上運動,感知浮力,又通過觀察彈簧秤下的鐵塊在空氣和水中示數的變化,感知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對浮力概念有了一定認識後,又問:對上面的實驗你有什麼感覺和啟發?有什麼疑問和猜想要提出來討論和研究嗎?憑直覺思維,大部分學生有所領悟:鐵塊受到向上的浮力,看來浮力的大小與鐵塊排開水的重量或體積之間存在某種關係。繼而引導學生:如何測浮力的大小?如何測鐵塊排開水的重量或體積?同學們各抒己見,然後共同設計一個驗證實驗,並進行實驗。學生始終在思考、操作、觀察、總結,表現欲得到了發揮,在探討新知識新方法中學生也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想”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實驗教學中激活,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多做:我們精心組織學生上好每次實驗教學課,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安全意識。課前提出預習要求,實驗時指導學生,嚴格遵守實驗操作規程進行實驗,認真細緻地進行觀察實驗現象,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深入分析實驗結果,寫好實驗報告。

“多做”讓學生在實驗中鍛鍊,提高綜合素質,養成理論聯繫實際的科學作風,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2、在課外活動時間,引導學生走進實驗室,從生活走進科學。

我們在課餘時間開放實驗室,組織部分學生參與實驗準備,進行簡單器材的準備,例如用礦泉水瓶製成燒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製成潛水艇等。使學生了解一些實驗操作要領,課堂教學時讓學生一起參與實驗演示。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完成家庭小實驗和課外實驗,放手讓學生設計實驗、動手實驗,遇到問題可通過分析討論、查閲資料、請教老師等途徑尋找對策。同時,開展小儀器和小製作的比賽活動,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每一年,我校都舉行實驗操作比賽,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進行考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在20上期,學校舉行的科學實驗操作技能競賽中,三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強是235班,四年級學生動手能力強是226班、五年級學生動手能力強是222班、六年級學生動手能力強是221班。

3、引導學生開展小課題的研究,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和綜合素質。

組織學生開展小課題的研究。例如引導學生開展《空氣佔據空間》、《像火箭哪樣驅動小車》和《雞蛋撞地球》的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綜合素質。

經過3年多時間的實驗,在課題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務,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形成了一定的課題成果,取得了較好的實驗效果

1、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

由於教學形式上的開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而轉化為一種學習行為,因此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踴躍發言,並敢於大膽地對別人的意見提出質疑。同時多種途徑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加快了知識的理解過程,學習積極性明確提高,從對學習的外在興趣,轉化為內在動力,進而促進了學業成績的提高。例如:六年級216班李俊鵬同學根據所學電的知識,搞了一個小電動機的應用。

2、學生喜歡上科學課,對科學及社會生活實際與科學有關的問題有了較廣泛的興趣,有尋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於發問,善於發問,樂於發問,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科學教學質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黃芳老師上的《雞蛋撞地球》一課,極大的提高學生興趣,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極大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

師:有些人明明知道以卵擊石會破,可是他們偏偏讓雞蛋撞地球。

師:(請學生讀活動主題)“我讓雞蛋撞地球”你們認為會怎樣?

師:做實驗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如雞蛋、透明膠、繩子、剪刀、塑料杯、紙杯、塑料袋、紙盒、海綿、棉花。

“雞蛋撞地球”,這是一個多麼富有挑戰性的實驗,雞蛋的渺小與地球的龐大,雞蛋的脆弱與地球的堅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讓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衝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對科學的探究,對實驗的興趣,對自然界一切未知的嚮往。

3、“科研興教,科研強校”已成為教師的共識,教師教科研意識不斷增強,人人蔘與教科研,積極參加課題研究,積極上公開課、研究課,個個撰寫論文,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

4、該課題的研究,促進了我校實驗教學工作的開展,年底我校通過了 “標準化實驗室”省級驗收。

5、該課題的研究,促進了教師的發展和成長。通過課題的研究,教學更加重視課堂實驗教學的開展,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糾正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足夠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機會,放手讓學生實驗和思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獲得學生的認可,也取得了較好成績

