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生活調查2篇 "引領人們數字時代探索:網絡生活調查"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6W

網絡生活調查旨在瞭解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互聯網及其影響。調查包括網上購物習慣、社交媒體使用頻率、在線娛樂偏好等方面。通過了解人們在網絡中的消費行為和文化趨勢,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網絡時代的發展方向,為用户提供更個性化、高質量的服務。

網絡生活調查2篇

第1篇

當今世界,互聯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正迅速改變着人們的生活。計算機網絡已進入城市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獲取信息、娛樂的重要方式,使學生的生存方式和思考方式被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因而網絡道德教育也成為當前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我校地處武漢市電子一條街,校園周邊營業性網吧密集,給學生課餘上網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且許多學生家庭也已經具備上網條件,學生上網的人數眾多,上網花費的時間也較多,受網絡內容的影響越來越大。

網絡社會是一個充分自由和開放的社會,人們既可以無限度地吸取信息,也可以無拘無束地製造信息,還可以無節制地傳播信息,致使網絡社會資源異常豐富。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開拓人們的視野,使他們不再被單一的一種信息、觀點牽着鼻子走,也不再拜倒在任何權威的腳下,他們可以對各種信息、觀點做出比較,進行探究、思考,進而做出選擇,逐步發展獨立思考、評價、選擇的能力;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和符號化的特徵,使網絡環境難以監督和控制,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的存在要求人們去自己管理自己,自主選擇、自我約束。高中生正處於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在毫無監督和約束的狀態下,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會偏離道德軌道,漠視社會道德規範,缺失社會責任感。因此,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文化、教育學生學會選擇有利於自身健康成長的網絡信息,是當前學校德育工作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我們設計了高中生網絡生活調查問卷,圍繞着瞭解當前高中生德育現狀,瞭解網絡與當代高中生素質形成的關係,分家庭、校外、學校、綜合、題外話五個部分展開,對我校高一、高二兩個年級的1041名學生進行調查。從對調查情況的分析中,我們發現了

學生愛上網,上網很大的誘惑在於能在虛擬時空中探索未知領域,挑戰自我、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問卷中第23題“你不喜歡學校網站的原因”的調查顯示,選擇內容呆板,過時的佔60.68%;第26題“你認為學校信息課的設置應該如何”的調查反映,希望信息課檢測方式靈活多樣,能凸現學生的興趣特長的佔49.57%;第28題“你上網的主要收穫”的調查顯示,選擇拓展知識視野,調節生活空間的佔85.88%。這些折射出網絡時代高中生精神風貌中,對個性化的追求,對傳統的批判,對自主的渴求,強烈的參與意識,實現自身價值的表現慾望。

網絡時代“數字化的生存方式”使學生能在虛擬時空中任意裝扮、美化自己,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平凡、無奈,以滿足實現自我價值的心理需要。問卷第14題“上網聊天時存在大量的`謊言,你對此的態度”的調查顯示,表示不在意的佔56.18%,有時在意的佔24.4%。這反映出學生對傳統的道德觀念如誠實信用、真誠有禮等的反叛,形成的是以自我為核心的價值評判標準。

問卷第11題“你選擇上網吧的時間”調查顯示,選擇放學後和偶爾逃課的佔24.45%;第16題“你認為校外網吧的吸引力”的調查顯示,選擇無人監管、能自由選擇佔51.93%;

而對第19題“你不喜歡在學校上網的原因”的調查顯示,認為時間受限、內容受限,無法盡興的佔52.07%。這些都反映出學生試圖打破束縛,追求自由的生存狀態。

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中缺乏同齡人的思想交流和溝通,而內心充滿被理解的、認同的渴望。問卷第10題“在網吧最喜歡上的網站”的調查顯示,選擇交友聊天的佔30.83%,第13題“你上網聊天的目的”的調查顯示,選擇宣泄情緒,緩解壓力,增進交往的佔49.4%,第28題“對上網的主要收穫”的調查顯示,選擇調節了生活空間,促進了心靈交流的佔59.08%。可見,學生藉助於網絡來尋求理解、認同,獲得心靈的慰籍,情緒的釋放。調查在折射出網絡時代高中生精神風貌的同時,也暴露出其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明知有規定,學生不得進入營業性網吧,放學後甚至上課逃課去上網的卻大有人在,佔到問卷人數的24.45%;明知校外營業性網吧存在極大安全隱患,活動人員複雜,管理縱容卻樂此不疲。這種明知故犯的後面掩藏的是學生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低下的不爭事實。自制力的薄弱,內心自律意識的欠缺使得學生面對網絡的誘惑難以抗拒。

