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教案7篇 《登樓·靈感催生教學——岳陽樓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8W

《登岳陽樓教案》是一篇關於中學教育的散文文章。文章通過描寫大自然的美景和歷史文化的背景,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對未來教育的思考。該篇文章曾被多次收錄入中學語文教材,成為了一篇經典的教育文本。

登岳陽樓教案7篇 《登樓·靈感催生教學——岳陽樓教案》

第1篇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説“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説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説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説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2、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我們曾經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説説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説“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説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説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説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尾聯:在前三聯的基礎上抒寫情懷,深化主題,結束全詩,是“合”。

現在就讓我們藉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描述出來?

教師預設: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佈於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湧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裏浮蕩着,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裏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1、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醖釀氣氛。

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讓你聯想到了誰的詩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曹操《觀滄海》)(比較:曹操的詩句通過寫滄海吞吐日月,寫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無邊、吞吐日月,同樣壯闊。)(意境:博大壯闊)

比較一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與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比較,各有怎樣的妙處?

登岳陽樓教案7篇 《登樓·靈感催生教學——岳陽樓教案》 第2張

第2篇

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培養學生把握詩歌內容,品味詩歌內涵的能力。

感受杜甫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及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

江南三大名樓除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和湖北武漢的黃鶴樓,還有一個就是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我們已經學過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當中有一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那麼這個“前人”就包括詩聖杜甫以及詩仙李白。面對洞庭湖水的奇麗風光,范仲淹表達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在唐代現實主義作家杜甫的眼中,洞庭湖又會引發出怎樣的情思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比較學習唐朝兩大泰斗面對岳陽樓的感情抒懷。

欣賞詩歌,必須有一定的方法。因為詩歌作為最古老的文學樣式,它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鑽石”之美稱。要想體味詩歌的魅力,就必須能準確把握詩歌內涵。今天,我們運用學過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之法來欣賞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城西,建於唐朝開元四年至開元七年間,建築高聳,氣勢雄偉。自古以來,這座宏偉的樓宇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被譽為楚地三大名樓。據記載,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訓練水兵的閲兵樓。公元7,唐朝詩人張説被貶謫到嶽州(今岳陽),就在魯肅的閲兵樓舊址修建岳陽樓。從此以後,歷代著名詩人墨客經過此地都有題詠。李白、孟浩然都有詩留在這裏。杜甫借這首詩借景抒懷,寫出他遭受安史之亂後痛苦的心境,也描繪了岳陽樓雄偉壯闊的景象。

2、作者介紹。學生出示自己查閲的作家作品簡介,展示自己建立的

杜甫(712—770)晚唐時期人,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故也稱“杜少陵”。因詩多涉筆社會不安、百姓疾苦、政治黑暗,所以他的詩被譽為“詩史”,因其憂國憂民,人格高尚,所以被後世稱為“詩聖”。

(3)45歲至48歲,陷賊與為官時期。安史之亂開始後,他流亡顛沛。

(4)49至59,漂泊西南階時期。嚴武死,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病死在湘江上。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洞庭湖浩瀚無邊,吳楚兩地被分隔在東南兩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沒有一個字的音信,年老體弱,只有一隻船伴隨着自己。關山以北依然硝煙四起,憑窗遙望我不禁涕淚交流。

四、引領探究。學生質疑,師生答疑。知識儲備

1、由老師設定問題,引領學生初步理解這首詩,這一步可由加深學生對詩歌的自我理解,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注意在學生髮表意見之後,老師要進行總結,鞏固知識。

(1)請找出詩中你所認為能打動人心的字詞或詩句,並向大家説出你的理由。各抒己見。

a、首聯的“昔”和“今”的對比,可以看出詩人由久聞其名到真正體驗的喜悦之情。

b、頷聯的“坼”和“浮”,一個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並且主宰着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着湖水的波動而漂盪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c、頸聯的“無一字”和“有孤舟”相對比,更襯出詩人的孤苦之情。

d、“涕泗流”給大家呈現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男兒有淚不輕彈”,詩人已入垂暮,想起國事仍不能自已,讓人動容。

