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蘇州學習心得體會3篇 《蘇州行,心靈之旅:一個文輯的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W

本文作者赴蘇州學習,通過實地考察和實踐交流,充分感受到蘇州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不斷創新的發展動力。本文將分享作者的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對讀者有所啟迪。

赴蘇州學習心得體會3篇 《蘇州行,心靈之旅:一個文輯的學習心得體會》

第1篇

此次,縣委組織部組織了我們組工幹部到蘇州農村幹部學院學習10天,學習內容豐富,涵蓋了蘇州社會經濟發展、幹部素質提升、人才工作、創新黨建工作法和服務型政府建設等方方面面,既有情況介紹、又談經驗體會,學習期間我們先後參觀蔣巷村、楓涇社區、泰元社區、華西村等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這次學習中收穫很大,無論在思想上、理論上、視野上都對自己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和觸動,此次學習主要的心得體會有兩方面:

1、搶抓機遇,超前謀劃。據農村幹部學院副院長費春元和蘇州大學副教授沈健的介紹,不是經濟特區、不是沿海開放城市的蘇州早在80年代,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又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積極打造優良的投資環境,並在蘇州建成了新加坡工業園區,蘇州利用上海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優勢,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蘇州模式”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之一,蘇州成功實施了科教興市、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城鄉一體化四大戰略,成功發揮了鄉村企業和外向型經濟優勢,在製造業、技術創新、旅遊業、民營經濟發展等方面成績斐然。這個古城、水城、園林城市、經濟大市與蘇州各級領導和蘇州人民的戰略眼光和超前意識密不可分的。

2、居安思危,創新發展。蘇州在創新型與服務型政府建設方面的探索也是可圈可點的,90年代,蘇州鄉鎮企業破產,面臨嚴峻的形式,緊抓上海浦東開放再開放的機會,蘇州跟上海錯位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今天蘇州面臨土地資源匱乏、勞動力資源不足、空氣污染等壓力和挑戰,他們大力招商引資,採取了轉變經濟發展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大力引進海內外各類高級人才。

3、解放思想,敢於創新。蘇州的發展證明,經濟要發展,必須要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蘇州人始終牢記“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敢於打破常規,敢為天下先。他們處處解放思想,認真研究國家政策,用好用足,大膽嘗試,敢闖敢幹。通過不斷的解放思想,使他們在改革發展的浪潮中始終把握主動權,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跨越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蘇南模式,誕生了“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和“園區經濟”三大法寶。

1、應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更大力度的完善和執行好既定發展戰略。

實事求是是一切實踐成功的基礎,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按照“科學發展、富民興樑”的總體目標,結合本縣實際提出了“137”發展方略,認真開展“五個主題年”建設活動,實踐證明這些都是正確的,並在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引導我縣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今年,“一高一鐵”,頁巖氣、海螺水泥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是我縣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基礎和重大機遇,我們要堅定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不擇不扣落實好既定發展戰略,開創快速發展新局面。

2、應進一步強化創新意識,更靈活的理解和執行好上級發展規劃和政策。

創新是一種精神,一種膽識,也是一種競爭力。近年來,我縣各方面發展縱向比成效顯著,但橫向比仍然存在差距,進一步強化全體幹部創新突破膽識,更加靈活的理解和利用好上級政策,對實現趕超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縣目前仍處於投資拉動型、資源開發型、消費促進型發展階段,做好項目、招商引資和三產繁榮是促進發展硬投入的抓手。在項目策劃、包裝、儲備上要緊密的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大膽的往政策上貼、向政策上靠。優化金融服務環境,合理配置金融資源,創造性的為項目建設和落户企業解決要素難題,更好地服務“三化”和民營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土地流轉政策,不斷擴大“鴨、柚、竹”等特色產業和“牛、魚、蜂”等新興產業的規模。

3、應進一步增強行政能力,更加善於捕捉和利用好一切發展機遇。

機遇屬於有準備的人,但往往轉瞬即逝,要抓住和利用好機遇,全縣各級幹部必須懂得本地經濟的優勢;必須懂得本地經濟運行的現狀;必須懂得本地經濟發展思路。當前,我縣面臨着諸多大好機遇,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隨着“一高一鐵“的建設我縣將融入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優越的條件。同時,我縣天然氣勘探前景看好,將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我們要不斷提高觀察、判斷與決策能力,結合實際,把握好利用好這一些列機遇,真抓實幹,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4、應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築牢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基石。