6、更新了教師觀念、促進了教師成長,教師的智慧得到昇華。

開題三年多,課題組顏曉娟老師在郴州市舉行優秀創新課評比中獲得特等獎。先後有7人次在區級以上上彙報課、公開課。課題組長鄧旭老師撰寫的課題相關論文《空氣佔據空間》榮獲國家一等獎。謝家伴老師自制科學教具《空氣佔據空間》榮獲市一等獎,撰寫的論文《國小科學課外作業的探究與實踐》榮獲國家二等獎,鄧旭老師撰寫的論文《初探多媒體技術在國小科學中的運用》榮獲區一等獎;《如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榮獲市一等獎。朱向羣老師撰寫的論文《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區一等獎、《學具的應用》榮獲省二等獎;謝家伴指導學生參加郴州市第二屆“英東杯”中國小科技活動海陸空模型競賽中,周雨軒同學榮獲市第二名;李景華同學獲航海電動遙控繞標賽第二名;共有三十餘名學生在市區比賽中獲獎,在北湖區中國小教師年終考核評優,謝家伴老師被評為優秀教師;在北湖區中國小學校兩項常規檢查中,朱向羣老師榮獲先進個人,在2011年下期,鄧旭老師撰寫的科學組彙報材料榮獲市一等獎,209月,在郴州市首屆國小科學《同步教學實踐訓練》應用優質課比賽中,我校譚柏生老師榮獲特等獎。

我們科學課題組的工作是踏踏實實的,活動是積極而多彩的。我們的科研實驗研究立足於課堂教學又作用於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在取得的成效使學生們受益,使領導和家長們滿意。“利用生活中物品進行科學實驗、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讓研究成果作用於廣大的學生,在學生的提高和發展中綻放光芒。

第4篇

對於一個科研課題來説,撰寫結題報告是課題研究的最後一個程序,課題結題報告。

結題報告如何撰寫呢?儘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體的撰寫因而也各有所異,但是,從其基本的格式來説,它們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就其結構而言,教育研究報告的一般結構是:

研究報告的題目就是課題的研究報告。如“國小三年級數學思維能力訓練報告”;“‘成功教育’實驗報告”;“‘和諧教育實驗'階段性成果研究報告”;“‘國中語文教學思維訓練’實驗報告”;“利用電教媒體優化課堂結構,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國中課堂教學tet模式實驗報告”等等。一般在題目下面都應該寫清楚課題研究組或課題研究報告撰寫人姓名。

問題的提出實際上就是研究報告的開頭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這部分主要內容是寫清楚這一課題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價值和意義,以及這一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現狀,研究這一課題預計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研究理論框架。在這一部分還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設是什麼,假設用語是否明確、是否具有可檢驗性,對課題假設要進行充分的論證,當然可以參考課題立項申請報告中的有關內容。

在這一部分主要寫明進行這一課題研究所選用的方法。包括:

(2)研究對象(即樣本)的取樣方法、數量(即容量)、條件(即研究前所具備的水平)。要求取樣方法科學,樣本容量合適且具有代表性。

(4)明確操作定義。即對課題研究中所涉及的相關概念給出明確的定義或解釋,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對研究的變量給出明確、具體的測量方法和統計檢驗方法。

“課題研究成果”這個部分是整篇結題報告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一個結題報告寫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準確地反映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使課題研究成果具有推廣價值和借鑑價值,就看這部分的具體內容寫得如何。一般説來,這部分的文字內容所佔的篇幅,要佔整篇結題報告的一半左右。

