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下冊《遊子吟》教案5篇 漫步《遊子吟》——國小六年級下冊課堂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7W

本篇文章將為大家分享國小六年級下冊《遊子吟》的教案,該教案通過學習古詩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祖國河山的美麗,體會離鄉之苦和思鄉之情,同時增強他們的閲讀理解和寫作能力。

國小六年級下冊《遊子吟》教案5篇 漫步《遊子吟》——國小六年級下冊課堂教學設計

第1篇

1、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課程目標。

2、充分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3、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

本着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年齡、學習興趣、實際接受能力以及所處的地域特點,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入手,以他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整合學習內容,力求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

依據邏輯關係,經過有機的整合,豐富和擴大了教學內容,突出了綜合學習的特點。此外,教材還特別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將目前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為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習活動的聯繫。

主題設計貫徹面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原則,選擇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現實題材,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為學生所關注的問題。 每一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

本套教材的編排方式新穎,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在潛移默化間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説教,有助於兒童親近和理解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採用此種呈現方式,既能夠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整個課程的時間座標應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課程的空間座標應該是整個社會存在。 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繫,與社會生活的聯繫。要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社會課必須是開放的,教學上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為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中,儘量將教學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起來進行。

國小六年級下冊《遊子吟》教案5篇 漫步《遊子吟》——國小六年級下冊課堂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編排的,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後一部分內容。圓柱與圓錐都是基本的幾何形體,也是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形體。教學圓柱和圓錐擴大了學生認識形體的範圍,增加了形體的知識,有利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國小生的思維正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本單元立體圖形的學習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學具,讓學生觀察、動手、動腦,豐富其表象,訓練形象思維,而本節的複習課又便於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回憶、整理、拓展等實踐活動,掌握圓柱與圓錐的相關特點與特徵,並能熟練地運用公式進行圓柱、圓錐表面積或體積的計算。

(2)能力目標:通過讓學生對知道的整理提高學生的自主獲取知識與概括知識能力。在練習、討論、合作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並進一步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整理、交流、合作、探究、體驗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

重點:掌握圓柱與圓錐的相關特點與特徵,並能熟練地運用公式進行圓柱、圓錐表面積或體積的計算。

難點:通過對知識進行整理,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與概括知識的能力。

同學們,我們在《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中學習了有關圓柱、圓錐的相關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對這些知識做一個系統的整理並運用它們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小組內合作,複習鞏固本單元學習的主要計算公式;組間交流,提出自己學習中的疑惑並相互給予解答。

(3)説出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遷移運用圓面積推導的轉化思想)

?設計意圖:〕通過對知識的整理,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與分析、綜合、概括知識的能力,在小組交流中,培養合作、質疑、辯論的能力。

1.屏幕呈現:一個圓柱體木料,底面直徑20釐米,高30釐米。

(1)根據已知條件,結合已學圓柱、圓錐的知識,提出問題,看誰的更有創意?(2)學生思考後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思考,讓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聯繫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針對這一圓木,生活中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求表面積?

?預設回答:〕給圓木塗油漆求塗漆面積的時候需要用表面積的知識。

?教師追問:〕給圓木塗油漆有幾種情況?都發生在什麼條件下?

?設計意圖:〕一個“刷”,刷出了與表面積有關的符合實際的有價值的問題,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有同學説可以把圓木切開,求表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釐米,那同學們説説可以怎樣來切?

①可以橫切,分兩段切一刀,增加兩個底面大小的面,分三段切兩刀,增加4個底面大小的面,以此類推。

②還可以沿直徑縱切,增加兩個長方形的面,長和圓柱的高相等,寬和直徑相等。

?設計意圖:〕橫切、縱切兩種不同的切法探究,加上課件的演示,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師引導:〕除了對圓木“塗”“切”以外,有同學説還可以“削”成一個的圓錐。那怎樣“削”才算是呢?你能用四句話説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預設回答:〕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圓柱體積比圓錐體積多2倍,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少三分之二。

?教師引導:〕如果圓柱和圓錐等底等積,那你能説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預設回答:〕圓柱和圓錐等底等積:圓柱高是圓錐高的三分之一,圓錐高是圓柱高的3倍。

?教師引導:〕如果圓柱和圓錐等高等積,那你能説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預設回答:〕圓柱和圓錐等高等積:圓柱底是圓錐底的三分之一,圓錐底是圓柱底的3倍。

?設計意圖:〕將圓柱削成一個圓錐,讓同學們討論分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便於進一步理解兩者的內在聯繫,從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預設回答:〕可以挖成一個木桶,求求它的容積,內外塗清漆,求塗漆的面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挖”出容積,將容積和體積加以何聯繫和區別,木桶的內外都塗上清漆,與前面的塗漆問題加以聯繫和區分,學生的空間觀念得以進一步的發展。

學校要修建一個圓形水池,池內安裝噴泉,水池直徑5米,深1.5米。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⑤如果給水池接一圈水管,並4米安裝一個噴頭,需要按幾個?

