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讀書心得8篇 國小科普閲讀感悟:啟蒙成長的奧祕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3W

國小科學讀書是學生科普知識的基礎,對於培養孩子的探究精神和科學思維具有極大的幫助。在閲讀科學讀物的過程中,孩子們可以瞭解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閲讀興趣和閲讀能力。通過讀書心得的分享,我們可以更好地增進彼此的交流和學習。

國小科學讀書心得8篇 國小科普閲讀感悟:啟蒙成長的奧祕

第1篇

暑假裏,我讀了《世界上最髒最髒的科學書》,這是我有史以來讀過的最噁心的科學書了!我好像喝了變小的飲料,戴上了顯微眼鏡走進了另外一個世界,讀《世界上最髒最髒的科學書》有感作文。看着蟎蟲貪婪地吸着血吃着皮膚,望着蛔蟲、絛蟲等蟲子在它們的“別墅”—大腸裏興風作浪……我既驚訝又氣憤,想想平常的生活中細節---“勤洗手、勤曬被,勤打掃……”是多麼重要啊,這些 “保護裝”讓我們可以“武裝到牙齒”去跟那些作惡多端的傢伙“戰鬥”!

這本書講述了從大便到鼻涕中隱藏的科學奧祕,可見,人世間並不存在髒的東西,那些所謂的髒東西居然擁有着那麼多神奇的科學知識!一篇篇故事讓我身臨其境,一張張圖片講述着不注意衞生而犯下的.錯誤,一個個文字讓人噁心不已,它是世界上最髒最髒的科學書,也是最耐人尋味、最有趣不過的科學書了!讀這本書時,肯定會讓你不得不記住裏面的內容,因為只要一看插圖結合文字,想一想後果,也讓人不敢不記。它讓我知道了很多一知半解的事,也讓我知道了很多聞所未聞的事。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錯誤的地方,照出了我對科學的興趣,照出了這耐人尋味的科學!

國小科學讀書心得8篇 國小科普閲讀感悟:啟蒙成長的奧祕 第2張

第2篇

通過學習《國小科學課程性質與課程改革》使我深刻的認識到,國小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科學素養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學素養都在不斷髮展和深化,而不僅僅侷限於在校期間。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而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起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國小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要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學習科學應是一個學生積極主動的`過程,應以探究為中心。

學習科學是學生自己做的事,而不是別人為他們做的事。在科學學習中,學生需要描述物體和事件,提出問題,獲取知識,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以不同方法對所作解釋進行測試,與他人交流想法。“主動的過程”既有動手的活動,也有動腦的活動,僅有動手活動是不夠的。科學教學必須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活動,使他們與教師和同學一起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學生需要將他們目前具有的知識同多渠道獲取的知識聯繫起來;要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新的問題;他們要參與解決問題、計劃、決策、小組討論;他們還要經歷與主動的學習途徑相配合的考核。強調主動的科學學習意味着不再把重點放在教師的知識傳授及課題覆蓋上,教材包攬一切題目、詞彙和信息的做法直接有背於讓學生通過理解來學習科學知識的這個中心目標。任何一種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須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育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學生自身的努力,取決於學生對教育過程是否參與、怎樣參與以及參與了多少。一切教育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得到成長和發展。哲學家蘇格拉底把教育過程比作嬰兒出生,教師的作用就是助產士,學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體。

所以,科學教育的形式也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必須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科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陣地,它有着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補充課堂教學所授知識的不足;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闊眼界和思路,培養動手實踐與創造能力;也可以使學生綜合利用各科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課堂教學也需要打破傳統的模式,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形式。要加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專家諮詢、社區活動中心等。

學習科學的途經應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相適應。“學校課程應是切合實際的和有所區別的。在教學過程中,所有課程都應與學生本身的經驗相聯繫,並應引出這些知識的應用及在成人生活中的延續價值。教什麼及怎麼教都應與每個學生的能力及素質相適應。人從一生下來就是各不相同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差異會越來越大。這些差異形成了每個人的“個性”。教育必須承認個性,只有承認個性才能實施有效的教育。因為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才能都是從個性的基礎上產生的,即使接受同樣的教育,最終結果也總是不一樣的。所以,學校不可能對所有學生提出同一個要求標準,也不應該採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有一位教育專家説得好:“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是教育的本性所在。設立適當的學習要求;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克服個別和羣體學生在學習和評估中的障礙。並允許同一年齡的學生可達到不同級別的要求,這樣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保持興趣和信心。

