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讀後感5篇 “執政的迷與返:官場啟示”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6W

官場,是一個充滿權力與利益紛爭的地方,引人注目卻也讓人心生警惕。在這片複雜的舞台上,官場讀後感成為了洞察政治風雲和揭示人性弱點的一把利器。通過深入分析官場小説、政治文獻等,我們將聚焦權謀、智慧與背叛的角力,揭示官場背後真實的面目。

官場讀後感5篇 “執政的迷與返:官場啟示”

第1篇

?官場現形記》出自我國清末小説家李寶嘉之手,被魯迅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説之首。這部長篇小説反映了晚清統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貪官污吏的醜惡嘴臉,更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朝廷上下的痛惡和嘲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在《官場現形記》中,有很多故事讓我讀後感到憤慨,特別是“制台見洋人”一節。

這一節寫的這個文制台是兩江總督,卻欺軟怕硬,老奸巨猾。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做了虧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稟告,他卻推三阻四,對洋人百般維護;最後在兩個中國留洋學生的據理力爭之下,洋人理屈詞窮,答應賠款平息風波。而這文制台仍心有餘悸,唯恐洋人記恨報復,囑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撫洋人,萬不可再生出什麼事端來。讀到這裏我既對制台的言行無比氣憤,也為清朝廷有這樣的對下屬驕橫跋扈,對洋人百般維護,吃裏爬外的官員深感恥辱;卻特別敬佩那兩個仗義執言中國留學生。

從《官場現形記》我又聯想到了現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這樣的官,這樣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等等。

魯迅先生曾經推薦過四部清末譴責小説:《老殘遊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孽海花》和《官場現形記》,這四本書都是寫關於清末的黑暗腐敗社會的的著名小説,但各有各的妙處,其中《官場現形記》是結構最大,散的最厲害的一本。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寶嘉,李寶嘉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少年時聰慧,曾以第一名考取秀才,後來屢試不第,失意之中,對清末社會日益不滿。該書是近代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以暴露封建官僚為題材的小説。這本書主要是描述當時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衙役。

無論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台,還是知縣、典吏、管帶、佐雜,都是愛財如命的貪官污利。官場如商場,官吏如同市儈。在他們的統治之下,從朝廷到地方,一片都是烏煙瘴氣。

清末的社會以及官場賄賂成風的情景,在書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揭露。為了錢他們賣官鬻爵、貪贓枉法、殘害人民、出賣國家、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小説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形象。上自軍機大臣,下至州縣雜佐,雖然職位不同,但都是一些貪污腐化、徇贓枉法、殘害人民、寡廉鮮恥、屈膝媚外、出賣靈魂的無惡不作,無所不為的惡棍。

他們的信條是:千里做官只為財.官場成了商場,官吏成了市儈。朝廷公開賣官鬻爵,外省大肆買賣差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他們出賣礦產,私吞賑款,剋扣軍餉,販賣人口,甚至借過生日,辦喜事來撈一把,達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此外,小説還揭露了清末統治集團對帝國主義妥協投降的罪行。

書中對把當時官場的場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比如在第五回裏的何藩台,一個藩台買賣官的事可不少,由他弟弟三包子的話就可以看出了:“五山王玉梅,是個一萬五;萍鄉的周辮子八千;新昌鬍子恨六千;上饒莫桂英五千五;吉水陸子齡五千;廬陵黃霑甫六千四;新畲趙苓州四千五;新建王爾梅三千五;南昌蔣大化三千;鉛山孔慶輅、武陵盧子庭,都是二千,還有些一千、八百的,一時也記不清,至少亦有二三十注。”一個小小的藩台,買賣官職就已經這麼多了,那些達官貴人、皇親國戚就可想而知了。官職變成了買賣,官員的質量又何以保證?人民的生活又怎麼能得到提高?

