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案10篇 "翻開化石的故事——化石吟教案展現科學的魅力"

來源:巧巧簡歷站 7.82K

“化石吟教案”是一份珍貴的教育文獻,藴含着豐富的地質知識和獨特的教學方法。它記錄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化石吟先生的講學內容和教學經驗,成為中國地質教育的重要參考資料。

化石吟教案10篇

第1篇

1、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在朗讀中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律美;

2、 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品味詩句中的含義;

3、 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方面的興趣,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木魚石的傳説》“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説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象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出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師:《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

(二)學生聽後可以再自由誦讀,在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1、 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 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3、 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三)學生討論明確後,教師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1、 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4)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5)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可提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通過導學、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

(1)化石重現了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千年的石頭説了話”能説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2)作者把化石當作會説話的人,用的是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詩中説化石“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你是怎麼理解的?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延伸作業:參觀或查閲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化石吟教案10篇

第2篇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奏韻律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預習課文,結合生物課瞭解生物的進化;拜訪教師或專家或上網查閲相關資料,瞭解化石,寫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小短文。

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説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變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着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木魚石的傳説》“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説話……它訴説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向我們講述美好的傳説嗎?讓我們懷着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歌《化石吟》。)

(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讚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第1、2節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為第三層,迴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呼應。)

閲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獁的復原圖片)

e、從詩歌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仔細賞析一下,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後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説明)。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盤等,並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1、將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2、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閲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本課授課過程中,學生對於化石的形成過程中,以及它對研究地球歷史以及生物變遷過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卻充滿了好奇心。課前佈置學生們進行的資料查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果本課能夠進行生物和語文的合作教學探究,輔助多媒體實施教學,那將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成果。

第3篇

1、理解積累“烏有 骸骨 幽雅 歎服 海枯石爛 潛行”等詞語。

2、學會快速默讀評析探究的閲讀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 生物進化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

我們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左右後就滅絕了,而恐龍滅絕6000萬年後地球上才開始出現最原始的人類,那我們今天又怎麼知道我們看到的是恐龍,而恐龍確實是長得這樣呢?學生自然就會想到“化石”。 是呀,我們的科學家們正是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恢復了億萬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1、檢查學生對下列字詞的掌握情況: 裹(guǒ)藏 骸(hái)骨 潛(qián)行 軀殼(ké) 猛獁(mǎ) 悄(qiǎo )然 檔(dàng)案

⑤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海枯石爛)

⑥指太陽星星的位置發生變化。比喻時間流逝。 (日轉星移 )

2、朗讀詩歌。 教師:詩人以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説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奏鮮明,聲音和諧,音樂性強,並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1)師生共同探討詩歌感情色彩的處理,整體感受。第1、2節 應以疑問並略帶遐想的語氣朗讀,引發讀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 節是詩歌的主體 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用一種讚美的語氣擬人的 手法來寫化石,語氣中滿是對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讚頌和對大自然的 由衷的歎服。第7節用陳述的語 氣為第2節作了肯定的回答,進一步贊 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有感情的朗讀詩歌,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 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2節,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引出化石,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節,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經過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由低級逐步想高級發展;第6節,讚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通過化石我們可以瞭解生物的進化。

請你説説詩的第一、 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説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這樣寫,有放有收,前後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3、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説了什麼話?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記載了生物進化的過程。“化石”就是證明。遠古的世界上生活着原始動物,最早出現的是由無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的古脊椎動物——魚,以後又在此基礎上進化而來了其他動物,如: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魚類動物、哺乳動物等。由原始植被進化而來的原始森林覆蓋了陸地的絕大部分,那是一個葱蘢的、生機勃勃的世界。詩歌的第3、4、5、6節都是化石説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上網搜索古生物化石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回家網上收看電影《恐龍時代》《侏羅紀公園》或查閲相關圖書資料,瞭解更多古代生物的知識。寫一篇介紹古生物的短文,三百字左右。

