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教案5篇 逍遙遊-開拓心靈之旅:超越束縛,尋找內心自由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9W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一份精心編寫的“逍遙遊教案”。逍遙遊,是一篇古文名篇,通過描繪作者的遊歷經歷,表達了對現實的審慎思考和人生的追求。本教案將從多個角度探究逍遙遊的內涵,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並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逍遙遊教案5篇 逍遙遊-開拓心靈之旅:超越束縛,尋找內心自由

第1篇

1、瞭解莊子其人及《逍遙遊》的寫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説理的寫作技巧。

莊子(約前369——前286),我國戰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國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後。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一生大都從事於講學、著述,但從遊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莊子》,也稱《南華經》或《南華真經》,計52篇,今存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一般認定內篇為莊子自撰,其餘則出自莊子門人及後學之手。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散文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説:“其文則汪洋闢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説:“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着後世。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莊子養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2)鵬之徙於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

(4)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指宋榮子)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2)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1)此小大之辯也(2)《齊諧》者,志怪者也(3)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遙遊教案5篇 逍遙遊-開拓心靈之旅:超越束縛,尋找內心自由 第2張

第2篇

是《莊子》的首篇,也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比較集中地表現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對後世文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莊子的散文,主要表現手法是寓言。《逍遙遊》大量地運用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在生動的想象中,這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重點。同時,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聯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這是學習的另一個重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誦讀法、問答法、討論法。整個教學設計立足文本,注重由課內引向課外,拓展學生欣賞視野和思維空間。

3.探究文本,學習藉助想象和寓言故事説理的方法。

多媒體投影 莊子頭像 鯤鵬展翅圖 文言知識卡片 相關閲讀文字

師:“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詩人在自由的心態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遊》。

(板書:逍遙遊莊子)我們對莊子並不陌生,在國中時已經學習過他的《秋水》,我想請教的是出於《秋水》的成語及其意義,同學們是否還記得?

生1:望洋興歎和貽笑大方。望洋興歎的意思是看到別人的偉大方知道自己的渺小,後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貽笑大方的意思是被有很高的道德修養的人笑話了;現表示被內行的人笑話。

師:既然我們對莊子並不陌生,能否遙想一下莊子的形象呢?

生2:他曾做過一段時間的漆園吏,因此長期生活在貧困中:靠打草鞋營生,餓得面黃肌瘦;身穿補丁衣服;曾向監河侯借糧。但是物質生活的困窘並沒有使他低下高傲的頭顱:他蔑視權貴,不願為富貴利祿而苟且營求,曾拒絕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熱愛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3:莊子在他的時代是一個“另類”的人,莊子放蕩不羈,蔑視禮法權貴、不與統治者合作。他寧可曳尾塗中,不願做官;他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他有時候物我兩忘,不知自己是蝴蝶,還是蝴蝶是自己。這一切都閃爍着他的個性光彩。

簡歷姓莊名周(約公元前369—前286),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對現實不滿,不與統治者合作。相傳楚曾經用千金聘禮請他為相,被他拒絕。

成就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其哲學氣勢恢宏,精闢深遠,其思想狂放不羈,標異領新,其文字汪洋恣肆,色彩瑰麗。《莊子》現存33篇,內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所作。莊子對中國文學、中國哲學都有較大貢獻,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評價莊子是戰國中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共8頁,當前第1頁12345678

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盪、大戰亂的時代,那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戰爭也空前殘酷。孟子所説“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就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逍遙遊”境界,產生於莊子對那個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絕望。

莊子天資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面對“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膚篋》)的腐敗社會,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施展抱負。既然人世如此沉濁,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裏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裏尋求解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師: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要理解莊子的思想,首先要研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意,才能準確把握《逍遙遊》的主旨。下面我們分別展示同學們的知識小卡片,並進行抽查提問,總結歸納文言知識。

生4:我製作的知識卡片是通假字。請同學們注意第3項和第6項中通假字的意義的區別。多媒體展示資料卡片3――――通假字

(4)旬有五日而後反(“有”通“又”,“反”,同“返”返回)

(7)湯之問棘也是已(“已”通“矣”,句末語氣詞)

生5:我製作的知識卡片是一詞多義,並有小測驗題。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動詞,立志。)