“課題研究成果”這個部分內容的表述,要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不要只講實踐成果,不講理論成果。 一個結題報告的研究成果,應當包括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兩個部分。不少的結題報告,是這樣陳述研究成果的:我們通過研究,開設了幾節公開課、觀摩課,發表了多少篇論文,獲得那一級獎,在cn刊物和那些彙編上發表了幾篇文章,有多少學生參加什麼競賽獲得了那些獎項。或者是,通過研究,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獲得了哪些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僅是屬於實踐成果。一篇結題報告,單單這樣陳述,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樣的陳述,別人無法從你們的研究成果中學習到什麼,這樣的研究成果沒有什麼借鑑推廣價值。具有借鑑價值和推廣價值的,往往體現在理論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認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沒有什麼理論成果。其實不然。我們所説的理論成果,就是我們通過研究得到的新觀點、新認識,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學模式等等,開題報告《課題結題報告》。這些新觀點、新認識、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與我們在“研究目標”或“研究內容”中所確定了的要達到的成果密切聯繫。例如,有項研究閲讀教學的課題所確定的研究目標是:要通過研究,“建構具有主體性、開放性、實效性、體驗性、創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勵成功的閲讀教學新模式,研究探討該模式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該程序的有效展開和運作的基本教學策略”。那麼,在“研究成果”中,具體陳述所建構的新模式是什麼,以及基本原則、操作程序、基本教學策略等。這些就是研究的理論成果,這樣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鑑和參考的價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陳述不能過於簡略。有些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撰寫出多篇學術論文。這些學術論文,就是課題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結題報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將這些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煉、歸納進去。有的結題報告是這樣陳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詳見什麼什麼論文。只是這樣的陳述是不行的。如果一個課題分為幾個子課題來研究,在結題報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將這幾個子課題研究的成果進行提煉、歸納。在提煉、歸納時,應注意不要只是簡單地羅列這個子課題的主要成果是什麼,那個子課題的主要成果是什麼,而應融會所有子課題的主要研究成果,歸納出幾點。同時也應注意這些子課題的研究成果必須體現所確定的研究目標。您正瀏覽的文章由(第一·範·文網)整理,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第三,有關課題的研究經驗或研究體會不要在“研究成果”這個部分來陳述。一般説來,一個研究課題在通過結題驗收以後,課題組還需要進行總結。這個總結,就要總結課題研究的經驗,談及研究的體會。而在結題報告中,就不要陳述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實驗)課題研究的結果是研究報告的主要部分內容。這一部分要求客觀、真實地對研究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實際上就是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和邏輯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時要避免研究者主觀判斷,以陳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實為主。這樣的目的是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對這一研究結果的討論中去。對定性分析的信度檢驗可以用公式計算:(n為對同一內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數)。在定量分析過程中,應該把研究過程中所取得的有關數據經過統計、分析、檢驗後的結果列出來,能以圖表的形式表示的,應該儘可能地用圖表的形式表示,並且圖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讀者一目瞭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計算數據的平均數、中數和眾數,判斷數據的集中趨勢程度;②計算方差、標準差和變異係數,以判斷數據的離散程度;③計算標準分數以判斷研究對象在羣體中所處的相對位置;④計算相關係數用以判斷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程度;⑤運用統計檢驗,解析和鑑別研究的結果。關於數據的檢驗分析,主要有:z檢驗(適用於大樣本容量的顯著性檢驗,即容量大於30,它是用正太分佈理論來推論差異發生的概率,從而判斷兩個樣本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或者判斷樣本與總體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t檢驗(適用於小樣本容量的差異顯著性檢驗,即容量不大於30,與z檢驗一樣,它是判斷兩個樣本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或者判斷樣本與總體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f檢驗(用於對多參數進行假設檢驗);檢驗(適用於計數數據的檢驗,用來判斷研究結果與理論假設的期望值之間的差異)等等,對於各種檢驗的方法可參考有關教育統計分析書籍。對於那些不是數據的結果,但對研究結果很有價值的資料,如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等也要在這一部分裏列出。

這一部分就是對有關數據的統計結果進行説明,闡明這些數據説明了什麼,並分析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和意義。在這裏可以闡述個人對研究的結果的見解或觀點。

結論部分就是對所研究的問題或課題假設給出一個答案,要求簡明扼要。在這一部分中也可以對研究中有待於解決的問題給予指出。

在這一部分,可以對研究報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資料註明其出處來源,以備讀者進行查對。參考資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資料,則註明作者姓名、文章標題、刊名、刊號。

②如果是書籍資料,則註明作者姓名、書名、出版社名、出版時間、頁碼等。

教育科研結題是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總結、是對研究成果的鑑定。對一個教育科研課題的結題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準備如下材料:

在收到課題提交的結題材料後,即由專家組對結題材料進行審閲,一般而言,專家組主要是審核材料中對課題的研究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4)課題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確,特別是有關變量的投放、控制、資料和數據的收集是否科學、充分等;

(5)課題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別是有無充分的數據、資料加以説明和論證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課題研究成果的價值如何等;