第4篇

一、入課。詩歌難寫,但會“吟”則可以出詩。俗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吟”也是詩歌體裁的標誌之一。加以引導,讓學生回顧已學帶“吟”標題的詩歌,諸如《石灰吟》、《遊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師可不説出標題,期待學生報題,再予以綜合歸納)。在學生報題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齊聲朗誦這些詩句。再提示這些詩歌皆是短章,表現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寫,其吟詠的內容不是個體的生態體驗就是眼前所見的相關事物。就科學現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學可能是首次。

二、標序。整首詩共七節,要求學生先將序號按慣例標出。

三、首尾解讀。首尾即1、2、7節。首先,採用多種方式吟誦和朗讀。以教師範讀始,接着或齊讀,再點讀,分組讀,將詩句讀得琅琅上口,讀得搖頭晃腦,讀得師生進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續而,逐節於詩意作出概括並板書。其間,留給學生醖釀並互相之間充分交流的時間。然後點名或自主回答,教師點評且歸納總結:1、2節發問求教,語意探詢;第7節照應作答,語意肯定。

以詩句來就生物進化的科學現象進行仰頭向天式發問,在我們有限的讀書生涯中,似乎這首詩是第一回。其實,古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歌詠。比如愛國詩人屈原寫過《天問》,詩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學現象,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

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對應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對》。科學與詩可以相通,科學引人作詩意般的遐想,科學的本質也就是詩。又續,深味具體詩句的含義。比如,“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説話”的意思,即是考古學家們能從遺存在化石中的信息裏,找到或者解開生命現象的某些密碼,客觀上就等於化石在説了話。

那麼,“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一句,“剛甦醒”是什麼意思呢?在引導積極、自主發言的基礎上,或予以歸納綜合,或予以提示點撥,“剛甦醒”就是化石發掘出來以後,進行了相應考古研究,獲得了初步的發現和了解。

收尾,研讀第7節最後一句,留下釦子,設置懸念。第7節末尾句雲,“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讓學生大聲忘情地朗讀,接下質詢,“你講的故事”是什麼故事,我們知道了麼?故事應在哪?這種設問,學生答出,則順勢接過;學生未答,則教師自問自答:故事在3、4、5、6節;是什麼故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且聽下回分解。由此轉入學生課後預習理解中間四節的期待。

四、課後作業佈置。把“讀一讀、寫一寫”後的單字和詞語抄寫三遍,且單字給注音,詞語加以解釋。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範圍指代。開初仍繼續齊讀第7節,拎出“你講的故事”發問:故事在3、4、5、6節早就講過,這第7節的收束句不過是總結、劃句號而已。誠然,前面的幾節裏到底講了什麼故事,讓我們一起深潛感悟吧!

二、朗讀依然不可少。多形式反覆朗讀,逐節進行,或範讀起首,或以範讀作結,前者是為了演示舉例,後者是為了正宗表白。但重頭戲始終放在學生興趣和主體的參與上。獨誦也好,二重演讀也罷,小組競讀、全班齊上陣等等,就讀的量而言,每一詩節起碼不應少於四遍,應讓學生爛熟內容。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一是注意以意義為節奏單位,一是標出雙行中的押韻詞,朗讀時重音收落,讀出參與的熱情和洋洋意氣。

三、感悟故事內容。予以簡練概括。其過程可大致逐節進行。先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或一句話,或一個語詞提煉,點評標註於相應的詩節旁,同時註明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點名,或讓學生自行公佈結論,且要求聽者認真記下同學的思維成果,與自我批註並列,旁註明“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以隨機掌握課堂,也平等地公佈相應看法並板書,也同樣要求學生旁註“師”字。教師的概括和板書大意為:

三者合列,於學生得到比較、鑑別、提高和反省的參照系。這種自注、眾議和老師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錯進行的。對於各節詩行,有的先朗讀後感悟筆記,有的邊讀邊悟記,有的先默默悟記後大聲朗讀,多樣且有變化地教學,不是全部都機械地先讀後整理。

