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聰明的老師》讀書心得8篇 如何成為聰明的老師:我在讀中體悟到的祕訣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6W

《做一個聰明的老師》是一本由沃克(C.M. Ward)所著,以“聰明的老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為主旨的讀物。本書通過生動有趣的案例和精彩的故事,闡述了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本條件和必備技能,對教育工作者有極大的啟發和幫助作用。

《做一個聰明的老師》讀書心得8篇 如何成為聰明的老師:我在讀中體悟到的祕訣

第1篇

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勤父母,笨兒女;懶父母,巧兒女。”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只有自己多動手、多做才會變得更加聰明能幹。在閲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被其中一篇文章“做個‘懶’一點兒的老師”勾起了一些想法,記得曾經一位很有經驗的同事也説過類似的話,而且還分享過她的成功收穫,當時被她的這種“懶一點”的方法觸動過。

的確,作為成人的我們不應當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兒童的智慧,試想我們不也曾經是在自己成長的實踐鍛鍊中才獲得現有的智慧和經驗。面對現在家長們急於什麼都事先替孩子想好、幫孩子做好這樣的現象,我們的孩子不會越來越退化才怪呢!看着家長們的包辦代替,聽着“現在的孩子能力越來越差了”的言語,真是覺得大人們自相矛盾啊!有些是非標準可以直接傳導,可有些經驗是不可以走捷徑的,必須要孩子們自己親自體驗、鍛鍊。所以我們大人應當更多的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活動,不要做兒童的僕人,替他們盥洗、穿衣、餵飯。想想動物園餵養的獅子老虎為什麼到不了野外生存,就是被照顧的太多,喪失了自己生存的本領。孩子也是一樣的,雖然我們大人做這些事非常容易,可是剝奪孩子獲得應有本領的機會那也是錯誤的。在孩子的成長、學習中,作為大人的我們也要學會放下自己的“聰明能幹”,適當的“懶”一點兒,這也是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智慧哦!

所以,我們尤其要學會耐心等待,不要急於干涉。對於進步慢的孩子更要有無止盡的耐心,對他的成功要表示熱情和歡迎。當發現孩子的動作緩慢時,成人如果不是去幫助他實現他最重要的心理需要,而是代替孩子所要完成的一切活動,這樣就將成為兒童主動發展的最強大障礙。

試着“懶”一點兒,放手讓孩子去做,真的.會有很多驚喜發生。我們班有一些孩子在許多方面就是特別依賴老師和阿姨,有的孩子吃飯吃的特別慢,最後老師和阿姨等不及,只好喂他們吃;有的孩子不會穿脱衣服,每次都等着阿姨幫忙。而往往這些時候都是老師和阿姨缺少耐心等待,看到孩子不會,就很快給予干涉幫助孩子,殊不知這樣做反而剝奪了孩子自主嘗試獨立的機會,久而久之,讓這些動作慢的和能力弱的孩子更加養成了依賴他人幫助的習慣,延誤了他們走向獨立的腳步。記得有一次,在兒童工作室出來時,大部分孩子紛紛自己穿上了鞋子,跟着老師排好了隊,而有幾個平時都由阿姨幫忙穿鞋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墊子上,腳一伸就在那裏等阿姨的幫助。我見此狀,立刻制止了阿姨對她們的幫助,請她在旁邊觀察這幾個不願自己動手的孩子,鼓勵他們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把鞋子穿上。起初幾個孩子都不知所措,但在無奈之下,他們只好自己穿,雖然用了不少時間,也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最後他們還是自己穿上了,當他們穿好跟上來排隊時,臉上如釋重負,伴隨着他們的是成功的喜悦。從這件事上也更讓我體會到“放手讓孩子去做”與“耐心等待”的意義。

給幼兒創造探索與動手體驗的機會,幼兒獲得的知識與經驗才是自己的,是永久的,幼兒才能從其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才有可能在學習中得到提高。讓我們都試着做一個聰明的“懶”老師,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變的更加聰明能幹!

