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説課稿4篇 "Unlocking the Magic of Math: A Compelling 5th Grade Lesson Plan"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1W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五年級數學教師的説課稿,該説課稿以“數字遊戲”為主題,旨在通過多種數字遊戲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通過本文的閲讀,您將瞭解到該説課稿的具體內容和教學思路。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4篇

第1篇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一個抽象的計算概念。組合圖形是具有普遍特點的平面幾何圖形,是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總結與延伸。尤其是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理過程(不同於簡單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藴含疊加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今後計算複雜圖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意義。聽了黃老師執教的《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深受啟發。由於黃老師能深入鑽研教材,準確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

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在“以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本課教學中,黃老師更多地體現為: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持,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更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黃老師先讓學生跟老師一起畫一個圖形,然後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沒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據自己的能力有選擇地學習其它方法。這樣有序的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需要在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黃老師在學習新知之前,先組織學生從自己製作的七巧板圖形中找出2個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並給它取個名字,像我們生活中的什麼。這樣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找準新知的最佳切入點,為知識的遷移做好鋪墊。

數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本節課中,黃老師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了讓學生自由拼湊圖形這一情境,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組合圖形,從中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最後又讓學生計算家裏樓房挑樑的側面面積,通過聯繫實際,計算面積,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黃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黃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當然,黃老師能否在以下幾方面再繼續探究,以達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1、能否在課堂評價方面加以改進。評價作為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師生共同全方位參與的課堂才會產生心理共鳴,充滿激情,充滿活力。因為學生很在乎別人,尤其是同伴對自己的肯定。本節課中我感覺在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點點。

2、我覺得學生的練習偏少了一點,是否需要增加。(可能由於課件出現了問題,黃老師臨時調整了教學策略後,造成了時間緊張,才減少了練習)。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4篇

第2篇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之後,進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綜合應用,緊貼於生活,對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和作用。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發展數學的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感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情感與價值: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合作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教具準備:透明容器、不規形狀的橡皮泥、石頭、大豆、正方體、長方體。

五(1)班學生從組成上説,一部分屬於原來中心國小的學生,他們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紮實,好學上進,而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各村學和教學班點,基礎差、底子薄、生源雜,學習比較被動。對數學毫無興趣,還有部分學生年齡小,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着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我先用講故事的形式,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當中,然後通過動手操作,演示等活動,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鼓勵學生獨立尋找不同方法和途徑,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即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測量”是我設計本節課的兩個着眼點。讓學生從測量規則物體的體積一下子過渡到不規則的圖形中,思維跨度大,具有挑戰性。怎樣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獲得新知,我採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選取橡皮泥測量,由於學生都玩過,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學生非常熟悉的土豆來測量,由於土豆煮熟後和橡皮泥一樣可以捏變形,也很快能找出結果。③再出現石塊讓學生探索,發現簡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後通過實際應用和發散思維的方式在練習、鞏固的基礎上,結束本節課。

1、複習舊知,首先複習長方體(正)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説出共用的計算公式。

誰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為什麼烏鴉能喝到水?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聰明嗎?以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敢於和烏鴉比高低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這時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塊等物體,從外形上得出規則和不規則體的概念,誰能説出它們的形狀?這些物體、形狀不像長方體(正)的形狀那樣規則,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稱這樣的物體為不規則物體,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板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提示課題。

3、提問:怎樣計算它們的體積,看誰能想出辦法?放手讓學生積極思考方案,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時鼓勱,讓學生大膽探索也是這節課的難點。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長方體(正);③土豆煮熟後壓成長方體(正);④把石塊(鐵)磨成長方體(正)。

如果像石塊、鐵、雞蛋等不易改變它們的形狀或不允許改變形狀的時候,該怎麼辦?提示能不能由烏鴉喝水的故事得到啟發?引入第第⑤種方案。

教師演示:將石塊沉入水中。(學生仔細觀察):①有何變化?②討論:水面為什麼會上升?(體積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裏?與石塊的體積有什麼關係?④石塊投入水中後,什麼在變?什麼沒變?(長、寬不變,水面的高度在變)。⑤怎樣計算石塊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容器的長、寬、水的高度:原來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問題石塊的體積=容器的長×寬×升高的水的高度。學生很輕鬆地找到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以上是本節的重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路進行的,這樣一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4、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誰還能想出其它辦法?

讓學生活學、活用,達到一題多變,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最後應強調水的體積與鐵塊體積的單位統一。(l=dm3)

6、小結:本節是對已學過知識的綜合運用,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然後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整堂課,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也達到了新課標提出的“老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要求。

p55第1、2題,2題作為課後思考題:也是對本節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1、如何測量一粒黃豆的體積?2、剛才的實驗中,只能長水嗎?

第3篇

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六單元可能性的大小第一課時《摸球遊戲》103--106頁。

(1)二年級上冊,學生學過《拋硬幣》,初步感知:一定、可能、不可能。

(2)三年級上冊,學生學過《摸球遊戲》,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會用一定、經常、偶爾、很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

(3)三年級下冊,學生學過《猜一猜》《轉盤遊戲》,進一步認識了可能性的大小。

(4)在四年級下冊《遊戲公平》的學習中,他們又認識了等可能性。

而本學期所學的概率知識主要用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所以説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前三個年級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與發展。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及五年級學生年齡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我將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知識與能力:通過摸球活動的情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客觀事物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通過摸球、猜測、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進行合理推斷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同時滲透概率的思想,從數的角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因本課是讓學生從活動中進一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理解並掌握用數表示客觀事物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這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求知慾,我準備了盒子、不同顏色的乒乓球若干個、轉盤、題卡,給學生準備了(每組)五個摸球的圖片、一張表格、兩個紅圓片、一個白圓片。

(1)引導發現法: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規律、發展學生思維.