2名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名詞,名望。)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動詞,説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形容詞,盡。)

3窮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形容詞,生活困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之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動詞,到,往)共8頁,當前第2頁12345678

生5:下面是我根據上面的知識點設計的檢測題,哪一位同學能來解答?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c①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生6:答案應是c項。因為c項的“其”都表示選擇關係。a項前“之”是代詞,後者是結構助詞;b項前“也”是句中停頓,後者是語氣助詞;d項前者“於”是“在”,後者為“到”全為介詞)

生5: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其”的用法。尤其是作為語氣詞時,用法比較多。一可以表示反問語氣,如《遊褒禪山記》中的“其孰能譏之乎”;二可以表示揣測語氣,如《師説》中的“其皆出於此乎”;三可以表示婉商語氣,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吾其還也”。

師:要把學過的文言虛詞系統積累起來,做好知識卡片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其”在大學聯考文言虛詞考查中頻率是相當高的,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繼續展示學習的成果。

生7:我展示的知識卡片是古今異義詞,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以單音節詞語為主,而現在主要以雙音節詞語為主,所以在文言文中看到雙音節詞語時,要考慮是不是古今異義詞。

(1)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即使這樣。今義;表示轉折關係的連詞)

(2)三餐而反,腹猶果然(古義:吃飽的樣子。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

(3)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古義:—般人。今義:大家,許多人)

(4)野馬也,塵埃也(古義:指遊氣。今天:野生動物的一種)

(5)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古義:沒有要建立功勞的偏見。今義:沒有功勞)

生8:我展示的知識卡片是詞類活用,提醒大家注意古今語法的區別。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3)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即“以奚知其然也”)

(6)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即“之二蟲又知何”)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即“彼且待惡乎哉”)

(8)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結構後置,即“於坳堂之上覆杯水”)

生9:本課文言句式的重點是賓語前置的類型。我想和大家賓語前置的類型系統整理一下:共8頁,當前第3頁12345678

文中出現的賓語前置,一是疑問代詞作賓語需要前置,如上面的(3)(5)(6)(7);二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需要前置的類型,如(4);另外補充的是“之”做提賓標誌的賓語前置句,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夫晉,何厭之有?”和《師説》中的“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還有“唯……是……”固定結構的賓語前置句,如“唯利是圖”“唯才是舉”。

師:只有準確掌握文言句式,我們才能夠正確翻譯文言文。剛才這位同學已經將常見的賓語前置句類型歸納得很全面,讓我們從語法方面細心領會這種語法現象。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幅圖畫:

生10:鯤鵬展翅就是大鳥展開了翅膀,比喻意氣風發,追求志向。

師:除了李白的詩句,我們還能想起哪些詩歌中用鯤鵬這一意象?

生11:李清照的《漁家傲》裏曾經説過“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師:大鵬展翅,翱翔萬里,是不是就很自由逍遙了呢?我們如何來理解大鵬這一形象?先讓我們迅速閲讀第一段,然後回答這一問題。

生12: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展翅高飛還要憑藉海運,並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表達了對大鵬的熱愛之情。

生13:也許作者在嚮往着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形象裏,正隱藏着自己難言的苦情。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師:看來,古往今來的詩人墨客喜歡以鯤鵬形象入詩入畫,就是要表達那種欲大展雄才而無法實現的無奈。那麼蜩與學鳩為什麼要笑鯤鵬?

生14:因為鯤鵬高飛,要借風力。為了突出風力對鯤鵬的作用,作者還以氣息對於野馬塵埃、水對於大舟的作用來作比喻、説明。

生15:反對。作者以行路備糧的比喻進行反駁,説明“之二蟲又何知!”,它們也憑藉了一點外力。

生16:斥鴳認為,鯤鵬要飛高,才依賴於風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樣的高度,所以能夠擺脱對外力的憑藉,自己能夠自由地“騰躍”“翱翔”。

生18:從大與小關係的角度來反駁的。世界上萬事萬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憑藉,小同樣也需要有所憑藉,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錯誤的。

師:齊讀朗讀第三段,並思考宋榮子為什麼笑“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呢?

