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讀後感3篇 《逍遙遊》啟示錄:莊子論自由成全心靈之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8W

莊子《逍遙遊》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著作之一,講述了“周公問夢”的故事,通過描述夢境、自由和無為的境界,表達了莊子對於人生的思考和看法。其中有“兩吾”,“蝴蝶夢”等名言,對於人們理解自我、自由和心態都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3篇 《逍遙遊》啟示錄:莊子論自由成全心靈之境

第1篇

如果讓我選擇閲讀的書籍,我還是喜歡看國學經典,原因:四個字“受益頗深”哈。看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如果説孔、孟的文化是北方的文化,具有北方樸實敦厚的氣質,那麼莊子、老子的文章則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莊子》這部書影響着後來的幾千年中國文化,甚至到現在每一個知識分子,每一個文學家,每一個思想家,受到他的影響都非常的大。《莊子》這本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這兩個字是莊子先提出來的,字面上的逍遙,可不是我們現在説人生要逍遙逍遙哈,這個”逍遙“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如果用佛學的話來講的話,就是人要求要“解脱”的意思。人如果既不逍遙又不解脱,這樣的人生就是很苦的。逍遙遊應該是兩個字,逍遙就是逍遙,遊指遊,因為逍遙了才可以遊,不逍遙是不可能遊的。每一個人都希望人生可以過的逍遙自在。那麼如何才可以逍遙呢?我迫不及待的在莊子告訴我們的話語裏找尋答案。莊子告訴我們答案的方式很特別,那就是用比喻的方式來告訴答案。或許世界上最深的道理,同人最深厚的感情一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來表達的,語言文字如果能如實的表達人的思想,那麼我相信人和人之間是不會有誤會的。莊子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的比喻。

整個逍遙遊全篇都在告訴我們,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怎樣才能知道呢?莊子講,人生要有”具見“。普通的講就是見解,再普通一點就是眼光、思想。打卡平台上的各位同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個沒有思想、遠見的人,那麼見解都會不行,要想成功,或者完善一個人的人生,更是不可能的。莊子講,具見就是具備見地,這樣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那麼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見地呢?逍遙遊告訴我們要有解脱的見,逍遙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的世界困擾,不要被現實的環境所困擾,假如説被物質的世界或這現實的環境所困擾了,那麼人生的見地就已經不夠了。白校長經常説,當你不圖名利時,收穫的才會是成功,當你為名為利時,有可能會一無所獲。所以能夠具備那些高遠的見解,就不會被物質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所困擾,自然就會超越生活。

?逍遙遊》中讓我們要明白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告訴我們要"物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變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們人也是物化變出來的,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彼此有變化就變了那麼多人,人生命活動中所需要的牛奶、麪包、米飯、青菜、香腸等,經過變化又變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水、大便,又變成了肥料,肥料再變成萬物,一切萬物又相互變化,而且非變不可,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都是在物化之下的。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我們只不過是裏面的“化”物,反之,不想被物化,把那個東西抓到了就得到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地自在,那麼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裏頭還告訴我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我們人可以自化,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成無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變成無限的功能。

所以第二個方向就告訴我們:真正的變化是人的變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變成超人,那麼這個超人是怎麼變的呢?超人就是在最平凡中變的。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或者是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或者倒黴的,沒有辦法的時候,一定要沉潛在深水裏面,動都不要動,潛伏到相當的程度,一變就會升華高飛,所以我們至少要明白這麼一個道理。有時候我們沒有被認可,輸掉比賽等其實是沒有潛伏到一定的程度。莊子中還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它的前途就有限。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莊子和惠子之間的對話了,非常的有趣。惠子是當時的“名”家,專講邏輯、講論辯的。他和莊子的關係非常的好。有一次惠子就告訴莊子説,魏王送給我一個大瓠瓜的種子。

結果種出來一個很大的大瓠瓜,有多大呢?大到沒有用,為什麼這麼説呢?用它做水瓢,裝的水人們拿不動,即使能拿動,也沒有那麼大的水缸來盛這個水。那麼莊子聽了惠子的故事後説,我也給你講個故事,宋國有一個人,家裏有個防裂手的祕方,尤其是在大陸北方天冷的時候,手很容易凍裂,鄉下的人就曉得用一些豬油,等插在手上。那麼南方也有一種藥,冬天吃了這種藥後,可以脱掉衣服跳到深海里,幾個鐘頭都不覺得冷,然後再穿上衣服正好,如果吃了這種藥,不到冰冷的水裏邊泡,人還會燒死。那麼這個祕方很快就被人們所知道,有一個人經過這裏,聽説這個祕方,要求以百金的價值來購買並得到了這個祕方。那麼這個人買了這個祕方幹什麼呢?他到南方去遊説吳王,吳越當時兩地正在海邊打仗,吳國的海軍塗了它的藥,不怕冷,不怕生凍瘡,大敗越國,因此他也立了大功,這就是有名的“裂地而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樣一個祕方,有智慧的人能夠利用它,不生凍瘡,不裂皮膚,而且還封侯拜將,名留萬古:那麼這一家人卻只能用這一個方子,世世代代地替人家漂布。同樣一個東西,就看人的聰明智慧怎樣去運用,因此會出現天壤之別的效果。因此一個人窮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辦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人的聰明智慧能否善於運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莊子就批評這個惠子,説你現在家裏頭有這麼一個大瓠瓜,怎麼怕沒有用處呢?你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交通很不方便,要找一隻船都非常的難,莊子説你把這個大瓠瓜曬乾挖空,像坐在大船裏一樣到處可以遊玩兒呀。

我借用南懷瑾先生所説的,用佛學的觀點來解釋的話,那麼就是“智量”境界的異同,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沒有大小和好壞之分,一個人智量大,見地高,境界應用高,就能把一個不相干的小事情用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修道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它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如果智量境界應用的見地不夠,即使再了不起再高明的東西,到了他的手裏也是沒有用的。

像莊子他本身很高明,寫了一部《莊子》,結果有些人讀了《莊子》之後,可以成為拿學位的論文資料、可以是指導人生的法寶,幫助人們解除困惑,那麼有些人把《莊子》讀了後,會不會像那個大瓠瓜,很可憐呢?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3篇 《逍遙遊》啟示錄:莊子論自由成全心靈之境 第2張

第2篇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第3篇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於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於狹小,而對於一位飢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麪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羣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裏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闆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於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説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麼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慾,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捨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後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逍遙遊》。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