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6W

老師,您就像太陽,照亮着心靈,是您,老師您把我指導成品學兼優,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通用《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範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1

暑假裏,我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文集彙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體現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及“行知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有很多關於教育的理論很精闢,不僅在當時很先進,在現在看來,也很有實際意義。值得我們這些新教師學習學習。文集中的“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我之學校觀”等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自己的教學理念觀點必須有所轉變。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學生一些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些理想、道德、情操。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

二、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學生受益

“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受益。正像陶先生説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而應該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

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像一個口袋,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引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覆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學會創造。

四、以“生活教育”促進素質教育,培養社會型人才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陶先生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正是強調了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提高人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人學會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這不正是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努力培養合格的人才,為祖國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2


欣賞周國平的哲思之餘,翻閲起《陶行知教育文集》。過去幾年一直認為一線教師在教學方面,需要具備紮實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學經驗和超強的業務能力,唯獨忽視了對理論的深入學習。現如今,認為更應具有學習、探索現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豐富且獨具創新的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的高度支撐下,無論是對教學研究還是課堂實踐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對於如何實現學校教育從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的課程模式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三大命題,由此涉及到學校人文精神思想啟蒙,比照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着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道德行為、信念和價值觀、和生命觀,人文教育的實質就是這三個層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對我國當時的舊教育進行過全面、猛烈的批評,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説是找準了舊教育操作中的問題,從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當年的教師職稱理論考試大多人一出考場就在問:什麼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説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他們的業餘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飯後的時間還給他們。

今天讀到到的“教學合一”有感觸。好像教師之專門教學生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本之外便沒有別的事可教。重教太過,不知不覺中就將教和學分離了。然而就實在來講,教學理應合一。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是教學生學。大凡世界上的教師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來讀、來記。比如教英語單詞讓你讀個一百80來次的,單詞就記住了,從此也是這個孩子學外語噩夢的開始。第二種教師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不是拿學生來配書本,而是拿書本來配學生,比起第一種固然有進步,但還是不妥。教與學理應統一,讓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怎麼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和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賣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老師如果不求進步,學生是很難進步的,這也是教育分離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來,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因為教育界生活無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樣畫葫蘆,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樂,要把教學合二為一,教師的教要和學生的學聯絡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自得自動,體驗學習的樂趣,尋求知識的歸宿。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師讀後感3

利用假期時間,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通過反覆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個部分。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説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學習陶行知,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作為我們教育現代化的一盞指路明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