為了官,一些人甚至不顧親情,拋棄了尊嚴,甚至把自己的兒女送給別人,只為了得到一官半職。冒得官原來是江蘇泰興縣的一個長隨,知道當地的羊統領貪圖女色,便吃鴉片裝死,逼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給了羊統領做小老婆。還有一個侯補知府叫瞿耐庵,為了巴結總督,居然讓自己的年過半百的老婆拜一個小姑娘寶珠做乾孃,為此他也得到了興國州知府的職位。在瞿耐庵向馬老爺請教做官法門的時候,馬老爺的做官法則更是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我們做官人有七個字祕決。那七個字呢?叫做‘一緊,二慢,三罷休’。監察案件只拉弓,不射箭。

各式事情到手,先給人家一個老虎勢,一來叫人家害怕,二來叫上司瞧着我們辦事還認真:這便叫做‘一緊’。等到人家怕了我們,自然會生出後文無數文章。上司見我們緊在前頭,決不至再疑心我們有什麼;然後把這事緩了下來,好等人家來打點:這叫做‘二慢’。‘千里為官只為財’,只要這個到手;無論原告怎麼來催,我們只是給他一個不理,百姓見我們不理,他們自然不來告狀:這就叫做‘三罷休’。”由此可見當時當官的心理是怎麼樣的了,這樣的官如何能統治整個國家,人民的生活何來的保證。

對國民楊威作福,對洋人則卑躬屈節,一副奴才相,這是書中的另一個腐敗情景。洋人求見文制台,剛好文制台正在吃飯,巡捕不敢進去向文制台稟報,在門外徘徊着。文制台見到後便問他什麼事,巡捕剛收完有客人求見便遭到了文制台的一個耳刮子,説吃飯的時候不見客。但當巡捕説這個客人是個洋人時,文制台頓時氣焰矮了一大截,愣在那裏半天,然後又抬手颳了巡捕一個耳刮子,説:“説洋人來了,為什麼不早點稟報?”更令人氣憤的是當文制台聽説有洋人被打死了,居然説出了這樣的話:“中國人死了一百個也不要緊;如今打死了外國人,這個處分誰能擔待得起?”作者通過描述文制台的的前後表情動作,充分地揭露了當時官員對外國人卑躬屈節的醜態。

?官場現形記》雖然全部只有六十多回,但卻完完整整的描述了清末時期官場中形形色色的官場事,令人深醒,引以為戒。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國趕跑佔據北京的李自成,又覆滅南明小朝廷。其士氣鋭不可擋,其民族堪稱彪悍強大。不過僅僅支撐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後就逐漸走向衰敗。閉關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滅亡,自外國列強入侵,與英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成為了被外國列強爭奪的肥肉,主權喪失,國土割讓,國家已經遍體鱗傷。自此,官場愈加腐敗。

這部書描述的事情已經變成歷史,但是其中的教訓我們是永遠不能忘記的。閉關自守只會使國家落後於世界的潮流,一個國家要發展,必須進行對外開放。

此外,腐敗也是一個國家的敗落的重要原因,為官就要為民服務,為民做主。正所謂:“當官不為民做主,寧可回家中番薯”。人有七情六慾,當官的人,也一樣。但你既然是個掌權的,就要學會控制自己。成易驕,敗易餒。喜時易輕諾,輕諾必寡信。一個國家只有制度正確,官員清廉,才能國家興旺,民族強大,人民富強。

這部小説,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會崩潰時期統治機構內部的腐朽情況。魯迅先生説,“凡所敍述,皆迎合、鑽營、朦混、羅掘、傾軋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熱心於作吏,及官吏閨中之隱情,頭緒既繁,腳色復夥,其記事遂率與一人俱起,亦即與其人俱訖,若斷若續,與《儒林外史》略同”。書中出現的那些官僚,昏聵糊塗,卑鄙齷齪,達到極點;他們壓迫人民,剝削人民,嚴酷暴虐,也達到極點。

原來是考科舉,現在是考公務員,當然還有黨政的路數,與“聖眷憂隆”差不多,還有官商的路數,與“捐班”“捐花樣”也是手心手背的,另外還有勞動模範之途,與“孝廉”無異,國企的領導,也和“鹽道”“漕道”“製造局”什麼的是一個路數,無非是社會發展了,科技進步了,花樣更多了一些,官場世界更大,遊戲空間更廣闊了而已。

法律法規是表面上人們必須遵循的規則,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遵循的卻是另外一套灰色規則,一套沒有用法律形式展現出來,卻深入人心的行為規範,即所謂的隱蔽的秩序。

書中作者主要分析了以下3種關係:官與民、皇帝與官、官與官。用通俗的語言、豐富的歷史例子、創新的詞彙、一些經濟學原理完成了這本書。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歷史雜糅起來,綜合性較強。

