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6篇 《木蘭詩》教學設計:啟發學生的國學精神與獨立自強意識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8W

本教案以《木蘭詩》為核心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成長環境,綜合考慮母語教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問題,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文化素養水平。

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6篇 《木蘭詩》教學設計:啟發學生的國學精神與獨立自強意識

第1篇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為:認為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為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

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

七年級下冊語文《木蘭詩》教案設計6篇 《木蘭詩》教學設計:啟發學生的國學精神與獨立自強意識 第2張

第2篇

本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於構建新的教材系統,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每個單元按照主題進行綜合訓練,努力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綜合學科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性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高,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 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課堂教學質量。

深化教學改革力度,積極投身新課改,運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地學習興趣,喚起問題意識,實施教學民主化,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教師要做到教學五認真,實施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總攬全局,面向全體,做好試卷分析,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注重補差補缺,爭取教學大面積豐收。

三、 認真抓好聽説讀寫訓練,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結合教材中的名着欣賞,誦讀欣賞、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尤其要注重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四、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後勁,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重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確立語文教學的新理念。

五、 搞好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多讀文學名着,多讀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提高文學修養,陶冶高尚情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使學生獲得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六、 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滲透,強化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受用,為會考和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3篇

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並課件展示美麗豐饒的東北景物圖片。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1912-1996),現代作家。遼寧省昌圖縣人,原名曹漢文、曹京平。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曹京平為避免國民黨迫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筆名。於是,用了“端木”這個複姓,又把他東北家鄉紅高粱的別稱--“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於是改用諧音 “端木蕻良” 。

1、 教師範讀,學生思考: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學生自讀,交流展示(美麗、豐饒、神祕、偉大、曾經歡笑、飽含屈辱、)

2、學生跳讀,思考:作者懷着__的情感?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3、學生默讀,思考:作者發出__的誓言?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1、透過重重的歷史帷幕,先烈們的目光默默地注視着我們,目光中充滿了憂傷、關切和期望。那我們該對先烈們説些什麼呢?

2、回顧歷史,面對現實,你想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呢?請寫下來

第4篇

(1)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感知、瞭解本文運用具體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並向課文學習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技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鄧稼先獻身祖國的崇高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點:閲讀這個不尋常的故事,瞭解故事背後那個可敬的人,讀懂故事中表現的人物的精神。

教學難點: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進行細緻生動的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觀看一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的視頻錄像。

導語:剛才給大家展示的是我國在1964年至1975年在國防科技事業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矚目,也最令人奮的是原子彈與氫彈的爆炸成功。原子彈與氫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蘇等國的核壟斷與核遏制,意味着我國國防科技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更意味着中國人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訊。通訊,是運用敍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敍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台、通訊社常用的文體。

文章主要介紹了鄧稼先從接受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從此隱姓埋名,到研究製造原子彈、氫彈的一段經歷。

——這就是鄧稼先!一個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人。

2.為了表現人物的這些高貴品質,作者採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動作描寫和細節描寫,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把相關的語句劃出來,並想一想,它們分別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內心世界?好在哪裏?

1、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他為人真誠謙虛,樸實坦誠。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對祖國對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

人物通訊與一般的記敍文相比,要求所舉事例絕對真實,不僅敍述故事情節,還應着重刻畫人,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像鄧稼先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以外,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簡要説説他們的事例或成就。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以鄧稼先為榜樣,樹立堅定的生活目標,培養無私奉獻、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個對祖國、民族有用的人。

第5篇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和讚頌鄧稼先獻身國家國防事業的崇高精神。

1.反覆研讀,以讀帶講,在讀中感受語言形式,體味感情。

2.討論研究,對難點重點,我們應集思廣益,互相補充提示。

3.錄相觀摩。利用《飛越太平洋》等科研電影的片斷,使學生感受科研工作的艱辛和意義巨大,從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4.質疑。學習是師生互動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像導演一樣指引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發揮主體作用,質疑環節則是轉換師問生答的形式,放手發動學生思考問題,突破知識點。