(2)請找出詩中的意象,感知這些意象帶給大家的感受。

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冬,因劍南節度使嚴武去世,杜甫在四川失去了生活依靠,就坐船順長江東下,出三峽到荊州,又沿洞庭湖向南飄遊,到了岳陽,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放眼遠眺,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詩。時年五十七歲,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想不到轉過年來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條小船裏與世長辭。)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狀寫吳楚、乾坤、日月之景。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割於東南,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長天。頷聯寫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雄渾闊大,景象宏偉綺麗。

又:第二聯是千古流傳名句。請把本聯與孟浩然的詠洞庭之名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之名句作一對比,看哪首詩的意境寫得更好?(師可提示孟詩與杜詩的描繪洞庭景物的範圍、胸懷)。

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氣勢和蓄勢,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説是“雄跨古今”。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分為東南兩地,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蕩着大地長天,一“坼”一“浮”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闊大,由自然之景寫出自己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所以杜甫的更好!

(2)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試分析作者此聯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師提示何謂寬闊到狹窄的意境)。

(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及“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法體會)

詩人寫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為家,遠離親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②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傷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

由音信斷絕的家事寫到老病飄零的孤苦;由戰亂未止的國事寫到老淚縱橫的悲傷;由個人不幸寫到國家不幸——身世之悲與國家之憂兩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國運,表現了詩人愈在個人不幸之時,愈不忘政局國情的高尚品格。

頷聯寫雄渾闊遠的景象,頸聯寫孤身飄零的身世。景是闊景,情是哀情,以雄渾闊大之景反襯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闊大,方能顯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顯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於景,隱喻自己長期漂泊無歸的感慨。

頷聯氣象宏奇偉麗,壯闊無比;尾聯由身家遭遇及至時事國運,詩人不為個人身世而哭,而為國家危難落淚。從壯闊無比的景中可以窺見杜甫胸襟之高,這是以浩瀚壯闊、無邊無際的景象映襯了詩人心憂黎民、情繫社稷、胸懷天下的博大胸襟。詩人將湖山之勝與家國多難結合起來抒寫,營造了沉雄悲壯的藝術境界。江山的.壯闊與胸襟的博大,在詩歌裏互為表裏。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鬱,卻不壓抑。

詩人用了“昔聞”告訴我們過去聽説過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但由於戰亂頻繁,身世漂盪,這個願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實現。通過“今上”寫出了自己初登岳陽樓的喜悦之情,其實意在抒發自己早年抱負難以實現的苦悶!杜甫一生坎坷,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至今卻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哪裏還有喜悦?可謂百感交集!

五、引導學生綜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詩主旨。

通過登岳陽樓的所見所感和對洞庭湖浩瀚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寫,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課堂小結:詩聖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被譽為古今“登樓第一詩”。杜甫以其沉鬱頓挫的風格,通過情景相襯的方式寫出了自己的苦悶心情和對國家百姓的擔憂之情,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相交融,悲傷卻不消沉,沉鬱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淒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高尚的愛國詩人形象,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六、請將杜甫這首詩與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進行比較,兩首詩同是寫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麼不同?

李白這首詩寫於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遊岳陽時。夏十二,李白朋友,李白登樓賦詩,留下了這首《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開頭寫岳陽樓四周宏麗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後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兒高飛帶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彷彿君山銜來好月。然後浮想聯翩,在岳陽樓住宿,飲酒,彷彿在天上人間一般。最後寫樓上涼風習習,衣袖飄飄起舞,多麼瀟灑自如!這首詩寫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快歡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這個意境與杜甫《登岳陽樓》的沉鬱悲壯有很大不同。

在藝術風格上,杜甫的《登岳陽樓》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鬱頓挫概括。李白這首詩用陪襯、烘托、誇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脱,可用豪放飄逸來概括。

第3篇

1、培養學生詩歌賞析的能力,把握本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2、領會《登岳陽樓》通過描繪雄偉壯闊的藝術境界和個人孤苦的境遇,表達詩人感受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所教學生是農村學生,理解詩歌和欣賞詩歌的能力相對弱於城市學生,但藉助多媒體的力量,相信學生會有大的提高。

把握詩中的經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聖”之譽,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 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這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深沉緩慢。

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包含着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説“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

尾聯説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過去就聽説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