第3篇

?國小科學課教學案例》是由教育出版集團社組織兒童早期教育專家和科學教育工作者聯合編寫的,是美國目前廣受歡迎的國小科學課教師用書。教育專家們圍繞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和物質世界等方面,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孩子們展開一定深度的探索活動,使孩子們獲得進行科學實踐活動的信心,並能夠充滿創造力地獨立解決問題。

4.提高學生們對科學、數學以及技術領域的意識和關注。

5.通過努力糾正學生們反科學的偏見,提高他們堅定的科學信心。

6.擴展科學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的基礎知識,是孩子們清楚、準確地認識世界萬物根本,有了堅實的`基礎知識才能減少孩子們接受錯誤概念,掃清他們今後掌握更多、更復雜科學知識時所面臨的障礙。從教學目標看,美國的課程教學目標沒有我們的新課程教學目標具體。為什麼沒有具體化呢?我的思考是為了給教師提高教學內容、方法的伸縮性,為了適應不同的學生,從而更能實現因材施教。

再看《國小科學課教學案例》課程的內容設置,共有八大主題,分別是:

第4篇

眾所周知,要成功地上好一節課,其前提條件在於課前精心地備課。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科學合理地備課,全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近期,通過對《科學備課》一書的研習,深覺科學備課應該由理性備課和感性備課兩方面着手。教師們經常從事的備課歷程應該只屬於理性備課的範疇,我們一貫只強調所備課時的教學重難點所在,於是教師們多是對實際教材內容進行歸納整合,設計出相應的任務模式以供學生一步步地按照自己設定的步驟來走。就拿英語這門學科來説吧,每堂課都會預先將其定位在英語教學的某個方面,是聽説讀寫技能訓練,還是語法詞彙教學,雖然使用新教材了,但感覺還是沒有脱離傳統的教學模式。

其實,這在無形之中也消除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就這樣年復一年地重複同樣的知識體系,任誰也都會產生倦怠情緒了!如果能夠適時地調整一些陳舊的教學方法,掙脱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就能讓學生輕鬆學習,充分體驗英語這門語言的魅力所在,這就需要教師理性備課的同時也兼顧感性備課了。所謂的感性備課也就是要在課前準備如何開展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滲入對教師自身和所授學生的全面思量。作為教師自身,首先要做一次換位思考,假如你是一名學生,面對新的一課,你想要知道什麼,你對哪些方面特別感興趣,或是你已經懂得了哪些知識點,不希望老師再把時間浪費在一味的絮絮叨叨上,若是真能做到這些,相信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而這就要求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有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與他們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獲取授課效果的信息反饋。實踐證明,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認知風格差異,教師應在其教學設計會考慮進這個重要因素,從而為他們創造出有利於他們充分發揮自身認知優勢的教學情境,以便於引導和促進學習者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另外,現在也比較注重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加強對於學生們的情感教育滲透。當代的學生多為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在待人接物處事方面多有缺憾,常有居高臨下唯我獨尊之感,因此,在學校接受知識傳授期間也有必要接受情感教育。教師們在進行備課的同時就要拓展思維空間,思索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傳授其做人的道理,這讓我想到最近學習的一篇課文,同學們在學習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裏夫坎坷的人生經歷的同時也學會了他遇事不輕易放棄的精神,這無疑能夠幫助他們樹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生觀。總之,科學合理地結合理性備課和感性備課,不單純侷限於設計教材內容,嘗試着去評估自己預測學生,這樣才能夠充分體現備課的宗旨所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第5篇

暑假閲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為教師,為自己,為工作的對象,我們教師要認清自己,善於走進自己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職業價值,使自己健康地工作、生活。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如何鼓起教學的勇氣?我想,不單是體現在平時的上課,同時也體現在平時的點點滴滴。更多的體現在自己主動地付出。如自發地、自覺自願地開發自制實驗教具