《做一個聰明的老師》讀書心得8篇 如何成為聰明的老師:我在讀中體悟到的祕訣 第2張

第2篇

當我手捧《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閲讀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親切”;當我在每次合上這本書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時候,就會有當頭一棒的感覺;當我在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駛的小舟朝着那點點光芒的方向前進……

如果將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教育理論聯繫我們的實際工作,教學中往往將簡單淺顯的問題變得複雜,往往將現成的問題肢解細化,細嚼慢嚥的灌輸給學生,往往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溝”的感慨,讓我們這些青年教師有點兒不知所措。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給像我這樣的新教師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

王曉春老師認為“教育科學研究的內容不外乎兩個方面:客觀世界的研究(教育規律的認識、教育對象的認識等)和主觀世界的研究(教師的自我認識)。”我們在這兩個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個方面尤其薄弱。教師普遍缺乏反思意識,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認知衝動,結果就是嚴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爾説:“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教師應該是個思考者。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個有心人,去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要經常有解剖自己的認知衝動,要善於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説,認識自己比了解學生更重要。

在初登講台的一年裏,很多老教師就會發現我老是和學生較勁,他們就會開玩笑的`説我,像孩子一樣老是和學生吵,説以後心態變了,連吵的勁都沒有了。當時聽到這些話,我會覺得和學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還洋洋自得的認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從來沒有反思過自己,這樣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難道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靠着這樣的激情和學生較勁,就能完全解決嗎?

直到,我看了這本書,我開始反思我這一年的幼稚行為,我發現我的思維方式是單一的、主觀的,甚至是狹隘的。總是以我的要求為準,學生做不到,我就在那乾着急,結果是學生覺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氣的跳腳,旁觀的人無奈的搖頭。那麼改變我的思維方式究竟有多難呢?

其實,只要我將“你怎麼可以這樣?”“你為什麼不按我的要求做?”這樣的話省去,換一種邏輯,換一種語氣,事情處理的結果完全不一樣。比如,以前在教學結束的時候,學生亂七八糟的就出機房了,有的椅子就這樣散落在各個角落,裝鞋套的袋子也滿天飛,學生在機房裏就把鞋套脱掉了,還有追逐打鬧的,那個場面簡直可以用混亂來形容。以前我總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學生根本不聽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這學期開始,我要求學生聽到我説“準備下課”的時候,就把椅子和書歸位,在身邊尋找垃圾抓在手裏準備帶出機房,然後那一小組表現好,就哪一小組先出門,在走廊上脱鞋套。這樣一來,混亂的場面沒有了,我也用不着在那拼命的指揮了。要求也深入學生心中,長此以往,我相信會成為一種習慣的。

“我是一個行者,步履輕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臉上帶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滿陽光,我的行囊中為教育準備了一切:澎湃的熱情、寬容的胸襟、迷人的書香、思考的大腦。”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更應嚴格要求自己,學會反思和改變自己,向做一個智慧的教師這個方向而努力。

第3篇

我讀完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經過點評一個個教育事例,傳達着王曉春教師的思維,傳達着他的理念,我有時機讀到他的書的真是收穫頗豐,改動自己的教育教育行為,乃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動原有的思維辦法。我邊讀邊考慮,有許多語句形象深入。

“要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是我讀後感受最深的一點!王曉春教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給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探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動聽肺腑的良藥。這句話看似簡略。其實要做到不簡單。有時候,我們教師常會好意辦壞事,形成這種狀況其實仍是我們作業的不詳盡,想的不周全。鼓舞孩子的辦法有許多種,特別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舞教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視點來考慮,帶着一些寬恕的心態去面臨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測量一切的孩子。無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用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承受的好辦法。

聰明的人其實便是長於考慮的人,他們往往有傑出的`思維辦法,思維辦法關於一個教師太重要了。由於教師面臨的是學生,是孩子。教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紀優勢、經歷優勢、常識優勢、權利優勢,面臨許多問題時省卻了考慮,所以,思維定勢的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動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動沉澱在頭腦中的陳腐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辦法,盡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書中一個個事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由於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由於學生的狡猾而頭疼,但是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有必要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展,讓我們安然去面臨,由於學生的生命存在着差異,我們不是要一切的孩子都長得相同高、相同健壯、相同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根底比較,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開展,而教師應該引領着我們的孩子領會自我的開展,教會學生懂得日子,具有健康的心思和體魄,具有活躍向上的心態,具有日子、求知的才能。王教師的話無疑為身處“蒼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期望和未來。就像王教師説的相同,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仔仔細細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安排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高興。