1.組織觀看電影片斷,片名《飛越太平洋》其中有研製原子彈艱難過程及發射成功的片斷。觀摩有利於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增進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2.讀書會。本文是一篇別具一格的回憶性散文,其中有許多處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並不難懂,組織讀書會,讓學生自己交流讀書心得,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熱情,提高授課效果。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今有哪些國家擁有核武器嗎? (生答)我們中國是什麼時候擁有的核武器呢?是誰領導研製成功了我國自己的核武器的?——鄧稼先。這個名字鮮為人知,因為為了保護國防科技的安全,我們的許多國防科技專家們都甘心情願的做了無名英雄,他們長年與親人分離,在遠離人煙的荒漠中與機械為伍,與數據共眠,默默無聞,為國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壯烈樂章。他們是我們人民的英雄,國家的驕傲,就讓我們展開課本,去諦聽他們感人的事蹟吧!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對鄧稼先獻身國防的崇高精神的讚美。

這節課,我們在解決基礎知識,閲讀課文基礎上,重點研究第一小節。

1.作者介紹: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曾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鄧稼先同是大學教授的孩子,很小就一同玩耍,結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後,雖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但對愛國的感情這一共同點把他們緊緊聯在一起。本文即是鄧稼先逝世後,楊振寧追憶他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2.鄧稼先介紹:鄧稼先,我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指導人。1924年生於安徽懷寧縣,是清代著名金石書法家鄧石如的第六代孫,出身書香門第,其父鄧以蟄曾流學日本、美國,任北大教授。鄧稼先在戰亂中讀完高中、大學,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學,學成之後,毫不猶豫的回國報效,他先後領導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國國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永久紀念他對中國國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3.放朗讀錄音:在教師指導下提前錄好,突出有感情朗讀,創設情境。

解釋成語:可歌可泣,家喻户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師範讀第一部分,同學自由朗讀其餘部分,進一步熟悉內容,體會感情。

6.本文結構特點。作者根據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個部分,六部分相對獨立,但又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分組討論,每一部分分別側重寫哪些內容,又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結論:第一部分從中國自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時代開始的百年屈辱歷史,引出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第二部分寫出鄧稼先的生平,特別是研製兩彈,為國盡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蹟。第三部分,用比較法,把中國的國防科技領導人鄧稼先和美國國防科技領導人進行比較,更鮮明的突出了鄧稼先忠厚朴實,真誠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寫作者與鄧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訪華的經歷,表達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無比欽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艱苦與艱險,展現鄧稼先為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生命的獻身精神。第六部分以書信的形式,用評論性的語言對鄧稼先一生的功績高度讚揚,表達友人對鄧稼先的讚頌與悼念。這六個部分各有側重,但都是圍繞着記錄鄧稼先的生平事蹟,歌頌他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研,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精神這一中心而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這正體現了作者構思精巧,謀篇佈局而別具匠心的特點。

質疑:剛才我們從總體上分析了本文謀篇佈局上的特點,同學們還有什麼細節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可以共同研究、探討。

引導學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間是否圍繞中心隨意安排順序,可否任意調換?