地區的較量是環境的較量,人才是環境的產物。近年來,我縣專注於對發展硬環境和軟實力的改善,並取得了巨大成效,在部分薄弱環節還有待優化。首先,要鍥而不捨的改善硬環境。把把交通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抓好渝萬城際鐵路和樑忠高速公路建設,不斷完善農村路網結構。其次,堅持不懈的提升軟實力。抓好行政審批項目清理,構建安全的法治氛圍,營造舒適的人文生活環境;要全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認真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的問題,完善電子政務運行機制,推動政府工作提能、提質、提速、提效。

着力推進理念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全面加強黨建工作。一是提高黨員幹部的素質與執政能力,領導幹部理應具備“想做”的激情、“會做”的本領、“真做”的決心、“敢做”的勇氣、“善做”的藝術,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不斷加強學習改造,注重實踐鍛鍊。二是做好人力資源保障,不斷加大對人才工作的財政預算投入,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給足發展的空間,吸納高素質的科技、企業的管理、創新型人才。三是進一步強化密切聯繫羣眾制度,完善駐村工作制,堅持“來”與“去”相統一,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深入基層“接地氣”,使問題在一線解決,感情在一線溝通,作風在一線轉變。四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崑山市的大黨建工作法,常熟楓涇社區把服務中心建設隊伍貫穿黨組織活動始終確實值得學習和借鑑,切實轉好黨的工作覆蓋面,強化基層黨內民主和基層羣眾自治,深入開展“鄉情工作法”也是必不可少。

赴蘇州學習心得體會3篇 《蘇州行,心靈之旅:一個文輯的學習心得體會》 第2張

第2篇

這次赴蘇州市委黨校一週的學習,使我增強了黨性、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蘇州發展速度之快,發展理念之新,現代化程度之高,令我震驚。對比我縣實際,雖然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德江的政治經濟文化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和進步,但與蘇州市比較,我們的差距十分明顯。在學習過程中,讓我想得最多的詞彙就是:差距,發展理念,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和戰略眼光等詞彙。這也是這次學習中我體會最深的五個方面: 跟蘇州市比,我們有三個方面差距太大,沒法比。一是區位差距大。蘇州市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沿江沿海,區位優勢明顯,立體交通四通八達,方便快捷,歷來是商家必爭之地。二是文化差異較大。蘇州的老百姓傳承着數千年的吳文化,底藴深厚,人民身心健康,性情柔和,文化修養好,待人誠懇,這無疑是促進蘇州的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必然要素之一。這也是蘇州市600多萬外來人口能夠安心在蘇州務工,創業,安家,與各佔一半的熱情好客的蘇州本地人(約600萬人)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收入差距沒法比。蘇州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是二萬多元,城鎮是四萬多,都是我們的好幾倍。財政收入,gdp均處在全國前列,這些數據都是我們數十倍,是沒法比的。 跟蘇州市比,我們的發展理念是較落後的。蘇州人的發展理

念十分新,他們以“崇文、融和、創新、致遠”為理念,自覺遵循市場規律,積極發展開放型經濟,打造服務型政府,政通人和。在發展佈局上科學合理,超前意識強,定位高遠,自覺與國際市場接軌,努力“走出去”,積極“引進來”,以實際行動踐行發展理念。比如在城市建設上,按照“三區三城”規劃佈局,街道寬敞,建築恢宏,配套設施齊全,新老建築相得益彰,網絡等現代先進技術設備綜合配置標準高,立體交通綜合發展,較長時間內不會因落後而被淘汰,也不會出現因重複建設而浪費資源的現象。企業進工業園區,農業建高標準現代農業,佈局科學,戰略意識強,發展理念新,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益好。與之比較,蘇州的發展理念提得新,也做得很完美,而我們的發展理念提得雖新,但落實得並不那麼完美,不少問題僅流於口頭,流於形式。比如我縣的城區部分區域衞生較差、街道路面不平整、公共設施不夠完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吃力,現代高效農業比例小,等等問題都期待解決。

跟蘇州市比,我們的改革創新意識有所不足。蘇州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三十多年來,他們創造了無數個改革開放的奇蹟,創下了若干個全國前茅,全省第一的記錄,樹立起一面又一面改革開放的蘇州旗幟。比如吸引新加坡投資的蘇州“新加坡模式”工業園,高新產業園區等現代企業聚集區,勇於先試先行,象紅豆集團等大企業成效都十分顯著。20xx年,其工業總產值達3萬多億元,有20家企業列入全國500強名單。以高新技術

