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心理健康教案4篇 "培育內心花園:小班心理健康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5W

本文將介紹一份關於小班心理健康教案的詳細內容。這個教案旨在通過科學的方法,幫助小班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涵蓋了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方面的內容,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指導,幫助孩子們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心態。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4篇

第1篇

適應環境和轉變角色是新入學國小生生活適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年級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開啟了全新的學習與生活模式。雖然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穿衣、吃飯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全新的環境和未知的國小生活仍然給一年級新生帶來很大的挑戰。 本節課力圖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幫助學生認識新的國小生活,接納自己的新角色,積極認同自己的國小生身份,儘快適應國小的學習和生活,激發學生對國小生活的嚮往,為自己的新角色感到驕傲和自豪。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國小生活和幼兒園生活的不同。

2、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新學校,喜歡學習,併為自己成為國小生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3、行為目標:積極接受自己的新角色,嚮往學校生活。

重點:引導學生轉變角色,適應國小的學習和生活。 難點:培養成為國小生的`自豪感。

1、教師講解教材“觀察島”中的圖片(有條件可以用多媒體呈現),一個小朋友愉快地告別送自己上學的爸爸,信心滿滿地走進校園;其他小朋友都面帶笑容,高興地與新老師打招呼。由觀察圖片逐步聯繫到學生自己,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第一天上學的情景。

2、鼓勵學生積極舉手發言,講述自己第一天上學的情景。

3、請學生説出自己學校的校名,教師將校名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照着寫。

4、教師總結:我們已經是國小生了,每天揹着書包,高高興興到學校,驕傲又自豪。導入本課課題。

1、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中活動一的圖片(有條件可以用多媒體呈現),有兩間教室,其中一間是幼兒園的教室,另一間是國小一年級的教室。提問:你覺得兩間教室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你現在所處的教室與哪一間更相像?

3、教師總結:現在我們坐在國小的教室裏了,我們已經是一名國小生了,有新老師、新同學、新課本、新校園,我們一定也有與上幼兒園不一和自豪感。

小班心理健康教案4篇

第2篇

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6個大人圍繞一個孩子轉,使得孩子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許多事情都依賴大人,到了學校後,哭鬧、找不到廁所、水杯不會開、作業不會寫、文具沒有帶等現象,比比皆是,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導致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嘗試,對自己缺乏認識和自我肯定。本課只在讓學生從課堂學習、課餘活動兩方面觀察自己,能夠列舉出自己作為國小生的基本特徵,並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地評價自我的行為。

1、認知目標:從學習、活動兩方面觀察自己的變化。

3、行為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4、反饋:我們現在是國小生了,應該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看一看,在下面的圖片中,哪些是你能做到的,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打勾。

1、教師:“ 現在我們來考驗一下,看看誰真的長大了。”

2、準備一件有鈕釦的'外衣,由老師計時,看誰不需要別人幫忙就能穿得又快又好!

3、教師小結:平時自己練習得越多,就做得越快、越好。 心理引導:培養學生自理能力,提高學生的樂趣與自信心

1、小組討論 在國小生活的這段時間內,你們課堂學習上有哪些事情可以證明自己長大了呢?下課後的課餘活動時間呢?

心理引導:學校、家庭都應該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1、教師激勵學生自我評價:長大了,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這個學期,你能做到嗎?檢查你在每週的表現,看看自己做到了哪些方面?如果做到了,就在這周相應的表格裏畫上一個笑臉吧。

2、及時肯定學生,讓他們堅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心理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力,並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行為習慣。

第3篇

課前準備到位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上課鈴聲響,要將學生在課間活動的注意力迅速轉移到課堂上來,對於一部分學生來説有些困難,這就要求學生能明確課前準備的要求,做好相關的訓練,讓學生做到能在鈴聲的提示下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更好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去。

2、情感目標:感受課前準備到位對於上好課的積極作用。

2、 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課程安排,提前與相關學科老師做好溝通,便於在指導學生做好每節課的課前準備,針對性強,細節落實到位。

