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多教學反思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3W

我們寫教學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會寫教學反思是每一位教師必須要掌握的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活化石多教學反思7篇,感謝您的參閲。

活化石多教學反思7篇

活化石多教學反思篇1

本節教學一開始,我先出示各種化石圖片,讓學生對化石有個初步直觀的瞭解,然後出示課文第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更進一步地瞭解化石的作用;再引出課題,讓學生質疑,這班的孩子們很會思考,提出的問題也正是我上課要解決的問題:課文寫了哪些活化石?它們有什麼特點?它們為什麼被稱為活化石?上課時我就圍繞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逐一解決。

上完課後,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字詞教學落實到位。

孩子們除了會準確認讀生字詞語以外,還學習到了通過找近義詞和反義詞的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2、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我重點教學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從字裏行間品讀銀杏樹的特點。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圈出能體現銀杏樹特點的詞語,再進行全班交流。為了讓學生理解“幾億年”這個時間的長,我通過畫線段圖的形式使學生直觀感受到時間的長,再通過朗讀,更進一步地感受銀杏樹的珍貴。在理解銀杏樹的葉子容易辨認時,我讓學生通過上台找銀杏葉,使學生知道銀杏樹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學生興趣濃厚,再讓學生比較一片片葉子和一片葉子的不同,但我只是讓一個學生説了一下,沒有做進一步的比較,這點還不夠落實。在解決“為什麼稱銀杏樹為活化石?”這個問題時,我以為學生會很難回答,沒想到叫起來的第一個孩子就説得很好了,真能幹。

3、重視朗讀指導。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銀杏樹的特點,理解句子的意思。

4、採用讓學生“質疑——解疑——釋疑”的過程組織教學。

使問題從學生中來,又到學生中去,讓學生享受到解疑成功的快樂。

需要改進的是:

1、沒有把握好時間。前面引入部分花的時間太多了,導致後面的寫字指導不夠到位,只是匆匆而過了。

2、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抓得不夠到位。比如在學習“銀杏樹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比喻句時,我只是讓學生明白了銀杏樹葉子的特點,沒有對這個比喻句進行拓展練習,如果讓孩子們學習這個比喻句的樣子再説幾個類似結構的比喻句就更好了。

3、板書設計不夠好,應該把銀杏樹特點的詞語寫上。

4、課外資料的補充不夠充實。

5、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

活化石多教學反思篇2

厚厚的地層好比一本碩大無比的書,夾藏在不同地層裏的化石就像一種特殊的文字,記錄着古生物生存活動的歷史和地層的年齡,它是人類開啟地球宮門的一把鑰匙。怎樣讓二年級的學生對這些古生物產生興趣並瞭解它們的有關知識呢? 在學習《活化石》一課,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明確概念、觀看圖片。

以“什麼是化石?”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激發探究*望。以文字介紹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化石簡單地説,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館裏化石的圖片,如孩子們喜愛的“恐龍化石”“始祖鳥”化石,還有同學們見都沒見過的“三葉蟲”化石“枝蒎蕨”化石,從抽象的概念轉化到形象的實物,此時的孩子不僅對化石產生的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們對這些遠離現實生活的遠古時代的特殊符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瞭解。

二、蒐集資料、加深理解。

課文對活化石的描寫簡單易懂,但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數孩子不曾謀面的,通過閲讀和講解讓孩子就有清晰的認識未免空洞。為此在學習“銀杏樹”一節,我給學生及時地補充蒐集到的山東省最南端新村鄉的一棵有着3000年曆史的銀杏樹,它雖然歷經滄桑卻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無形之中縮短了孩子和銀杏樹的心理距離,遠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學完本段,我又藉機給孩子們朗讀了一篇蒐集的描寫銀杏樹的優美詩篇,激發了對銀杏樹的熱愛同時還獲得銀杏樹開小花,結白果的相關知識。

三、拓展閲讀、昇華情感。

讀懂文字、瞭解古生物知識不是唯一目的,還要培養學生閲讀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練習:課下閲讀《少兒百科全書》或上網查找有關活化石的資料,做一張閲讀卡。把課堂有效的學習和課外廣博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活化石多教學反思篇3

