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讀後感7篇 綻放百年情,驚豔牡丹亭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6W

《牡丹亭讀後感》是一篇感悟世事的讀後感文章,通過對《牡丹亭》這部經典名著的閲讀和思考,作者深入探討了其中藴含的意境和人生智慧。本文將帶領讀者進入一段精神之旅,感悟愛情與命運的交織,引發對人生真諦的思考。

牡丹亭讀後感7篇 綻放百年情,驚豔牡丹亭

第1篇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裏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麼?于丹説,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説: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於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樑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後,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或許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為它的背後有兩顆脱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裏,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説,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着勇敢,敢於為愛情放棄生命,勇於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為自由,為信念奮鬥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於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為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牡丹亭讀後感7篇 綻放百年情,驚豔牡丹亭 第2張

第2篇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坦。”讀懂《牡丹亭》,讀懂湯顯祖,更讀懂了新舊時代的矛盾和鬥爭,新生力量反抗舊制度舊思想的堅強意志和渴望美滿生活的熱情。

這書,似乎更適合獨坐清輝之下,在墨香縈繞的案几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飛雲過盡,為書中杜麗娘為情而死,又為情還魂復活的鬥爭的力量所震撼、感動。

杜麗娘在當時封建統治的嚴格管制下,在官衙裏住了三年,連後花園都沒去過。唯一可以接觸的男人是她的老師——年過六十,滿腦仁義道德,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陳最良。

在《尋夢》一折中她説:“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在一次偷去花園,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她的青春覺醒了。她不甘於做一個循規蹈矩典範的封建婦女,雖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卻找不到出路。於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託付給偶然在夢中出現的書生,而且為他相思成疾,最終為他埋骨幽泉。對於杜麗娘來説,這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鬥爭的開始。在擺脱了現實的約束之後,她果然找到了夢中的書生——忠於愛情、勇於進取的柳夢梅,主動向他表示了愛情,還還魂為夫婦。

作者湯顯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政治極端腐化的時代。像湯顯祖這樣有才氣的文人士子,不願墮落而潔身自好。因此受到迫害和打擊。這樣的風骨和操守,讓這位“清遠道人”在《牡丹亭》中高舉“情”大旗,以對抗“理”的束縛,宣揚為了情,生者可死,死者可以生,帶有強烈的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徵。

幾百年後的我們,難道不也同樣需要這種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我理想的新思想嗎?為了美好的自由的願望,我們要勇於鬥爭、奮發進取,突破格律式的束縛,用生命的輝煌高歌!

第3篇

?牡丹亭》主要講的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跟他説他倆之間有姻緣之分,從此之後柳夢梅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又一女名麗娘,才貌出眾,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她讀了《詩經·關雎》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睡夢中見到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並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後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髮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着。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無疑,杜麗娘是作者的光輝創造,而《牡丹亭》主題的基本傾向也就從中體現出來。杜麗娘的形象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並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説,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户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慾、情慾,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衝突,杜麗娘於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衝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它公然倡導人性的復甦與迴歸,表現出追求人性,要求個性解放的傾向,即:滅天理,頌人慾,大聲疾呼衝破理學禁錮的枷鎖,以求得對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體認與尊重。

杜麗娘令人感動,不但因為她吐露了內心的情懷與對幸福的憧憬,還敢於起而行,走入夢的世界,去追求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幸福與快樂的嚮往。夢醒之後,她並不甘心放棄理想,還要去“尋夢”,還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愛情的追索,為“情”而死,而且“雖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終能因情痴而衝破生死界限,還魂復生,實現了理想的幸福,與夢中情人結合。杜麗娘的執著與百折不撓的信念,跨越千年,跨過地域,與所有等愛的人發生共鳴。縱使社會環境不容納,道德不允許,但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幸福的想像卻可以翱翔,可以像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那樣去經歷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無法得到,或許,還有來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翻開這書前,我還一直沒有分清主角是杜麗娘還是杜十娘,就像幼時把《長門賦》當成《長恨歌》一樣。但待我讀後感歎同為佳人,杜麗娘的命誠然比陳阿嬌和楊玉環好些,柳夢梅沒像漢武帝那樣因鬼神之事冷落麗娘;杜麗娘縱然因感傷柳生離魂,總好過馬嵬坡賜死。縱觀麗娘遊園、離魂、驚夢、還魂……這系列多舛的經歷,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後柳生高中,杜寶闔家團聚,也算個完滿的結局。戲曲的編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時就隱隱決定了最後結局。柳生才華橫溢,風流隨意,以致張榜報喜的人們找狀元郎左右不得,卻發現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陳夫子腐朽村儒,降於敵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敵寇,徹頭徹尾尷尬好笑;杜老相頑固倔強,痛打狀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兒死後還魂;杜老婦人仁慈愛女,早早與女兒團聚,共享天倫。萬事皆因麗娘遊園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夢境開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環環相扣。