一個成功的自制實驗教具,對激發學生興趣、改進教法學法、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設計製作教具的過程中為了更有效體現教具的實用性和直觀性,更廣泛地運用身邊材料體現其經濟性和普及性,更全面地考慮它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必須做到四個一:

有的青年教師一提到自制實驗教具就談虎色變,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設計製作教具是一件紛繁複雜的事情,不願或不敢去嘗試。其實國小科學課的自制實驗教具並不需要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也不追求結構的複雜。我們需要的是有一顆善於探索的心和一份敢於嘗試的勇氣;我們追求的是將教學中的經驗和感悟轉化為新穎獨特的`創意並付諸於行動。在日常教學中,抱着積極勤奮的工作精神、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斷探索,不斷錘鍊。

我們需要有一隻善於捕捉問題的左眼。自制實驗教具要貼合教材和教學實際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的同時,還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徵,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程度。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留心觀察學生,善於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多分析,多反思。這些都是教師自制實驗教具的靈感源泉。例如:在研究不同材料熱傳遞的過程比較中,我們在發現比較的困難時,是否可以想到改變教具達到效果。常帶着這樣的左眼,你一定會有思考與收穫。

我們還需要有一隻善於捕捉生活的右眼。國小科學老師要學會做一個拾荒者。時刻留意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及時收集整理,物盡其用,將旁人眼中的垃圾為我所用。在製作教具時,儘量做到能不買的材料就不買,能少買的材料就少買。同時也號召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發動學生也參與其中,創設和諧融洽的師生氛圍。如果你常帶着這樣的右眼去觀察周圍,那你的左眼將更加明亮,就會成為一對慧眼你的創造將無限廣闊。

自制實驗教具不是教師孤芳自賞的個人行為,我們需要有一隻認真傾聽學生意見的左耳。自制實驗教具的目的是為學生服務,學生就是自制實驗教具最好的評委,教師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設計製作教具的活動,讓自制教具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科技活動,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根據學生的切實需要來不斷完善自制實驗教具,使其更貼近學生生活,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玩具。

我們還需要一隻善於傾聽同行意見的右耳。俗話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要虛心接受他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多瞭解和蒐集自制教具方面的最新資訊和技術,認真借鑑別人製作自制教具時成功的思路和方法,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

在自制實驗教具的具體制作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材料,既要學會使用不同的工具,又要掌握不同的加工方法,還要了解不同材料性能和特點。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面,擁有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巧手。這是對教師的一種能力鍛鍊,需要在日常的活動中,不斷錘鍊和提高,最後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第6篇

我認真研讀了《國小科學教師實驗教學指導》,並且把它介紹給其他的科學教師,大家爭相傳閲,一致認為這本書凝結了省內國小科學學科資深專家和科學教學權威教師的心血,是一本幫助和指導國小科學教師進行實驗教學不可多得的好書,是科學教師的好幫手,是促進國小科學教學的推動劑,是國小科學教師的福音,是國小科學教師的良師益友。

作為一名國小科學教師,閲讀完該書後,我深感自己教學上的不足。該書不僅闡述了科學探究、科學實驗是學習科學課的根本,也告訴了我們如何上好國小科學實驗第一課、科學實驗的類型、實驗學業考核方略以及實驗室管理等理論知識,還系統全面詳細的介紹了整個國小科學教學中實驗教學的經典教學案例、儀器操作技能和方法以及如何自制教具等。該書緊扣國家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它能適應不同類型學校的實驗教學,適應各種版本教材的實驗教學,全書編入80個經典實驗教學的案例,介紹了34種儀器的使用方法,還介紹了21種自制教具的製作方法,並且在案例和自制教具部分對許多實驗和教具製作儘可能的提供了多種方法。可以説一冊實驗教學指導在手,國小科學教學就不用愁。

