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案7篇 《雪花紛飛,銀裝素裹》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3W

《雪》教案是針對中國小生學習古詩詞開設的教學教案,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欣賞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並提升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感受雪的美麗和神祕,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之情。本教案結合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愉悦的學習氛圍中體會詩意,感悟詩人的胸懷與情感,達到思想情感、語言表達和審美能力的綜合發展。

《雪》教案7篇 《雪花紛飛,銀裝素裹》

第1篇

課文主要寫台灣小朋友只看見過棉花做成的雪,沒有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身童年在故鄉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小朋友們想去北京看雪的願望。課文以對話為主,內容貼近同學心理特徵,前面語言淺顯易懂,師生最後的對話藴含着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

國小二年級同學好奇,愛玩愛動,對雪有一種嚮往留戀之情;同時,他們富於想象,容易進入虛構的情境;但是他們邏輯思維能力還很低,對課文藴含着的“海峽兩岸人民企盼祖國統一的願望”領悟會有困難;對話語的情感揣測能力不夠,讀出問句和感歎句的語氣需要具體指導。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今年是個“暖冬”年,估計沒有雪下,按教學進度推算,本課文的教學雖然已接近農曆年末,但估計還是沒有實際情景作支撐。

課件:1、瑞雪圖景;2、分動態和靜態處置的`課本第一幅插圖;3、本課字詞中故意出錯誤的字、詞語;

以角色對話為主,對話內容淺顯易懂,教師不必作講解,讓同學在“原汁原味”的對話中感悟台灣師生嚮往祖國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灣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從而使同學在台灣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親情中經歷一次薰陶;

創設“向台灣小朋友發出邀請”的活動,激活同學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鍛鍊同學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創設“協助老師”的機會,激活每個同學的內驅力,培養主動積累詞句的意識和習慣,使字詞句的教學具有耐久活力;

創設“比一比”的活動,促使同學樂而不疲地把字寫好。

1、會認會寫“灣、省、商、店、景、潔、講、毯、銀、堆、仗”;會認“櫥、盼”;

4、懂得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灣人民都盼望團聚。

2、你想讓台灣小朋友到我們這來看真的雪嗎?那我們應該怎樣對台灣小朋友説呢?

《雪》教案7篇 《雪花紛飛,銀裝素裹》 第2張

第2篇

?雪被子》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五年制教材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冊教材在編排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發展語言為主線,注重聽説讀寫的協調發展。提倡讓學生在課堂中多“動腦、動口、動筆”。而這一編排特點也恰好體現了大綱對。

本教材“使學生初步形成閲讀能力”的要求。因而,讓學生全面參與課堂教學,培養閲讀能力是本冊教材總的指導思想。本篇課文是一篇兒童散文,它是繼一冊《雪娃娃》之後的又一篇有關雪的課文,文章以優美的語言、音樂般的節奏和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在潔淨美麗的白雪覆蓋下的冬景,一個神奇猶如夢幻般的境界。課文共分三個自然段,包含着兩個自然科學知識:“小雪花給麥苗蓋上了雪白的被子”説明厚厚的積雪能保持地温,抵擋寒風和霜凍對莊稼的侵襲;“雪被子下面,麥苗們做了兩個快樂的夢”,揭示了“瑞雪兆豐年”的自然規律。這篇課文可分三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掌握6個生字(麥、苗、蓋、呼、淘、哨)教學1—2自然段。

第二課時:教學第3自然段,進行聽説訓練,掌握相應的生字新詞。

而本課時即第一課時的教學,應以訓練為主線,即讓學生做到“三動”,以學生為主體,初步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2)學會“麥、苗、蓋、呼、淘、哨”6個生字,理解“被子、滿天、雪花、麥苗、暖呼呼”的意思。

(3)讀通課文,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明白“雪被子”能保持地温這一科學道理。

學會6個生字,新詞;懂得雪被子能給麥苗保暖,使麥子長得好而豐收的道理。

教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是當今教學改革的主流,生字教學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即集中讀拼音,分散教學字義,並運用部件分析法,熟字比較法教學生字字形。運用啟發式提問、圖文結合、句子比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等方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主動地探索新知識,掌握內容,積極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能力。

在教學上,放手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拼音知識,指導學生自學、鍛鍊其自學能力,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記憶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才能舉一反三,形成能力,“授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説明學習方法指導的重要性。

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所掌握的知識程度看,生字“淘”的正確書寫要重點指導。新詞“暖呼呼”要聯繫上下文去理解,積雪能保持地温,二年級的小朋友不可能一下子明白,以藉助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這個道理。