死後復生這種事在古代戲曲小説中並不少見,《長生殿》中就可見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網絡小説裏的穿越。兩種創造出這類奇特情節的作者都有他的無奈,試想杜麗娘作為一位侯門繡户,連後花園都不讓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嶺南秀才,縱使他們緣定三生,二人相識、相會,以及後來喜結良緣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禮教的.層層束縛下,除了這種特殊情況,發展出來的極端產物(死後還魂),一個作者無論再怎麼妙筆生花,也無法讓柳生和麗孃的愛情深得人心。如紅樓夢裏史老太君看戲時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濫俗,滿紙富貴人家,書香門第的小姐,知書達理,才貌雙全,如何見了人家男子便不顧父母,私奔而去。況何曾大户小姐,身邊只一個丫頭,便是我們這樣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過,王實甫寫的就比網絡小説一干人等想過百倍,遊園感傷,斯園,斯柳,無可奈何之時,“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則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兒閒巡遍,在閨閣中自憐”,比之“一道閃電,當再度睜開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顛覆”何其太韻,同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離魂,一穿越),但前人絲毫不應付讀者,寥寥數筆,帶出千古絕句。今人卻只想草草交割,趕緊進入正文。細節決定成敗,在開頭,已大勢已去。詞句縱妙,但原本認為元戲曲雜劇,明清小説已過了它的朝代鮮有人問津,不過,看眾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紅樓夢》原句,為人物潤色,他們文章好壞還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喜愛,甚是開心。

經典不管過了多久,仍是風華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獨立不敗之地。

?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説,語言細膩,文辭華麗。文中女主人公杜麗娘一個有着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遊園,遊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説“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着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着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着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於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為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後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後葬於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牡丹亭》是一部催人熱淚的愛情小説。凸顯出了杜麗娘為愛情極力地掙脱封建枷鎖的勇敢形象。杜麗娘是個封建官僚的女兒,她的父親杜寶因膝下無兒,就對杜麗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養成標準的“淑女”,在家是個敬父母的温順女兒,出嫁是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因此,杜麗娘從小受着嚴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嚴密地關在家庭裏,同外界社會是完全隔絕的;她同時被嚴密地關在閨房裏,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絕的。杜麗娘的內心深處卻積壓着長期的鬱悶最終在讀了《關雎》詩以後引發了出來。弗洛伊德説過:“夢是被壓抑的願望以一種隱藏的方式實現,是人們對於現實不滿的一種宣泄,是最真實的自我的內心表現。女主角夢中大膽放肆的行為正説明了這一點,為了幸福縱是死亡也無所懼,反映了其不屈於世的大無畏的反抗精神。小説也正是巧妙的借女主角的行為表達了一種反抗封建壓迫的思想,從而也宣揚了女性解放。表現了杜麗娘的堅持精神和執着態度。

第4篇

我走進圖書館,借了《牡丹亭》,早就聽説是一部將戀情寫的不錯的古代作品。我們且來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稱道。

?牡丹亭》中杜麗娘是一個知書答禮的富家小姐,而柳夢梅則是貧窮的文弱書生。文章雖然用極其荒誕的手法,讓杜麗娘死而復生,成就了一段佳話。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使他們不是富家小姐或貧弱書生,他們對對方的感情都是真摯的,是賦有責任感的。本書單此一點就值得我們學習。

當代中學生談戀愛,很大成分上都只是遊戲,圖得一時快樂。中學裏勤工儉學的學生還是很少的,大部分學生拿的都是家長辛苦掙來的錢,錢花完了,伸手向家長要,錢便來了,根本是衣食無憂。那些“鴛鴦們”自然不會考慮到出了中學校門以後的情況,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結局,也還是樂不可止。培養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沒有,但結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傷了這份感情,要知道,身體上的傷痛不算什麼,心靈上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啊!