細細讀完《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發現,本來教師能夠這樣做,這本書會集展現了作者王曉春的教育教育思維、藝術和科學的思維辦法。作者的教育表達樸素、詩意、形象而充溢熱情,他拿手把理性的考慮傾瀉於可讀性較強的教育事例中,在一個個彎曲動聽的故事裏,作者的教育思維、教育機敏、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暢通領悟其間,發人深思,撼人心魄。特別關於像我這樣的老教師來説,更簡單在心裏發生一種情感的共識。

我想我會活躍的樂於討教,勇於考慮,廣於閲覽,長於堆集,勤於寫作,盡力去了解厚積薄發的深入含義。我也以為只需今日的我比昨日有前進,久而久之,必定將越來越好,然後儘可能到達自己所能夠到達的最好程度,一起也就為教育事業做了自己最大的奉獻。

第4篇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通過點評一個個教育案例,傳達着王曉春老師的思想,傳播着他的理念,使有機會讀到他的書的老師受益匪淺,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舊有的思維方式。我邊讀邊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書中的一個個案例總是讓我在感同身受的同時也解開我不少的困惑,而王老師的點評也總會在不經意間敲開我的心門,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正常問題。讀了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得體會到:學生之間本身就存在着差異,我們不是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能夠有所發展;而老師應該引領着我們的孩子體會自己的發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就像王老師説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舉一個例子,學生在課堂上看課外書,一般老師會怎麼處理呢?我想一般老師都會直接沒收(包括我),甚至在課堂上狠狠批評一番,以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當然,王老師也認為學生課堂上看課外書的行為務必制止,但是不能太過強硬,而是至少要進行三次提醒之後,再把書收來放講台,下課馬上還學生,其名曰“以人為本”。我們都知道,課堂上看課外書是不允許的,老師也有義務教育孩子知道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可是由於選擇的方法有時趨於極端,所起到的效果很可能是恰恰相反!應該説老師的做法往往都是為學生考慮的,只是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工作得不細緻,想得不周全。鼓勵和批評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帶着寬容的心態去面對。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要做一個聰明的老師。”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緻,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帶着一些寬容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給在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

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澱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第5篇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通過點評一個個教育案例,傳達着王曉春老師的思想,傳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機會讀到他的書的真是受益匪淺,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我邊讀邊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個聰明的老師。”——這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給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緻,想的不周全。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一個教師太重要了。由於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勢、經驗優勢、知識優勢、權力優勢,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所以,思維定勢的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澱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為學生的生命存在着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展,而老師應該引領着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細細讀完《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發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這本書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曉春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作者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他擅長把理性的思考傾注於可讀性較強的教育案例中,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裏,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撼人心魄。

第6篇

我常常做着一個這樣的夢,夢見自己穿着五彩斑斕的裙子,帶着一羣蝴蝶在鋪滿綠色的草地上奔跑,在藍天下自甶的飛翔,在花朵間釆露,追逐嬉戲,我想:世間的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夢,哪怕是那隻折斷翅膀的“蝴蝶。”