在以往的科學教學中,我忽視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探究外部世界的願望和探索世界的方法。科學課應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探究的過程,用直觀的手段、科學的精神解答學生心中的疑問,讓學生大膽的提出假設,敢於質疑,最後找到答案,得出結論。我想起了以前所教的一堂課《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本課在科學知識方面,我以為學生都已經知道了,學生從小就玩磁鐵,都知道磁鐵能吸鐵,沒有什麼好深入的,沒必要深究下去。於是我在教學中就輕描淡寫地進行了講解和簡單的演示實驗,學生們都説懂了,不要講了,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全無,感到索然無味。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太把教材看簡單了,當初學生是完全懂了,還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學生都懂了,還是知道的僅僅是一小部分?為何不讓每個學生動手實踐,親自體驗或者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呢?後來我閲讀了指導書上《二十六、磁鐵實驗》案例後,根據案例且吸取以前上這一課的經驗我對《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並上了一堂公開課,教師、學生反響良好,讓一堂原本上得索然無味的課變得有滋有味。我主要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過程:猜一猜磁鐵能吸住哪些物體?

表格中列出的有:玻璃球、木頭、銅片、鋁片、鐵片、硬幣、鋼珠、橡皮、棉布等。學生的爭論就此開始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為是金屬的都能吸住,有的認為只有鐵的能吸住,有的'認為小鋼珠也能吸住通過實驗前的猜測,學生的觀點不一,但很明顯,關於磁鐵能吸鐵這一科學概念,大部分學生的認識是相同的,而磁鐵能否吸其他物體學生的認識就很粗淺、模稜兩可,沒有把握。掌握了這個起點,接下去的驗證活動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讓學生分組領取以上器材實驗,親自試一試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住,學生們動手的興趣很濃,逐樣進行實驗,該實驗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實驗結果不言自明,教學效果自然高,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這同一堂課二次上而效果迥異的事例引起我深深地反思,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教師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已經知道了,就沒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學中再遇到同類的教學內容時,處理一定要儘量地細膩一些,儘量通過實驗,使學生動手讓學生體驗、認知、理解。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科學課上把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比較模糊的科學知識理順、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學概念。自此,我也認識到科學實驗的巨大作用。

認識到科學的魅力就在於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去感悟,在這一課中磁鐵能吸鐵這一知識學生習以為常,但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要用事實説話,並能親自去證明,就要花一番功夫了,上述實驗就是讓學生在大量的事實面前感受到磁鐵到底能吸什麼。學生對磁鐵的瞭解雖然是比較豐富的,但也是零碎的,來源也是各不相同的,學生各人的認識水平與自主探究的水平都是有差異的,我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實驗材料,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並作好記錄,既讓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索自由度,照顧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又給了學生合作的機會,收到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這其實是《國小科學教師實驗教學指導》給我指明瞭路,是它的功勞。

第7篇

我認真研讀了《國小科學教師實驗教學指導》,並且把它介紹給其他的科學教師,家爭相傳閲,一致認為這本書凝結了省內國小科學學科資深專家和科學教學權威教師的心血,是一本助和指導國小科學教師進行實驗教學不可多得的好書,是科學教師的好手,是促進國小科學教學的推動劑,是國小科學教師的福音,是國小科學教師的良師益友。

作為一名國小科學教師,閲讀完該書後,我深感自己教學上的不足。該書不僅闡述了科學探究、科學實驗是學習科學課的根本,也告訴了我們如何上好國小科學實驗第一課、科學實驗的類型、實驗學業考核方略以及實驗室管理等理論知識,還系統全面詳細的介紹了整個國小科學教學中實驗教學的經典教學案例、儀器操作技能和方法以及如何自制教具等。該書緊扣國家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它能適應不同類型學校的實驗教學,適應各種版本教材的實驗教學,全書編入80個經典實驗教學的案例,介紹了34種儀器的使用方法,還介紹了21種自制教具的製作方法,並且在案例和自制教具部分對許多實驗和教具製作儘可能的提供了多種方法。可以説一冊實驗教學指導在手,國小科學教學就不用愁。

