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説課稿3篇 "探究語文教學路徑: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4.38K

本次分享的是一份四年級語文説課稿。隨着國小教育的不斷深入,語文課程逐漸成為學生的基礎課程之一。本課題緊密結合課程標準,以“閲讀與寫作”為主線,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3篇

第1篇

?欲速則不達》一課是北師大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內容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快”是相對於“慢”而言,“慢”是相對於“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寫登泰山的人,一路賞景散心,不覺時間匆匆流過;《欲速則不達》中急於往回趕的齊景公儘管有好車良馬,還是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來不及。本單元的課文不僅僅向孩子們説明了要正確認識快與慢,還為孩子們提供瞭解決“快”與“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有明確的目標,如本單元的課文《和時間賽跑》;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如果説《效率專家爸爸》是從正面來説明這個問題,那麼本篇課文《欲速則不達》則是從反面來揭示不重視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結果;三是堅持不懈的精神,如課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時間,合理支配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價值。

本班學生通過四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和語文科的學習能力,如:孩子們已經養成了課前預習新課文的習慣,大多數孩子能夠通過預習,藉助各種教輔資料,自己認識生字新詞,從而通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通過對《增廣賢文》等傳統經典的背誦,具備了初步理解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通過本單元對《挑山工》的學習,孩子們初步建立了珍惜時間,堅持不懈的意識,卻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強調時間上的快,也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3) 瞭解課文內容,明確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欲速則不達

(1) 通過反覆讀,熟悉古文和譯文,對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藴藏的深刻含義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1、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藴藏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1、課前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讀懂課文中所講的故事。

課上首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通過誦讀課文,師生合作正音、正確書寫、弄清詞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把握情況;

前邊我們學習了課文《和時間賽跑》,知道時間對我們每個人的寶貴,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提高效率,不要讓時間老人從我們身邊偷偷滑走後,我們卻還一事無成。這一單元我們的主題是快與慢,那麼我想請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還是慢好?從而引出課題並板書。

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孩子們都有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老師並不加以評論,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從中去尋找答案。

3、初讀課文,首先讓學生對文中所記述的人和事有具體的把握——寫了哪些人?哪個人是主要人物?記了一件什麼事情?——這是學生閲讀這樣的文章必須完成的任務,其次通過請學生複述課文,檢查學生對課文大意的掌握情況,如果説讓學生對文中所記述的人和事有具體的把握是讀懂文章的基礎,那麼請學生複述課文則是對初讀的檢驗和提升。

4、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這是本課要引導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而要理解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的深層含義,就首先要讓學生能設身處地的瞭解景公當時的心情變化,所以在這個環節上,我是這樣做的,請學生自由讀,用橫線畫出文中表現景公兩次由於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讀一讀,悟一悟,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後再進行反饋:

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就奪過韁繩,親自趕起車來。(指名讀一讀,你讀懂了什麼?)

在這裏,我抓住了心急如焚這個詞語幫助孩子們理解景公當時的心情。我請學生説説自己找到的句子,並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詞用紅筆書寫。理解這個詞語的含義是體會景公心情的關鍵之點,我運用了3w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即: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

首先,是什麼。我提問學生心急如焚是什麼意思?你從中讀懂了什麼?(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裏非常着急,好像快要燒起來一樣。)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景公為什麼心急如焚?讓孩子們通過聯繫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為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愛惜人才,想趕回去見他最後一面。

最後,怎麼樣。我想學生提問:在課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覺得景公這樣做聰明嗎?從而讓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景公性子太急,他親自趕車是很不聰明的,因為韓樞是騶子,騶子就是騎馬趕車技術很好的侍從了,景公平時不駕車,他的技術肯定不如韓樞,所以,景公這樣做不聰明。

在此基礎上,為了訓練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也為了讓孩子們更加全面的認識景公,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齊景公的行為你有什麼新的理解?(無論後人覺得齊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愛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愛臣如子,很惜才。)

四年級語文説課稿3篇

第2篇

荷蘭一向以“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聞名於世。本文是一篇描寫荷蘭田園美景的散文,全文圍繞“牧場之國的荷蘭”來寫:碧綠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綿羊,黑色的豬羣,金色的晚霞,默默擠奶的人,寧靜安謐的夜晚,閃爍的燈……美麗富饒的荷蘭就像一幅幅田園畫展現在我們面前,從文章的字裏行間,我們能體會和感受到荷蘭田園那詩情畫意的美以及作者內心深處溢發的對荷蘭田園風光的讚美和嚮往之情。

1.學會本課生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習第2自然段,憑藉語言文字,感受荷蘭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

4.學習第2自然段的寫作方法,激發學生想象力,對荷蘭的國花鬱金香進行擴寫練習。

1.初步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體會文章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學習第2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對荷蘭的鬱金香進行擴寫練習。