老百姓是冤大頭。通常,老百姓都受官吏的壓迫,吃了官吏的虧,還要歌頌官吏。老百姓是草,官吏是食草動物,食草動物吃草,這是食物鏈中的一環。為什麼老百姓只能是草。那是因為老百姓一無所有。沒有權力、沒有財富、沒有靠山。而官吏手中握有權力,有靠山。官與民的力量對比懸殊,這使得官與民之間的鬥爭毫無懸念,勝利始終站在官吏的這一邊。民受官吏壓迫,享受第二等的公平,即奴隸級的公平。為官吏做牛做馬,認真繳税,不能給官吏們捅亂子。官與民之間博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新的平衡形式-硬夥企業。即民營企業以金錢從官吏手中買入“護身符”,這樣就可以免受其他官吏的壓榨。從官吏手中買入護身符的代價要小於被官吏敲詐付出的代價,民營企業家認為這是一筆合算的買入。博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情況總是不斷地趨向另外一個平衡。

皇帝也是個冤大頭。皇帝通常獎勵那些做壞事的官吏,而懲罰那些做好事的官吏。這種情形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引起的。一條來自最底層的信息,要傳到皇帝的耳邊,至少要經過6、7層的關卡。例如,村-縣-市-省-中樞大臣-皇帝的祕書-皇帝。信息每經過一層,由於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信息都會被當事人重新加工,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加工,然後再往上報,一層層,信息的失真程度越來越大。等到傳到皇帝的耳邊的時候,信息可能都已經偏離了70%左右了。這樣的傳遞方式,足以把好的説成壞的,把壞的説成好的。所以,便出現了馬太效應。貪官污吏越來越多,清官越來越少。惡政是面篩子,把清官都篩掉,留下那些貪官污吏。為什麼要做貪官。從收益與風險的角度出發,做貪官的收益很高,風險卻不大(因為官吏大部分都貪污受賄)。而做清官的收益極低,風險卻很高(要受貪官污吏的排擠,迫害,打壓)。人都有趨利避害性,既然做清官是件這麼危險的事情,那麼從事這個職業的人便越來越少。也只有做貪官污吏,才能夠在中國官場中生存下來,這也符合自然競爭的道理。在中國官場,正義往往敗給了邪惡。這是因為邪惡的力量過於強大,而正義過於弱小。

中國官場中,官與官之間的博弈過程中,通過擺平違規者,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在官與官之間存在的潛規則,是每個官員都必須遵循的。例如“三節兩壽”、“炭敬”、“冰敬”等等,都是官場運行的潛規則,哪個官員不遵守規則,就會被掃地出局。潛規則必須遵守,違反規則,只能被淘汰。在中國,官員的聘任經歷了幾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官託”,其實就是賣官鬻爵,花錢買官做。這種情形是錢説了算。第二種形式是“隨機抽籤”和“論資排輩”。這兩個內容是經過長期博弈後形成的產物。“隨機抽籤”的建立者是為了杜絕別人走後門買官,通過隨機抽籤,增加不確定性。“論資排輩”的建立者是為了維護官場中和諧的局面,按資歷和輩分論升遷,先經過一輪篩選,再從中選擇,減少惡性競爭。劉瑾潛流。通過建立龐大的溝渠網絡,主幹、枝幹、支流等等,聚斂財物,最終富可敵國。

在本書中,作者有很多創新詞彙。例如,血酬(依靠暴力因素獲得的報酬)。灰牢(關押平民的非正式場所)等等。書中有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下已定,英雄當烹”。劉邦當年事成之後就是這樣對待韓信。當不當烹,什麼時候烹,這是個問題。

官場讀後感5篇 “執政的迷與返:官場啟示” 第2張

第2篇

晚清時期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是最有代表性的四大譴責小説之一。小説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醜惡的情形。這裏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台,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塗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醜圖。

小説所寫大多是當時社會上的實際人物,只是改名換姓而已。胡適曾在為此書做的序言中論説過這種情況:“就大體上説,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部《官場現形記》裏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當日官場的實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華中堂之為榮祿,黑大叔之為李蓮英,都是歷史上的人物,不用説了。那無數無名的小官,從錢典史到黃二麻子,從那做賊的魯總爺到那把女兒獻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説是完全虛構的人物。”當然,實際上小説中的某個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未必完全是影射某一個人,可能是包括這一個在內的幾個實有人物的集合。

作品還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帝國主義奴顏婢膝的醜態和喪權辱國的劣跡。外國人打死中國小孩子,當地官員迫於羣眾壓力,將兇手判處監禁五年。而清政府的衙門,卻按照“同外國人打交道”“只有順着他辦”的邏輯,竟依照外國公使的要求,將巡撫撤換,並由他們指定的人接任巡撫。徐大軍機糊里糊塗地在出賣安徽省礦產的契約上簽字,將國家主權拱手獻給洋人。這些描寫充分地揭示出朝廷大小官吏懼怕外國人的無恥嘴臉。