(7)課題研究還存在哪些問題,對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有什麼建議等。

專家組在完成上面幾個方面的工作後即可要求召開結題論證會議。專家組一般應在開結題論證會前一個星期對材料進行審閲。

1.專家組聽取課題小組對課題研究的簡要説明或簡要介紹,也可以對結題材料進行進行補充説明。

2.如有必要專家組也可以進行聽課或到有關科室查閲核實有關數據,也可以召開小型教師、學生座談會、聽課等。

3.在專家組完成聽課或召開小型座談會,聽取課題組簡要介紹後,就可以要求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有關問題進行答辯了。

4.在完成答辯會後,專家組召開會議,進一步討論對課題成果的評價。

5.專家組向課題組公佈及提交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結果,專家組的評價結果可以作為課題研究的成果認證依據,也可以作為有關科研評獎依據。

第5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説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後説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後有三點評價,1.港區國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後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能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學校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學校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羣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並進行評課交流

本課題研究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符合葉聖陶老先生説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假如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於課堂,恰好符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閲讀鑑賞能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鑑賞,又是對課文鑑賞的複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閲讀課上作批註,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表明鑑賞能力越來越高。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範符號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積極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能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於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接受,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能力,相信他們有鑑賞能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表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建議。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裏就輕鬆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積極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可以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鑑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能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睏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睏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形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羣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並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後的評價a.一直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能力和批評鑑賞能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後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b.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閲讀和寫作的關係。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內容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達到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鍊了孩子的審美能力。c.一直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願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接受批評的能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恆追求。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20xx年10月朱建榮老師對全市骨幹教師上了一節以學生為主體的的作文評講課。受到老師和專家們的好評,也為小組內教師作了示範,20xx年上半學期研究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在學校開了一節課題研討課。通過開課、研討,大家的指導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們總結了很多文章,朱建榮《學生評講作文一舉多得》和《生態課堂給學生的天空》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她還總結有論文《樂學樂教生態作文師生的精神風貌》、《高素養生態課堂的基本要求》、《學生互批互評作文顯示了生長性原則》(已發表)、《學生互批互改作文體現了生本性原則》、《學生互批互改作文豐富了讀寫結合的含義》、《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課》、《我是怎樣教學生互批互評的》等(待發)。施路平《對作文評改的幾點建議》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另外朱建榮開了兩次市級作文評講公開課(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鄭詠梅各開了一節作文指導市級公開課。

朱建榮指導學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發表在《作文導報》(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陽見證》發表在《科技信息報》(20xx-3-7)指導印夢嬌市作文(結題報告)競賽一等獎。(20xx年1月)聞興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傷心》發表在《現代教育報》

9.積累了很多資料。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優秀作文和學生優秀的批改作文。也積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經驗。尤其是對於學生評講,由粗糙到細緻了。有了訓練寫作互批互改互評完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也有由簡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訓練思路,評講也有了系統性。老師們的反思也積累了起來。

10.我們的課題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視。著名特級教師蔡明和我市教研室書記袁建忠、市學科帶頭人朱治國、還有市基教科副科長顧松鶴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課後都認為值得推廣。11月份教研室又推薦朱建榮面相全市開了一節展示課。我們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師的認同,也在逐步推廣中

我們的課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有很多東西有待進一步鑽研。比如説作文訓練要有計劃性、系統性。課堂上對課文的批註能力要進一步訓練。批改作文也要由淺入深,步步為營,一次一個點來互批。學生評講要堅持,評講也要有針對性,也要有計劃的進行。

第6篇

如果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是什麼”,那麼語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應該是“語文是什麼”。簡單講,語文就人為了參與社會生活所掌握的溝通工具,是使人思想豐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糧。學習語文既是對前人精神財富的繼承,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品悟。但是,每當論及語文教學,往往令國人痛心疾首。現實中的語文早已失去了她本來的靈性與俊美,變成了應試的奴僕,變成了家長、老師為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繁重的課業負擔,變成了冷酷的馴化和空洞的教條……表現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就是繁瑣分析、死記硬背和解題訓練。教學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標新立異、賞心悦目,惟獨忽視了語文學習的本原——兒童該怎樣學語言。

2、機械、封閉、枯燥、功利、壓抑——傳統語文教學種種弊端之湧現。

長期以來,國小語文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命活力。教學就語文而語文,從課文到課文,語文與生活分離,知識與精神對立。重視了知識的學習,卻忽略了活動與生活;重視了教師的講授,卻剝奪了學生的探索與創新;重了結果,卻輕了過程;追求了考分的回報,卻忽視了整體素質的提高。對學生來説,真是“語文語文,讓人頭疼!”這種激烈的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對語文課堂進行反思,必須儘快尋找一種適合兒童的語文教學。