早聞洞庭盛名,早有渴望盡興一遊的夙願,然而無奈戰亂頻繁,身世漂盪,到了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醖釀氣氛。

大湖廣闊浩瀚把吳楚兩地東南隔開,天地象在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蕩漾。

“坼”,分裂。“浮”,漂浮蕩漾。廣袤數千裏的吳、楚兩地就因為有了這個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彷彿都飄浮在這湖水上面,緩緩行進,這景象又何等宏麗。

這兩個字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宏偉奇麗的景色,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

曹操詠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觀滄海》) 體現了一種“雄渾闊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聯 “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宋代劉辰翁語)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

②頸聯的意境,由寬闊突然轉入狹窄,聯繫尾聯,試分析這種表達技巧的作用。

從頷聯到頸聯,詩的意境從寬闊轉到狹窄,但這兩聯是相輔相成的。清代史學家浦起龍説:“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到尾聯,意境又轉到寬闊,詩的前後相互襯托,全詩意境構成一個整體。

詩人面對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鬱居木船,飄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淒涼之境、哀痛之心、憤怨之情,不言自明。詩人抒發了一種憂己傷世無限悲苦之情。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②尾聯在抒發個人悲苦的感情上發生了什麼變化?體現了詩人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尾聯中,詩人在悽苦萬狀的情況下登樓觀景,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種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淒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詩的意境從狹窄轉到寬闊,由個人的悲苦轉而想到國家的衰頹。由此可見,詩人總是不會停留在個人痛苦上,他總是以國事為念,體現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關心國家命運的高尚情操。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時所見所感。詩人通過 對洞庭湖浩翰汪洋、雄偉壯闊的景象的描繪,觸景傷情,把個人的悲苦、國家的憂患和自然界宏奇偉麗的景色上下襯托,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胸懷。意境宏大,情調悲壯,是登岳陽樓的千古名篇。

熟讀、背誦這首詩,在朗讀中進一步理解全詩的意境和感情。

第4篇

教學重點與難點: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藴涵的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懷。

江南有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岳陽樓,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巍峨壯麗的風采,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孟浩然望洞庭,描繪出“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雄偉景觀;范仲淹登高樓,抒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

宋代著名詩人陳與義也登上了岳陽樓,那麼,他又抒發了什麼情感呢?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課堂。(顯示課題)

1、自由朗讀詩歌。【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多讀,才能感受詩歌的美。那現在就讓我們趕緊去朗讀一下這首詩吧。】

4、明確詩歌節奏。【讀準字音只是誦讀的前提。朗讀詩歌,還需注意節奏。尤其是律詩。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節奏劃分。】(顯示詩歌節奏劃分)

?文有文眼,詩也有詩眼,它是一首詩的靈氣所在,也往往是詩中最精煉最傳神的一個字。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即為詩眼,必定穿透於詩歌的每一個角度,處處滲透着這“悲”,那麼就請同學們找找哪些地方能體現這“悲”?】

3、圈點出品析得出的重讀字,結合停頓,明確詩歌感情基調,配樂朗讀詩歌。

?只要我們將詩歌的重音和節奏準確地讀出來,那麼詩歌的韻味也就出來了。】

朱光潛先生曾説:“自從有了詩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東西”,希望正處於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詩般年華的同學們,能通過詩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高尚情趣的人,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第5篇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21教育網

過去就聽説洞庭湖水勢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

(詩人身臨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現了今日得上岳陽樓一償夙願的喜悦。)

2.頷聯具體描寫了什麼景象?表現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具體描寫臨樓縱目洞庭湖的壯闊景象。 表現出詩人壯闊的情懷和氣吞山河的氣魄。)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歎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歎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生動地表現出詩人關心人民、關心國家的思想感情。)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1.杜甫、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賞哪一個?説説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個對你觸動更大?為什麼?