生19:因為“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生20:作者對他也是否定的,由“斯已矣”“雖然,猶有未樹也”可知。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來進一步否定他。

師:到此為止,我們瞭解到,作者對“笑”鯤鵬和別人的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麼請大家討論一下,作者對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是不是肯定呢?共8頁,當前第4頁12345678

師:否定後者好理解,關鍵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為“鯤鵬展翅”早已作為積極的意象被人們廣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講述這一寓言故事時,突出的不是鯤鵬本身,而是風力,“故九萬里,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對風力作用的突出,實際上就是對鯤鵬逍遙遊的否定。作者寫了“笑”的雙方,對“笑”的一方蜩與學鳩、斥鴳、宋榮子都作了否定,對被“笑”的一方鯤鵬和“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也都作了否定,並且對順便提及的野馬、塵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這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如果我們借用本文中的一個形象的詞語,可以説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説是:莊子“笑”萬物!

生21:因為它(他)們都“有所待”,都沒有做到“逍遙遊”。

生22:只有那些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遊。

師:很正確。現在看我的板書來回顧以下課文的行文脈絡。全文基本上是否定萬物,是從反面論證,最後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以三“無”(無己、無功、無名)作結,有力地論證“無所待”觀點。從自然界引申到人類社會,闡明逍遙遊的境界,點明全文的主旨。即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天人合一,才能無需憑依,真正獲得絕對自由,才是“逍遙遊”。下課。

師:這節課我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請大家猜一猜主人公是誰。從前有一位哲學家,他臨死前,心情很平靜。然而弟子們想厚葬他,他卻為弟子想法難過了。他對弟子們説:“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還不齊備嗎?”弟子們流淚了,説:“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他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吃,地下有螻蟻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

生1: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強調事物的自生自滅,否認神的主宰。追求超脱與自由的精神境界,否定和抹煞事物間以及物我之間的差別,反對人為的價值判斷。這和故事包含的哲理一致。

生2:莊子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謂自然,就是自在自為,不受外來干預的狀態。他認為仁義禮樂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縛。他主張人應當超越於社會規範之外。剛才老師講的故事也體現了生死自由,順其自然的觀點。

師:(驚訝)你們的回答太精彩了。剛才的材料你們是從哪裏得到的?

生1:在網絡上用百度搜索莊子百科,有很多詳盡的資料,大家都能很容易找到。

生2:我曾經讀過莊子的作品,對他的思想有一定的理解。

師:學習的途徑有很多,這兩位同學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下面請一位同學來回顧總結一下逍遙遊的含義。

生3:“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莊子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無己”“無功“無名”,從而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擺脱一切世俗羈絆,精神上獲得絕對自由的境界。共8頁,當前第5頁12345678

師:總結很準確,很到位。我們既然掌握了《逍遙遊》的寫作主旨,今天這節課來探討《逍遙遊》的寫作特色。

生4:我覺得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生5:作者很善於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等論證方法,使文筆汪洋恣肆。

師:三位同學對《逍遙遊》藝術特色概括得很準確,下面哪位同學能結合文本來具體談一下莊子想象奇幻這一特點?

生7:文章開篇氣勢奪人,首先令人驚訝的是莊子超出尋常的想像力。作者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借用誇張手法,展示出鯤鵬體形碩大無比,變化莫測,奮飛時雙翼遮天蔽日的形象。“不知其幾千裏也”寫它的形體,“若垂天之雲”寫它的羽翼遮天蔽日,“北冥”“南冥”介紹它活動範圍廣遠。莊子直觀地給我們展示出一幅雄奇壯美的畫卷。

師:魯迅曾經評價莊子的文章説“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莫能先也”。這種特點首先體現在想象。寫鵬的南徙,浩渺無垠咆哮奔湧的北海之上,瞬間,“不知其幾千裏”的巨鯤化為“不知其幾千裏:的巨鵬。起飛之時,“水擊三行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接着,轉入對九萬里高空景觀的描寫,只見“野馬”奔騰,微塵浮游,茫茫蒼穹難辨其色,境界雄奇、高遠,豐富的想像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境界的開闊表現出莊子內心涵蓋萬物、輕藐一切的氣勢,表現出莊子對人生的一種哲理思索。

