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7篇 深入剖析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教學實踐:反思與思考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8W

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人民幣是非常重要的一課。通過教學,孩子們能夠初步瞭解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理財觀。本文將對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教學進行反思,分享關於教學內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心得與體會。

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7篇 深入剖析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教學實踐:反思與思考

第1篇

這是第三次磨課,感覺自己進步很大,會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怎麼結合。現在閉着眼睛都是想這句話該怎麼表達,怎麼説孩子喜歡聽,怎麼説孩子能聽懂。這就是磨課帶來的收穫吧!現在我把自己第三次的教學設計和課堂進行一下反思。

課始我出了一個謎語引起本課課題,創設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下來在認錢、換錢、購物這些過程中,均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無論哪一個情境的創設都是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利用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絲毫疲倦的感受。

學生在換錢的活動中,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遊戲,增強了課堂的活躍性。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説,孩子們喜歡活動體驗和遊戲體驗,喜歡好玩的課堂,我充分滿足學生的心理,在課堂上學生用手觸摸學具,用遊戲感受開心氣氛,在玩的過程中就鞏固了所學知識。

在換錢的過程中,我在向學生滲透着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這種思想的滲透對學生後續學習知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中藴涵着許許多多的數學思想,這些數學思想的滲透對學生日後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讓這些數學思想成為學生數學思考的一種支撐。

當然,我的課還有很多缺點,比如説教師語言不夠規範,有時候有點隨意;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很單一,都是“你真棒!”“不錯!”這幾句評價語。而且在接下來的.複習中,還要加強學生書寫格式的規範。總之感謝這次磨課活動,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要更加打磨自己的課堂,讓自己有一節高質量的公開課!

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教學反思7篇 深入剖析一年級《認識人民幣》教學實踐:反思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這一週多主要讓孩子認識了人民幣,沒想到會這麼困難!累的我嗓子都快不出音了,孩子還是暈暈乎乎的!好鬱悶!

?認識人民幣》這一單元是讓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學習解決一些和購物有關的實際問題。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能正確、熟練地辨認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相鄰單位間的進率。在取幣、換幣、付幣、找幣等活動中,進行合理、靈活地思考;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正確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關信息;能正確地解決購物時常見的問題……

要完成上述這些目標,是要依賴於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對於“人民幣”,我覺得學生應該是再熟悉不過了,對於它的用途,更不用我們去講。所以在上本單元之前,以為會非常容易的,還曾想着壓縮課時,但是開始之後,我才發現一切根本不是我所想的那樣,原本3個課時的課,我足足用了一個星期,又複習了2天,直到今天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迷迷糊糊。

這讓我思考了許久,怎麼會這樣呢?《人民幣的認識》學生掌握起來難度很大,每次教學總感覺效果不理想,在三年前的教學中早就領教過它的“看似容易實則很難”,所以在課前我充分進行了研讀教材,精心設計教案,力求幫助孩子們輕鬆掌握本節課知識,覺得準備的比較充分了,但是上完課我還是感到不滿意。

1、教材與生活的脱節:在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讓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本以為那樣可以更直觀的讓學生看到人民幣。但由於我的疏忽,書上或練習題中的人民幣有些是舊版的,而學生現在用的幾乎是新版的人民幣,所以對於舊版的不是很瞭解,當然我也準備了有關5套人民幣的知識,可是隻是匆匆認識,畢竟不是孩子們每天所見的,可效果不是很好,遇到舊版人民幣的圖時大多學生不認識,尤其是現在幾乎不用的2元錢。還有孩子們年齡小,平時接觸人民幣機會少,他們對於人民幣的認識可能只限於收幾百元壓歲錢,絕大部分還是家長保管,平時家長很少讓孩子自己去買物品,偶爾買的也多限於一兩元的小東西,接觸較多的是5角和1元,其他的幾乎很少接觸,所以他們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有難度,更不用説兑換人民幣和買賣物品的計算,他們掌握起來更困難。

2、學具的缺乏使得學習成為紙上談兵:考慮種.種因素,害怕讓學生帶人民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沒有讓孩子們帶學具,致使學習這部分知識成了紙上談兵,沒有實際操作,完全是靠想象完成,效果當然不理想。

