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語文《莊子》兩則教案5篇 《莊子》精粹教學指南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8W

本文將分享兩則針對九年級下冊語文《莊子》的教案,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該課程和指導學生學習。這兩個教案包含了《莊子·逍遙遊》和《莊子·養生主》兩個章節,涵蓋了關於人生哲學、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夠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九年級下冊語文《莊子》兩則教案5篇 《莊子》精粹教學指南

第1篇

這兩則故事均選自《莊子•秋水》,講的都是莊子與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樑》表現了莊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節發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對比鮮明,比喻巧妙貼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表現了兩人可以相與遊玩、辯論的朋友關係。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輕鬆、閒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併為之感染。

教學本文,目的不在於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莊子》一書的思想,把握其藝術特徵,而在於拓寬學生的閲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瞭解。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欣賞《惠子相樑》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遊濠梁”所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瞭解莊子的志趣。

2.感受“遊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瞭解莊子的志趣。

拓寬學生的閲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瞭解,提高文化品位。

2.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理解莊子的志趣。

1.比較法 通過學生譯文和標準譯文的比較過好語言關,通過惠子與莊子的對比過好寓言關和思想關,通過一、二則故事的不同文風比較過好欣賞關。

2.延伸拓展法 拓寬閲讀視野,瞭解莊子的思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資料助讀;自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過好語言關;引讀提高,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感知惠子、莊子的不同表現,過好思想關;美點尋蹤,欣賞兩則故事;延伸拓展,瞭解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莊子和孔子一樣,同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智者。但莊子與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讓我們走近莊子,感受他的機敏、幽默與詼諧。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淪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鋭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後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説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讚“其文則汪洋闢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説:“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文風來説,都是屬於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説,後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莊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

2.多媒體顯示課文參考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找出錯誤的地方,並思考譯錯的原因。

惠施做了樑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説:“莊子到樑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説:“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鴆鶉,你知道嗎?鴆鶉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鴆鶉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着鴆鶉,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樑國來‘嚇’我吧?”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説:“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説:“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説:“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説:“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説:“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説起。你説‘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説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學生明確:(1)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2)同:國都、京城。 (3)止:棲息。 (4)安:疑問代詞,怎麼。 (5)於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6)從容:安閒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7)是:這。

(2)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學生思考,明確:(1)鵪鴇的故事裏,鵯鴇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鵪鴇,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着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鋭痛快又餘味不盡的效果。

九年級下冊語文《莊子》兩則教案5篇 《莊子》精粹教學指南 第2張

第2篇

2、學生初步瞭解鯤、鵬是什麼樣的動物,瞭解課文表現了鯤鵬什麼樣的情景,瞭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3、學生能夠初步瞭解“逍遙”是什麼意思,初步意識到要志存高遠。

教學難點了解莊子的世間萬物的活動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願望要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和束縛。

出示ppt: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突然夢醒了,卻是僵卧在牀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有區別,這就是所説的化為物(指大道時而化為莊周,時而化為蝴蝶)。

莊周就是這樣的浪漫,這樣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莊周:

ppt:莊子名周,戰國宋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並稱“老莊”。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今天,我們來學習莊子的《北冥有魚》,《北冥有魚》選自《逍遙遊》,介紹逍遙遊。

ppt:《逍遙遊》是《莊子》中的第一篇,在全書中佔有特殊地位。“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2、學生自讀課文兩遍,然後抽一學生朗讀,教師指正讀音。

它乘着旋風環旋而上幾萬裏的高空,憑藉着六月的大風離開了北海。”

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積有幾千裏,變成鳥後,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裏。説明莊子想像力豐富。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鳥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種精神的自由。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賞析:“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像,奇特的誇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

介紹《莊子》:《莊子》,道家經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對後世文學的發展也有着深遠的影響。

5.奔騰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需要藉助什麼才能飄揚?

