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學反思3篇 反思「手指」:編舞技巧與表現之難。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7W

本文回顧了PBL項目《手指》教學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反思了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並提出了改進思路,旨在提高教學效果。

《手指》教學反思3篇 反思「手指」:編舞技巧與表現之難。

第1篇

本活動選材適合中班幼兒,在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符合孩子的需要和興趣,來自孩子的生活、經驗的東西,都是孩子喜歡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可以説是有情趣的。

感官體驗是兒童形成有意識審美體驗的前奏,充分而全面的感性活動時喚起兒童有意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也是喚起兒童對自我價值認識的必然途徑。參與到對事物直接體驗的藝術活動中,可由此觸發孩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悟,從而達到啟迪心智、培養個性、提升生命質量的目的。本活動通過聽、看,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使幼兒有幫助青蛙媽媽找回孩子的慾望,併產生點畫的興趣,而且積極參與。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中瞭解了小蝌蚪的生活習性,在點畫過程中進一步熟悉小蝌蚪的特徵,並通過活動掌握了點畫的要領,應該説是比較成功的一次美術活動。

在開始環節幼兒聽流水聲時能借助多媒體畫面,將小蝌蚪頭飾換成畫面,那麼將更加生動、形象,幼兒的視覺、聽覺將更豐富,也更能激發幼兒對小蝌蚪的喜愛,幼兒的創作慾望將更加強烈。

如果在活動結束時,配上音樂,讓孩子們隨着音樂表現小蝌蚪找到了媽媽,青蛙媽媽找到了孩子的高興,那就更能體現新綱要的情感發展要求了。

從本次活動,我們還可以看出挖掘幼兒美術素材可以根據季節特點,制定收集方案,根據幼兒生活經驗,活化充實素材,讓孩子們多接觸大自然,給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和氛圍相當重要。

《手指》教學反思3篇 反思「手指」:編舞技巧與表現之難。 第2張

第2篇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瞭解作者採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為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節。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點是不行的。但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讚一讚時,學生都顯得嬌羞。

多設計些開放的話題,擴展學生的思維,同時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道理。

第3篇

?手指歌》是一首比較形象有趣的兒歌。邊念邊進行手指表演可能孩子們會更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學時,我先用簡單的“軲轆軲轆”手部遊戲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接着讓幼兒嘗試着變變小手,看小手能變出什麼來;然後我再根據兒歌內容變變,讓幼兒猜猜我的手變成了什麼,在幹什麼?最後讓幼兒伸出自己的小手一起來做一做,做一個動作學念一首兒歌,顯然孩子們對這種方式非常樂易接受,個個開心地念着、學着、做着……很是投入!

幼兒的兒歌教學也可採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1、採用遊戲形式對幼兒進行兒歌教學。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有不少兒歌的內容是描述幼兒遊戲活動的,對此類兒歌,我常採取先做遊戲後教學的方法,按照兒歌描述的內容,先組織幼兒遊玩,在遊玩中幼兒一邊動作一邊觀察,充分體驗愉快的情趣,為學習兒歌打下基礎。

2、運用故事法對幼兒進行兒歌教學。根據兒歌的內容可以看出有些兒歌是敍事性的,由於受字數和句式的侷限,敍事的跳躍是兒歌的特點之一。這時教師選擇一些恰當的關連詞或過渡句把兒歌內容串連起來,根據兒歌要求,適當增添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情節,來增加兒歌的容量,為幼兒展開想象更好地理解記憶兒歌提供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