官場的黑暗和骯髒是不可聞睹的,中國古代的官場尤其如此。幾千年了,那陰穢依然如故,真叫人痛心,歎息、憎恨!官宦們凌駕於百姓之上,大官凌駕與小官之上,層層疊疊使百姓不得翻身,不見天日﹗

從《官場現形記》中,人們或多或少可以得到為官之“術”,還有一些關於官場的啟蒙。

峯迴路轉,演繹出幾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事來,不謀其政,而謀其位,這是做官之前的主要奮鬥目標。待謀到其位,又有百事待舉,一要邀寵固位,二要防別人來謀位,三要進一步謀更高的位,哪裏還有功夫謀其政?精力都用在拳打腳踢、閃轉騰挪的“功夫”上了。政績云何?官績歷歷在目,那是由某官調任某官,升任某官,偶又降謫,終得恢復,一步一個腳印,身心交瘁,死而後已。

事實上,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講究牧民。代表皇帝來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級政府、各種機構的大小官員。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統治的基礎。權力和隨權力而來的實際利益和與日俱增的慾望,構成舊時官員物質和精神的支柱。於是,當官,便治人;不當官,便治於人。換言之,要想不被別人像牛羊一樣放牧,唯一的辦法即是做官。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擇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腦袋、骸骨,用別人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是一種生存競爭。追逐官職,謀取官位的時尚,成了封建社會中的人們的一種動力。

今天的官和過去不同,就是要為百姓辦事。其實這個官,又好做,又不好做。説好做,首先要忘記自己是個官,不能打官腔,説官話,擺官架子。要時刻記住:你不過是個為百姓辦事的辦事員罷了。你沒有高人一等的權利,沒有隻享受、不做事的權利。只要你真正為百姓做了實事,做了好事,百姓就會記着你,有點小錯,只要能改,百姓也會諒解你。説不好做,你又不能忘記自己是個官,要用好你手中的權利。當官的人,手裏多少有些權。掌權的人不容易。原則問題,含糊不得;小是小非,不能太認真;尤其要注意,不能抓住人家的小毛病、小辮子不放。為大事者不拘小節,造就大事業的人,是不在小事上糾纏的。人有七情六慾,當官的人,也一樣。但你既然是個掌權的,就要學會控制自己。成易驕,敗易餒。喜時易輕諾,輕諾必寡信,什麼都答應人家,答應又不作數;怒時易拒人,該答應的也不答應,還要訓斥人家。不管是成或敗、喜或怒,都要冷靜。遇事冷靜一點,退一步想想,給自己降點温,就會少犯錯誤。退一步天高地闊。對上對下,都應該做到既得體又得理。對下級能做到得理,難做到得體;對上級容易做到得體,不容易做到得理。還要注意不能攬功推過,如有功歸唐僧,有過歸於孫猴。

為官和為人,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同的地方。好人不一定能當好官;好官必須是好人。做官説到底了,還是要掌權,要懂得如何出主意,如何用幹部。最後告訴大家,什麼是官呢?官的本意是庇護民眾的人,引申為為民作主,蜕變成主宰民眾的人。為官者應該使人得到這樣一種印象:他在生活中是平凡的,在職務中卻是超眾的。

第3篇

?官場現形記》出自我國清末小説家李寶嘉之手,被魯迅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説之首。這部長篇小説反映了晚清統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貪官污吏的醜惡嘴臉,更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朝廷上下的痛惡和嘲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在《官場現形記》中,有很多故事讓我讀後感到憤慨,特別是“制台見洋人”一節。

這一節寫的這個文制台是兩江總督,卻欺軟怕硬,老奸巨猾。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做了虧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稟告,他卻推三阻四,對洋人百般維護;最後在兩個中國留洋學生的據理力爭之下,洋人理屈詞窮,答應賠款平息風波。而這文制台仍心有餘悸,唯恐洋人記恨報復,囑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撫洋人,萬不可再生出什麼事端來。讀到這裏我既對制台的言行無比氣憤,也為清朝廷有這樣的對下屬驕橫跋扈,對洋人百般維護,吃裏爬外的官員深感恥辱;卻特別敬佩那兩個仗義執言中國留學生。

從《官場現形記》我又聯想到了現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這樣的官,這樣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等等。他們媚上欺下,粗俗卑劣,蠻橫霸道,寡廉鮮恥;官氣十足,人氣全無。整天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形同走肉腐屍。正像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説“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在此,我想奉勸那些還沒有現出原形的“怪物們”,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每日三省吾身,捫心自問,能否無愧於天地間,不要等一切都晚了的時候再後悔。

我多麼希望人們都對他人平等相待,一視同仁,活出真正的自己;不要人前一張臉,人後一張臉,活在沒有陽光的黑暗中。難道不感到辛苦嗎?