感情本就是讓人難以琢磨的東西,而感情中的戀情又是一種特例。那是因為責任的存在,如果沒有弄清楚這一點,就不要談戀愛。也有人説:感情是可以培養的。話是不錯,但培養不是玩鬧開心,培養的目的到最後是要負責任的。我説不清楚,只道:那是別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慣也無權過問。語文寫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我過的瀟灑快樂。既然沒有戀愛也能快樂,又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戀愛的快樂呢?

?牡丹亭》主要講的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跟他説他倆之間有姻緣之分,從此之後柳夢梅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又一女名麗娘,才貌出眾,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她讀了《詩經·關雎》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睡夢中見到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並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後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髮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着。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無疑,杜麗娘是作者的光輝創造,而《牡丹亭》主題的基本傾向也就從中體現出來。杜麗娘的形象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並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説,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户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慾、情慾,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衝突,杜麗娘於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衝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它公然倡導人性的復甦與迴歸,表現出追求人性,要求個性解放的傾向,即:滅天理,頌人慾,大聲疾呼衝破理學禁錮的枷鎖,以求得對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體認與尊重。

杜麗娘令人感動,不但因為她吐露了內心的情懷與對幸福的憧憬,還敢於起而行,走入夢的世界,去追求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幸福與快樂的嚮往。夢醒之後,她並不甘心放棄理想,還要去“尋夢”,還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愛情的追索,為“情”而死,而且“雖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終能因情痴而衝破生死界限,還魂復生,實現了理想的幸福,與夢中情人結合。杜麗娘的執著與百折不撓的信念,跨越千年,跨過地域,與所有等愛的人發生共鳴。縱使社會環境不容納,道德不允許,但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裏,幸福的想像卻可以翱翔,可以像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那樣去經歷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無法得到,或許,還有來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牡丹亭》可以説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峯。《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慾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衝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其實在文學作品裏頭,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神神鬼鬼是不足為奇的,且放開心胸去關照。湯顯祖説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愛得死去活來,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看過《牡丹亭》之後開始對元代戲曲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優美的唱詞。

第一次看元劇,這《牡丹亭》也是斷斷續續地看完的,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文字,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初次看完之後,感想就是:湯顯祖的文筆很好,他不僅在詩詞方面能夠隨手拈來,在醖釀文字、框架、詞藻等等方面也是有很大文學功底的。其中把杜麗娘的相思成疾,因為情而死去,後又因情而生。寫出了這個敢於衝破“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封建思想;在他的筆下,寫出了杜寶的足智多謀,為官清正,能顧全大局,在聞言妻子被殺,女兒墳墓被掘之後,他並沒有泄氣,而是身為將才,難顧私心,憑他的智謀,勸退了溜金王。柳夢梅,也就是麗娘日思夜想的人,説實話,我是不太喜歡他的',雖然他最後中了狀元,但是我感覺在他的話語間有傲慢的感覺,感覺自己很棒,很萌萌噠,在杜寶面前也覺得他沒大沒小的,用他的話説:“我是你乘龍快婿,你怎麼能這樣嫌棄我一副窮酸相?”只能説你説此話的時候不是時候,人家正在傷心頭中,還有最後爭辯的時候,他那語氣,要是我在場的話我簡直想吼他。在《牡丹亭》,雖然杜麗娘在夢境中石何等的追求自由戀愛,但當她重生之後,我們可以從她的話語看出,她還是離不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思想。