師:接着請同學們結合文本分析對比、比喻、舉例等論證方法。

生8:文中用“大鵬”與“野馬、塵埃”、“大鵬”與“蜩、學鳩”的對比,有力地説明了大小事物(萬物)皆有所待。

生9:文中用“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的對比,“彭祖”之壽與“眾人”之壽的對比,“鵬”與“斥鴳”的對比,都透徹地論證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説明了“小大之辯”。另外,“效”比”合”“徵”四種人與“宋榮子”“列子”也作了對比。

生10:用水浮舟的情形比喻説明大鵬“圖南”必須依靠巨風。舉出行者路途遠近不同,準備糧食不同,來反駁“蜩”與“學鳩”的謬論等。

生11: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等事物的對話,體現了寓言色彩。作者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來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作者的寓言裏面,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

師:聞一多這樣評價莊子“他那嬰兒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祕的惆悵,聖睿的憧憬無邊無際的`企慕,無崖際的豔羨,便使他成為最真實的詩人。”這句話實質是説莊子善於用生動的形象説明問題,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而這種形象又是超現實的怪誕之物,這種形象的載體即為寓言,從而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莊子在《逍遙遊》中創設的這些雄奇怪誕的寓言一個接一個,環環相套,連綴成一個整體。我們從中領悟到的是水花鏡月、海市蜃樓般的藝術美感。這就是莊子“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神奇美。共8頁,當前第6頁12345678

師:莊子的寓言還有很多,下面我們來分享同學們蒐集的相關的資料卡片。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説道;“我聽説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着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説:“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知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師:我們有時不妨學學莊子,盡情享受大自然賜予的明月清風、甘露瓊漿,流連在奼紫嫣紅的花叢中,徘徊於清澈湍急的小溪邊,欣賞着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品味着小橋流水、杏花春雨,悠然自得,讓自己適心任性地翱翔!

師:莊子的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遠。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稱讚“莊子的思想是東方神祕國度中國最有價值的思想。”中國散文家林語堂在《信仰之旅》中説“讀莊子像是讀一本偉大的神祕主義的書。”在生活中就有很多莊子的文化印記,比如有很多成語就出自《莊子》,同學們能試舉一例嗎?

師:剛才同學們提到的成語都是出自莊子的作品,而且我們大學聯考中經常進行考查的,如果脱離了原有的語境來理解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希望同學們要循序漸進的積累、掌握它。

師:莊子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還表現在生活中喜用大鵬取名。同學看看周圍有多少同學是這樣的呢?

生:(齊喊)段鵬飛、李鵬(注:班內學生的名字)。

師:古人也是這樣起名的,比如岳飛的字叫“鵬舉”,就是引用大鵬鳥來的;宋朝的神仙陳摶,為什麼叫摶呢?取“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之意,陳摶的號叫“圖南”,也是從《莊子》裏來的。古往今來叫圖南的,叫飛的,叫鵬的,不曉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門讀書的,我們送給他“鵬程萬里”四個字。

師:莊子的思想對中國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響更大。比如李白傲睨權貴,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糞土榮華富貴,“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為北流”(《江上吟》)。這些都可看出莊子思想的影子。蘇軾的文章,最得力於《莊子》,他的《赤壁賦》從思想到語言都脱胎於莊子,所謂行雲流水,“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與莊子的風格極為相似。總而言之,正如郭沫若所説:“秦漢以來的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莊子與魯迅》)若干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翻開那沉睡的t;t;莊子>>時,當我們再次一邊品茶一邊沉迷於莊子的世界時,或許我們所獲得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對話,像一陣暖風,像一潭清泉……下課。共8頁,當前第7頁12345678

1重視基礎:在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新教材的學習仍然要重視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所以立足文本是關鍵。更何況這篇課文從語言到思想都比較難理解,學習本課時不能讓學生在恍惚朦朧中一無所獲,必須要進一步理解教材,深入領悟他提出的“逍遙遊”。

2注重變化:教學中為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我採用讓學生製作文言知識卡片的辦法,寓教於樂;同時還有多媒體課件輔助,提高學習的效率,加大閲讀量,拓展學生的視野。另外我還精心構思了板書,工整的板書既讓學生清晰的把握課堂教學思路,還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我想,只有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後的教學中要堅持這一點。

