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8.76K
〖摘要〗我們必須將這些經典通過校本課程和讀書活動有機地整合和運用起來。寫開題報告是一件常事,本站小編供大家精心收集了一篇《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寫得非常簡潔流暢,可以欣賞一下。


國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意義
  恩施市施州民族國小是恩施市委市政府投資近七千萬元新建的一所高標準、高規格、高品味的國小,建校初期,學校領導集體經多方考證與多次研究,定下了以“德”為中心的建校策略,並定下了“崇德 勵學 善為 篤行”的校訓。旨在培養品德高尚的優秀人才。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而輝煌的文明史,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華夏兒女創造了燦爛多姿的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代中國人的身心,推動了社會進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能丟掉中國文化的“根”。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時“宣言”,向世界呼喚:“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中國孔子的智慧”。可見以孔子“儒家倫理”為軸的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對下一代進行“中華魂”的教育魄在眉睫。在現實生活中,國小生多在麥當勞、冰淇淋、可口可樂的薰染中長大,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華知之不多,認識膚淺。
  同時,在當今的人類社會中,也形成了許多現代文明禮儀和習慣:比如尊重女性、交際禮儀、用餐禮儀、公共場所禮儀以及講究衞生、説文明話做文明事等。良好的禮儀和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尤為重要,甚至可以造就一個人的終身。同時,良好的禮儀和習慣為構建和諧社會、提高整個社會和文明程度、建設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社會主義社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根據有關資料的顯示,我國的少年兒童現代文明禮儀和習慣也遠不如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依賴感強、自理能力差、不孝敬父母和長輩、不知感恩、不懂合作、無創新精神和冒險意識等,這些不良的行為和習慣在許多青少年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鑑於以上原因,如何讓國小生從小接受傳統和現代文明禮儀和習慣的教育,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已成為國小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激活傳統,繼往開來,使學生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和現代文明的教育,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經學校一班人縝密分析、廣泛徵求意見、反覆錘鍊,決定向省民委申報由恩施州教科院負責的總課題《恩施州開掘與運用本地德育資源,提高中國小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之子課題《國小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
  二、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課題着重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研究:
  (1)校園文化德育資源的建設與運用研究。主要包括校園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佈局設置,校風、教風、學風、班風的培育,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衞生習慣的培養,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等。
  (2)社區德育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研究。主要是可用的社區機構(黨羣、政法等機關)、企事業單位、知名人士、社區委員會、家長委員會等相關人力、物力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研究,形成合力育人,禮教互動、家校互動的社區育人氛圍。還包括校外德育基地的建設與運用等等。
  (3)中國古典禮儀文化的整合與運用研究。中國古典文化源遠流長,適合國小生閲讀和學習的有很多,比如:《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等,這些經典文學對培養國小生的朗讀能力、寫作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都很多幫助。我們必須將這些經典通過校本課程和讀書活動有機地整合和運用起來。
  (4)《養成教育》校本教材的編寫與研究。校本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應該成為學校落實課程計劃的一大亮點,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大亮點。校本教材必須以“德”為中心,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
  (5)《養成教育》校本教材的應用研究。怎樣將《養成教育》校本教材有效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怎樣發揮校本教材的教育功能?怎樣通過教學實踐改進學校的校本教材?怎樣通過校本教材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我們在運用校本教材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和研究的問題。
  研究中應確立的基本理念:
  (1)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資源。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德育資源開掘的內功所在。
  (2)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施是有效開掘和整合德育資源的目的,在於全面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學校德育工作的整體水平。
  (3)中國古典文化與傳統禮儀是學生了解中國悠久而輝煌歷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
  (4)堅持持久的養成教育訓練和管理,是增強學校德育實效的重要基礎。
  三、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為了瞭解《國小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習慣教育研究》這一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把握髮展趨勢,我們查閲了大量的教育理論專箸、期刊、報紙及網絡資料。從中我們發現,在中國小德育教育活動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習慣教育的有機結合,但很少有人對這個課題進行專門的研究。