生活在知識經濟社會裏,人們不再是文字的奴隸,也不能滿足於艱澀的書齋語文,而是具有主動品質和強烈的自我表現精神,具備不斷學習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過語言積極與人交往,拓寬自己的發展空間,能將語文應用於各種特定的生活情景。語文不僅是享受物質生活的手段,更應是個人充實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於這樣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改造現有的語文學習。

活動教學有着堅實、廣泛的學術基礎,其支撐理論主要是前蘇聯列昂節夫等人提出的“活動—發展”理論。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提出“從事實際生活,讓感官成為理性的嚮導,培養孩子愛好學問的興趣和發現的能力”等主張。裴斯泰洛其的“教學要適應自然,頭、心、手和諧發展,強調人體感官活動和直觀教學”。杜威則認為“發展並不是僅僅從心靈裏獲得某些東西的意思。它是經驗的發展,發展成真正需要的經驗。發展的中介是活動。”維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確提出“活動—個性”理論。另外,我國的“情境教學實驗”“國小語文自學輔導實驗”等語文教學改革也為活動教學提供可靠的實踐基礎。

以“主動性”和“全面性”為認識起點,我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以活動促發展理論為指導,這樣描述語文活動化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實踐性、教育性、創造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習時空,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探索、創新為基本特徵,通過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確立如下研究目標:

1、從兒童的發展需要和語言學習的本質規律出發,確立全面的語文教學目標觀。

2、從實踐中探索,從觀念上把握“活動”的本質內涵,提升教學觀、學生觀。

3、構建基於“活動—生成”的語文活動化教學範式。

4、探索適合兒童學習語文的“活動方式”,使活動化教學成為一種可操作的教學方法。

1、使每個兒童都能在生動、多樣、探究性的活動中建構語言。使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都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應有的發展,享受到語文的樂趣。

2、在處理好“雙基”與能力、知識與情意等關係的基礎上,有效提高兒童的語文學習質量。

3、促進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改造自己的課程觀念,提高教學能力,特別是形成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專業意識。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靈魂,因而具有導向功能。從目標層面思考教學問題很有必要。

活動教學確立了新的兒童觀。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建構語言的生命體。語文教學也不僅是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活動,還是憑藉語言學習發展語文素養,形成生動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過程。因此,其目標內涵得到了放大。

活動教學的意藴在於教學更是一個過程,是生成性的。語文教學本身包含豐富的發展價值,而不僅是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給學生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活動載體,比如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對“預習引導”“小組對話”“綜合實踐”“體驗表達”等活動的嘗試,在活躍課堂的同時,也明顯增強了教學本身的張力。

發展性目標:交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方法、信息素養、創新精神等

我們要求教師在備課中從這兩條線索構建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角度,提煉基礎性目標;從教學過程、兒童學習方式維度,挖掘發展性目標。

教學是個開放的過程:以對話式課堂活動為主,又包括課前的準備性學習活動,以及課後的實踐延伸活動。

課堂是紐帶、橋樑,而不是全部:課堂是為具有不同經驗基礎的兒童創造的一個對話、共生的場所,是一個交流成果、分享經驗、溝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對學習思路的策劃功能、對學習成果的展示意義和對學習疑難的研討作用。

開放的課前預習——開放的課堂互動——開放的拓展性實踐

關於課前預習:教學必須建立在充分的個體學習基礎上,但有限的課堂難以提供足夠的獨立學習時間。因此,應大力開發課前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預習活動。這不僅為課堂學習夯實了基礎,也是學生感悟語言,學會學習的很好機會。不同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語文水平、獨特體驗設計自己的學習。這一過程主要包括初讀課文,蒐集與課文相關的寫作資料及其它學科知識,尋求與課文相匹配的生活經驗,整理預習筆記。

關於課堂互動: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合作的過程。語文活動教學就是學生在建構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參與性,培養科學態度、合作精神,生成鮮明個性的過程。課堂基於學生的“閲讀期待”,緊密結合預習基礎,圍繞問題展開的對話活動。因此,在中高年級的閲讀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板塊:展示預習成果(學會了什麼以及怎麼學會的)——交流疑問(相互質疑,篩選難點)——在老師的組織下研讀重點、難點段落(重視自讀理解以及豐富的體驗活動)——協商實踐作業(結合特定的教學內容以及課堂上新出現的問題,組織綜合性學習)。