四、具體詩句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們的認識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萬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觀存在;勞動創造世界,勞動使猿變成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知識就是力量,讀書使人聰慧……儘可從日常生活中和學習實際聯繫起來,找到例證,啟示學生認識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質性。

另外,“海枯,石爛,日轉,星移……”幾種現象的指代意義,且從詩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殼運動、時間推移、空間換位、世事的滄桑變遷,學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後者以後續句“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為照應解答。

五、拓展閲讀並寫作實踐。發放複印資料,即《深圳商報》2001年11月6日新聞“古脊椎動物年會在深圳召開,與會專家稱化石森林成為深圳一塊瑰寶”,引導學生為深圳擁有“華夏古國繼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後的又一奇蹟”而興奮和燃燒。

為更好地激發詩情衝動和寫作慾望,教師也又提供自己根據新聞而發的題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詩作(甚而當場即興下水也未嘗不可,也許更好),自得其樂、自我欣賞地誦讀一遍,然後讓學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議説長短優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時要求學生也當堂抒發我心中詩情,注意押韻更好。這個環節是重頭戲,前面的學習和感悟要為此時的抒寫蓄勢作鋪墊,以期達到人人都是小詩人、我也來點詩情的效果。

六、給出相應時間,教師巡堂。待多數同學即將完稿之時,隨機抽誦詩作並組織討論,發現值得圈點的,不求全責備,哪怕一句半行,教師也應予以張揚、肯定和點評。

(記者徐升實習生劉勇)11月3日至6日,第八屆古脊椎動物年會在仙湖植物園召開。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理事長葉捷研究員稱“古脊椎動物學會借這次會議沾點年輕特區的靈氣和朝氣”。市城管辦主任吳子俊説“深圳正好藉古脊椎動物年會積澱文化底藴”。

昨晚6時,副市長卓欽鋭在市迎賓館會見中科院楊遵儀院士、劉東生院士等參加第八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年會的部分代表。

昨天,與會的100多名中外學者興致勃勃的參觀了仙湖植物園,欣賞過湖光山色一處處或開闊、或深邃的景觀,窺視到一株株稀世奇花異草,領略了在地下巖層中沉睡了億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很好!”、“真不錯!”、“了不起!”、“ok”嘖嘖讚歎聲不絕於耳。

來自加拿大埃德蒙頓大學教授natrutter夫婦來到化石森林前,看到那成於億萬年前的樹木硅化石列列聳立,激動地稱其為“華夏古國繼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後的.又一奇蹟。是中國保護生態環境的象徵,國際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典範”。

中科院劉東生院士高度評價説“深圳對古生物保護如此重視,是新的城市的象徵,新的城市的風貌,高揚可持續發展的旗幟,構築文化的骨架”。劉院士發自肺腑地説,一塊化石,放在外面是一塊石頭,放在博物館裏就是無價之寶,收藏好,加以研究,挖掘其科學意義,幾百年後還可以供人研究。

來自海峽彼岸的胡忠恆博士感慨萬千地説,祖國大陸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近十年來,熱河植物羣研究做得這麼好,心裏很高興。

第5篇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情感和節奏韻律美。 【教學難點】 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象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現代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同時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抒發贊 歎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聯想想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想象化石所展現出的一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3,討論點撥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化石圖片(恐龍、始祖鳥、魚等),並解説(化石的概念及其作用),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讚頌化石的優美詩歌《化石吟》。(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悟

奇幻、裹藏、葱蘢、卓越、骸骨、潛行、軀殼、檔案、猛獁、悄然

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讓2—4名學生説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後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明確:主要內容是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景象。 層次劃分:1、2節(總領);3--6節(主體);7節(總結) (板書)

2、請你説説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説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作可以説話的人,還運用排比、設問、比喻等。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顯得自然親切。全詩共5個“你”字,其中4個都用稱呼化石,但第6節中的“你”卻另有所指——大自然。