3 精神培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的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給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要重視教學中的文化引領,精神培養。學生出色的回答讓我堅信雖然難在引,但教師貴在引。如何引導是以後教學中要用心探討的。

另外還有一些遺憾之處。為學生準備的有關莊子的閲讀材料較少,學生對莊子的認識還膚淺,老師説的還是相對有點多,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加強課外閲讀的力度,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方面閲讀。

第3篇

2.理解掌握“奚以……為”句式的特點,歸納“志、圖、名、置、窮”五個詞語的義項。

3.理清思路,背誦第1段,並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歸納五個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義項,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

[教學要點]簡介莊子思想,熟讀課文,理清思路,並背誦課文。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説:“其文則汪洋闢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説:“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今天,我們學習《逍遙遊》一課,來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

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屬於道家學派。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佈。他的思想相當複雜,攻擊儒、墨,主張迴歸自然;憤事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於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鬥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和虛無主義的色彩。

2.投影生字難詞,通過做練習的形式,來強化掌握。

3.叫3名同學朗讀課文,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如有問題,師生及時糾正。

第一段:“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要把選擇問句的語氣讀出來。“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句中“且夫”是發語詞,讀“夫”時可稍拉長一些,“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也”後停頓一下,千萬注意,“也”作為語氣詞應放在上半句尾,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下文如有類似情況,朗讀方法相同。

第二段,應重讀“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辯也”中“小”“大”“辯”。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為發語詞,朗讀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應讀得乾脆而響亮。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在閲讀中標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幫助自己解決。教師巡視中可參與小組的活動。

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悠遊自得的意思。

(那我們看看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藉,悠遊自得呢?)

提問: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要求學生能合書回答。)

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裏如何説?(學生看書思考,合書回答。)

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問:這説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麼?

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説明世間萬物都要憑藉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

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提問:蜩與學鳩怎樣嘲笑大鵬南飛,作者是怎樣解釋的?

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提問: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説明什麼?(學生討論)

提問:作者為了説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師點評:在五彩繽紛,變換無窮的大千世界裏,有動物、有植物、有云氣、有人類。其物種形狀,其所佔時間,所佔空間,大者大,小者小,絕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會亦然。

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

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適什麼?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後提到的“至人、神人、聖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

最後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後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點。

總結文言知識,通過比較,進一步理解莊子散文風格,並對本課小結。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辯 (4)而徵一國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氣之辯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辯”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辯”通“變”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哪用得着高飛九萬里再往南去呢?

教師將《秋水》與課文比較,進一步體會莊子散文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點。

同學們,莊子散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湧出,汪洋恣肆,機趣橫生,確實有它獨特的地方,但是,莊子本人所表現出來的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是不可取的,《逍遙遊》中的思想,是沒落階級不滿現實的一種自我超脱的空想,實際上這種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他企圖以此達到逃避現實、保存自己的目的。我們當代中國的青年,應該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勇於面對現實,勇於挑戰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創造更好的明天。

寫一篇短文,説説你對莊子《逍遙遊》中“無所待”思想的認識。

第4篇

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瞭解莊子想象奇特、意境開闊、富於浪漫色彩的寫作風格。

槍:觸、碰 範例講解:槍榆枋而止(碰到樹木就停下來)

控:投,落下 範例講解:控於地而已矣(落在地上罷了)

正:本所應有 範例講解:乘天地之正(順應天地萬物之性)

1.名詞用如動詞 範例講解:而後乃今將圖南(南:向南飛)

2.使動用法 範例講解:彼於致福者(致:使……到來)

1.其……邪?其……邪?(選擇句) 範例講解: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2.奚以……為,(表反問,哪用……呢) 範例講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3.惡乎……哉(表疑問) 範例講解:惡乎待哉(憑藉什麼呢)