杜麗娘在後院中游園,做了一場夢,夢見書生柳夢梅折柳送她,正情在濃處時夢被驚醒了,自此就得了相思病,一病從春天病到秋天,在八月十五日這個點,她死了,這時候她爹杜寶升去淮安做官,為她在南安府後園建了一座梅花觀,把她安葬在梅樹之下,吩咐老道姑與愛女生前的老師陳最良看墳,柳夢梅因進長安應試,在途中病到了,被陳最良所救,哪曾想麗娘生前畫的春容圖被柳夢梅撿到,柳夢梅每天對着這幅春容圖叫我的姐姐,我的美人的,可想而知,她被麗孃的美迷倒了。麗娘在陰司府裏,胡判官因她是清官杜寶安撫的女兒,着她還陽,她的魂魄與柳夢梅相會,讓柳夢梅助她還陽,不要負她,於是柳夢梅與老道姑商議,尋了個吉日,掘開墳墓,麗娘得以重生。因怕東窗事發不好解釋,他們就逃離了梅花觀這個地方,在途中聽説在選場,柳夢梅就去奔赴考場,而這時候正直溜金王李全騷擾淮揚,放榜之日不知何時,麗娘聽説爹媽在淮揚,要柳郎去打探消息,此去他一口一個是杜寶的乘龍快婿以至於被杜寶送去牢裏。杜寶因平定賊子有功,晉升為平章相位,放榜之日也到了,柳夢梅是狀元,於是倆翁婿開始了辯論,杜寶始終不相信自己死去三年的女兒能起死回生,也不相信剛死去的妻子還在,最後在皇帝一一求證的情況下,賜給他們團圓。

第5篇

看到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了,最近頗不寧靜。看了經典的遊園驚夢,想起小時候。我有一個伯父,跟我爸爸是一個爺爺的。伯父是個中醫,記得小時候他家客廳左右兩面牆貼的就是牡丹亭的圖片。那種二十年前流行的,就好比十幾年前農村特別流行的扁一樣吧,二十年前的是紙質版的畫。記得老婦人,春香,小姐,柳夢梅。那時候我還小,字都認不全,也就記得這幾個人名,不過那圖片是挺好看的,那人物形象都是帶着戲服和實景的,現在看來也是挺精美的,就好像帶插圖的故事書,每一幅圖下面有一段簡單的文字,大概就是介紹圖片上的內容吧。

每次我去他家時候我不喜歡看電視,就愛看牆上的畫,和畫裏的人,字就不認識多少,只記得媽媽説是一齣戲,牡丹亭。一個官家小姐和一個翩翩書生的愛情。好像愛情戲裏總有個聰明伶俐的小丫鬟,有個古板的老夫人,老夫人阻止,貼心丫鬟鴻雁傳書。媽媽説。現在看戲文,大概明白了當年畫的是什麼了,只是這一齣戲並沒有萬般阻撓的老夫人,也沒有讓貼心丫鬟聰明伶俐的鴻雁傳書。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是愛情可讓生者死,死者生,總歸是有藝術的處理。

十多年前,我的夢裏曾經出現了一個温暖的人,總在我需要的時候出現,給我温暖,給我力量,給我特別安心的擁抱。好像每次都在我人生重要的時候或者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出現在我夢裏。我夢到他很多次,卻從來記不起來他的臉,也沒有問過他的名字,唯一清楚的就是我站在他身邊的感覺,還有那温暖的懷抱。不高不低,我站着剛好到他胸前,大概第二個釦子的位置,不胖,也不瘦,稍微壯壯的感覺。我一直在找他,後來,上大學之後很少夢到了,我想也許是快要遇到了。直到後來,我遇到了一個人,站在他身邊時候,就好像回到夢裏一樣,欣喜的以為終於找到了。竟忍不住想靠近,想關心他,想他不被任何邪惡試探,永遠陽光明媚。

後來,我又夢到了那個久違的夢中人,這一次不是我的挫折,是兩個人一起開心的生活,看清楚了他的樣子,就是現實裏遇到的人。當我第一次站在曾經的天家廟宇裏,面對神佛時候,我想好的心願突然煙消雲散,腦子裏慢慢的浮現出三個清晰的字,是他的名字。我知道自己怕是躲不過了。從認識開始我就沒有一點點套路,最終也沒有。只可惜現實裏的人終究不是那個人吧,所以我才能和他在夢裏渡過了開心和不開心的,加起來是一個完整的一生。也許我就不該記着那些夢,也不應該執着的尋找一個夢裏的人吧。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四百年前,杜麗娘被奼紫嫣紅的園中美景點醒“夢迴啼囀,人立小庭深院,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見“春光滿目,不能變數”的美景,更是引發了杜麗娘自我生命意識的覺醒。當她呼吸到在深閨中沒有的自由氣息的時候,又不由將心事和盤托出:

“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

是啊,在她的那個年代,封建禮教壓制着女性,使她們不具備獨立的人格,很多方面的權利都遭到了剝削。就連杜麗娘,雖貴為官宦小姐實際也不過是養在籠中的鳥雀。實際上,杜寶的家庭裏本來就充滿着腐爛黴臭的氣味,在理學思想的統治下,一切都喪失了自由,喪失了活力,喪失了生命。她的身上套着一個又一個的枷鎖。她因睏乏小睡一會就被認為是行為放縱有失檢點,她的裙子上繡了成雙成對的花鳥,父母也要大驚小怪。就連請一位教書先生都不是為了讓其學習知識接受教育,而是去讓杜麗娘“收其心”服於“理”;年已二八的她竟不知家裏有後花園。

當她身子挪出了閨房,思想就開始越出禮教的限制,她開始叛逆,開始對封建禮教不滿,她的生命意識開始覺醒。遊了後花園的她在此時清楚地意識到,她短暫的青春正在這個封建禮教吃人的年代中慢慢凋零,在禁錮中悄悄枯萎。在不自由的環境裏,她愈是感到青春的珍貴,愈讓她對易逝的青春產生傷感之情,也愈是讓她心痛從而發出了——

“花花草草由人意,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願”的痛苦呼聲。

可她又能做什麼呢?她沒有勇氣和可能掙脱封建家庭的羈絆,又不肯放棄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嚮往。幸而,她尋到了柳夢梅。

杜麗娘因情而夢,因情而病,因病而死,死而復生。杜麗娘的死,是封建禮教的摧殘。但是,死對杜麗娘來説是追求愛情的開始。因為柳夢梅的無懼、對她的深情讓她死而復生。她和柳夢梅的美滿愛情不過是追求自由的載體。它表達出了封建社會的廣大女性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對理想愛情的憧憬。

?牡丹亭》之所以能打動封建社會眾多年輕女子的心靈,主要是因為她真實反映了杜麗娘生命意識的覺醒。

在那個窒息人性的、沉悶的時代裏,這點亮色足以喚起眾多女性心中對青春美麗生命的感慨與珍愛。而其中優美的詞句,都成為千古絕唱,至今感動着中外讀者。

“忙處拋人閒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斷腸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玉茗堂前朝後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這是《牡丹亭》的第一齣,初次聽聞,極是年幼,是隨外婆去趕集,路經戲園子,咿咿呀呀的樂音就飄進了耳朵,曲終散場,餘音仍繞樑不絕,似乎莫名地就被感動了,未曉其間韻味,只單純地覺得好聽。回到家裏,尋來戲詞,央求哥哥一遍一遍地念着,然後跟着一字一句認認真真地背,雖不會唱,卻也覺得萬般美好。不解詞中意,記下之後,還得意洋洋獻寶似地背給外公聽,在家人清朗的笑聲中,即便莫名其妙,卻也跟着呵呵傻笑不停。

年幼真好,只是小孩子不懂珍惜,所以覺得只一剎那間就長大了。如今,孩童已是亭亭模樣。當年痴迷的《牡丹亭》全篇閲過百十次,不説感慨,但好歹是懂了詞中之意,想起往昔那些事,也僅付淡然一笑罷了,可那一出出的戲還是會不厭其煩地去聽去看。

尋空去了趟木瀆探個朋友,回家放下行李,出門便溜進戲園子,坐下聽一出“遊園”。台上生旦淨末醜,唱唸做打間是一場場悲歡離合的戲,忽然不自覺地嘟囔了句:“先前那旦角兒,何時竟換了?”旁邊的哥哥瞟了眼,笑着説了句“這你都能注意到?先前那個模樣也不見得多好”,便繼續看着戲了,心不在焉地。

其實,哪是模樣問題呢,台下如何,眉目妖嬈或是清水芙蓉,上台呢,便只是濃墨重彩水袖翻飛,人是貴妃丫鬟小姐穆桂英祝英台崔鶯鶯杜十娘,卻獨不是活在繁華都市裏的自己,哪瞧得出戲外模樣。只是這個,唱腔兒終究有些拖沓,似帶了幾分敷衍,少了幾分真情,失了幾縷繞樑不絕的纏綿迴音。