1、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描繪一下畫面。 明確:詩歌的第6節就是都是一組畫面。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2、挑戰思維極限,科學地猜想人類可能會進化成什麼。 明確:學生自由發揮,言之合理即可。 五、課堂小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抒情詩,飽含感情地讚頌了“會説話”的奇異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 遐思之餘,我想,如何儘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去慨歎、遐思,這更多地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着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2、課後自己蒐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寫一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文章,字數要求在500字以上。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所以我在教讀本文時,一方面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逐步理解詩歌內容,並細心體會詩歌的鮮明節奏,和諧聲調,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目光從詩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學和古生物考古學,以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學。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地問題和探索問題,這就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第6篇

1、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反覆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精練性、音樂性的特點。

3、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以朗讀幫助理解,在熟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積累的生物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音樂美,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再品析語言,瞭解這首詩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本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我們來探討一下,到底介紹了哪些知識?

a) 檢查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三、老師朗誦,要求學生注意音節的停頓,語調的變化。

b) 詩歌的主體部分是哪幾節?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體部分的主要內容?

c) 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演變過程中,化石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d) 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a) 這首詩主要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b) 詩歌的主體部分是3—6節。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化石重現了一個逝去萬載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進化世界。

教學內容:學習詩歌,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瞭解詩歌的主要手法,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1、詩的第一節連用了四個反問句,有什麼作用?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麼?(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思考)

3、請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一下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1、詩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各舉一例,並説明作用。

2、詩歌的語言講究含蓄,包含的內容卻很豐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b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c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三、三讀詩歌,總結詩歌的內容、特點。

第7篇

2、理解詩歌主要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語言。

用朗讀促進理解,在熟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豐富的想象力,用多種方法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情感,激發學生愛文學愛科學的熱情。再品析語言,理解這首詩第二人稱寫法和比喻修辭的妙處。

讓學生觀看化石實物,引起學生興趣。教師再接着介紹: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由於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瞭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讚頌化石的優美詩歌《化石吟》。

3、整體感知詩歌結構及內容,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出示自學指導(一):自由朗讀課文,遇有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向同學請教、查找工具書或舉手問老師。

1、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把學生提問的字詞或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板書於黑板。

①教師指名會讀或理解黑板上字詞的同學來讀、解釋或用詞語造句,教師藉此強調學習詞語的方法;

③指名會讀全詩的學生讀課文,比誰讀得正確,聲音洪亮;

⑦男女分組讀:齊讀第1、2、7自然段,男生讀第3、5自然段,女生讀4、6自然段。

四、二進課文,理解詩歌內容、結構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自由朗讀後分組討論:這首詩歌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詩歌的開頭和結尾有何特點?

2、五分鐘後,讓能解答以上三個問題的學生舉手回答全班交流。

3、最後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要點,並強調“前後照應”的寫法。

4、明確朗讀全詩的感情基調——由衷讚美之情,再讓學生自由讀詩歌,讀出讚美之情。

一、出示學習目標:深入解讀詩歌,品味詩歌語言;背誦全詩。

①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②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③ 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④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⑤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1、學生自瀆,解答問題,教師巡視,瞭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重點關注中下水平的學生。

3、教師總結讀詩方法:瞻前顧後、發揮聯想和想象、抓關鍵詞、句。

①再反覆讀課文,數課文中一共出現多少個“你”,想想這種寫法有何妙處。②詩中還採用了那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1、八分鐘後,讓能解答的學生舉手回答。後教師總結:不同人稱寫法各有千秋,寫作中可根據表達需要靈活加以應用。

2、教師補充説明:文章除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外還運用了比喻等修辭,請學生舉一例並分析其作用。

1、強調背誦方法:用讀一點,背一點的方法背誦課文,背不出來的再看看書。可以自己單獨背,也可相互背。

2、六分鐘後,瞭解能背的學生有多少。若舉手少,就讓學生再讀。若舉手多,就指名背誦。

3、檢查背誦:同桌相互檢查;全班齊背。不能當堂背誦的,由小組長督促其在當天的課外完成背誦任務。

出示課外練習:請以“ 化石的自述”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想象大膽、合理,故事生動有趣味。