答:(1)第一部分從百年屈辱入手寫作,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其實,這一段的用意是在創設一種廣闊的社會背景。試想,中國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戰爭的失敗,列強的入侵掠奪,都是因為政府的軟弱無能,國力的貧弱和科技落後,被動挨打。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政府強大了,國力增強了,科技是否領先則成了改變落後捱打局面的關鍵,而鄧稼先正是領導中國知識分子追趕世界科技勢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保證中國堅強站立起來的人。他的功績是要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顯出其偉大之處來的。所以第一部分是為歌頌鄧稼先所進行的必要準備,絕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獨立,實則內有聯繫,邏輯嚴密,不可調換。第一部分,是為讚揚鄧稼先創設環境,作必要鋪墊,放在開頭,不能移動。第二部分從鄧稼先出生到逝世,總體介紹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綱目,下文是對第二部分的具體展開。第三、四、五部分,分別從為人品格,工作風格和獻身精神等方面具體展現鄧稼先的偉大精神。是對第二部分的展開。同時這三部分由淺入深,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有逐漸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調換。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的引出對鄧稼先的高度讚揚和緬懷,文章中心得到全面體現,這樣整篇文章安排嚴密合理,獨特而周全,可見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邃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類似的質疑,逐漸把課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細,讓學生的理解也更準確,記憶更牢固。如學生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分組討論,發揮羣體思維力量,也可利用一些問題引導到主要問題之上。這些都要求教師有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1.課下收集有關我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信息,作為常識記在頭腦中,同時瞭解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準備交流。

第6篇

2、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的獨特情感;

3、瞭解明暗線交織,比較小桃樹和“我”的人生經歷,學習託物言志的手法。

4、理解作者借小桃樹所抒寫的情志,教育學生為理想奮鬥。

1、理解作者讚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寄寓着什 深刻的意義。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查找作者賈平凹的資料,蒐集與桃樹、桃花有關的詩句,自學課文。

在詩人筆下,春天的桃花是美麗嬌豔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似乎只有桃花才能代表春天的美麗。然而,當代作家賈平凹卻一直對一棵弱小的、可憐的小桃樹念念不忘,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的作品《一棵小桃樹》。

點撥:題目“一棵小桃樹”點明瞭寫作對象,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説明這是一篇託物言志的文章。作者借小桃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懺悔( chàn ) 佇立( zhù ) 纖纖( xiān ) 褪( tuì ) 矜持( jīn )

孱頭( càn ) 蓄( xù ) 恍然( huǎng ) 猥瑣( wěi ) 渺小( miǎo )

摞( luò) 馬嵬坡( wéi ) 灼灼( zhuó ) 苦澀澀( sè ) 顫抖( chàn )

灼灼:形容明亮的樣子。文中形容桃花繁盛明麗的樣子。

二、(2段)寫眼前情景,抒發憐憫、痛心、自責的心情;

點撥:引子。暗示小桃樹與“我”的關係是不平凡的,有它的特殊意義、經歷。設下懸念,吸引讀者。

點撥:一是突出了小桃樹與奶奶的密切關係:奶奶買來桃子才種下桃樹,奶奶打掃衞生才發現桃樹,奶奶的保護才留存桃樹。

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對象,文章在歌頌小桃樹的過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對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4、文本敍述了一棵小桃樹的經歷,中間還寫了“我”的經歷,談談小桃樹和“我”的經歷,分析兩者的聯繫。

點撥:明線是小桃樹的經歷: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裏——拱出一點嫩綠兒——長到二尺來高——有院牆高(豬拱,被遺忘)——開花(零落掙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

暗線是我的經歷:荒僻山村,從小有夢想——走出山來到城裏,感到渺小,孤陋寡聞,但想幹一番事業——長大後,讀不懂人世的大書,感到自己太幼稚天真,經受磨難——心裏到底還有一朵花呢(矢志不渝追求理想) 。

小桃樹長在家裏土院子的角落裏,暗示“我”從小生長在荒僻落後的小山村;小桃樹得不到良好的生長條件,暗示“我”從小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裏,孤陋寡聞,後來到城裏才知道天地更寬廣;它長得瘦小,暗示自己感到渺小,未能成為大才;着重寫它在風雨摧殘中的情景,暗示作者自己在生活道路上經受風風雨雨和種種磨難;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我被感動,不忘初心,對理想幸福的追求更加堅定。

總結:明暗兩條線索交織,明線是小桃樹的經歷,暗線是“我”的經歷,使小桃樹和“我”建立了聯繫:小桃樹就是另一個“我”,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託物言志顯得自然、感人。

1.找出文中描寫小桃樹在不同階段中的形態、顏色、動作、神態的語句,説説表現了小桃樹什麼特點?

