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反思集錦6篇 "深度反思中學歷史教學:教育的精髓與漏洞"

來源:巧巧簡歷站 5.54K

在中國,歷史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重視的科目之一。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中學歷史教學也逐漸面臨着諸多問題和挑戰。本文為大家精選了一些中學歷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引發更多人對於歷史教育的思考與探討。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集錦6篇

第1篇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對各科的特點也是比較瞭解,面對着升學壓力,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也有所加強,但對於歷史這門學科來説,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對歷史缺乏重視,因此九年級年級的歷史課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面對這種狀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牢固確立會考的意識,讓學生意識到會考的殘酷性和成績對於學生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分分必爭的必要性。

2、要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將課堂教學內容突破課本,廣泛的聯繫現實生活,讓學生增強對歷史的興趣,從而在課堂教學時潛移默化的讓學生記住知識點。

3、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即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方法上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

4、課下鞏固是非常重要的,九年級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節課都給學生制定一個導學案,將知識點以更加直觀和系統的方式展現出來,後邊補充上相應的會考習題。做到知識當堂鞏固,當堂掌握。同時我提出每天在課後複習歷史十分鐘,天天如此,把知識點鞏固住。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集錦6篇

第2篇

在教學實踐中,我很重視課堂導入,能否在上課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這對一堂課的成功至關重要。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它猶如文章的“鳳頭”,雖小巧玲瓏,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現實生活中選取一些典型、生動、有趣的事例補充教材,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能主動地、積極地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緊靠課本講課。講課時,力求學生聽懂聽明白,對大部分學生堅持不講難題、偏題,重在基礎知識。教法上採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讓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測驗我們都控制試題的難易程度,儘量讓學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覺;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增大課外作業的容量,加大難度,充分讓學生感到學好化學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學好化學。

學生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着教學的效果。因為真正有效的學習必須是在積極的參與下進行並達成的,參與面的廣度和參與的機會出現的頻度決定了參與是否充分、積極、有效。有句名言説得好:“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這正體現了參與學習的優越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儘可能讓學生的手、眼、腦、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處於主動、活躍的狀態,既有助於知識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堂上還可以精心設計提問,注意提問的目的性、針對性、啟發性和梯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多問“為什麼”,少問“是什麼”,引導學生時時處於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狀態。總之,要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強調學習的結果,更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參與的狀態,使學生在課堂上人人蔘與,全程參與。

化學學科有它自身的.優勢――化學實驗。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我發現九年級學生對化學實驗非常感興趣,只要課堂上一做實驗,興趣驟升,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優越性,認真組織好探究性實驗教學。在演示實驗中,我們除按基本操作要求進行示範操作外,還引導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並能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探究物質的本質及其化學變化的規律。我們還結合教材內容,對實驗進行增補,增強實驗的效果,加強實驗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增強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藉助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綜合歸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年級化學是會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紮紮實實打好基礎,教學中力求每章節過關,做好每個階段的複習工作。期末複習,在備課組長的統一安排和指導老師的幫助下,複習什麼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重點知識和知識點繁雜的章節,儘量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打印相應的複習提要;練習題、測試題都嚴格篩選,對不同層次的題目進行輔導和練習。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增大課外作業的容量,加大難度,適應考題;對接受能力較差學生,做到耐心細緻、百問不厭。

第3篇

現在的歷史教學開放性比較強,學生喜歡一些新鮮的觀點,一些好的歷史故事,但我們總是將重點放在所謂的“考點”上,使我們的歷史教學缺少了思想性,學生的思維火花碰撞不起來,有些有一定見解的學生受到壓制,課堂的民主氛圍不夠活躍,讓我們的課堂變成“讀、記、背、做”的重複模式,學生的興趣自然就降低了。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一定的觀點來表述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發言,多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如對秦始皇、武則天等人物的評價,現在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學生都有自己的關於這些人物的見解,教師不妨開個討論會,讓學生見仁見智,展開激烈的.辯論。當然有些老師認為這樣是在浪費時間,就是討論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並且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這樣會讓學生認識上產生模糊,會影響學生考試時的“標準答案”。我覺得學歷史就是為了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見解,沒有必要強求統一,只有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做到“以史為鑑”就可以了,死記硬背那些條條框框有什麼用呢?

歷史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給學生的生活學習提供了很多的經驗教訓,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但現在我們都將經給念歪了,認為只要熟記答案,考出好成績就是學好歷史了,我覺得對學生人生理想、未來發展沒有多大益處。因為我們的教育是着眼於未來的,不是讓學生為了“分”而學,是為了“成人”而學,為了健全人格而學。

歷史知識博大精深,需要獲得的思想很多很多,如從歷史人物上學做人,通過歷史事件學會國家興衰的道理,通過比較、概括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等等。學生有了對歷史規律的認識之後,就能獨立地分析問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終極目的。

國中階段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尚欠缺,有些想法還很幼稚,但也有閃光的地方,我們教師要及時鼓勵、引導,要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究、去發現。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學會針對一個小問題展開研究,蒐集資料,最終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

總之,要學好歷史這門課不是很容易的,學生不重視,課時量又少,展開探究的空間也不能過分擴大,以免給學生造成負擔。課上要兼顧知識傳授和思維拓展,兩者不可偏廢。

第4篇

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説,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能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説: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閲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繫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繫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着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第5篇

本人擔任七年級四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對七年級歷史教材簡要分析:七年級上冊共四個單元,敍述我國遠古至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重點是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其生活狀況。根據現在的研究成果,有比較全面的材料來揭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學生有比較感性的認識。