談話引題激趣——聽錄音初感課文——自學課文生字詞——檢查自學情況——學習課文l、2自然段——複習鞏固

小朋友,冬天到了,你覺得大自然中什麼景色最美?下雪的時候,你們常常幹些什麼?雪不但潔白、美麗,對莊稼還很有用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雪被子》。運用談話法揭題,自然、簡潔、有趣,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準備狀態。

利用配樂朗讀,讓學生感受課文優美的語言,音樂般的節奏,從而產生學習課文的強烈願望,同時,在—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這—過程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讓他們去獨立動動腦,動動口,讓學生在自己讀、看、比較、思考的過程中初步掌握字詞的音、形、義,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比較法:“麥”與“表”相比較,“苗”與“貓”比較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文、教師出示句式:課文主要講(誰)喜歡(什麼)?讓學生説説課文大意。

這一環節的設計,既能讓我們教師有重點地查漏補缺,又讓學生有充分動口的機會,既掌握了新知,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哪句好?運用語句比較,體會語感,啟發想象,然後進行朗讀指導,“輕輕”應讀得輕些,“滿天飛”應讀重音,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感受課文的美。

(4)“暖呼呼”是什麼意思?小麥苗為什麼會覺得暖呼呼的?利用投影片(抽拉片)講解科學知識,化難為易,讓學生更易接受。

(5)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後指導背誦,這樣教學體現從整體——部分——整體的認識事物的規律。

(6)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通過朗讀,使學生知道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

(8)“淘氣”是什麼意思?藉助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這個環節的設計形象、生動、激發了學生興趣,加深對雪被子的厚和麥苗喜歡雪被子的理解。

(9)朗讀第二段,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跟錄音讀,配樂讀,小組賽讀,最後齊讀,循序漸進,使全班同學都會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讀生字卡片,複習6個生字的字形,主要是為了查漏補缺,防止學生在讀音、書寫上出現錯誤。

(2)小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佼學生再現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加深印象。

這兩題作業的設計,目的是進一步鞏固生字的字形,提高學生正確的書寫能力。

為幫助學生熟記生字、新詞,理解雪被子能給麥苗保温,使麥子長得好而豐收的道理,我採用了生動、形象、圖文並茂的板書設計。這種板書設計既符合低年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又能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第3篇

師:我發現重慶的孩子特別聰明,老師非常高興,老師的家鄉在呼倫貝爾,前幾天,那裏下起了第一場雪(老師伴隨音樂、畫面深情介紹場景。)

師:一場及時的大雪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場雪》,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打開書,讓我們伴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喜悦的心情。輕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詞的字音。

師:老師提醒一下,大家仔細看看這些生詞,在字形和讀音上有什麼注意的地方?

師:我們來比賽誰認得快。(媒體出示生詞,生依次認讀。)

請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齊讀。(老師隨機糾正玉屑、映着等字詞的讀音。)

生: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場及時的雪,還是一場很美的雪,給孩子們帶來了舒暢。

生:我認為雪像一位化粧師,把山川、樹木、房屋打扮得非常美麗。

師: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感受雪的大和美,邊讀邊勾畫出描寫雪景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麼收穫。

生:我認為有第三段中的雪花簌簌,因為寫出了雪的大。

師:粉粧玉砌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多美啊,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歎?

生:我從第四自然段中的落光了葉子的松樹上體會到了作者把雪後的美景描寫的很好。

生:顯出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這裏更加顯示了雪化了之後的美麗景象。

師:我們來看看105頁下面這段話,偶爾撲哧一聲,我們來感受一下。

師:雪多大,景色多美啊!請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和生活經驗,想想什麼叫瑞雪。

第4篇

1、通過聆聽、體驗,能較準確地理解、表現本單元音樂作品的情緒與意境。

2、初步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能用自然的聲音演唱《小雪花》、《冬媽媽和麥苗苗》,能背唱《過新年》,並能較流利地模唱《過新年》的歌譜。

3、能積極地參與歌表演、音樂遊戲、律動等生動活潑的音樂學習活動,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樂趣,音樂創造力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3、通過欣賞《乘雪橇》,能從音樂中初步感受冬季的異國風情。

1、 欣賞,簡介:我國北方農村地區在除夕夜時家家户户都要貼窗花,它象徵着吉祥幸福。《窗花舞》是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的一段音樂。該舞劇是根據同名歌劇改編 創作的'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貧苦農民楊白勞和女兒喜兒在地主欺凌下的悲慘遭遇。《窗花舞》描繪了除夕夜晚喜兒等待出門躲債的爹爹回家過年的情景。

3、再聽,引導學生説説喜兒的心情是怎樣的,邊聽邊撕窗花

4、律動,隨音樂手拿做好的窗花,自編動作表演“貼窗花”

1、聽錄音範唱,感受歌曲情緒(《過新年》和《冬媽媽和麥苗苗》聽起來有什麼不同?《過新年》讓你想到什麼?心情怎樣?)