和信息為標誌的“第四產業”正蓬勃興起。蘇州今天的成果,是蘇州人大膽探索,勇於改革創新的結果。與之比較,我們的改革創新意識是明顯不足的。比如我們城北工業園區引進來的'幾十家企業,大家都知道,真正在正常運轉,產生經濟效益的並不多。 跟蘇州市比,我們的科學發展觀念較為落後。按照“五位一體”的總佈局,蘇州市各項事業正蓬勃均衡發展。比如在城市建設方面,蘇州做到了古代建築與現代建築的科學搭配,相得益彰,各具風格。他們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堅守住生態和耕地兩條紅線,做到城中建園林,保綠化率,城外整合土地,建高效現代農業園,保糧食產量。目前,該市高標準農田為108.77千公頃,佔67%,現代農業園區總面積63.33千公頃,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7.5%,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數排名連續四年居江蘇省首位。與之比較,我們相形見拙,差距顯然。

跟蘇州市比,我們的戰略發展眼光較為欠缺。今天,蘇州老百姓的生活已經很殷實,幸福指數很高,但蘇州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沒有安於現狀,他們在超前謀劃,提高發展定位,各項指標都在朝着更高的國際標準謀劃定位。他們在繼續深化改革,不斷增添發展動力和活力;他們在繼續轉型升級,着力提升經濟運行質量;他們在繼續強化統籌協調,深入推進城鄉一體發展;他們在繼續堅持建管並舉,全面優化城市功能品質;他們在繼續建設生態文明,大力營造優美宜居環境。在新常態下,他們沒有息氣,正在着力打造更高標準的“蘇州模式”,為全國改革發展樹立一面嶄新的旗幟,朝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標努力邁進。與之比較,在戰略發展眼光上,我們也顯不足,比如旅遊產業方面,我們似乎存在急功近利,佈局規劃不盡科學,特色文化挖掘不夠見底的問題,等等這些還得要向蘇州等先進發達地方借鑑學習。

與之比較,我們德江大可不必過於悲觀,我們也有很多地方特色和優勢,如何用好發揮好我們的特色和優勢,需要集思廣益,周密謀劃,認真思考。一是生態優勢。我們有大面積的“天然氧吧”般的綠水青山,如何把它變成金山銀山?需要大家思考。二是勞動力優勢。我們有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如何把這些勞動力調動起來,留住“雁歸”人員,積極為縣域經濟服務?需要大家思考。三是旅遊潛力。我們有象洋山河、烏江風光、扶陽古城等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景點,如何科學規劃佈局,挖掘潛力,儘快產生經濟效益,加快第三產業發展速度?需要大家思考。四是其他特色優勢。比如天麻、茶葉、核桃等產業,儺戲等土家特色文化,如何做大做強?需要大家思考。

較之蘇州的發展,我們的差距是明顯的,但與周邊的兄弟縣比,我們也有區位、政策等方面的明顯優勢,因此,我們要堅定信心,緊抓機遇,揚長避短,化劣勢為優勢,把優勢做得更強,促進“兩加一推”,後發趕超,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只有這樣,我們的黔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才能儘早建成,“大美德江”,“中國夢”才會如期實現。

第3篇

按照黨校統一安排,6月12日到20日在蘇州農村幹部學院參加了為期8天的培訓。培訓期間,蘇州市有關領導和專家教授對蘇州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功經驗的介紹,實地參觀考察了蘇州市新區、崑山開發區、張家港市和海瀾集團等,近距離、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蘇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視點、新思路,使我受到了強烈震撼,受益匪淺,感受頗多,對今後工作有很大啟發。現將我的學習考察情況和一些體會彙報於下。

蘇州是一個地級市,位於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傍無錫,北依長江,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優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下轄7個區和5個縣級市,全市人口630萬人。蘇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蘇州園林名揚天下,被譽為“東方威尼斯”、“上海的後花園”。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經濟總量高速增長,財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飈升,發展速度飛快。現有外企超過萬家,世界五百強中有118家到蘇州投資,蘇州下屬5個縣級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前十名。5個縣級市都是國家級衞生城市,全部為國家級園林城市。蘇州發展如此之快,固然有着區位優勢、人文優勢、旅遊資源優勢等等,但也與蘇州人解放思想、大膽作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意識分不開。