 四、課題研究預期目標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於聯繫和條件的觀點、根據學生思想道德實際和學校德育工作實際,恰當合理的運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德育資源,必然會促進德育方法的改進,途徑的完善,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收到德育的實效。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德育資源作為一項重要的德育要素提出來,進行系統研究,開掘應用,能使傳統的德育理念得到創新和昇華,能使現代文明禮儀得到有效的補充。通過研究,促進德育資源的整合,引導資源的有效利用,把學生的德育體驗與實踐和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勞動的實踐結合起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從而能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能正確的處理與他人、社會、集體、國家、自然的關係,成為“五愛”、“四有”,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國小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習慣的教育研究有較強的導向性和前瞻性。對於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維護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建設“小康恩施、人文恩施、生態恩施、和諧恩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國小生的思想道德實際着手,認真開掘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德育因素,加以整合,用以開展對中國小學生的經常性、針對性的思想道德、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感悟道德理念,提高思想道德的認知水平,培養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從而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學校德育的整體水平。從而為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建設“小康恩施、人文恩施、生態恩施、和諧恩施”作出積極地貢獻。
  通過研究,要調查、蒐集、整合德育資源,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形成合理運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德育資源的論文、經驗文集、活動案例集和研究實驗報告。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策略:
  (1)從學校、教師及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實用為前提。
  (2)對中國傳統文化及現代文明、學校文化、社區文化等德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資源的整體優勢,以利於發揮更有效的德育功能。
  (3)要把校本教材的開發作為德育資源開掘與整合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載體。
  (4)要把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學校德育的整體水平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相結合,為全面建設和諧的小康社會面奮鬥,作為德育資源開掘、整合、運用的根本目的。
  (5)根據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和學校的德育工作實際,對症下“藥”,靈活運用德育資源。
  (6)學校應主動積極地利用社區組織和有關機構,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7)營造校園文化環境,是德育資源開掘的運用的內功所在。
  六、課題研究實施步驟、方法及組織機構
  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2008年10月至2008年12月。論證設計,完成申報工作,擬寫實驗方案。落實實驗人員,明確分工,組織開題。
  第二階段:2009年1月至2009年3月,整合相關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收集整理編寫校本教材《養成教育讀本》,完成第一期校園文化建設。
  第三階段:2009年4月至2009年11月,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校本教材、社區資源等德育資源開展實驗研究。
  第四階段:2009年12月,收集和整理實驗資料,擬寫課題結題報告,申報結題,請總課題組領導和專家進行結題鑑定。
  負責人和主要成員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課題;科研成果的社會評價;完成本課題的研究能力和時間保證;資料設備;科研手段。
  課題組主要負責人袁敏長期從事德育研究工作,湖北省骨幹教師,現擔任恩施市施州民族國小校長,對德育方針政策熟悉,善於挖掘和開發學校內部及本地德育資源,具有較強的組織與協調能力,大力支持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曾主持過省級課題《國小品德課堂教學的改革研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等課題的研究工作,並順利結題,其中,在《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提高學校辦學水平》課題研究工作中,學校還被湖北省電教館評為先進課題實驗學校。
  課題組主要成員劉洪超,湖北省國小數學青年教師研究中心成員、恩施州骨幹教師,數學優質課榮獲一等獎,曾主持和參與多個課題的研究工作,並被人教社、新世紀出版社評為優秀實驗教師、被湖北省電教館評為課題實驗先進工作者,還多次被評為恩施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主要成員朱洪,湖北省骨幹教師,全國文明禮儀教育先進工作者,是恩施州德育工作專家,多次在省級教學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曾主持或參與多個課題的研究工作。主要成員虞翠清,恩施州骨幹教師,恩施市國小語文學科帶頭人。曾主持和參與多個課題研究工作。
  本課題將保證在2009年12月底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為保證按時完成研究任務,我們將採取以下研究策略和措施:
  (1)研究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校本教材的開發來實施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效整合,通過對校本教材的運用來達到預期的德育功能。
  主要採用歷史文獻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個案分析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等研究方法。
  (2)堅持正確的研究原則:
  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堅持課題研究與新課程實施相結合的原則。
  堅持服務學校、服務學生和社會發展的原則。
  (3)加強課題研究的組織與領導。成立課題研究專家指導組、課題核心組,明確分工,有序地開展研究工作。
  專家指導組成員:
  陳澤奠:恩施州教科院副院長、州德育研究會副會長(常務)、州教育學會副會長。
  曹道靜:恩施市教育局副書記、恩施市教研室主任。
  冉正芳:恩施市教研室副主任、國小語文特級教師、教研員。
  姚光炳:恩施市教研室辦公室主任、國小品德教育專家、教研員。
  課題組核心成員及分工:
  袁敏:恩施市施州民族國小校長,負責全面組織與協調工作。
  劉洪超:恩施市施州民族國小副校長,負責協助組織與協調工作。撰寫立項申請、實施方案,組織編寫校本教材。
  朱洪:恩施市施州民族國小副校長,負責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負責與社區相關組織與機構的聯繫,建立德育教育基地。
  虞翠清:恩施市施州民族國小教科室主任,負責課題具體研究工作,組織相關研究活動,撰寫開題報告與結題報告,收集與整理相關研究資料,彙編研究文集。
  魏紅彩:恩施市施州民族國小德育處主任,負責組織和開展相關德育活動。
  張學品:恩施市施州民族國小教務處主任,負責研究過程中的聲像、圖片資料的拍攝、記錄、整理、編輯與刻制工作。
  艾 岱:恩施市施州民族國小辦公室主任,負責研究過程中的宣傳工作。
  (4)分階段加強對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培訓,使之能夠把握課題研究方向和課題實施的技術路線,提高研究能力,較好地完成研究任務。
  (5)加強課題研究工作中的管理和評價工作,擬定課題管理評價方案,進行階段檢查,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優化研究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