?活化石》用淺顯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銀杏樹”、我國國寶“大熊貓”、水中元老“中華鱘”,這些古生物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生存到今天,被人們稱為“活化石”。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着科普氣息,藴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學習本課,不僅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增強他們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一、緊扣題目,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對化石並不陌生,因為我班學生上學期去科技館參觀曾經見過。講課前,我板書“化石”二字並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化石圖片,談一談自己對化石的瞭解。結合學生了解的知識我強調化石的“古老”,補充板書課題,在“化石”前加“活”,問:“課題怎麼多了一個字‘活’?你們有什麼問題嗎?”引導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學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層內容的第一級台階。這樣的設計一下子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開心中的疑問。興趣有了,於是順勢引導,讓學生帶着疑問,帶着強烈的求知慾去學習,去思考。

二、先扶後放,培養自學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適合自主學習,所以我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習“銀杏樹”,滲透學法指導。在老師的引導下,抓住重點句子,學生很快發現銀杏樹的“奇異”之處表現為“古老、珍貴”、“葉子奇特”、“生長速度慢”等特點。教師總結:“原來銀杏樹是因為這些原因被稱為活化石的,那大熊貓和中華鱘又是為什麼被稱為活化石的,它們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學生先自學,後在小組裏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彙報。因為有了前面的學法指導,學生的自學效果較好。

三、抓結尾句,昇華情感教育。

課文最後一段只有一句話“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圍繞為什麼説“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這句話,請同學們把課前收集到的各種活化石的資料拿出來,分小組交流資料,並交流閲讀資料的體會。教師適當補充資料,根據交流,啟發學生編寫關於保護珍稀生物的兒歌或廣告詞。此環節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本課的教學總的感覺效果還不錯,但也有一些遺憾,比如本來還設計了讓學生轉換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紹“活化石”的特點,由於時間關係,捨棄了;還感覺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抓的還不夠,訓練不太紮實。如果把本課設計三課時,這些遺憾應該就可以彌補了。

活化石多教學反思篇4

?活化石》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又由於內容學生不太熟悉,學生沒有直接的生活經驗。因此,我在課前讓學生預習時查找有關化石的資料,理解什麼是化石,以及化石的作用。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後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着,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我覺得這樣能慢慢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質疑,或者説帶着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另外,我聯繫課文,挖掘文中的語言訓練點,在聯繫中積累運用。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後,我讓學生給合課後“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 ”、“一條條 ”、“一棵棵 ”等等。

這篇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形式是相同的。因此,我採用先教學第二自然段,總結學習方法後,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課文的教學方式。

我讓學生帶着“銀杏樹有幾個名字?為什麼?”這個問題在文中劃出來。通過帶着問題用默讀的形式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通過學習第二自然段知道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因為它的果實的殼是白的。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公孫樹”。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個名字的由來,由此知道銀杏樹長得很慢的特點。接着,我和學生一起總結學習方法,激發他們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四自然段。二年級的學生知識積累和經驗都比較缺乏,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以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可以讓學生模仿這樣的形式學習。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課文內容,並且在學習中增長了見識,同時激發了對科學方面知識的興趣。但是,上完本課後,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訓練不夠,也許是因為我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指導上。朗讀訓練畢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也是教師的重要責任,究竟怎樣才能做到兩者兼顧呢?這個問題,也許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揣摩、實踐。

活化石多教學反思篇5

一、聯繫課文,抓語文的訓練點,在聯繫中積累運用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後,我讓學生給合課後“主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一條條”、“一棵棵”、“一隻只”學生由於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繫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踴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麪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羣羣鳥。學生在聯繫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二、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整個課的設計都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佈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麼,範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裏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動、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着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麼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説説,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這樣,既照顧了後進生,也可以讓尖子生吃得飽。調動起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三、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這課時,我以學習前一課《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學習方法,遷移到這課的學習上。在學習這課之前,先讓學生回顧上一課的學習方法:第一、找出課文講了幾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進行自學、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彙報。然後,過渡,學習這課,我們同樣用這方法進行學習,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先在小組裏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彙報。讓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開始學習怎樣去學習語文這一工具性學科。