這個班我是從二年級接起的,進入4年級時,我遇到了一件棘手事情,彭思雨常常不做作業,組長收她的本子,她要麼説放在家裏,要麼生病了,要麼丟在鄉下奶奶家,要麼就是磨磨蹭蹭地在書包裏找,打開本子,作業往往是大片空白,很少做過一次完整的作業,上課還老是發呆,節奏明顯比別人慢八拍,那動作完全像個老太太,甚至有時上課,我還要單獨地對她説:“彭思雨做筆記,彭思雨拿筆出來寫練習”。 頭疼……為這事,我找她談過心,做過家訪,她會變成這樣完全是由於有一段時間,母親和父親吵架,之後長時間的失蹤,她呆呆的想着媽媽,現在媽媽己經回來了,她這個毛病己經形成了,抓一陣好一陣,無靈丹妙藥,讓她罰做,或者嚴厲批評,都不行。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她思維比較活躍,對生活還是比較熱愛,她喜歡中午的時候,偷偷的趴在草地上抓蚱蜢,把它們裝進一個玻璃瓶,進行餵養。喜歡全身心的投入音樂中,面對着音樂的節奏,臉上充滿了自信與快樂。還喜歡給芭比娃娃穿衣服,做新發型。可我是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卻一心想把她的這個拖拉的習慣,給改好,讓她寫好作業回到正常的學習狀態。開始我是批評再批評,恨不得立馬讓她改好。威逼利誘,她仍然無動於衷,上課越發沒勁;帶子拉得越緊,它就越容易斷裂。不行,我得換方法。我想:假如一個人什麼都不允許她做,假如她的一點愛好都沒有,那這個人就活得不精彩;如果不允許她做那些事,只要她完成我的`作業,那我是多麼的殘忍和自私;如果我對她放棄,那我良心上會有種種不安。我一定要讓她和其他孩子一樣,趕上這個班,不放棄,不拋棄這隻折斷翅膀的“蝴蝶。”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一本書《做一個聰明的老師》中“進門檻效應” 給了我莫大的啟示,“進門檻效應” 指的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小小要求,為了避免與別人不協調,或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會接受更大的要求,看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還得慢慢來,這回死馬當作活馬醫,也要試試了,因此我釆取幾步策略:

第一階段,我只要她交本子,不把所有的練習冊發一本“吃” 一本就行,做錯,留有空白都不計較,當我宣佈這一特殊政策時,下面炸開了鍋,他的組長如釋重負,因為我們的作業五天一評比,小組合作制,每次產生兩個優秀小組和兩個最差的小組,優秀小組可以免去一部分作業,最差小組卻是要罰做多一兩道題,中間小組不獎也不罰,這樣不做的人直接扣一個優,這樣她還是無所謂的態度,一聽到這樣的好事,她們組也暗暗高興,她顯得輕鬆自如,因為要求不高,彭思雨總是按時交本子,一週後我當眾表揚了她“這些天,你按時交了作業本,一天不缺,應該表揚!你雖然有時留了空白,但毎次都按時交了本子,看來她是一個很守信用的女孩子,”我對同學説:“彭思雨應不應該表揚啊?”“應該” 大家異囗同聲的説,我帶頭鼓起掌來,這樣以來,彭思雨低下頭笑得有點靦腆了。

第二階段,我趁熱打鐵,對她的要求提高了,不但每次要交本子,而且還不允許留有空白,錯了不計較,我問她能不能做到,她自信地説“能!”這期間每當她做到了,我就向她點點頭,拍拍她的肩,讓她去草地上抓蚱蜢,有時和她討論那隻蚱蜢,最漂亮,它們最愛吃什麼東西,哪些歌我喜歡聽,哪些歌她會唱。芭比娃娃穿哪套衣服最漂亮。在夕會課上,我有意識的打開酷狗音樂,播放一些勵志歌曲,讓孩子跟着唱“不要認為自已沒有用,不要老是坐在那邊看天空,如果你自已都不願意動,還有誰可以幫助你成功,不要讓自卑左右你向前衝,每個人的貢獻都不同,也許你就是最好的那種。”這些勵志歌曲確實能夠鼓舞人進步。這放學後的20分鐘,也是我們結束一天學習中最快樂的地方,是我們一天中最舒坦的時光。二週後,彭思雨不但能按時交本子,而且沒有留空白,我在班上將她作為典型狠狠的表揚了一番。這次,她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大家都為她高興,她也很激動,課堂上也不再呆呆的了。

第三階段我不僅要她交作業本,還要不留空白,做對的題要不斷提高,當我提出這樣的要求時,她説:“好,老師我會有進步的!”這一過程大約經過了一個月左右,她總在進步,這期間我多次表揚她,二個月後,她的作業態度明顯轉變,作業質量也有提高,特殊政策也慢慢取消了,她已經不需要這個了,我們都為她高興,彭思雨更是開心。