3、家庭教育參差不齊導致學生學習差異大:教學中發現孩子們學習差異很大,平時在家家庭教育氛圍好點的學生自理能力比較強,可能接觸人民幣比較多,他們掌握起來又快又好,都能為那些掌握不好的孩子當老師,相反那些平時不大接觸錢的孩子學習起來特別費勁,

總之,我覺得這個單元安排在一年級學習,對孩子來説真的是很難,太容易理解,如果等孩子上了二三年級,也許這些就不用我們這麼費勁了。真希望教材能夠考慮孩子的實際,做些適當調整。

第3篇

我授課的內容是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認識人民幣》。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瞭解元角分的進率,會進行兑換等。

本節課,我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為學生設計了看錢、認錢、分錢、換錢、購物等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人人蔘與、個個動手、積極思考。針對學生對人民幣已有一定的淺顯認識,但對元角分的關係又不是很清晰的實際情況,在上課初我利用“購物”這一談話形式導入新課,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並利用外幣的介紹,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人民幣。

在開展“認人民幣”活動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認識人民幣,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有購物經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在小組交流中認識人民幣。在接下來“人民幣分類”的活動中,學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實踐,很輕鬆地完成人民幣的分類。通過分類知道了紙幣和硬幣,還知道按元、角、分來分類,進而進行兑換,瞭解進率。在活動學習過程中,我注重滲透品德教育。使學生懂得要愛護人民幣,正確合理使用零花錢等。

在購物環節,我讓孩子們在小組內準備好錢購買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在模擬的購物環境中,進行生活經驗的在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簡單的付錢、算錢的活動中,積極主動的參與探究性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實際生活的購物能力。

1、學生有較強的觀察興趣,但是觀察的角度不夠寬泛,細節觀察不到位。

2、學生有了一定的小組合作意識,但是如何相互交流、互相整合意見學生存在困難。合作學習時傾聽意識模糊,小組合作學習效率有待提升。

第4篇

課後,筆者對此題的教學比較滿意,因為在這題的教學中,體現了數學問題的開放性,學生思路開闊,交流充分。在當天的家庭作業中,筆者設計了一道同類型的練習題:小明買一隻書包要48元錢,他可以怎樣付錢?請你寫出三種不同的付法。在筆者看來,從那麼多種方法中寫出三種,要求應該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來的作業中,居然有較多學生寫不出三種,尤其是一些學困生,只寫出一種甚至連一種也沒寫對。問題出在哪兒呢?筆者立即找學生談話,這才瞭解到較多的學生只記得自己想出的付錢方法,對別人的那麼多方法“當時好像知道,但過後便忘記了”。

在學生熱鬧的交流中,教師聽懂了每個學生的想法,學生呢?事實上,除了幾種常規的付錢方法外,其餘的付錢方法幾乎就是幾個優秀生的“專利產品”,他們你爭我搶地進行發言,使課堂氣氛顯得很熱鬧。而大多數學生卻成了“配角”,他們聽得一知半解,於是就有對別人的那麼多方法“當時好像知道,但過後便忘記了”的情況出現。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上根本就是一個看客,連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況其他的方法呢!熱鬧的交流過程只是表面現象,事實證明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參與交流,這樣的交流也談不上有效的交流。

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的彙報結果全部羅列出來,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掌握這些方法。事實上,學生想出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重複,這種雜亂無章地羅列出來的知識只是量的累積,而不是質的建構;不僅不能幫助學生合理建構知識體系,也不利於學生應用知識時對信息的提取。如果教師能及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歸類將各種方法整理溝通,並通過板書表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肯定能加速實現“量的累積”到“質的建構”的飛躍。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於是學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導致出現了用各種角幣去付52元錢的答案。應該説,這些答案是正確的,但仔細想想:這些答案與現實生活貼近嗎?合理嗎?有沒有推廣的必要呢?還有,在交流結束後,教師説“在這麼多種付錢方法中,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呢?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學生的選擇,卻與實際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們的付錢方式不是因為喜歡就用固定的某一種,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簡便的付錢方法,所以這個環節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第5篇

?認識人民幣》是在人教版第二冊的教學內容。對於“人民幣”學生都再熟悉不過了,對於它的用途,更不用我們去講。在上這個單元之前,本以為課會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後,我感到好難好難,完成得還不是很順利。這讓我思考了許久,為什麼呢?