在這節課上,不足之處是,在一引些知識細節上未能及時糾正學生。如在做一些重疊詞的練習上,有一個同學寫個“一個個太陽”,老師只是一語帶過,“太多太陽了吧!”未有及時糾正學生這個詞是錯誤的。也如一個同學説到“一棵棵種子”,教師也未能糾正這裏該用“顆”不是“棵”。另外在讀的分量上,還不夠,應讓學生多讀進行感悟。在今後的教學上,我會注意在這些方面進行改進。

活化石多教學反思篇6

在教這一課時,我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聯繫課文,抓語文的訓練點,在聯繫中積累運用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物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裏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後,我讓學生給合課後“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一條條”、“一棵棵”、“一隻只”,學生由於有了以前學過的數量詞作基礎,所以完成這幾個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礎上,我並沒有停止了訓練,而是讓學生在聯繫中積累運用。我讓他們再寫出兩個像這樣的詞語,是上面幾個詞中沒有用過的量詞。學生很積極、踴躍,有的寫了一個個麪包、有的寫了一張張白紙,有的寫了一羣羣鳥。學生在聯繫中學會了積累運用。

二、重視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

在學習這課時,我以學習前一課《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學習方法,遷移到這課的學習上。在學習這課之前,先讓學生回顧上一課的學習方法:第一、找出課文講了幾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件進行自學、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彙報。然後,過渡,學習這課,我們同樣用這方法進行學習,找出課文介紹了幾種活化石,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先在小組裏交流,再在班上交流彙報。讓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開始學習怎樣去學習語文這一工具性學科。

在這節課上,不足之處是,在一引些知識細節上未能及時糾正學生。如在做一些重疊詞的練習上,有一個同學寫個“一個個太陽”,老師只是一語帶過,“太多太陽了吧!”未有及時糾正學生這個詞是錯誤的。也如一個同學説到“一棵棵種子”,教師也未能糾正這裏該用“顆”不是“棵”。另外在讀的分量上,還不夠,應讓學生多讀進行感悟。在今後的教學上,我會注意在這些方面進行改進。

活化石多教學反思篇7

如何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好地體現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養學生自如地使用語文工具的能力,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活化石》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能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開課即展示銀杏樹的圖片,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教師追問:為什麼把銀杏樹稱為活化石呢?把學生的興趣一下帶動起來,為下面學習做好鋪墊。在之後的教學中,我恰當地運用了多種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圖畫展現課文中提到的三種活化石靜態畫面,電腦動畫體現動態活化石。鮮明的畫面,動聽的音響,迅速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去,同時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對比兩句話的不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理解句子。使得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這樣設計,突出了重點,簡易突破難點,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和人文性其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擁有了廣闊的語文學習時空。

語文本來是一門外延極其廣闊的學科,可以説哪裏有生活,哪裏就有語文,《活化石》把學生帶到了廣闊的生活空間。學生讀了課文之後,對課文中才講了那麼一點關於“活化石”的知識感到很不滿足,好奇地向老師詢問了許多這方面的問題,於是老師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去了解課文之外的更多的關於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為什麼被稱為“活化石”的知識,學生特別感興趣,語文學習的範圍從原來的課文一下子打開了。可是如何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呢,現代信息技術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經過大家討論,上網、查閲課外書、詢問家長等多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去了解更多的關於活化石的知識。

再次,現代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創造性學習的好夥伴。

接下來,他們還要對所蒐集到的資料認真閲讀理解,進行加工和整理,把與已知重複的、特別生澀的內容適當刪減,然後通過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這些傳達給別人。在課堂上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有的把整理後的資料內容讀給大家聽,有的匯聲匯色地講出來。利用網絡,讓學生在網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學生感觸很大,紛紛表示,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總之,在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適量、適度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整體感知,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有所成,在寬愉的環境中學習,在成功中愉快,這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低年級學生學習中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