倒也難怪,旅遊旺季,到哪兒都似趕集,人世浮華,人心便也煩躁得很,來聽曲兒的有幾個是真心喜着真意歡着的,無非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一般,來了這處地兒不聽聽崑曲總覺回去難以“交代”,有負此行罷了。唱者無心,聽者無意,倒也恰當,那廂椅子上不是有人昏昏欲睡嗎?倒只是苦了我,眼巴巴地來卻討了個失望。

世人皆説:“遊園一曲,驚夢百年。”當年的那齣戲,無關風月無關情,卻真迷了我心,驚豔了幼年的舊時光。那時的自己,不染愁緒不知世事,不懂他人蹙眉為何,只管拿着皺皺的舊書卷躲到大樹底下學着大人説唱唸戲本,也顧不上自己還缺着牙,吐音還漏着風,着實逗趣好笑。如今看來,一切顯得那麼遙遠。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戲散場了,人也走了。只有那些唱入人心的戲詞依舊在流傳着,一代一代。縱是時過境遷,戲裏的故事,那些才子佳人世俗恩怨仍伴着水袖纏綿唱腔婉轉,依舊不曾離去。

也許,就這樣一天一天慢慢過去,一晃又是十年。若有那麼一天,我年少不再,滿頭銀絲,只希望含飴弄孫之隙可躺在搖椅上,聽得鄰家稚兒唱“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呵,古老的唱詞裏有着歲月沉澱的記號。街頭巷尾,煙花巷陌,孩童奔走相戲,其音稚嫩,笑靨如花。也許我將含笑而視,仿若時光倒流,看到了幼時的自己……

原來,是有戲一曲,婉轉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藏。

這一切,時間帶不走,浸在流年裏,經久彌香,此生難忘。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裏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麼?于丹説,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説:“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於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樑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後,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或許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為它的背後有兩顆脱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裏,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説,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着勇敢,敢於為愛情放棄生命,勇於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為自由,為信念奮鬥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於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為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牡丹亭》一部中國經典古代小説,出生在崑曲發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過由這部小説改編而成的戲曲。但由於年齡過小,一直未曾領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專學生,再次拜讀這本小説,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翻開已開始泛黃的書頁,想來是有些年數了。《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説,語言細膩,文辭華麗。由於閲讀了大量的現在言情小説,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愛戀,多數是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這部小説顛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圖式的愛情可以存在。杜麗娘一個有着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遊園,遊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説“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着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着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着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於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為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後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後葬於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文明禮貌月又開始了,哪些是文明行為,哪些又不是的報貼隨處可見,最顯眼的一條便是文明戀愛。雖説進了中專校,談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但要論起文明來,恐怕就差遠啦。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中學裏戀愛的開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結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説明。

我走進圖書館,借了《牡丹亭》,早就聽説是一部將戀情寫的不錯的古代作品。我們且來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稱道。

?牡丹亭》中杜麗娘是一個知書答禮的富家小姐,而柳夢梅則是貧窮的文弱書生。文章雖然用極其荒誕的手法,讓杜麗娘死而復生,成就了一段佳話。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使他們不是富家小姐或貧弱書生,他們對對方的感情都是真摯的,是賦有責任感的。本書單此一點就值得我們學習。

當代中學生談戀愛,很大成分上都只是遊戲,圖得一時快樂。中學裏勤工儉學的學生還是很少的,大部分學生拿的都是家長辛苦掙來的錢,錢花完了,伸手向家長要,錢便來了,根本是衣食無憂。那些“鴛鴦們”自然不會考慮到出了中學校門以後的情況,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結局,也還是樂不可止。培養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沒有,但結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傷了這份感情,要知道,身體上的傷痛不算什麼,心靈上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啊!

感情本就是讓人難以琢磨的東西,而感情中的戀情又是一種特例。那是因為責任的存在,如果沒有弄清楚這一點,就不要談戀愛。也有人説:感情是可以培養的。話是不錯,但培養不是玩鬧開心,培養的目的到最後是要負責任的。我説不清楚,只道:那是別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慣也無權過問。語文寫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我過的瀟灑快樂。既然沒有戀愛也能快樂,又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戀愛的快樂呢?

