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3W

很多人看完書籍之後都會有寫讀後感的習慣,這是值得肯定的,讀後感的寫作可以記錄我們對書中的認知,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莊子逍遙遊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7篇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篇1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説,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説,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説,人們為尋求不斷髮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麼?自由在哪裏?怎麼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麼不妨靜下心來,漫步於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遊》,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於天際。

?逍遙遊》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遊》這篇文章,在深入閲讀之後,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後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遊》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遊”三個字,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於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着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後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並深入學習《逍遙遊》一文後,才發現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裏百萬裏。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遊》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於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鬥之動力。

“逍遙遊”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遊》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脱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遊》為人們開闢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脱時空的天地。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鈎心鬥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篇2

一、“逍遙遊”——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遊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遊》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遊”。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

先説“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或內心狀態。《莊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卧其下”(《莊子。逍遙遊》):“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 “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

其次説“遊”。“遊”作為人的主體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莊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遊”一詞時,多數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遊”。

“逍遙遊”中的“遊”也是如此。“遊”是心遊,是讓心遊於“無限時空”中的精神漫遊,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遊、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説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遊”才“逍遙”。

二、“至人”“神人”“聖人”——精神自由的“逍遙”者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這叫“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徵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聖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着,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脱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説文解字》説:“聖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聖人”。《逍遙遊》中説“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無己”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後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聖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遊”。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篇3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篇4

莊子內篇,《逍遙遊》為第一。可以説,此篇乃莊子之哲思代表,後六篇均可謂發端於此。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神人之説,“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同時通過宋榮子對“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這類以自己才智汲汲於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觀點——“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

以前説到逍遙,腦海裏總是會浮現出一葉扁舟,白衣飄飄的詩人獨立船頭,吟誦着千古名句。但讀了《逍遙遊》之後才發現,他們都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絕對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而那些詩人,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只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無為、聖人無名,與天道一體,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的,心中無我,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才能潛心學習,不畏險阻,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便有了真正的逍遙、絕對的自由。如今,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老莊思想,但要在實際生活中做到逍遙無為還是十分困難的。很多人不能理解,積極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何不可,這是因為我們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導入世精神。《論語·子張》中,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自

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會被看成是荒廢一生,碌碌無為。相比之下,老莊思想似乎更含消極成分。現代社會,人們物慾橫流,精神空虛,汲汲於功名,慼慼與利益,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住這種誘惑。在這種情況下,適時讀一讀莊子的《逍遙遊》也許會給你帶來不少啟發。

我曾試想過,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還能否實現“無己、無功、無名”。如果有會以什麼樣的姿態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們過這一種自由自在、不問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遊於四海之內。後來隨着閲歷的增加,我豁然發現,這樣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他們不必是遊士,只要保持一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劃定了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祿,心有所屬,便不再沉浮,達到逍遙的境界。逍遙遊的人生理想既是莊子批判儒家積極入世哲學的反映,更是莊子在現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痛苦徘徊並超越現實與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莊子生活在戰國亂世,諸侯各國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殺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負不可能實現,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的一切。於是,他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馬行空,無所羈絆,進而讓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並且《逍遙遊》語言奇特,想象豐富,清代文人胡文英評價説:“前段如煙雨迷離,龍變虎躍。後段如清風月朗,梧竹瀟疏。善讀者要須撥開枝葉,方見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飯也。”魯迅先

生則説:“(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要保持一顆逍遙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篇5

鵬之大

初讀《逍遙遊》,感受到鵬的“肆意”——“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磅礴大氣,體積大、目標也遠,翱翔在天空之中。在飛翔的過程中其他鳥兒碰到的困難,像閃電、強風,對它來説不足一提;當它俯視大地時,地面的一切多麼渺小,目之所及,或許就是地球另一端的“天池”。每每看到這些文字,我的腦海總想勾勒鵬的畫面,鵬有多大才能“翼若垂天之雲”?這樣的龐然大物,它內心所思考的問題肯定和其他動物甚至人類不一樣。

當我有煩惱時,我也想成為鵬,用它的視野去看看這一切,展翅飛翔,能看到許多美麗的大地景象——田野、山脈、海洋……又何必困擾於這些點滴,世界廣大還有許多美好要去追求。莊子穿越千年,藉由鯤鵬鋪設了一個宏大的世界圖。圖片

鳩之小

在《逍遙遊》中和鵬不同的是蜩與學鳩,“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有了前者鵬的對比,蜩與學鳩顯得渺小、目光短淺。

鵬是龐大的,則鳩是渺小的;鵬是寬廣的,鳩是狹隘的;鵬是遠大的,鳩是短淺的。鳩的視野所及就是“榆枋”,渺小的它和龐大的鵬所領略的是不一樣的景色,人們説“見多識廣”,鳩所思考的定是和鵬不一樣的事物。大小之辨,一目瞭然,鵬與鳩讓我聯想到普通民眾和時間長河中的豪傑,豪傑志存高遠,他們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一樣,他們的思維也不同。圖片

鵬與鳩

莊子的文字非常玄幻,每一次讀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感受,每一次讀文字都發生着一次變化。他極力描述着鵬的磅礴,又提到鳩的渺小,讓人無比羨慕鵬,但轉眼間提到“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彷彿前者都是虛無。

比較永遠是片面的,用尺子量的是刻度、用量杯量的是容積,用稱重器量的是重量,當我們被莊子的文字拉近大小之間時,無意間進行了比較。故在《莊子的現代解讀》中,提到這一句:“心知執着人物的才性氣性,也執着人間的名利權勢,由是而有大小多少的分別與比較,此成為生命的自困自苦。”比較常常給人們帶來困苦,但其實無需困苦,不用比較。此為“逍”,消解心知的執着與分別。

逍遙

逍遙應該有着更廣闊的空間,在執着和比較之外,那更為廣闊的天地,我認為是人的本心和善意。懷揣着人性中最純真的善意才能像大鵬鳥一樣翱翔在高空之中。

電影《生活多美好》中,男主角每當遇到衝突與困難的時候,他都會選擇成全他人,憑藉着自己的善意捨棄另外的東西。最後當他面臨困難時,天使、身邊的朋友都出手相助,他也度過了難關。人性中的善意讓他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都帶着他走向不一樣的世界。

正是心中的善良正義能讓人生有另外的可能性,那份善意推動着抉擇,推動着周遭的變化,人生也就因此變得廣闊。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篇6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説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接着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莊子逍遙遊讀後感篇7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於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於狹小,而對於一位飢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麪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羣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裏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闆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於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説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麼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慾,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捨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後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逍遙遊》。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