板書:萬物有所待——鵬鳥奮飛必須憑藉海運和強大的風力。

6.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説理。把思想、道理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動活潑,頗具詩意,寓意雋永,感染力強。

説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藉。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條件,那麼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侷限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翻譯:天色深青,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它是高曠遼遠而沒有邊際嗎?説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侷限的。

既然人的認識有侷限,那龐大而神奇的鵬鳥是否也有侷限呢?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翻譯: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這個樣子而已。

莊子給出確定的結論,鵬鳥和人們一樣,並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鵬鳥認識也是有侷限的啊。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第3篇

?渾沌之死》這篇寓言故事從一個側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規律辦事,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成壞事,結果與願望相悖。

?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訓練鬥雞,比喻只有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方為競爭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競爭中戰無不勝的道理。一、基礎知識積累1.給下列紅字注音渾沌(hún dùn) 鑿(záo) 渻(shěng) 倏(shū) 恃(shì)2.形近字┏沌(dùn)渾沌 ┏恃(shì)有恃無恐┗燉(dùn)燉熟 ┗峙(zhì)對峙3.多音字┏(yìng)答應 ┏(shèng)旺盛應┫ 盛┫┗(yīng)應該 ┗(chéng)盛飯4.詞語解釋【渾 沌】神話傳説中管理中央的大帝,面孔渾圓,無耳目口鼻。古人把天地未開闢前的狀態也稱之為渾沌。【 時 】常常,時常。【 謀 】謀劃,商量。【 德 】恩情。【七 竅】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稱七竅。【以 視、聽、食、息】用來看(外界),聽(聲音),吃(食物),呼吸(空氣)。【鬥 雞】使公雞相鬥的一種遊戲。【 已 】停止。這裏指訓練完畢。【方虛驕而恃氣】正在憑着一股血氣而驕傲。方,正;恃,憑着,依靠。【猶應向影】仍然對別的雞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應。猶,仍然;應,作出反應;影,影子,指的雞走近來。【疾視而盛氣】氣勢洶洶地看着(對方)。疾視,怒目而視。【無 變】沒有反應。【 德 】精神。【 異 】別的。【 應 】應戰。【反 走】轉身逃跑。5.文學常識填空(1)《渾沌之死》選自____,古人把____狀態也稱作“渾沌”,文中用____和____作為神的名字,意在諷刺_______。(2)《呆若木雞》選自_____,現已成為成語,意思是______。(3)人皆有七竅,______,此獨無有,嘗試鑿之。(4)望之,____,_____,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參考答案】(1)《莊子•應帝王》 天地未開闢前 倏 忽 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索。(2)《莊子•達生》 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3)以視、聽、食、息(4)似木雞矣 其德全矣二、課文複習1.作者回顧【明確】莊子與《莊子》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鋭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後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説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讚“其文則汪洋闢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説:“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莊子》散文對後世的影響《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文風來説,都是屬於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説,後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莊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2.題目解説【明確】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稱之為“奇書”。這類書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筆非莊非諧;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卻閃耀着文采精華;是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卻又包藴着深邃的哲學思辨。這類書是作者的智慧與性靈的凝結,也是作者的諧趣與幽默的外化,更是作者超凡脱俗、逸世獨立的人格與思想的展現。這類“奇書”之中,有一部最美妙、最有趣、最具有靈性的作品,它就是《莊子》。作為一個靈心慧性的智者,莊子的思想對人世極富有啟發意義。《渾沌之死》認為無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機智等小聰明,本性將遭受破壞而死亡。《呆若木雞》意在提醒人們,特別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內在氣質,不怒自威;治理國家要增強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3.《渾沌之死》如何理解?【明確】莊子用“倏”和“忽”給“渾沌”開竅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覺中常常帶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説,莊子意在鍼砭人不能與萬物自然相處。莊子主張的渾沌之境,是真樸的自然之道。莊子認為順應自然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和最高境界。