我也非常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為小説中留洋學生那樣的人,堅持正義,主張公道,為人民爭氣,為祖國爭光!

第4篇

?官場現形記》分上下兩冊,先是從趙温中舉寫起,寫了官場中形形色色的官場事。既妙趣橫生,讓人忍俊不住,又發人深醒,引以為戒。

讀罷掩卷,不覺身心疲憊。想想大清最初侵入我國趕跑佔據北京的李自成,有覆滅南明小朝廷。其士氣鋭不可擋,其民族堪稱彪悍強大。不過僅僅支撐300多年,在康乾盛世後就逐漸走向衰敗。閉關自守的政策加速了它的滅亡,自外國列強入侵,與英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成為了被外國列強爭奪的肥肉,主權喪失,國土割讓,國家已經遍體鱗傷。自此,官場愈加腐-敗。

這時,國家國庫空虛,為了賑災,為了治理黃河,為了一些具體的國事,中央財政竟然拿不出錢來,於是乎,民間捐錢成為實效的方法,捐錢買官的行為隨之盛行。捐官後,貪污公-款彌補之前捐官時的窟窿成為必然。上行下效,清朝大多數大大小小的官吏,在為國家做事時順手“牽”一些國家的錢財也就不足為怪。捐官後,不見得能馬上上任,能不能去做官那的看皇上,更多是軍機大臣,甚至是一省巡撫的作用。因此,多數捐官後,都還得拿大量銀子去“孝敬”上級,這樣才在上級那裏掛上號,才有可能在以後得到提拔重用。至於有不少人捐官後,再也沒有銀子在拉關係以至於一輩子都不能做官,僅僅是徒有虛名,書上説是“候補”。

清朝的官吏,大多存在自我心理。得過且過,整日價混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和洋人不要發生衝突,這是多數清朝官吏的真是內心寫照。欺內怕外,欺下瞞上。

悲哉!一部《官場現形記》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清朝後期官吏的種種官場醜聞,讓人歎為觀止。有此陋習,有此污吏,清朝焉能不毀。

這部小説,應該引起當今政壇重視,整治貪污,懲處腐-敗,是國家中興之大舉。

第5篇

?官場現形記》出自我國清末小説家李寶嘉之手,被魯迅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説之首。這部長篇小説反映了晚清統治的黑暗和腐朽,揭露了貪官污吏的醜惡嘴臉,更深深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朝廷上下的痛惡和嘲諷,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在《官場現形記》中,有很多故事讓我讀後感到憤慨,特別是“制台見洋人”一節。

這一節寫的這個文制台是兩江總督,卻欺軟怕硬,老奸巨猾。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做了虧理的事,淮安知府向他稟告,他卻推三阻四,對洋人百般維護;最後在兩個中國留洋學生的據理力爭之下,洋人理屈詞窮,答應賠款平息風波。而這文制台仍心有餘悸,唯恐洋人記恨報復,囑咐淮安知府好好安撫洋人,萬不可再生出什麼事端來。讀到這裏我既對制台的言行無比氣憤,也為清朝廷有這樣的對下屬驕橫跋扈,對洋人百般維護,吃裏爬外的官員深感恥辱;卻特別敬佩那兩個仗義執言中國留學生。

事實上,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講究牧民。代表皇帝來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級政府、各種機構的大小官員。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統治的基礎。權力和隨權力而來的實際利益和與日俱增的慾望,構成舊時官員物質和精神的支柱。於是,當官,便治人;不當官,便治於人。換言之,要想不被別人像牛羊一樣放牧,唯一的辦法即是做官。所以,要做官,想做官,不擇一切手段地往上爬,甚至踩着他人腦袋、骸骨,用別人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是一種生存競爭。追逐官職,成了封建社會中的人們的一種動力。

從《官場現形記》我又聯想到了現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這樣的官,這樣的人,比如河北第一貪李真,又比如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