(2)分組討論法: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相互間的合作意識,這兩種教學法相結合,批導學生會觀察、會思考、分交流。

由以下幾部分展開教學(出示流程圖):摸球遊戲-------機智問答-------感知數據(0、分數、1)----描述生活現象。

首先,我談談第一個環節:摸球遊戲。(貼出五個盒子的圖片)

(課堂情境模擬)“同學們,老師這裏準備了五個百寶盒,裏面裝有各種不同顏色的乒乓球,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五個盒子中,哪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師,我認為1號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為裏沒沒有白球!”“我認為5號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為裏面白球最多有七個!”“我認為2號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為裏面全是白球!”學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我讓他們進行簡短的交流。

這樣的引入,學生既複習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過渡到新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本課用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筆。

“同學們,請看第一個盒子,能摸到白球嗎?”生:不能。“那麼,誰能用一個數來表示1號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師,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沒有!”好,我們就用0表示不可能發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邊寫下0)。那麼,第二個盒子,可以用什麼數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這時,有的學生説用1表示,有的學生説用2表示,因為裏面有2個白球,我讓他們進行簡短討論,最後,統一了意見,用1表示一定發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邊寫下1)。

那麼,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發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這裏,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了,有的説母雞下蛋的可能性為0,有的學這節數學課真有趣的可能性為1……

這裏,我放手讓學生去説,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發生的可能性,讓他們把數數迴歸到生活中去,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利於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有了前兩個盒子作鋪墊,第三個盒子,學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緊接着,我把問題拋向學生“怎麼用一個數來表示第四、五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讓他們自己去先思考,再討論,再彙報。最好,學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個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導學生説出,這裏的8表示的是盒子裏共有8個球,共有八種可能的結果,這裏的1是4號盒子裏只有一個白球,同樣,再引導學生説出這個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麼。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所在,讓學生用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給出0和1作鋪墊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這些問題由簡入難,層層深入,步步為營,學生碰到問題時進行小組討論,運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從而得出用一個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從而突出了難點,也突破了重點,這也是我在處理本課教學重難點的特色設計。

為了進一步鞏固今天所學知識,我讓學生小組做課後的“做一做”摸球遊戲,並指導學生做好記錄,再次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氣氛達到高潮。然後,讓學生解析為什麼有的小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數是12次,而有的小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數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讓學生認識實際摸球活動中記錄的數據和標準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讓學生明白摸球的次數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標準概率,這就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可能性的高度。

最後,我説説我的板書,這樣的板書,簡單明瞭,學生通過以前所學知識自然過渡到今天所學知識,(用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符合學生的識知規律,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第4篇

1、本部分內容實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小數與整數有密切的聯繫,所以這部分內容在編排上和講解上都注意聯繫整數運算,一邊是學生把整數運算的知識遷移到小數運算中。

2、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教材編排的特點。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整數乘法的意義、小數的意義、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它包括兩種情況:小數乘以整數,這同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一個數乘以小數,則是求一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是乘法意義上的擴展。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積裏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是在整數乘法積隨因數的變化的規律,小數點的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已經具備了一些知識和方法。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學習小數乘法的意義比整數乘法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同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要確定小數點的位置,這也許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結合例題的講解來掌握其方法。

2、掌握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4、説出15×5,208×15各表示什麼意義?並用豎式計算。

從左到右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有沒有變化?分別起了什麼樣的變化?積起了什麼樣的變化?

從右到左觀察比較,提問:兩個因數又起了什麼變化?積又起了什麼變化?

從而引發學生得出: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積也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1000倍……

花布每米1.50元,求買5米要用多少元?該怎樣列算式?

提問:這幾個加數有什麼特點?還能用別的方法來計算嗎?怎樣列式?

提問:1.5×5表示意思?(5個1.5)也可以表示什麼?(1.5的5倍是多少?)

(2)引導學生思考得出:小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簡便運算。

①提問:小數乘法中含有小數位,能不能把這些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呢?採用什麼方法呢?

1.5裏有一位小數,先把1.5擴大10倍變成15,把15乘以5得75,求得的積比原來要求的積擴大了10倍,根據是前面所複習的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為了使原來的積不變,必須把75縮小10倍,即把積裏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這樣乘得的積就應有一位小數。

為什麼要把1.5擴大10倍?(把小數轉化成整數)為什麼要把積縮小10倍?(使原來的積不變)小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步驟怎樣?(先把小數擴大成整數,按照整數乘法的法則算出積,再把積縮小相同的倍數,點上小數點)

得出:一位小數乘以整數,計算方法也整數乘法相同,只是乘得的積是一位小數。

學生計算後繼續提問:你是怎樣算的?第一個乘數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第一個乘數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小數乘以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法則算出積,再看第一個乘數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