從彭思雨的進步中,我明白了要轉變學生的不良習慣,要對症下藥,不要使用暴力手段,使學生屈服,要開啟孩子心靈的枷鎖,做老師要做到學生的心裏,讓他們喜歡你,當然你也要喜歡他們,“兩情相悦”才是最佳境界,一個班只要管好幾個有問題的典型,那麼這個班也會進入好的狀態,每一個孩子都不應該拋棄,不應該放棄,哪怕她就是那隻折斷翅膀的“蝴蝶。一定要帶着他和大家一同奔跑一同飛翔,要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先從容易的學起,逐漸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要尊重生命,善待每個生命。為人師者有三種:在知識傳授時,一種老師就是把簡單的東西講得很複雜,這是滿腹經綸,一種老師就是照着實際講,既不簡單,也不復雜。這叫平實,另外一類老師把深的東西講得很淺顯,這就叫做深入淺出,這是一種智慧型的老師,這一類智慧型的老師是我最向住的,”欲速則不達“ 做老師最要明白這一點,育人就像種花種草得慢慢來,急不得。老師必須要有耐心,要有方法,有意的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內容。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提高,不要動不動就進行懲罰,動不動就打罵,那樣治表不治裏,不要輕易就言放棄,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有進步的。即使是塊頑石,總有一天也會被捂熱。這便是我做老師最大的快樂,和”蝴蝶“一起奔跑,奔向那片的綠草地,飛向自由的藍天,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夢,每一精靈都會有一個夢。那夢是快樂的,幸福的。我向往着,努力向前,再向前。

第7篇

最近我閲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回顧十幾年的教學生涯,7年的育兒經驗,感受很深。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中除了有愛心還要有智慧。在愛與學生成長間有一架橋樑叫“智慧”,看了整本書後,有以下幾點感想:

“熱愛學生”是我們的師德要求之一,教育需要愛,但光僅僅有愛是不夠的,也就是説教育有愛,但是不等於愛,我們不能過分的迷信“師愛”,不能要求師愛完成本不屬於它的任務,就好像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光用愛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樣。例如,書中提到的一位老師對學生不寫作業,每天叫過來寫,不批評,學生寫得較好,但還就是慢。像這樣的例子,這個孩子看來屬於“蝸牛族”。如果這位老師具備關於蝸牛族的教育專業知識(蝸牛族的多種成因及治療方法),他就不會迷信關心和愛了。醫生治不好病人,一般不會檢討自己對病人愛得不夠,他一定會反思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這正是教師應該着重學習的科學態度。

讀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後,結合自己的學生,知道沒有愛是不行的,光有愛是不夠的。當一位教師缺乏教育專業知識,而又不得不面對眼前的教育問題的時候,他用什麼武器來迎戰?除了手中的權利之外,就只有愛了。權利是硬兵器,愛是軟兵器。他手中沒有別的武器了。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説,那些神話師愛、高唱師愛頌歌的老師是可以原諒的,他們沒有想害人。師愛是絕對不可否定的,沒有愛,教育就失去了根基。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人把愛説得太神了,師愛承受不了如此重擔,該減負了。“愛”與科學並非水火不容。愛是一種情感,情感完全可以從科學角度加以研究和處理。聽説“愛”很神奇,我們就去“愛”;又聽説“賞識”管事,我們就做作地“賞識”學生;我們的同事又常常説“不能給學生好臉”,我們就每天繃着臉給學生看……然,我們只是“學”,最終有沒有形成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我們所謂“愛心教育”常常庸俗化了,不理智,沒有什麼科學思維方式。我們如果自身沒有科學的思維方式,或者把科學的思維方式僅僅侷限於教學及業務工作,那麼,我們對學生無論怎樣愛,你在其中也很難找到科學的影子,教育他們又怎能得法,有效?