2、再聽,邊聽邊用手拍出紅色塊中象聲詞的節奏(敲鑼的聲音)

6、分四小組活動,兩組學生唱歌,一組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另一組學生表演歌舞。

第5篇

?雪》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本文通過對中國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寫,表現了張揚個性和勇於鬥爭的主題。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更達到了非凡的表達效果。學生主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本文的思想內涵。

每位同學都見過雪景,都曾被它的'純潔所陶醉,也因它的漫天潔白、天地一色的氣勢所震撼。你們可曾想過面對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詩人卻會動情;遊子身覺寂寞,孩子卻感到快樂。為救國救民而棄醫從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鬥黑暗的魯迅,面對雪景又是一番什麼樣的心情呢?請同學們走進魯迅先生為我們描寫的《雪》景世界。

2.文中寫了哪些地方的雪景?這樣安排的順序有什麼好處?

1.請同學們體會:哪些語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暖國”“朔方”的雪中分別去找)

第6篇

教學目標:品味詩歌意象,體味詩歌迴環遞升的感情;感悟苦難祖國的“靈魂之痛”與詩人的赤子之心,激發學生的擔當意識。

教學重點:讀出“痛苦與災難”的國民生存狀態與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難點:領悟詩人像詩句一樣凝練的“愛與沉痛”。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緒,為下文的學習奠定悲愴的情感基調。並藉此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1.詩中哪一句是對“中國的痛苦與災難”最直接、最明確的表述?

2.進~步追問對“中國的痛苦與災難”最為藝術地呈現的一句。

學生朗讀這兩句詩,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注意朗讀的.語調、節奏及情感。

研讀“苦難”二字是如何融化在四類具體可感的形象中和他們的生活圖景中的。

學生逐一品讀,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概括提升。適時以朗讀深化理解。

歸納點撥:詩人的命運與整個民族和士地的命運血肉相連,詩人個人的苦難深深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七壤裏。——詩人也是苦難的受害者。

2.進一步追問:詩人除了是歷史的見證者、苦難的受害者以外,還具備怎樣的意義?

祖國的苦寒大地,來分擔祖國的苦難,拯救祖國於危亡。——詩人更是祖國命運的擔當者。

引導學生體味詩人個體的“苦難”品讀詩的最後一節,感受詩人深重的憂患和滿腔的濟世情懷。

歸納點撥:深沉的愛使艾青的詩具有歷史的重量,具備大詩的氣象。

學生可聯繫《我愛這土地》中的最後一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詩歌創造了現代自由體詩的高峯。他的詩歌不求外在的形式整齊,也不注重押韻,比以往某些自由體更自由。你怎麼理解?可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比較,請注意體味艾青以情緒的自然節奏代替詩歌外在節奏的詩韻。

第7篇

2、引導學生理解四位作家、學者談魯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其間的異同。

這篇課文的教學方法最好讓學生自行閲讀和歸納,老師作若干訂正、補充和總結。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峯”這句話的內涵,從而知道不同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理解,這是每個人個性不同所致。

文學評論的教學,教者要善於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總結出寫作文學評論的一般方法,掌握鑑賞文學作品思想內容、藝術手法及語言特色等原則與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寫一些簡單的文學評論。

一、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自學文學評論《讀〈雪〉需要聯想(節選)》

1、教師導入:我們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與理解。對於《雪》這篇文章,四個作家有四種不同的理解與感受。今天,我們就來比較一下這四種看法與觀點。

2、教師範讀第一篇文學評論:讀《雪》需要聯想(節選)——王蒙。

3、請學生花10分鐘思考討論:這篇文學評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學生思考後交流:本文章強調指出,魯迅先生的《雪》本來就是聯想的產物,因此讀者不能滿足於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簡單化的比附,而應當從作品提供的形象出發,通過活潑敏捷的聯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4、教師啟:本文説《雪》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學生思考後明確:文章中認為《雪》主要是運用了“興”的表現手法,興就是聯想。

5、小結:不錯,聯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現手法,那麼聯想有怎樣的表達作用呢?