關於課後實踐:教材只是個載體,或者是個生長點。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實驗教師緊密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經驗,融合我校的擴展閲讀特色,開展多姿多彩的綜合活動。這樣,將課堂延伸,將教材放大,帶領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生動有趣的語文。

活動化教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通過實驗研究,我們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動策略。

預習引導策略:預習為學生的獨立閲讀提供了寬鬆空間。這不僅有利於適應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自學能力,同時也是充分利用學生個體資源的積極措施。重視了預習,是落實“先學後教”原則的重要體現。實驗班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預習習慣。自三年級始,對預習進行更加系統的指導,每個學生備有專門的預習本。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從讀有收穫,到讀有疑問,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終達到自能學語文的能力。

(1)預習指導的漸進性(低年級,讀通課文,讀懂句子;中年級,讀通課文,讀懂自然段,開始學習查資料;高年級,基本讀熟課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內容,能結合預習簡要地發表看法。)

(2)預習資源的開發:合作資源(家庭式、小組式)、信息資源(家庭書櫃、教室書吧、學校圖書室、網絡、電視材料等)

預習展示策略:經歷了充分的預習,學生都是懷着強烈的表現欲參與課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創設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也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借鑑,互相啟迪,從國小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具體步驟是:二讀(自主讀課文、讀生詞)三説(説文章的相關材料、説自己讀懂什麼、説自己是怎麼讀懂的)一問(問預習中的疑難問題)

問題對話策略:教學是師生多邊經驗的耦合。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露自學過程中的疑問或困惑,結合自己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引導學生篩選話題,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之處引導學生展開研讀。可採取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大組交流等。圍繞問題展開教學既是教學的主旨,也是課堂的主體部分。

實踐體驗策略:活動教學遵循“活動—發展”“做中學”的原則,以各種形式的活動來解放兒童的肢體,打破傳統教學的沉悶,煥發出勃勃生命力。根據不同學習內容和語言訓練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活動方式,調動學生的手、口、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協調參與語文學習。比如:操作實驗活動、遊戲表演活動、歌詠繪畫活動、觀察欣賞活動、討論爭辯活動等。

語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動都必須體現促進兒童語言發展這一宗旨,都必須圍繞“語文”這一內核展開聽、説、讀、寫等實踐活動,如:吟詩會、想象作文、圖文日記、設計校園警示語、學寫調查報告等。

語文綜合活動的開發與實施是本課題的重點之一,旨在拓寬學生語言學習途徑,增加語文學科張力。結合本校的擴展閲讀特色,我們進行了“專題閲讀”的探索,確立了以下設計思路:與教材聯動、與課堂鏈接、與生活融合、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詳見附件《專題閲讀—關於課外閲讀指導的一項有益嘗試》)。

xxxx年,我們參加了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活動教學第二次研討會”,觀摩到了形式新穎、別開生面的語文教學。同時感到我們的教學中存在着壓制主體、形式單一、功能單薄等諸多弊端。於是,產生了以活動化思想重構語文教學的設想,並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同年,省實驗國小驗收組的專家以及前來觀摩的西場國小老師聽了我們的課後給予較高評價,增強了我們的研究信心。

xxxx年本課題被立項為縣級教研課題,在我的邀請下一些低年級的老師很樂意地參加到研究中。活動教學首先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熱熱鬧鬧地展開了,並很快產生了明顯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視野更加開闊了。劉金霞、周志華、李進紅等老師應用活動思想設計的語文課在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及各類公開教學中引起很好的反響。

xxxx年至xxxx年,伴隨着實驗向中、高年級的推進,我們對“活動”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地加深。從低年級追求形式的多樣,向高年級研究性閲讀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課前預習——課堂互動——拓展實踐”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xxxx年,我們對前階段的實驗研究進行了梳理和提升。有着豐富教研經驗的王時福校長和王亞主任提出了寶貴意見,幫我們克服了研究中的浮躁和膚淺。最終,我們概括了“語文活動化教學研究”的重點領域:目標內涵、預習指導、課堂互動、綜合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