⑥池內如果注入1.2米深的水,那將有多少立方米的水?

?設計意圖:〕一個水池問題,讓同學們再一次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問題解決中,可以充分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3篇

1、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詩以它的意境深遠、含義深刻、琅琅上口的獨特藝術魅力迎得了人們喜愛。無數才情橫溢的文人詩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藴,創造出無名篇,更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誰能背揹你喜歡的詩篇呢?

(3)三理:有些詩句因壓韻、平仄等需要,採用了倒裝句式,因此翻譯時要適當調換詞序、句序。

(4)補連:由於古詩語言有凝練和跳躍性大的特點,翻譯時在詩句的詞與詞或句與句之間適當增加一些成分,使詩句的意思連貫起來。

3、小結:我們欣賞詩的語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須學會運用這四種自學方法來讀通、讀懂古詩。

介紹時代背景: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3) 反覆誦讀加深理解,並在讀的過程中在腦海裏想象畫面。

理解兩行詩句的含義,再説説抓住哪些關鍵詞來理解?

c 此時,你的腦海中會呈現出母親關愛你們的一幕幕嗎?此時此刻你有什麼感受?

反覆吟誦,邊讀邊展開想象,體會詩人對偉大母愛的讚頌。

三、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藉着油燈的微光為子女縫製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説説。

第4篇

唐代王建,與當時的著名詩人張籍齊名,兩人創作詩歌的風格相似,並稱“張王樂府”,後人稱為“張籍王建體”。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讓人彷彿置身於靜謐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們彷彿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樣傾瀉下來,地上彷彿滿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樹的影子照在地上,隨風婆娑,彷彿是水草在搖曳。

正常的語序應該是“鴉棲樹”,但為了押韻,詩人調整了語序。

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我們彷彿聽到烏鴉等小鳥一開始被明亮的月色所驚動,撲楞楞地展翅欲飛,聲音喧鬧,逐漸逐漸聲音低落下來,最後終於沒有聲音。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從側面寫了月色之皎潔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濕潤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潤之久,也表明露水輕盈無跡。

我們彷彿聞到庭院中瀰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雲外飄”,傳説人間的桂花樹是廣寒宮裏那棵桂花樹的種子落到人間後生長出來的。那麼人間的桂花香了,廣寒宮裏的桂花也應該香了吧。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美妙的聯想。

4、詩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無聲,望出桂香飄逸,望出天上人間。畫面有聲有色有味,清美靜謐,清雅雋永。

1、月出東山,詩人在望,烏鴉入睡,詩人還在望,桂花濕潤,詩人仍在望。從這個“望”中你能讀出詩人什麼情感嗎?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天淨沙 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 --張籍《秋思》

秋思:秋天,天氣轉涼,大雁南飛,花木凋零,萬物蕭條,身處在異鄉的遊子感受到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與家人團聚。這首詩中,夜深露重,詩人卻久久不肯睡覺,從這個“望”中你能感受到詩人怎麼的心情?

但我們從詩句中能直接讀出詩人這種懷人的愁緒嗎?沒有,詩人表達得很含蓄很美。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這麼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賞月,不知道這懷人的愁緒會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遊子思念家人,家裏的人思念在外的親人,這濃濃的愁思啊,到底會落到哪一家呢。

不直接抒發自己的懷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問語氣,使自己的情感表達更藴藉深沉。

這種表達情感表達方法含蓄雋永,耐人尋味。這叫間接抒情。

也有一種情感表達方法,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詩句中還有一個動詞,用得不同凡響,新穎別緻,讓人眼睛一亮。這個詞語能否換成“在”?