在以往的科學教學中,我忽視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探究外部世界的願望和探索世界的方法。科學課應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探究的過程,用直觀的手段、科學的精神解答學生心中的疑問,讓學生膽的提出假設,敢於質疑,最後找到答案,得出結論。我想起了以前所教的一堂課《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本課在科學知識方面,我以為學生都已經知道了,學生從小就玩磁鐵,都知道磁鐵能吸鐵,沒有什麼好深入的,沒必要深究下去。於是我在教學中就輕描淡寫地進行了講解和簡單的演示實驗,學生們都説懂了,不要講了,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全無,感到索然無味。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太把教材看簡單了,當初學生是完全懂了,還是一知半解?是所有學生都懂了,還是知道的僅僅是一小部分?為何不讓每個學生動手實踐,親自體驗或者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呢?後來我閲讀了指導書上《二十六、磁鐵實驗》案例後,根據案例且吸取以前上這一課的經驗我對《磁鐵能吸引什麼物體》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並上了一堂公開課,教師、學生響良好,讓一堂原本上得索然無味的課變得有滋有味。我主要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過程:猜一猜磁鐵能吸住哪些物體?

表格中列出的有:玻璃球、木頭、銅片、鋁片、鐵片、硬幣、鋼珠、橡皮、棉布等。學生的爭論就此開始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認為是金屬的都能吸住,有的認為只有鐵的能吸住,有的認為小鋼珠也能吸住通過實驗前的猜測,學生的觀點不一,但很明顯,關於磁鐵能吸鐵這一科學概念,部分學生的認識是相同的,而磁鐵能否吸其他物體學生的認識就很粗淺、模稜兩可,沒有把握。掌握了這個起點,接下去的'驗證活動也就水到渠成了,我讓學生分組領取以上器材實驗,親自試一試哪些東西能被磁鐵吸住,學生們動手的興趣很濃,逐樣進行實驗,該實驗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實驗結果不言自明,教學效果自然高,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這同一堂課二次上而效果迥異的事例引起我深深地思,給了我很的啟發,教師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已經知道了,就沒有必要去探究了,在教學中再遇到同類的教學內容時,處理一定要儘量地細膩一些,儘量通過實驗,使學生動手讓學生體驗、認知、理解。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科學課上把生活中積累起來的,比較模糊的科學知薯順、理清,建立真正的科學概念。自此,我也認識到科學實驗的鉅作用。

認識到科學的魅力就在於讓學生親自去嘗試,去體驗,去感悟,在這一課中磁鐵能吸鐵這一知識學生習以為常,但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要用事實説話,並能親自去證明,就要花一番功夫了,上述實驗就是讓學生在量的事實面前感受到磁鐵到底能吸什麼。學生對磁鐵的瞭解雖然是比較豐富的,但也是零碎的,來源也是各不相同的,學生各人的認識水平與自主探究的水平都是有差異的,我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實驗材料,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並作好記錄,既讓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索自由度,照顧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又給了學生合作的機會,收到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這其實是《國小科學教師實驗教學指導》給我指明瞭路,是它的功勞。

第8篇

這個暑假我讀了《身邊的科學》,從這本書被我看了以後,我就天天抱着那本書看,因為這本書裏面有着我們吃的東西,當然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廚師做出世界上最美味的甜點,因為這本書裏有着很多好吃的甜品,到了後面還有生活用品的製作,我覺得我要是看完了這本書以後爸爸就不用去買膠帶和皮帶等……。

我看完了以後我就每天給爸爸媽媽做好吃的。書裏面還有我最喜歡的軟糖,我看完了軟糖以後我就覺得我自己可以做糖了,也就不用花錢了。不過爸爸媽媽不同意,是因為糖吃多了對牙不好,所以我就偷偷的做,我邊做邊嘟囔着......軟糖是由明膠、粉糖漿、砂糖、做成糖漿,100度水下煮,然後在糖漿里加入,果汁、酸味劑、香料、色素,我嘟囔完了以後我在拿模具,把他們變成各種各樣的',然後在放上玉米粉,然後要一定的時間,到時間了以後為了不讓軟糖粘在一起要抹上一些油,這樣甜甜的軟糖就好了。我覺得身邊的科學還可以改進一下改成裏面有製作汽車的,有製作飛機的,有製作油條、餛飩的。更多的機械類和食品類,我是相信世界是可以做出來的,要是做不出來,那長大我來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