點撥:摹形着色的:“纖纖生靈”“太小”“瘦瘦的、黃黃的”“太白、太淡”“單薄”等等。———表現了它的弱小。

描寫動作、神情的:“哆嗦”“彎着頭,抱緊着身子”“努力撐着”“掙扎”“抖着”“搖着”“苦澀澀地笑”等等。———表現它面對逆境頑強搏鬥。

2.“蓄着我的夢”指什麼?為什麼説“我的夢”是“綠色”的?

點撥:反映了作者孩提時代對美好的未來、幸福的人生的朦朧嚮往;是説自己為美好幸福的未來而奮鬥,這是生機勃勃的,欣欣向榮的,充滿希望的。

就在那俯地的剎那,我突然看見那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兒上,竟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嫩黃的,嫩紅的,在風中搖着,抖着滿身的雨水,幾次要掉下來了,但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點撥:(1)“竟”是“竟然”的意思,小桃樹在風雨中俯身的瞬間,“我”竟然看到樹頂還保留着一個花苞,表現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表達了“我”內心的驚喜、感動。

(2)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花苞比作指示燈,寫出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對“我”的激勵作用,讓“我”飽含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4.最後一段“你那花是會開得美的,而且會孕育出一個桃兒來的。”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點撥:儘管經歷了生活的磨難,但是堅信只要不屈不撓地奮鬥下去,定會創造美好的未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定會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本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風雨仍頑強生存。讚頌了小桃樹頑強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揭示一個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鬥,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作者明寫的是一棵小桃樹,明寫的是小桃樹的生存環境,卻很自然地讓讀者聯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臨的那個瘋狂的虐殺一切的年代,讓讀者從中品味到縷縷辛酸與苦澀,從而喚起人們加倍珍惜春光明媚、和風細雨的今朝。告訴我們,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託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徵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後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苞,豈止是“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追求理想的象徵。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中國當代作家。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

代表作品有《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等。他的《浮躁》獲得美孚飛馬文學獎銅獎,《廢都》獲法國費米娜文學獎 ,《秦腔》獲第一屆紅樓夢獎首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古爐》獲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的散文常用輕淡的筆墨,再現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又經常忽視的景象,但卻能引人入勝。他的散文,濃的如酒般醇厚綿長,淡的如溪水清純透明。在一種古樸而又平淡的氛圍中,賈平凹道出他對生命、歷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散文具有一種深邃的哲思。

點撥:敢於克服困難,在逆境中頑強拼搏,作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不懈追求理想。

2、比較小桃樹和紫藤蘿的經歷,體會作者要抒發怎樣的真摯情感?

小桃樹 角落裏、被遺忘、被豬拱、討人嫌、遭風雨、花零落 百折不撓、

3、校園、庭院、公園裏有許多花草樹木,哪一種你最喜歡?哪一種牽動過你的憂愁和歡樂?請寫一段簡短的話。

1.第⑩段中説“可憐的小桃樹兒”,作者認為小桃樹的“可憐”表現在哪幾方面?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

點撥:寫小桃樹長在角落,不被重視;長得很委屈,樣子很委瑣,花兒單薄等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被人鄙視,孤獨寂寞來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遭受風雨等的摧殘來表現它的可憐。

2.文章結尾“我心裏稍稍有了些安慰。啊,小桃樹啊!我該怎麼感激你,你到底還有一朵花呢!”,作者產生安慰之情、感激之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點撥:因為在風雨摧殘中還保留着一個欲綻的花苞的小桃樹讓作者明白: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就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1)人世原來有人世的大書,我卻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呢。

點撥:將人世比作大書,將自己對人世的認識比作連第一行文字還讀不懂,表現了社會的錯綜複雜,自己的幼稚天真。

(2)但它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時隱時現的嫩黃的光,嫩紅的光。

點撥:將花苞比作風浪裏航道上的指示燈,閃着光,表現了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同時也給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