目標:通過圖片觀察,讓學生對上課前的精神狀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1、教師講解教材“觀察島”中的圖片(有條件可以用多媒體呈現),一羣國小生坐在課桌前,雙手放在課桌上,目視前方,等着老師上課。一名老師,手裏拿着一本教材和一盒粉筆,正走向講台。講台上有一個講桌。

2、鼓勵學生積極舉手發言,講講自己在上課鈴響後在做什麼。

3、教師總結:上課鈴聲響了,我們要學會坐在課桌前等待老師上課。導入本課課題。

目標:讓學生學會分辨課前應該做的事和不應該做的事。訓練如何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

1、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中活動一的圖片(有條件可以用多媒體呈現),上課鈴聲響了,一年級國小生進教室後的各種表現,分別為:

(3)一名國小生擺好學具,坐端正(嚴肅、認真);

2、一種表現一張圖片,每張圖片下畫一個圓圈,給做得好的同學畫上一顆小星星,並説説自己的理由。

3、教師總結:上課鈴響起,我們應該端正坐好,準備好學具等待老師上課,那麼每門課程的準備都是一樣的嗎?

1、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中活動一的.圖片(有條件可以用多媒體呈現),一名一年級國小生正把手伸向書包,低頭拿東西,為上課做準備。他前面的黑板上,寫着“語文”兩個楷體字。

2、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説説上語文課前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3、教師整理學生髮言情況,補充、總結每門學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心理引導:培養學生正確的課前準備習慣,增強學生注意轉移能力。

目標:通過兒歌總結概括每門課課前準備的要求,讓學生熟記於心,指導實踐

3、引導學生朗讀兒歌,讓學生體會到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課前準備。

目標:通過向爸爸媽媽展示,來檢測自己是否清楚每門學科的課前準備要求。

過程:請學生根據自己平常的課前準備情況, 回家跟爸媽説一説做得好的地方,也找一找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對自己提出努力的方向。

心理引導: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跟父母分享,有助於強化學生習得的知識,同時增進學生與父母的情感。

第4篇

國小一年級新生進入陌生的環境,感到很新奇,由於一年級新生剛剛結束幼兒園的生活,他們仍然對家長存有依賴感,對國小學習和行為規範比較陌生。熟悉校園環境,樹立規則意識,是國小新生適應性教育的一部分,其中,瞭解並遵守學校的行為規範是樹立規則意識的一部分。

本課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幫助學生熟悉校園環境,瞭解學校的行為規範,儘快適應校園生活。

1、認知目標:學生了解學校主要部門及場地設施的作用,瞭解學校的行為規範。

2、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校園的熱愛之情,樹立規則意識。

重點:學生樹立規則意識。 難點:學生遵守校園行為規範。

1、教師和學生一起欣賞教材中的國小校園圖片(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ppt展示本校的“校園一角”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你覺得校園美嗎?哪裏美?

2、請同學們舉手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教師小結:是啊!我們的校園多美啊!創建美好的校園環境需要大家的努力。作為一名國小生,如何做才是愛護校園的表現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1、教師講解圖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或情境體驗:劇中的國小生應該怎麼做?為什麼?

3、教師反饋:引導學生意識到,有生命的花草裝點着校園,校園的環境靠同學們一起創造。(解決為什麼要愛護校園的問題)

心理引導:培養學生愛護校園的主動性,使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

4、請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如果自己是環境小衞士,打算怎樣愛護我們的校園?説的越多越好。

5、教師反饋: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看待愛護校園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並遵守校園的行為規範。(主要解決如何做的'問題)

心理引導:從理解的角度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引導學生遵守校園行為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

2、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兒歌中的哪些做法同學們做的比較好,還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4、教師反饋和補充。愛護校園的方法有:愛護校園的一草一木、愛護校園和教室衞生、遇到破壞校園環境的行為要及時制止等。

心理引導:鞏固提升已經瞭解的知識,由感性的認知轉化為理性的認識,強化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

目標: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是對課堂學習的領悟和運用。

1、教師向學生説明“校園環境小衞士手冊”的填寫要求,並向學生説明: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在寫“表現”這一項時,學生和家長一起列出的越多越好!

心理引導: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幫助學生將外在的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