在《泉城》、《九寨溝》兩篇課文教學之後再來教這篇課文,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體味。教師的責任重在組織學生開展好活動,激勵學生讀好課文。這篇課文通過幾個鮮明、生動的畫面描寫了荷蘭優美寧靜的田園風光,在教學中不必過多分析,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解字詞,找到自己感受比較生刻、比較喜歡的部分讀一讀,並説一説為什麼喜歡,通過交流加深印象,體會課文所展示的詩情畫意。教師在組織交流的過程中,抓住重點,知道整體感知,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讓學習第2自然段的寫作方法,激發學生想象力,對荷蘭的國花鬱金香進行擴寫練習。進行拓展性訓練,促進學生積累內化課文語言,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1.談話引出課題,讓學生談談看到“田園”,看到“詩情”分別想到了什麼。利用已經學習的課文《泉城》進行比較,理解“田園詩情”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瞭解學生對“田園”和“詩情”的理解情況,從而在與學生的交流對話中幫助學生準確全面地理解課題。】

2.指導學生明確,在本課中“田園”就是指荷蘭的牧場,然後來談談對荷蘭的瞭解。

?設計意圖: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蒐集有關課文的資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交流,既是對課前預習的檢查,同時也肯定了學生的預習成果。此外,學生蒐集到的關於荷蘭地理特點,經濟特點的資料都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一定幫助。】

1.自讀課文,提出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遇到難讀的詞句或讀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讀兩遍。

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指名學生認讀,及時糾正讀音,然後齊讀詞語,為課文閲讀打好基礎。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在詞典的幫助下理解了一些詞語的意思,所以,讀準詞語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來談談明白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設計意圖: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為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打下堅實基礎。】

檢查課文的朗讀情況。先讓學生練習朗讀,然後指名學生分段朗讀。在學生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引導學生採用“××××圖”的形式來高度概括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課文結構都十分清晰,是學生開始學習概括文章內容的練習素材。有了之前兩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在感知本課的內容、結構時就顯得輕而易舉了。】

(1)極目遠眺,碧綠如絲絨般的草原上,是一頭頭黑白兩色的奶牛。

(2)有的牛背上蓋着防潮的毛氈,正低頭吃草;有的站立不動,彷彿正在思考什麼。

(3)牛犢跑前跑後,活像頑皮的孩子;老牛儀態端莊,好似牛羣的家長。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會運用比喻和擬人兩種寫作方法進行今後的習作。】

1.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在荷蘭隨處可見。但是在這裏,作者具體描繪了草原上奶牛的畫面,卻只用了一句話略寫了鬱金香。你們能否也象作者一樣,將荷蘭鬱金香的美麗畫面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

2.就以第二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為開頭,大膽展開想象。可以從花的數量、顏色、姿態等方面進行描寫,也可以模仿文中描寫奶牛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模仿文中描寫奶牛的方法對荷蘭的鬱金香進行擴寫練習。】

第3篇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輔讀學校教材實用語文第七冊第5課《詠鵝》。悠悠歲月,上下五千年。中國浩如煙海的古詩詞,有着如此燦爛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時就有"人人會吟詩"的風尚。古詩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誦易記,它那富有音樂性的節奏,至今,仍煥發出不息的藝術生命力。

?詠鵝》是一首兒童十分熟悉的古詩,不少學生在幼兒時就會誦讀。放在課文的第一篇,讓其讀讀、背背、看看圖、做做動作,自解其意,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豔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者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出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1、引導體味詩的情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語感目標)

2、會認"鵝、向天、白毛、綠水、紅掌、清波",會寫"曲、波"。(技能目標)

教學重點是:會認"鵝、向天、白毛、綠水、紅掌、清波",會寫"曲、波"。

教學難點是:引導體味詩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我準備用四教時完成。第一教時通過看圖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第三、四教時進一步誦讀古詩,背誦古詩並做課後練習。今天我重點講一講第二教時。分四個環節教學:

第一環節:認識一位新朋友,激起學生興趣。從圖到字再到整首古詩,抓住時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讀出詩的味道,又讓學生趣味盎然。

第二環節:學習古詩,理解詩意。首先展示熟悉的古詩插圖,一幅切合詩意的圖畫,能使詩教學直觀化。學生點擊喜歡的古詩進行朗誦。進一步激起孩子學古詩的熱情。還採用師生扮演不同角色朗讀這首古詩,可以減輕學生思想壓力,並能引導他們去積極思維。在朗讀古詩的過程中,寓教於嬉。把理解詩意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了。

第三環節:學寫生字。課後的二個生字是要求學會的,能力訓練的重點依然在"自己學會"讓其會自己看"曲、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會體會筆順,自己會臨寫和校正。讓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顯得開放自主。

最後塗色練習這一環節讓學生動動手、塗塗色,激發興趣,寓教於樂,減少了許多繁瑣的講解。同時,化詩為畫,畫中領悟,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古詩內容,更有利於入情入境,突破難點。

以上是我初步的設想,如果在教學中遇到問題,及時調整教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