1、在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我採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對於1元的人民幣比較熟悉,但對於面值大的人民幣,孩子們接觸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認知出現了混亂,如:2元與2角辨認不清楚。孩子們經過觀察、比較終於能很快辨認了,非常高興。因為面值比較大,不便於老師為學生準備學具,見不到真人民幣,一切都變的抽象了,因而給後面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轉換帶來困難。當然我也準備了真的人民幣。可效果不是很好,因為人民幣太小,太少,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看的很仔細。

2、在人民幣兑換這個環節上,我是通過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學具換出老師所説的多少人民幣或是怎樣拿這些錢,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這個環節上,學生的學具又小又多,十分的雜亂,使得整個課堂的紀律有些難以控制。40幾位學生的差距也很大,優生早就換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幣。如何讓優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換出人民幣呢?這點還有待進一步的思考研究。

3、部分學生對於買東西的題型缺乏生活經驗,甚至有的小朋友對於“營業員應找回多少元?”、“購物者應該付多少元”、“至少需要帶幾張十元的錢”等等理解困難,所以課後我還設計一個“紅領巾小賣部”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人民幣,同時掌握人民幣的兑換的方法。

第6篇

在實際生活中,只認識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會使用它,體現它的社會價值。在設計這一節課時,我考慮到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家長一般不放心小孩獨自出門,因此他們獨立購物的機會較少。雖然學生對認識人民幣有一定的基礎,但對如何合理使用缺乏經驗。針對以上分析,在教學前,我利用家長接孩子的時機,先詢問家長,孩子對人民幣的認識情況,還找了不同程度的孩子進行調查。結果不僅證明了我的分析是正確的,還發現多數學生在買東西時付幾種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比較難。

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看購物的掛圖。聯繫學生生活,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習興趣。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使他們主動活潑的學習。同時,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都有使用人民幣的地方,瞭解人民幣的作用,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課堂中我還滲透: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在認識人民幣的這個環節中,放手讓學生自己認識人民幣,因為大部分學生都有購物的經驗,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實踐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事情,因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己觀察人民幣,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間,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交流,豐富學生對人民幣的瞭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同時滲透:國徽是國家的標誌,教育學生要愛護它。

分幣的教學不夠理想。第一是學生對分幣比較陌生,因為“分”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而我對此又估計不足。第二是認為分幣很少用到,便想輕輕帶過。其實這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分幣的認識同樣重要,雖然分幣不大使用,但是讓學生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係,分幣的認識不容忽視。必須認真鑽研教材,讀懂教材,備教材、備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探索。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學。其次教師的駕駛課堂能力,關注每一位學生,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如何引導。

第7篇

學生雖然見到過人民幣,但是並不知道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我在教學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動手實踐的過程:將人民幣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生的腦海裏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能不能將幾分幾角幾元的人民幣各分一類?為什麼可以這樣分?元、角、分到底是什麼?同學們自然不會對上述問題無動於衷,經過一番思考,在他們的頭腦中會形成一些比較朦朧的認識,再經過教師必要的點撥,同學們就豁然開朗了。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並不等於學生學習數學的唯一方式。因此具體到每一節課,每一個班級,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基礎,都會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教授人民幣這一課時,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基礎,我對他們做出了不同的要求。一些對人民幣有較多認識的學生,我請他們從不同的標準出發,嘗試以不同標準來對人民幣分類。而一些對人民幣不瞭解的學生,在他們分類的過程中,我在旁邊指導,點撥,希望他們能儘快地對人民幣建立起一個感性的認識。

整節課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自主探索中、與他人合作中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可是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低年級的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都沉浸在老師給他們準備的模擬錢幣上,所以在上課的調控上有所欠缺,導致了後面的時間來不及,草草了事。今後繼續加強組織教學,不讓學生如此興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