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體會11篇 智慧至簡:解讀《論語》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3W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總結為《論語》一書。《論語》以對話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學生的言行,深刻闡述了他們的道德倫理觀念和教育理念。本文將從個人角度出發,結合自己的閲讀體驗,分享對《論語》的心得體會。

論語心得體會11篇 智慧至簡:解讀《論語》

第1篇

隨着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説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五四運動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文革期間“批孔”思潮也曾盛極一時,而在現在,我們也可以不時地聽到“新儒家”等給傳統儒學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學的現代意義,成為一個思想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閲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説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心得體會11篇 智慧至簡:解讀《論語》 第2張

第2篇

每每讀到《論語》中的這句話,總會生髮些許感慨。是啊,在這浮躁的時代,人們總是知易行難。臨睡前腦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卻連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説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卻在實施時,由於自己的懶惰和好逸惡勞使計劃往往以失敗告終,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還使別人對自己的信譽產生懷疑。

聞一多先生説“人家説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説,人家説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説。”他似乎並沒有“説”,但他卻刻苦研學,不屈不撓,實現真理,不顧一切,做出了輝煌的成就。回顧往昔,又有哪一位偉人不是像聞一多先生一樣做了再説,做了不説呢?大禹治水,我們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卻不知他三次在家門前駐足的歎息與淚水。絕世智者卧龍諸葛為興復漢室,一生鞠躬盡瘁,積勞成疾而死,只為報三顧茅廬之恩和踐行對先帝劉備的許諾。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宏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他的努力和不斷奮鬥,使他沒有辜負這句話,他所創建的豐功偉業,使中國人民敬仰,也贏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明的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亦是對社會和國家的信譽的保障。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社會的口號,如今醫療保障,城鄉建設,脱貧攻堅戰略等民生政策的實施和不斷改善,是社會對其承諾的踐行。國家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不斷髮展進步,使中華民族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多邊貿易,對外開放,現代絲綢之路亦是國與國之間的承諾。

吾輩若欲成芳華,必須無問東西,走遍風雨兼程。與其對別人侃侃而談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斬破眼前的黑色長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夢在汗水的澆灌下熠熠生輝。只有無問東西砥礪前行,夢想之花才會燦然開放。

第3篇

君子自古就是被讚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於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温、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代眾生所求。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對於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於言,敏於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暱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並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願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第4篇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第5篇

君子自古就是被讚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於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温、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代眾生所求。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對於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於言,敏於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暱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並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願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第6篇

?論語》十則讀後感觸頻多,我感覺到了一股讓我興奮的奇怪的感覺,為什麼讓我興奮呢?因為它給我一股學習的衝擊力,讓我們走向學習的快樂時空。

特別是“温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温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整理以前的書本時,會不時有新的發現;偶爾翻起一本老書瀏覽幾頁,有時也會有新的收穫。我時常會拿起國小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論語》十則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

舉個例子吧,開學時,班長髮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另外“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給我感觸很深,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忍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第7篇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第8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説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閲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温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閲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第9篇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着“論語”二字,下面寫着“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時常温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第10篇

?論語》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它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的誨人不倦,讓我受益匪淺。本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論語》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

可記錄的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通過他們的言行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論語》讓我懂得了學習態度要謙虛。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課堂上,有的同學認為自己這個知識點學會了,就不聽別人的回答,這是不對的。也許,你可能會收穫到不同的知識。在我們班裏,可以説人才濟濟。比如數學小博士胡展郡、小畫家黃鵬翰、小歌唱家龐君瑤、體育健將齊珈藝等等,大家各有所長,每個人都值得我學習,這樣我才能不斷的進步。

?論語》讓我懂得了學習要有方法。子日:“學而不思則同罔,思而不學則殆。温故而知新。雖多,亦奚以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讀了很多書,學習了很多好識,我只是聽老師的講解,自己不思考,也不運用到實踐中,只是紙上談兵,時間久了,我也不去複習,最後把知識全忘掉了。記得我剛學奧數時,就是每週按時按點地去學,按時完成作業,可一學期下來,很多題不會做。後來,媽媽説我的學習方式有問題。我自己仔細分析了一下,我認為我確實沒有仔細思考老師每天講的例題,只是簡單的去完成作業,從來不復習,也不想這類題型還可以擴展到生活中的哪些問題。所以學習效果不好。後來,我改變了學習方法,成績提高了。

?論語》讓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父母在,不遠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現在,父母為我洗衣、做飯、送我去課外班。他們還要工作,他們多辛苦啊!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努力學習,成為他們的驕傲,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論語》還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讓我收穫滿滿,我也會慢慢體會,我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第11篇

時光飄啊飄啊,它把我帶到了2019年9月1日,那是一個陽光明媚,萬里無雲,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來到坦坦教育國學課堂,每一位同學的書桌上都放着一本書—《論語》。

我開始學《論語》了!初學時,我一頭霧水,根本聽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師在嘰哩呱啦的講些什麼?

通過近一年的學習,我明白了《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傳承下來的儒家思想智慧,《論語》也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輯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言行錄。儒家把《論語》《中庸》《孟子》和《大學》合稱為四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的世界,聽聽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吧!

?論語》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醜,一頭烏黑的頭髮披在肩上,兩隻如同鈴鐺一樣大的眼睛看着每個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蘋果相比了,但最有特點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還認為他在扮演小丑。

雖然孔子的外貌一點也不帥氣,但他的知識可淵博了。他的經典語錄都被他的弟子們整理並流傳了下來,但有一些話卻被人們誤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被一直誤解成了父母在,兒女不能出去,必須要待在家裏,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確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遠離家門,如果非遠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聽候父母的隨時招呼。

讀《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樣,堂堂正正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還有區別君子和小人為人處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講求遵循道的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盲目地隨從,小人講求無原則的盲目隨從附和而不是和諧。君子可以廣交朋友,但絕不會交讓自己去幹壞事的那種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問了問他為什麼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説想和我一起玩“藍鯨”,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於是我温和地對他説:“謝謝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見。”

又比如説期會考試時,我考了全班第一,正當我沾沾自喜時,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話: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的話告訴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當別人誇我考得好時,我謙虛地對他説:“英語還考得不夠好,語文也是,請讓我冷靜一會兒。”

?論語》教會了我要像君子那樣坦蕩蕩,讓我明白了一個人一定要誠實,要懷着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軍人,首先一定要做到愛國有道。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要堅持誦讀《論語》,每天練習《論語》中的智慧,更加勤奮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