第6篇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

故事寫的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衝破約束,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認出是此女子便是那個曾在夢境中與他在牡丹亭畔幽會的女子。夜裏杜麗娘向柳生説出原委,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依暗示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成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墓地情況,柳生又不辭而別,就往臨安向杜寶告發柳生盜墓之罪。柳生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南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生受杜麗娘囑託,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反被囚禁。金兵退卻後,柳生高中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婚事,強迫女兒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灌輸封建禮教知書達理的思想。但殘酷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詩經·關雎》便惹動了麗孃的情思,她並不認為這是宣傳什麼儒家禮教的作品。而認為這就是一首戀愛詩,是一首撩動了無數少女春心的詩歌。而久困閨房的麗娘更是在家裏後花園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這説明了呆板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住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慾,從而更加揭露了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和殘酷。

雖然杜麗娘的行為與當時社會有許多不符,但這並不影響作品的情節發展。作者也便是通過“大家閨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閨秀的行為而來闡述作品的主題思想。

讀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麗娘的勇敢,堅持與真情所感動。一首“牆內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他們最初的邂逅。而後花園一夢之後,麗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現實中,杜麗娘與柳夢梅至始至終壓根就沒見過面,更別談什麼真愛了。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麗娘傷春而逝呢,難道就真的是那一個夢嗎?不,不是的。夢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劇的產生,但夢境緊緊是促成悲劇的一個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試想在如今21世紀的我們有誰會因一個虛幻的春夢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見鍾情的機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別談什麼為夢懷春而死了。而在杜麗娘那個年代,在那個真情被壓制,人性被束縛的年代,這或許不過就是一個再也尋常不過的事情罷了。

在古代,女子必須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經常就躲在自己的閨房中繡花練琴作畫。在出嫁之前見到的男人估計也就他父親,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麼偶然間突然見到一個與她沒有血緣關係的而後風度翩翩的男子,有幾個能不一見傾心的。而嚴酷的教條根本不允許這種私訂終身的事情發生。但往往物極必發,越加以束縛,就越能激發人性去挑戰。就説今天,男女平等,見到異性的機會多了,社會也開明瞭,很多人都能在尋尋覓覓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樂的生活。又怎會有那麼多拋棄家庭而私奔的悲劇呢。

所以説到底,就是封建禮教無情的壓抑了人性,造就了無數悲劇的產生。

再有的感觸就是杜麗娘的真情了。雖然僅僅是一夢之緣。但也無法澆滅心中那被烈火燃燒的情思。天逝之後,她衝破重重困難,終於見到了柳夢梅。而衝破這些困難那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與多麼堅定的毅力。都説愛情是有期限的。而麗娘當了三年的鬼魂,卻仍然對夢梅念念不忘,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圓夢。而現今又有多少異地情侶因忍受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而選擇分手,成為陌路人。我想説的是在今天我們勇敢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同時,請不要輕易放手,愛情總是需要堅持的。

第7篇

?牡丹亭》一部中國經典古代小説,出生在崑曲發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過由這部小説改編而成的戲曲。但由於年齡過小,一直未曾領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專學生,再次拜讀這本小説,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來到南京新港中等專業學校已有兩年,第一次產生了想去學校的圖書館一探究竟的念想。幻想着能到圖書館裏暢遊知識的海洋,在不斷的閲覽當中,使自己變的有修為,有素養,做文明的公民。現在我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看着那一架一架的書籍,我竟有些手足無措,早已眼花繚亂了!

翻開已開始泛黃的書頁,想來是有些年數了。《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説,語言細膩,文辭華麗。由於閲讀了大量的現在言情小説,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愛戀,多數是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這部小説顛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圖式的愛情可以存在。杜麗娘一個有着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遊園,遊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説“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着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着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着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於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為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後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後葬於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文明禮貌月又開始了,哪些是文明行為,哪些又不是的報貼隨處可見,最顯眼的一條便是文明戀愛。雖説進了中專校,談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但要論起文明來,恐怕就差遠啦。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中學裏戀愛的開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結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説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