一是解放思想引領發展。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是蘇州破除障礙、引領發展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30年,蘇州藉助背靠大上海的區位優勢和悠久文化的人文優勢,看準時機,搶抓機遇,培育“不管東西南北風,咬住發展不放鬆;不闖官場闖市場、不比官職比貢獻,有作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親商、安商、富商;幹部辦企業、老闆當領導,全部放開、全民創業”的新觀念,強化“小發展大困難,大發展小困難,不發展最困難”的新意識,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道路——蘇南模式,誕生了“張家港精神”、“崑山之路”和“園區經驗”三大法寶。蘇州的實踐證明,思想活躍,發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發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搶抓機遇,才能高人一籌;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勝出,才能在加快發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帶動助推發展。文化已成為蘇州城市競爭力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蘇州從思想上認識到文化是一種經濟狀態,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堅定做優做強文化產業的信念,積極利用蘇州“文化高地”的優勢,發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不斷提高蘇州的文化競爭力,促進和推動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蘇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護,已經走出了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為基礎、為主體,打造新區、園區,形成了“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實現了新區園區對古城的反哺。目前,從蘇州老城區內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內最高建築北寺塔,僅從這點就體現了蘇州在古城保護上的力度和效果。蘇州也非常注重現代文化的發展與張揚,近年來蘇州興起太湖文化論壇,為蘇州太湖確立了“文化新地標”,進一步推動太湖的保護和利用,推動太湖生態文明與區域內經濟、文化、旅遊等的互動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也建設性地推動蘇州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三是優化環境促進發展。蘇州視環境為形象與財富,視環境為經濟資源與生產力。一方面,加強硬環境建設,“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招商引資的核心,相繼高標準成立了崑山開發區、蘇州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等一批國家級開發區,以及吳江開發區等一批省級開發區和一批鄉鎮工業園區。同時,加大園區周邊環境整治力度,讓蘇州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徹底改善了城區和園區的環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園林式東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強軟環境建設,發揮“以一帶十、以十帶百”的乘數效應。通過職能歸併、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壓縮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一站式”、服務體系、“電子政務”建設等措施,不斷提升辦事效能;樹立服務第一的觀念,倡導“辦事高效,信守承諾,不講不好辦,只講怎麼辦”的服務理念,變“管理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營造與國際接軌的良好投資軟環境,以人性化服務、契約型服務等舉措吸引外商投資。

四是揚長避短善於發展。蘇州與上海各方面條件相比,明顯優勢不足,但是蘇州人能找準定位,沒有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上海力爭發展項目,而是充分依託上海及周邊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自己的人文、旅遊資源等優勢互補,真正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被譽為了“上海的後花園”。今年,舉世矚目的世博會在上海舉行,“蘇州廚房”走進世博會、世博動漫宣傳片由蘇州打造、世博論壇登陸蘇州、世博會遊客中心落户太倉、世博會“水世界”簽約周莊等等,都可以看出蘇州發展的勃勃生機,可以説,善於最大限度地揚長避短也造就了蘇州的輝煌。

在學習考察中,我們深深地感到,蘇州有很多東西我們學不到,但也有很多東西我們是可以借鑑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資、服務環境和抓落實等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發展觀念。縱觀蘇州經濟發展歷程,發現機遇、抓住機遇、利用機遇是蘇州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要加快發展,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達地區快速發展的實踐證明,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本取決於領導幹部。要積極培養各級領導幹部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主動熟悉和掌握市場經濟知識,主動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海,爭做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帶頭人。

二要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積極招商引資。進一步加大力度,把優化發展環境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建立政府與企業的聯繫機制,定期發佈關於審批、辦税等方面的政務信息,定期公佈招商引資政策,真正營造出公開公平公正的軟環境;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使關卡少下來,使門檻降下來,使程序簡下來,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生產領域;要創新招商方式,放寬進入領域,配套招商引資政策,同時政府繼續增加引導性投入,吸引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參與創業,推動我市經濟發展。

三要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實現轉型發展。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要依靠科技進步。要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觀念,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的產業;要用先進、適應的技術提升我市傳統產業,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開展技術創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帶動產品、產業升級,提高企業和產品競爭力;要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蘇州人的認識是:所有競爭實質上都是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一個一流的國家,必定要有一流的教育。一個一流的城市,必定要有一流的大學,一個一流的地區和產業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為支撐。

四是要找準市場定位,推動產業升級。在晉城,以煤炭、電力、冶鑄、化肥為主的傳統產業,佔到全市工業經濟的80%以上,這是優勢所在,不能丟了優勢找優勢,必須把傳統優勢發揚光大。在展方式上,我們必須要準確定位,大膽創新產業形態,推動產業升級、產業延伸、產業替代和產業拓展,指導各類產業按照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從依託資源到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由黑變綠、由重變輕、由粗變精、由大變強的根本性轉變,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新路;要堅持把產業轉型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謀劃,協調推動增長方式、發展動力、經濟環境、體制機制和社會建設全面轉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