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脱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不按照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這是最明顯的啟發。4.《呆若木雞》如何理解?【明確】莊子在該文中表現的根本思想與《渾沌之死》一樣,都可歸結到“恬淡無為”的政治主張,這些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批批判的,也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又從文中體味到: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戰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們如不斷絕競爭之心,急功近利,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能消除急於求成的競爭心理,憑實力氣定神閒地戰勝競爭對手,乃為上策。5.結構分析【明確】(1)劃分本文層次,並概括大意。《渾沌之死》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第二層(第2.3句):倏和忽打算報渾沌之恩,要為之開七竅。第三層(第4句):渾沌之死。《呆若木雞》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開端——養鬥雞。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發展——鬥雞的變化過程。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呆若木雞,不戰而屈人之兵。(2)結構圖 ┏ 開端:渾沌待倏、忽甚善 ┓渾沌之死 ┫ 發展:倏忽為報恩,為開七竅 ┣ 好心辦壞事 ┗ 結局: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 ┛ ┏開端 → 為王養鬥雞 ┃ ┏ 方虛驕而恃氣;猶應響影 ┓呆若木雞 ┫發展 → ┫ 疾視而盛氣 ┣ 精神內斂 ┃ ┗ 雞雖有鳴,已無變 ┛ ┗結局 → 呆若木雞,德全,無敢應者6.翻譯 《渾沌之死》【明確】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渾沌”。倏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對他們非常殷勤。倏與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厚重的恩情,説:“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以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着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就死去了。《呆若木雞》【明確】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説:“還沒有,它還虛浮驕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過了10天,王又來問,紀渻子回答説:“還不行,它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説:“還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來問,這回紀渻子回答説:“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在它面前打鳴,它也無動於衷,看上去呆頭呆腦,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説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看見它掉頭就跑。”三、深入探究1.“倏”和“忽”為報“渾沌之德”而給他鑿七竅,結果好心壞事,渾沌也因此丟了性命。這個哲理故事藴含了什麼道理?【明確】本文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但脱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首先我們不難想到一個哲學道理,即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也不難想到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對日趨繁雜的物質化了的文化追求,我們也會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對雕飾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統一,提倡有新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説即可。)2. 紀渻子養的鬥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主要得益於什麼?【明確】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勢凝聚於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遊刃有餘的大氣。3.你知道《莊子》中有哪些成語?【明確】鵬程萬里、呆若木雞、朝三暮四、望洋興歎、遊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螳臂擋車、東施效顰、扶搖直上、涸轍之鮒等等。4.寫作特點分析(1)善用寓言闡明一定道理。第一則可理解為不按照規律辦事,會好心辦壞事;也可理解不考慮後果,結果弄巧成拙。第二則可理解為要把驕傲浮躁收斂起來,把力量氣勢凝聚於內,才能修養到家。(2)想像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渾沌之死》中,倏、忽、渾沌三個形象以及倏、忽為渾沌開竅的故事想像大膽,妙不可言,渾然天成。(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莊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精神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描寫的藝術形式,啟迪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呆若木雞》在寫法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四、課內閲讀 《渾沌之死》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1.給下列生字注音。倏( ) 渾沌( )( ) 鑿( ) 2.解釋下列詞語。時相與:______ 竅:_______ 以:_____3.翻譯下列句子。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譯:4. 倏與忽欲以什麼方式報答“渾沌之德”?5.這則寓言故事藴含了一個什麼道理?【參考答案】1.倏(shū) 渾沌(hún)(dùn) 鑿(záo) 2.經常一起 洞 用來 3.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以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着為他鑿開七竅。4.為渾沌鑿七竅5.人聰明盡開,反而使天性盡散,人應該保持本性。