第8篇

聯繫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象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現代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同時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抒發贊 歎之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聯想想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想象化石所展現出的 一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3,討論點撥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採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化石圖片(魚、始祖鳥、恐龍等),並解説,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 態各異的化石,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告訴我們: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是什麼原因使這石頭一樣的東西令作者李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乃至要為之寫下一篇詩歌呢?我們先聽讀一遍課文,試着感受一下詩歌的大體內容。在聽讀時,請大家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從範讀中汲取 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注意字詞教學)屏幕展示讀音易錯易混的詞語,做適當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大體感知詩歌內容。

(由學生作答)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必然導致自主閲讀的結果存在差異,此環節教師只須把握學生對詩歌瞭解的程度,不要求學 生講得很細、很全。

2、同學們從詩歌中瞭解了化石的一些知識。那麼,這首詩歌是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藝術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

甦醒:化石從億萬年前的巖石中被人類發掘出來;化石打開了人類認知地球生物進化史的大門。

那麼它奇幻的表現是什麼?3至6 小節就是最好的回答。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通過對化石裏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當年古生物的情況,將其外形復原。

eg:近年,在東北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着全世界 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採擷標本,由此 可見,化石為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

第9篇

這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通過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詩歌共7節,可分3層。第1、2詩節是第一層,詩人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象;第3、4、5、6詩節是第2層,也是詩歌的主體部分,具體寫遐思的內容;最後第7詩節迴應第1、2詩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首尾圓合。

詩歌運用了擬人的寫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説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彷彿與它面對面地對話一樣,顯得自然親切。

1、瞭解化石,增進對生物進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2、感受詩歌優美的語言,激發愛文學的激情。教學難點:

1、七年級學生對化石的瞭解較少,與詩人情感產生共鳴有一定難度;

2、化石生物的生存環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識和地理知識,對學生在展開聯想表述時學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我叫吳xx,來自xx中學。很高興來到美麗的韓城,也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一節課。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裏,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場門前,突然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微型公園。在這個小小的公園裏,一隻威猛無比的霸王龍,帶着一隻呆萌無比的小恐龍,在一片濃密的草叢中,昂首站立。

它們,時而搖頭,時而擺尾,有時還引頸長吼。這奇特的景觀引來許多行從駐足觀賞,那令人恐懼的嘶鳴,把我們的思緒引向了那奇特的遠古,令人遐思,令人留連忘返。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簡直將這裏當成樂園,樂不思蜀。

同學們都知道,恐龍是大約億萬年前的`生物,它早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那麼,現代是怎樣知道恐龍樣子的呢?

科學家通過研究恐龍留下的化石,復原了恐龍的形象,也再現了恐龍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得以欣賞到一個像神話一樣的奇幻世界。

所謂,“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像魯迅説的: “《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排斥滿族),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

不同的人觀賞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發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面對化石,作為詩人的張鋒,詩興大發,吟詩一首。這就是《化石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感受其中的科學美、情趣美、語言美。

詩歌的學習,朗讀是第一步;讀準字音,是朗讀的前提。昨天,我們佈置了預習,現在,讓我們一起交流一下預習的收穫。

第10篇

生物的遺體、遺物(如卵)或生活痕跡(如腳印、爬跡等),由於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類似石頭的東西。

研究化石可以瞭解生物的演化並能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2、試讀課文:學生輕聲朗讀課文,疏通字詞,熟悉詩歌內容和語言節奏

骸( hái )骨潛( qián )行軀殼( ké )檔( dàng )案猛獁( mǎ )萬載( zǎi )悄然( qiao )皺( zhòu )紋引頸( jing )長吼( hou )

骸骨:屍骨。葱蘢:(草木)青翠茂盛。化為烏有:變得不存在。

海枯石爛: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

日轉星移:指太陽、星星的位置發生變化。比喻時間流逝。

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化石作為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生命之軀的證據,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打開讀者思維閘門的?詩歌1、2節用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讀者的想象,既表現出作者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又打開了讀者的思維,使讀者和作者一去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