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2篇 糧食安全形勢及政策應對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8W

糧食安全一直是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隨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糧食需求量逐漸加大,而農田面積的減少和氣候變暖等問題也給糧食生產帶來了挑戰。本文將探討當前中國糧食安全形勢及措施,並提出建議。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2篇 糧食安全形勢及政策應對

第1篇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自古以來就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召開前,國家領導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糧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壓艙石”,廣大黨員幹部只有用好“糧食安全攻略”,才能牢牢端住“中國碗”,進一步確保糧食安全。

攻略一:依靠科技創新,藏糧於“技”。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農業興,科技是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們要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只有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才能真正端穩中國人的“飯碗”。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加強良種技術攻關,研發、生產,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克服“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的怪象,全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造好農業“芯片”。黨員幹部要通過“網絡新聞、線上通知、上門宣傳、一線指導”等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農民瞭解掌握各類病蟲害的預防方法及應對措施,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升種植技術,為實現糧食豐收,插上科技的“翅膀”。

攻略二:保護耕地紅線,藏糧於“地”。耕地“非農化”正挑戰着我國的糧食安全,我們必須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廣大黨員幹部要依法依規做好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堅決防止補充耕地數量、質量不到位的問題,護好糧食生產“命根子”。動員農户實施耕地“輪作休耕”,不要單純為了經濟效益對耕地地力進行持續“壓榨”,要及時修復生態、恢復地力,有效保護土地的糧食生產能力,更要利用自身優勢行業優勢積極對接民政、銀行、農業保險公司等部門,建立災情防範監測預防機制,確保農業保險、救災、資金等政策落實到位,解決農民種地“靠天吃飯”的後顧之憂。

攻略三:禁止舌尖浪費,藏糧於“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時代進步中更應歷久彌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説,應從自身崗位做起,積極推廣“光盤行動”,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挺在前面,爭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先鋒,不講排場,按需點餐。幹部帶好了頭,羣眾自然也會跟着幹。只有黨員幹部自己先做到把“光盤”當成習慣,才能帶動社會形成節約糧食、文明用餐的時代風尚,讓奢侈浪費行為得到遏制,讓節約糧食入腦入心、付諸行動、成為習慣,才能為維護我國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倉廩實,天下安。”我們要從農業科技創新、保護耕地紅線、禁止舌尖浪費方面持續發力,努力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不斷開創糧食安全發展新局面。

糧食安全形勢與政策論文2篇 糧食安全形勢及政策應對 第2張

第2篇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雜誌發表重要文章《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文中指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我們要扛起糧食安全責任,緊抓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在解決好“誰來種地”“種在哪裏”“怎麼種地”三個問題上下功夫,切實保障好糧食安全。

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為“國之大者”提供人力支撐。糧食誰來種、誰來生產?現階段關鍵靠億萬農民。可以説,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只有把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更多農民參與糧食生產,才能保障好糧食安全。而要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僅要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得實惠,切實穩住農民種糧的心;還要提高農民的生產水平,讓農民會種地、種好地。通過降低化肥等農資的採購成本、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落實種糧的各項優惠政策、適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等方式,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真正讓“誰種糧誰受惠”。通過實施職業農民培育培訓工程、開展職業農民素質技能培訓計劃、加強農民農業生產技術能力培訓等方式,着力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化農民隊伍,切實保障糧食生產人力需求。

解決好“種在哪裏”的問題,為“國之大者”提供土地支撐。耕地是糧食生產的“硬基礎”“命根子”。沒有耕地,糧食“種在哪裏”的問題就解決不了,更談不上糧食生產了。只有把關係14億人“飯碗”的耕地保護好、利用好,才能築牢糧食生產的“堅實基礎”“安全防線”。要保護好耕地,既要保護好耕地的數量,還要保護好耕地的質量,只有把這兩個方面都保護好,才能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的土地支撐。落實耕地保護制度,採取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格考核等方式壓緊壓實保護責任,採取數字、信息等技術對耕地進行動態跟蹤監測、研判,切實保證耕地總量不減少、糧食總體播種面積不降低。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策略,通過開展農地綜合整治、重點保護良田沃土、防範土壤水失風失、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等方式,努力保護提升耕地質量。

解決好“怎麼種地”的問題,為“國之大者”提供科技支撐。糧食生產的安全出路在於科技進步,就是要發揮科學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作用,着力解決好“怎麼種地”的問題,做到“向科技要糧”。長期實踐證明,在耕地總量穩定的情況下,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化、機械化和標準化,確保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產,必須靠不斷創新的糧食增產技術來支撐、來保障。近年來,農業科技對糧食生產及農業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農業生產機械化、“種田管家”打理水稻、農技專家在線看田、育種能力建設……這些都是科技成果在糧食生產、農業發展方面的應用體現。面向未來,我們要持續把科學技術應用到糧食生產中,通過培育糧食作物品種、研究開發糧食科技、檢測智慧糧食安全、推進糧食全程機械化作業、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及裝備等方式,讓農業科技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提升糧食產量、增進種糧效益等方面發揮作用,為糧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