第6篇

同學們從國小到現在,學習不少杜甫的詩歌,你學習過的杜甫詩有哪些,(學生背詩接龍)請説説杜甫詩歌有哪些特點?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在這首中抒發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討論明確景物有洞庭水、岳陽樓、吳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關山、涕淚欄杆。這些景物壯闊而悲涼。

(2)讀後有怎樣的感受?試着將其改寫成一段寫景散文。

————使人讀後彷彿進入戰事不斷,遊子漂泊他鄉,老病交加,悲痛欲絕,孤苦無助的境地。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從“無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詞中可看出本詩主要抒發作者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哀傷。

————主要表達方式不同,前者以寫景為主,後者以自敍和抒情為主

————寫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寫實為主,後者寫實與想像想結合

————景物特點不同,前者着眼於細節描寫,後者細節與全景相結合

————抒發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兩忘的愉快心情,後者抒發的憂鬱之情。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掌握了朗讀技巧,並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對重點詞句做了研讀品味,有很大的收穫。

第7篇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

頭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醖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敍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侷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着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象在湖面日夜盪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1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2後樂先憂,範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5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 吞得盡胸中雲夢,方可對仙人吟詩 。

雄闊壯觀的大湖,將吳楚分割在東南兩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浮於其上。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選擇了陳與義的詩歌教學已經逼近了第三次月考,原本打算當一次古詩鑑賞的練習課來設計教學案,猛然想起上一屆學生對這首詩歌理解得很艱難,課上得很不是滋味,突然腦海裏又出現了縣公開課上這一課的情形,覺得如此有難度的詩歌用草草的幾個題目能培養學生的素養嗎,那詩歌的美感就在做題的條分縷析中粉碎了,不行,還是好好設計這課,當作一次公開的設計來上.於是上課之前便將兩年前設計的教案拿過來看,明顯地帶有硬傷,為何學生如此吃力,我是借鑑了當時優質課的教學實錄,因為這首詩歌對於老課本來説它是新詩歌,的確網上關於這首詩歌的教學設計寥寥無幾,零星的幾篇設計也是雷同,也是按部就班,在少許的教學設計中讓我耳目一新的就是以'悲“為主線,串起了整堂課,分別從景悲,國悲,己悲等方面入手設計,看到這脈絡鮮明的設計我如獲至寶,經過深思熟慮,於是投入了上課,可課堂的推進如登臨泰山般艱難,一會兒十八盤的陡峭就橫亙在眼前,費了好大好的經兒,僅僅是弄懂文章的內涵,己悲國悲景悲,教完後明顯的感到這課的失敗,今天重審自己的課堂,發現是高於學生實際的設計,從情到景的分析,對於我的學生來説已經是從山頂走向山腳,這等於就違背了規律,怎麼可能讓自己不吃力呢?

1、課堂教學程序流暢: 在這堂課中,我設計了“朗讀詩歌,初步感知——理解詩歌,合作探究——聯繫同類,拓展深化”三個主要環節,在其中的第二個環節我明顯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詩歌的情感“這一主線的,在研讀一課的同時落實一些研讀詩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觸摸詩人的感情由淺入深,使學生一步一步深入瞭解全詩。

在本堂課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主要環節“讀準詩歌”:有自由讀、單獨讀、齊讀、抓住節奏讀。然後,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齊讀全詩譯文。接着,理解全詩的感情基調之後,配上符合全詩意境的音樂,全班齊讀。最後,拓展環節中還是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詩歌的內涵,挑自己有觸動的詩句自由朗讀分析。

在反覆誦讀,不僅讓學生充分接觸詩文,還可以讓他們感悟詩歌的意境,還可以營造詩韻的氣氛。

3、適時介入資料:在瞭解本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時,我應適當地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詩人陳與義是在“靖康之變”後,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陽樓,才寫下此詩。因此,瞭解“靖康之變”這個歷史事件,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人悲己悲國的情感。

4。拓寬詩文的內涵:從陳與義的詩歌中的意象”夕陽“到其他古典詩詞中的夕陽,例如:“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涼景象到其他詩歌的悲秋,從陳與義的登樓的憂國憂民到杜甫登高登樓詩歌的憂國憂民,不停地拓寬,適時地遷移,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掌握一類詩的解讀,起到一箭雙鵰的效果。

當然這堂課有些許的不足,課堂總是缺憾的藝術,比如對於詩歌的朗讀的設計總是有些忘卻,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這點做得還不是很足,自己已經充分進入了角色,可學生卻遲緩了許多。當然最好能夠在同仁的指點下找到更好的授課技巧,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但願你們不吝賜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