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我國南北兩大區域都有相當發達的農業文化,北方以粟為主(以半坡為代表),南方以水稻種植為主(以河姆渡為代表)。教材分別介紹了南北不同的農耕文化的特點,以及他們發展的高度(包括他們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課《華夏之祖》。這一課吸收了考古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證明了我國境內在五六千年以前,東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當高度的文明成果;中華民族在起源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是通過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匯合匯聚在一起,然後逐漸發展到後來的中國文化或者説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

第二單元主要抓住兩個環節:一是國家起源,一是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社會變革。

(1)國家的`起源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七年級學生不易理解,主要讓他們知道,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國家的過程中,原先通過原始民主方式(禪讓制)來更替領導權的方式變化了,變成了世襲制,再加上國家機器、軍隊、監獄等,國家產生了。在夏商周更替過程中,有一個難點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單元中還有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社會變革。

第三單元設置的課程比較多,但是重點是統一國家的建立以及它的發展和鞏固。有關秦朝建立的問題,關鍵是講清楚,秦始皇在政治上、經濟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種統一措施,不僅在當時的秦朝,實際上對以後整個中國的走向,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秦朝時間不長,二世而亡,推進統一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鞏固的任務就落到了漢朝。漢初充分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這可以從劉邦的休養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時期的一些政策上體現出來。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得到進一步鞏固。總體上説,漢朝的統一以及它後來的強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體現出來。在講到漢朝的中外交流時,列了一張表,比較了當時經濟交流中輸出、輸入產品的情況。漢朝當時輸出的都是些手工技術、手工的產品,輸入的基本是農產品,很明白地反映出漢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複雜多變的時代,關鍵是抓住兩個環節:

(1)一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夏商周以來,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黃河流域一帶。三國以後,包括孫吳政權、蜀漢政權在南方地區的開拓,使中國的經濟文化,包括政治重心都開始向南遷移(這一南移在宋代完成)。

(2)二是北方民族融合有了進一步的推進。北方地區大量少數民族和漢族雜居在一起,在文化上、生活上進行互相的融通交流,最後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的時期。民族融合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生命,隋唐之後文化發展迅速,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實際上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是深有關係的。

第6篇

隨着新課改步伐的加快,我國當前的歷史教學進入了新階段,歷史教學方式日益凸顯其重要性。新課程的發展需要教師和學生對課程共同體驗與感悟,要學會探究自己的學習方式,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育家葉瀾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的名言一直激勵着廣大歷史教師投身於歷史教學反思中去,教師通過對自身的不斷反思更科學地教會學生知識,同時對於自身能力與素質的提升也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

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承載了人們對學科的發展期望,是歷史每個重要瞬間的凝結。歷史也是一門反思性較強的學科,社會總是在歷史的反思中不斷進步的。教師通過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具有高質量的歷史來領悟生命的真諦,客觀上有助於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

首先,反思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最易於發現的,某位學生上課學習表現得認真與否,教師一眼望去便知結果,也可從學生的眼神中分辨出教師是否懂得學生真正地接受或者理解了知識。學習態度不誇張地説決定着學習的結果,因此要到學生學習態度最認真的時候去講授那些較為重要的知識。其次,反思學生的學習內容。反思學生是否能夠接受現行的教育內容,反思學習內容的難易度,做到難與易均衡,找到“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覺得他只要努力了或許就會學會這些知識。在這一階段,教師最重要的是學會反思是否做到把握內容的難易適中來進行教育。最後,反思學生的學習方法。可以反思學習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高效,反思學生學習的方式是否脱離死記硬背的苦海,是否達到理解的標準。

教師的反思不僅體現在對教師所具備的知識的反思水平上,更應深入實際,做各項反思的實踐者,從教學的整個環節入手去解決面臨的問題。第一,反思自身的教學意識。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意識,提醒自身是否做到了反思,是否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是否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環境。第二,反思自身的教學技能。反思不是一向簡單的回憶工作,“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是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分析教學涉及的各個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是否全面、透徹地將知識講述給了學生,反思自己在一堂課上是否照顧到了所有學生或大部分學生的接受知識的程度。第三,形成反思習慣。反思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見效果的,需要長期地堅持和積累,在教學前要意識到需要反思哪些知識,具體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在反思過程中,需要注意反思的重點,通過反思幫助學生記憶知識,更好地運用已學知識去探索未知的知識,形成經常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總之,教師需要反思的事情有許多,教師要儘量做好每一件事的反思工作。

一本好書勝過一位好老師。我們可以從優秀的書中汲取營養,可以從書中領略先進人物的思想事蹟,從中外名著、歷史教材、相關史料中發現歷史,通過課外書目的閲讀了解歷史發展的.現狀,瞭解歷史發展的步伐,汲取先進歷史人物的發展經驗,從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掌握歷史。一方面,注重反思歷史教科書。教科書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工具書。但是教科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着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更新教材素材,便於教師和學生掌握一手教學資料,在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教師要從歷史教科書中總結教學規律,反思已出現的教學事蹟。另一方面,注重反思相關歷史史料。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並存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一些不真實的史料,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與鑑別知識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以免錯誤的、無根據的史料誤導學生的思想與價值取向。因為國中階段的學生各方面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給予他正確的方向便會使他走向光明的道路,反之則相反。因此,教師不僅是教書的人,也是育人的人,要擔負起各方面教育職責。在一線教學的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地經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個教學的細節,深入瞭解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