第4篇

3.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文中巧妙深刻的比喻,領會故事的寓意。

4.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學經典的閲讀興趣,提高學生文學修養。

3. 合作探究,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比喻的妙處,把握故事寓意。

1.理解文中巧妙深刻的比喻的妙處,體會故事的寓意。

2.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閲讀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羣雄割據,風起雲湧;賢哲奔走,百家爭鳴。聚徒講義,著書立説,遂有蔚為大觀的諸子散文。前幾節課《墨子》中的名篇《公輸》;《孟子》中的《兩章》和《魚,我所欲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莊子,一同來欣賞《莊子》中的精彩片段,共同來感受先生的大智與幽默。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是老子思想的發展者和繼承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一生不慕虛名,無意於仕途,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主張君王“無為而治”。據説楚威王曾以厚禮聘其為相,被他拒絕,從此終身不仕,退隱江湖,以編草鞋為生,著書傳道。相傳,莊子自幼聰明好學,與惠施為同學、摯友,曾南遊楚越。

?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説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讚“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説:“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1.莊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態怎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態?他對莊子來樑國有何反應?説明了什麼?

答: 害怕。怕莊子取代他的位置。起初的反應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別人的挑撥下,他馬上對莊子起了疑心,進而大動干戈,在城裏進行大搜捕,非要把莊子拿捏在自己手裏不可。説明惠子薄情寡義,見利忘義。

答:他沒有躲,沒有逃,沒有破口大罵、當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動來到惠子面前。面對利慾薰心、薄情寡義的惠子,給他講了一個鵷鶵的故事,極其辛辣的諷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祿,心胸狹小,讓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3.莊子的故事中有鵷鶵、鴟、腐鼠,各比喻什麼?他講故事的用意是什麼?

鵷鶵的故事裏,鵷鶵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chī)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鶵,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着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鋭痛快又餘味不盡的效果。

第5篇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鋭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後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説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讚“其文則汪洋闢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説:“以思想家而兼教學設計>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第二層(第2、3句):倏和忽打算報渾沌之恩,要為之開七竅。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發展——鬥雞的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呆若木雞,不戰而屈人之兵。

渾沌之死 ┫ 發展:倏忽為報恩,為開七竅 ┣ 好心辦壞事

呆若木雞 ┫發展 → ┫ 疾視而盛氣 ┣ 精神內斂 

?明確】莊子用“倏”和“忽”給“渾沌”開竅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覺中常常帶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説,莊子意在鍼砭人不能與萬物自然相處。莊子主張的渾沌之境,是真樸的自然之道。莊子認為順應自然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和最高境界。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脱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不按照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這是最明顯的啟發。

?明確】莊子在該文中表現的根本思想與《渾沌之死》一樣,都可歸結到“恬淡無為”的政治主張,這些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批批判的,也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又從文中體味到: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戰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們如不斷絕競爭之心,急功近利,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能消除急於求成的競爭心理,憑實力氣定神閒地戰勝競爭對手,乃為上策。

1.“倏”和“忽”為報“渾沌之德”而給他鑿七竅,結果好心壞事,渾沌也因此丟了性命。這個哲理故事藴含了什麼道理?

?明確】本文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但脱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首先我們不難想到一個哲學道理,即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也不難想到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對日趨繁雜的物質化了的文化追求,我們也會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對雕飾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統一,提倡有新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説即可。)

2. 紀渻子養的鬥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主要得益於什麼?

?明確】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勢凝聚於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遊刃有餘的大氣。

?明確】鵬程萬里、呆若木雞、朝三暮四、望洋興歎、遊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螳臂擋車、東施效顰、扶搖直上、涸轍之鮒等等。

(1)善用寓言闡明一定道理。第一則可理解為不按照規律辦事,會好心辦壞事;也可理解不考慮後果,結果弄巧成拙。第二則可理解為要把驕傲浮躁收斂起來,把力量氣勢凝聚於內,才能修養到家。

(2)想像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渾沌之死》中,倏、忽、渾沌三個形象以及倏、忽為渾沌開竅的故事想像大膽,妙不可言,渾然天成。

(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莊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精神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描寫的藝術形式,啟迪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呆若木雞》在寫法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渾沌”。倏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對他們非常殷勤。倏與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厚重的恩情,説:“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以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着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就死去了。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説:“還沒有,它還虛浮驕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過了10天,王又來問,紀渻子回答説:“還不行, 它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説:“還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來問,這回紀渻子回答説:“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在它面前打鳴,它也無動於衷,看上去呆頭呆腦,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説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看見它掉頭就跑。”

?渾沌之死》這篇寓言故事從一個側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規律辦事,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成壞事,結果與願望相悖。

?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訓練鬥雞,比喻只有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方為競爭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競爭中戰無不勝的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