第5篇

3、體會本文想想豐富,意境開闊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説理的方式。

我們在學習前一篇課文《與妻書》時,談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林覺民就是為了自由而拋家舍業。著名歌手許巍在《藍蓮花》裏也唱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會幻成一朵雲,貼近太陽的胸膛;會變成一縷陽光,照射到陰暗的角落;會化成一股風,追逐自由的方向;會凝聚成一個笑臉,鋪滿在每個人的臉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追求自由,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會不盡相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原應為富貴人家,但是在戰國時家道衰敗,淪落為社會底層,他大約死於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歲。莊子的五點基本情況:第一, 莊子是一個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第二, 家境貧困,生活艱苦,靠打草鞋過活。有一次他向監河侯借粟,監河侯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有一次,他穿着有補釘的布衣和破鞋去訪問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説,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生不逢時。第三,有點像“隱士”,莊子曾在家鄉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就歸隱了。楚王以厚幣禮聘他為丞相,他拒絕不就﹙可見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驁不馴,怪不得文學人士説“莊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學生,不過,他一生寂寞,門徒不多,朋友有限,當時學術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與他經常往復辯論,而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莊子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第五,他為人曠達,看破生死。

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因為唐玄宗天寶元年莊子被封為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奉詔稱為《南華真經》)一書,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逍遙遊》是內篇的第一篇。逍遙遊,閒適自得、無拘無束的樣子。馬敍倫曾説過:“開宗不解‘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 足見《逍遙遊》之魅力。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逍遙遊》,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遙遊哈。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並思考,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麼?

生:寫了三次“笑”: 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生: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師:全文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三“笑”構成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到“之二蟲又何知”,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從“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辯也”,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説明萬物在“有待”的範圍內,存在着小大之辯。第三部分,最後一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遊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那麼,蜩與學鳩為什麼要笑鯤鵬?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釋翻譯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寫了哪兩種動物?這兩種動物有什麼特徵呢?作者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寫了鯤和鵬,鯤和鵬都很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師:對,寫了鯤和鵬。大家想象一下這種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藍色大海里,有一條大魚在穿梭遨遊,這條大魚不知道有幾千裏大。突然間,它忽的騰空而上,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變成了一隻大鳥,這隻大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裏大,它的翅膀像天邊的雲朵一樣。哇塞,這是不是很夠神奇呢?這還不夠,更神奇的還在後面呢。這隻大鳥還要乘着大風遨遊到幾萬裏外的南海。﹙教師描述時可加點生動的表情和手勢語﹚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的鯤鵬呢?這裏勾畫了怎樣的境界?

生:沒有,鯤鵬是作者杜撰出來的,是想象出來的,勾畫了一種雄奇壯麗,開闊宏偉的境界。

師:所以,這一段就描述了鯤鵬形象。同時説明莊子的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大鵬展翅翱翔,是不是就達到了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第三段。『解釋翻譯第二第三段』回到剛才的問題,大鵬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嗎?為什麼?

師:對,大鵬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作者為了説明大鵬翱翔並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這個觀點時,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或者説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比喻。寫積水負舟就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大鵬。另外還用“野馬”“塵埃”作對比。

師:對,説明這兩段的內容就是寫鵬鳥南飛有所待,並以“野馬”“塵埃”作比對,表明外物皆有所待。為了證明萬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來説明。大鵬志向遠大,想要飛往幾萬裏外的南海就要憑藉颶風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麼,如果我什麼志向都沒有,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用飛那麼遠,比如像蜩與學鳩,這是不是就達到逍遙遊的境界了呢?我們接下來看後面的內容。『解釋翻譯第四段』這一段反駁蜩與學鳩,説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這一段同樣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行路備糧的比喻來反駁蜩與學鳩。不管是大鵬還是塵埃,抑或是蜩與學鳩,他們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可是,雖然都不自由,但還是有所區別,什麼區別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辯”的區別。什麼叫“小大之辯”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部分。『解釋翻譯第五段』這一段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釋翻譯第六段』這一段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並點明“小大之辯”。在這46兩段裏,蜩與學鳩、斥鴳它們都在嘲笑大鵬,賦予人的情性,這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擬人﹚。從課文開始,一直到這裏,作者都在説明自然界的萬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麼,人類社會呢?人可不可以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呢?我們看最後一段。『解釋翻譯最後一段』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的人達到逍遙遊境界了嗎?為什麼?

生:沒有。因為他們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沒有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師:他們是因為追求功名利祿,被世俗所累而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麼,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祿呢?像宋榮子那樣,對世人的讚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辨明榮辱的界限,有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呢?﹙沒有﹚這樣也沒有達到逍遙遊境界,那像列子那樣御風而行,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麼束縛,算不算逍遙遊呢?為什麼?