“落”:理解詞語先思考什麼意思,再聯繫詩句意思,品味詞語在詩句中的具體意思,並與平常的用法作比較看好在哪裏。

運用擬人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給人以動的形象感覺,彷彿那秋思隨着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用得不同凡響,新穎別緻。

直接表達月光如水,澄澈透明;從聲音這個角度側面表現中秋夜晚之寧靜;突出詩人望月之久,表現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問語氣含蓄表達

2、事實上,月亮在中國人的眼裏,尤其是古代中國人的眼裏,是浪漫的多情的美麗的。看到月亮,有許多美妙的感受、聯想就會自然而然湧上心頭。淡淡的月光,濃濃的情愫,無論世事變遷,滄海桑田,它,依舊恆懸於黑幕上,照在所有愛月之人的心上。於是,成就了一種淡泊叫“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種鄉愁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就了一種惆悵叫“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成就了一種傷情叫“楊柳岸,曉風殘月”,成就了一種安慰叫“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種祝福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們寄情於月,月亮,也就承載着人世間種.種情思,如詩一樣,懸掛在天空之上,懸掛在古人與我們之間,也懸掛在你我之間。

3、課後請同學們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注意寫出作者及作品名。

第5篇

2.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瞭解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敢於戰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本課是略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教學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鑑於個別學生已經大概知道這個故事的原因,可以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印象講述故事,以激發其他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再讓學生讀一讀“閲讀提示”,按要求讀課文,多讀幾遍,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接着,讀課文重點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講一講魯濱孫的種.種困難的經歷。最後交談一下自己學習本課的感受。

啟示: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絕望,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向命運挑戰》這篇課文。通過學習,霍金那種向命運抗爭的勇氣,頑強的鬥志,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來結識一位與困難作鬥爭的勇士,他就是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魯濱孫。(板書課題)

1.通過預習課文,查找資料,你們對魯濱孫知道了些什麼?

1.先閲讀課文前面的“閲讀提示”,明確閲讀要求,然後按閲讀提示自行閲讀。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請大家自由組合,三五人一組,先交流對畫出的難理解語句的理解,再講講魯濱孫的故事。

自由説,如,課文是長篇小説的縮寫,小説的其他內容等。

閲讀“閲讀提示”,並按閲讀提示自行閲讀。邊讀邊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1.仔細閲讀第二至八自然段,思考魯濱孫在荒島上生存下來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難?

2.師生共同討論,從“食物、住處、安全”等方面進行歸納,使學生認識到:這是生存下來的必備條件,為此,魯濱孫想了不少辦法,很不簡單。

3.交流體會。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從魯濱孫的非凡經歷中,感悟學會生存的道理。如要有生存的勇氣,要善於因地制宜想辦法,要不斷改善生存環境。

笛福(1660—1731),英國小説家。出生於倫敦。父親經營屠宰業。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早年經營內衣、煙酒、羊毛織品、制磚業,曾到歐洲大陸各國經商。1692年經商破產,負債達17000鎊,以後又屢屢失敗,因而不得不用各種方法謀生。他曾充當政府的祕密情報員,設計過各種開發事業,同時從事寫作。

笛福在59歲時開始寫作小説。1719年第一部小説《魯濱孫漂流記》發表,大受歡迎。同年又出版了續篇。1720年又寫了《魯濱孫的沉思集》。此後,他寫了四部小説:《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和《羅克薩娜》(1724)。此外他還寫了若干部傳記,幾部國內外遊記,還有幾部關於經商的書。據説笛福曾與26家雜誌有聯繫,有人稱他為“現代新聞報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論冊子,共達250種,無一不是投合資產階級發展的需要,寫城市中產階級感興趣和關心的問題。

笛福的“魯濱孫小説”,以第一部流傳最廣,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1704年蘇格蘭水手賽爾科克在海上叛變,被拋到智利海外荒島,度過五年,最後得救。笛福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寫成此書。魯濱孫不聽父親勸阻,出海經商販賣黑奴,在海上遇難,流落荒島28年,在島上與自然鬥爭,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變船隻的船長,回到英國,又去巴西經營種植園致富。第二部寫他舊地重遊,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又視察巴西種植園,接着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嚴格説來都是道德説教。

笛福的小説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説的傳統,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人,靠機智和個人奮鬥致富,獲得成功。社會不容許這種人出頭,他或她只好不擇手段,幹一系列欺騙、盜竊以至出賣肉體的勾當。作者出於清教徒道德觀,總是使他筆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幹壞事,但環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違背誓言。

笛福對他所描寫的人物理解較深,他善於寫個人在不利的環境中克服困難。他的主人公有聰明才智,充滿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識”。情節結構不落斧鑿痕跡。他尤其擅長描寫環境,細節逼真,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身臨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語言自然,不引經據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讀者感到親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