要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問題,要改變思維方式,聰明人就是善於思考的人,就是有良好的思維方式的人。 對任何事情,都採取分析的態度。比如,有人説,“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藉以説明問題學生可能破壞班風;而王老師馬上想到另一個俗語,“火大無濕柴”,提醒自己好的班風也可以轉變問題生。

王老師沒有大道理,王老師沒有靈丹妙藥,有的是對教育教學規律孜孜以求的責任心和科學精神。《做一個聰明的教師》特別從思維方式角度入手,教我們如何改變“表面的,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單向的,線性的,獨斷的,非討論性”的思維方式,而學會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聯繫中思考,養成刨根問底、假設多種可能性的思考習慣,並“在思考中反駁自己”。

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他會把主要精力放在設計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主要希望寄託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上。 綜觀自己的教育不足,最典型的毛病是“説教”,迷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王老師認為“嘴利用率過高了”,頭腦就會嚴重開工不足。的確,從教年份越多,越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想想以前的學生,一番有理有據的説辭,可以使之感動莫名,一些發自肺腑的關懷,會讓我們銘刻於心。然而“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現在的學生越來越缺少感動能力,越來越缺少對世道艱辛的體驗,對老師的説教,他們甚至會有天然的免疫力和抵抗性。

別人的方法可信,但那僅僅只適應於他們的學生。很多事還得要我們摸索着去做,需要我們在工作中試着探索更適合教育我們學生的方法。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儘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第8篇

為了提高各位教師的業務水平,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形成書香一片的校園環境,學校搞了這次讀書活動,我讀了三本書,一本是《問題學生診療手冊》,一本是《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兩本都是王曉春老師寫的,還有一本是《教師怎樣設計一堂好課》,這本我還沒讀完。《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寫的特別好,我讀的也比較細,讀完之後我真的覺得豁然開朗,原來改變了思維方式,學會了教育方法,你就會變得聰明,老師也就做得輕鬆了。

王曉春老師是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的教師,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教師觀念更新、語文教學改革、家庭教育等。著作有《今天怎樣做教師》、《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家庭教育難題會診》等等10餘部,並應邀為學校、家長、作報告百餘場。

王曉春老師真的是很有教育智慧,他在《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中,談到了很多我們現階段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觀點獨到,很有現實指導意義。他説,教師要變得聰明,主要要轉變思維方式,不要“迷信。”我根據他的論述,作了如下規納:

王老師説“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管住學生,而是為了幫助他學會自已管住自己。”那這裏就涉及問題生的問題,昨天孫建清老師也講到這個問題,王老師説我們怎樣正確看待問題生的問題,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還是“火大無濕柴”?我覺得説得特別形象,這就讓我們想到問題生和班風之間的問題,問題生和班風之間是互相影響的,這誰都知道,其實問題生基本班班有,對於我們班主任來説,就更關疼,那如何管住這些問題生呢?雖然我上班時間不長,但我的感受是,大浪淘沙,這個走了,那個又來了,總有那調皮搗蛋的,所以我們不能迷信管住,甚至認為管不住就是我們工作能力的問題,那王老師就説了,“對於整個班級而言,老師眼睛不要只盯着差生,先穩住大部分學生,大局不亂,再慢慢做差生的工作,也是先揀容易的做,不要首先強攻最難的學生,他們中的有些人,要真正成人,非要將來到社會上去碰釘子不可。”你看説的多好,你要明白了這個,你是不是就覺得輕鬆了,就不至於在於問題生的你來我往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甚至氣壞了身體。

王老師説“大批的家長,教師甚至校長,他們的'思維方式是針鋒相對地和學生較勁、進攻到底,一帶妥協的。這種辦法只能用來對付膽小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萬一孩子橫豎不吃、你就會看到家長和教師完全變了一副面孔,成了遷就主義者和逃跑主義者。他們會對孩子做很多無原則讓步,處處哄着孩子,就差跪在地上哀求孩子改正錯誤了,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學生,這是教師專業技術的基本功。那麼,如何掌握分寸呢?

1、 心中一定要牢記:現在照顧,是為了以後不照顧,照顧是暫時的。

2、照顧要逐漸減少。要求降下來之後,要逐漸提高,教師不要等學生“得寸進尺”,你就先要“得寸進寸”。

3、 向學生本人和全班同學説清楚,這是讓步,不是常規,是臨時措施,不是特權。還有,每個同學遇到特殊情況,都有權要求照顧,大家平等。

4、 被照顧者犯了錯誤,也必須進行懲罰,可以先少罰幾次,罰輕一點,但是不可不罰,而且要通知本人,不是以後永遠這樣照顧,請你珍惜機會。

5、 對於優秀的學生,要偶爾藝術地冷落他們,事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們抵抗挫折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