師:列子與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鴳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遊。那麼,究竟怎樣才算逍遙遊呢?至此,莊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麼?怎麼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聖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他們能夠“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而遊於無窮”。

師:對,到了這裏,文章的主題就豁然明朗。其實要擺脱依賴和侷限,就要做到“無己”。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人與人的關係網中,關係網的束縛在客觀上是存在的。要擺脱這種束縛,只有從主觀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輕,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小;把自我視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脹。要做到無己,首先要放棄功名上的追求,做到無功無名。好了,現在我們總結一下本文的藝術特徵:

①借用寓言説理。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對它們賦予人的特性,利用它們進行説理,寄託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寫鯤鵬的大,鯤變成鵬的場面和鵬飛往南方的場面。

③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辯也。(辨)

而徵一國者。(耐)旬有五日而後反。(又、返)而御六氣之辯。(變)

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名詞,志向)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於議(動詞,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動詞,記載) ——博聞強志(動詞,記住)

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命名)

——聖人無名(名詞,名望)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動詞,説出)

置——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動詞,安放—鄭人有且置履者(動詞,購置)

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形容詞,窮盡)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形容詞,生活困難)——復前行,欲窮其林(動詞,走到盡頭)

蒼蒼——天之蒼蒼,其正色邪(深藍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灰白色)

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兩個詞,雖然這樣,今義一個詞,連詞。

眾人匹之:眾人古義為一般人,今義為大家,多數人。

腹猶果然:古義食飽之狀,今義為副詞,表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或作連詞,表假設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在選擇句中用以加強揣測語氣的語氣副詞。

奚以知其然也——代詞,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觀點。

怒而飛——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與被修飾的連詞。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國蒙(一説是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另一説是今安徽蒙城縣)人,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説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着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並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

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繫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自不必説,就是“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己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於風,算不上逍遙遊。

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遊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後説: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着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遊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遊。什麼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遊了。

莊子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寄託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創造出一種宏偉瑰麗的藝術境界。那不知幾千裏的北冥之鯤,化鯤為鵬飛往南冥,怒而飛大鵬激起千層波濤,以及那“野馬”、“塵埃”構成無比壯麗、雄偉、奇特、生動、鮮明而又瞬息萬變的畫面。這是莊子全憑想象創造出來的一個奇妙的境界。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豐富,誇張手法的神奇,語言的絢爛多彩不能不使我們為之驚歎。

莊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腐朽為神奇。如用人們所見到的“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鵬在空中激盪起的塵霧,接着用人們仰視高空的碧遠比喻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下視的所見。這種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又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説《莊子》之文,長於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變化,有水月鏡花之妙,且喻後出喻,喻中設喻,不啻峽雲層起,海市幻生,從來無人及得。

莊子的對比手法是很有特點的。他發揮想象,將大與小推想極致,從而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對比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間上的概念,“幾千裏”、“幾萬裏”、“坳堂”、“數仞”;二是時間上的概念,“五百歲”“八千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的對比往往藉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動,感人至深。

a.①到千里之遠的地方去,三月份就開始儲備乾糧。 ②哪裏用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遠的地方,須三個月前儲備乾糧。 ②哪裏用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遠的地方,須三個月前儲備乾糧。 ②哪裏用得着它往南飛九萬里呢?

d.①到千里之遠的地方去,三月份就開始儲備乾糧。 ②哪裏用得着它往南飛九萬里呢?

c.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之為舟  d.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③北冥海者,天池也。  天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對下列句中紅色字的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12.從題幹提示的義項中,選擇最恰當的填入各句的相應括號中

絕:a.斷,斷絕  b.極,非常  c.高超,絕妙  d.橫渡,橫穿  e.超越

③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 (  )

16.在這一段中援引“湯之問棘”一段話是否與文章第一段的內容相重複?其作用是什麼?

17.結合《逍遙遊》,談談你對莊子思想及作品風格的認識。

(1)這(只) (2)記載   (3)奚以……為?  哪裏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11、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15、彭祖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嗎?

16、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複,在內容上是對第一段的補充,從結構上,與第一段相照應,論證了“小大之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