教師點撥:聯想是人們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種思維活動。好文章離不開聯想。有了聯想,就可以把世間萬物聯繫起來,從而使思維更活躍,眼界更開闊,文章的內容更充實,構思更精巧,語言更生動。思想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思想情感來源於生活與作者心靈的碰撞,而使生活與作者心靈連通的橋樑正是聯想,所以,缺乏聯想,就很難產生思想情感;聯想豐富,思想情感就豐富。聯想是思想情感的引發器。

聯想豐富,語言就豐富,就生動,就富於表現力。我們的作文離不開聯想,但聯想是建立在豐富積累的基礎上的,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積累,積累生活,積累情感,積累認識,積累知識,積累語言,這樣聯想的翅膀才能飛得高,飛得遠,才能寫出動人的文章。

2、請學生花10分鐘討論:作者認為《雪》最主要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思考後討論,明確:作者認為《雪》最主要的特點是層次豐富,視角獨特,在寫景的文章中滲進了某種強烈的情緒。

3、組織課堂討論:説説下面的一句話的含義——寫江南的雪景,寫孩子們的.嬉鬧時,作家輕鬆而愉快,甚至想象蜜蜂們在田野中採冬化,嗡嗡地鬧着;寫北國的雪、北國的曠野時,作家滿腔的悲壯與沉鬱,如同在書寫一闋敬奠的詩篇,甚至孩子們羣體的快樂與雪羅漢孤獨的悲哀,也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認為《雪》中有着鮮明的對比,寫江南的雪景時情緒歡快,而寫朔方的雪,則相當悲壯。

4、請學生自由朗讀這篇文章,注意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特別掌握一些常用的術語。

三、組織學生自讀黃蓓佳的文學評論《靈魂的柔軟和堅硬》

1、教師請學生自讀這篇文章,思考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麼?

學生自由看書思考,明確: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通過雪表現出魯迅先生性格的雙重性——既有温柔與温情的一面,也有頑強和堅硬的一面。他的温柔與温情主要表現在他對童年世界的回味,對少年閏土的思念,對少年學習場所的留戀,對自己的故鄉與親人的關心與懷念,這一切都是那麼令人回憶,令人掛念,使他感到情趣盎然,心情愉悦;但另一方面,文中所寫的雪花又是那麼的激情與瘋狂,他的心志和做事之原則,無一契合着北方大雪的本質,咄咄逼人的閃爍,以壓倒一切的氣勢來塑造一個潔淨而純美的輝煌。

學生思考後明確:這篇文學評論語言精練,一針見血,語言很富有感染力量,飽含着情感。同時,作者的分析一分為二,很客觀,角度較新,很有説服力量。

四、自讀《〈雪〉是一篇藝術魅力很強的散文詩(節選)》

2、提示學生閲讀研究:本文主要指出《雪》有怎樣的藝術成就?

同學們閲讀後討論,明確作者主要指出了三點:獨特的謀篇,豐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

3、老師啟:從本文看,這三點哪兩點聯繫更為緊密一些?為什麼?

4、課文運用了夾引夾評的方法,你也能用這種方法對你喜愛的一篇作品作評論嗎?

1、教師引:《雪》這篇課文選自魯迅先生的《野草》。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天才。這些差不多是八十年前寫就的短文,即使拿到今天來看,仍然是深奧的超前之作。這也就難怪先生生前是多麼寂寞,多麼缺乏交流與迴應。反反覆覆地揣摸魯迅先生的文字,更深感傳統文化“吃人”的本質。龐然大物是決不會放過天才的,搏鬥尤其慘烈。“不生喬木,只生野草”的根源即在此,作品中也難免留下了某些痕跡。然而儘管少數篇章中“文以載道”的陰影遮蔽了文學本身的光芒,但從整體上來看,《野草》仍然是中國文學的里程碑。它是千年黑暗中射出的第一線曙光,是這個國度裏第一次誕生的“人學”意義上的文學。同時也就誕生了文學藝術的自覺性。這本小小的集子是一個奇蹟(很多讀者都隱隱約約感到了這一點),要是沒有這個奇蹟,整個中國現代文學是要下降一個檔次的;而有了它,中國現代文學便在時間一流純文學行列之中有了自己的代表。可惜的是,我們自己的人民並不能完全認識我們的藝術,這種常規性的誤解在這個國度裏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嚴重。回顧這幾十年來國人對於魯迅先生的藝術的評價,我甚至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先生性格中的不徹底性,如果不是傳統文化對他的至深毒害使他只能在創造時保留了可悲的妥協,恐怕到今天,他的文學已經被人民所忘記了。這是一件古怪的事,但戲劇性的真相就是如此殘酷。

2、總結:今後大家要知道,我們對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種固定的眼光來看,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學評論其實就是把自己的認識寫出來。

2、學習這四篇文章的寫法,給《阿長與〈山海經〉》寫一個評論。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同學們認識到對於同一對象,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從而克服單一的、片面僵化的思維模式;同時使同學們初步瞭解了文學評論的寫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