網絡信息上天入地,泥沙俱下。網絡時代,學生面對大量信息的衝擊,必須學會選擇信息,並對內容進行批判和處理。調查中學生對於網絡是把雙刃劍的説法,持不同意態度,認為有益無害或有害無益的佔28.34%,其中高一的佔17%,這反映出不少學生走進網絡,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表現出飢不擇食或無所適從的狀況,對網絡信息缺乏足夠的分辨力,也就無從談起去篩選信息了,而且年齡越低分辨力越低,對信息的選擇、反省和處理的能力也越差。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灌輸給學生的是學會順從——要聽話,而且也只要聽話,在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聽家長的話。老師愛護學生,家長疼惜子女,都儘可能的讓受教育者回避選擇,沿着他們苦心鋪平的沒有荊棘的陽光大道走向未來,沒有有意識地去培養受教育者學會選擇,甚至對於受教育者的自發選擇行為進行干預、阻止。學生有的習慣成了自然,學會了順從,有的不以為然,表現出叛逆,卻沒有意識到要進行理性的思考、甄別,做出合理的選擇。不會選擇適時地走進網絡和適時地走出網絡,不會選擇信息,鑑別信息的真偽,評判美醜,創造性的加工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和先進的思想道德觀念,充實和完善自己。網絡時代高中生精神生活呈現的特點及反映的問題有其深刻的根源。

網絡信息社會是個自主、開放、多元的社會,進入這個社會就變成電子化的飛速運動的“符號”存在。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每一個人都處於無人監督的狀態,可以隨心所欲地放飛自己的好奇心,加之網絡裏各類信息鋪天蓋地,精彩分呈,其交流、碰撞、融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的空間和舞台,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熱衷於探索一切挑戰性問題,有着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自我實現的慾望。

高中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高中生在這一階段心智逐步走向成熟,迫切希望得到成人世界的認同,但是經濟上的不獨立,思想上的不夠成熟註定其與成人存在着差異。他們以張揚的形式來引起成人世界的關注,向成人世界展示自己的個性,宣告自己的到來。他們拒絕、排斥傳統道德觀念,形成一切以自我為核心的道德評判標準,追求自由的生存狀態都體現出一種強烈的叛逆心態,符合其青春期的身心發育特點。

高中生鍾情上網聊天有着深刻的社會根源。傳統的中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交往缺乏平等、民主意識。父母是物質的給予者,也是思想的獨裁的人。他們習慣代替子女思想、選擇,習慣按自己的意願設計子女的未來,而很少顧及子女的感受,專橫地認為我付出了,你就應該給我回報,忽視對子女思想的瞭解,忽視與子女進行溝通,形成代溝。子女認為父母的給予天經地義,在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提供的物質的同時,追求思想的獨立和認同。這就產生了認知上的衝突。加之,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沉重的學業負擔使學生內心承受着較大的壓力,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誕生了一大批失敗者,自命不凡的心遭遇着殘酷現實的碰撞。年輕的心靈承載不了這麼多的重量,需要把內心世界的壓力進行緩釋。虛擬的網絡給了他們釋放的空間,在這裏他們尋求理解,找尋在現實生活中遺失的不凡的感覺,獲得內心極大的滿足。這啟示我們,教育者要實現對學生的教育,就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嘗試理解學生的需求,與學生溝通思想,獲得學生內心的認同,才能夠使自己的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通過對問卷進行調查和分析,我們發現面對網絡關鍵的問題在於學生缺乏自主選擇的能力。現在面對選擇的時代、選擇的社會,要求這些沒有準備的學生一步到位適應選擇,無疑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去引導、教育他們學會分析、比較、鑑別,進而學會選擇。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好校園這塊陣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針對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多元化,傳統德育也必須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拒絕走向兼容。走進不同制度的社會,瞭解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讓學生由站在岸上學游泳變為下海學游泳,在各種信息的衝擊下,增強選擇能力和抵禦能力;針對傳統教育所導致的學生選擇力缺乏的弊病,網絡時代的德育教育要教會學生的不再是順從,而應該是學會反省和批判。教育者不要怕學生犯錯,不能把自身的教育目的定位於使學生不犯錯,從而在良好的動機下,以自己現成的經驗取代學生的現實體驗,壓制了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去認識、去感受、去反思,進而提高自己選擇、甄別能力的機會。我們還要改變傳統德育中,將“管、卡、壓”作為德育教育的基本手段,對學生意志和行為進行限制、規範的做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社會需要、歷史責任、社會道德規範要求,通過學校教育的作用,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內在需要和動機,激發學生積極的道德思維,選擇對社會、對個人有意義、有價值的行為方式。

網絡生活調查2篇

第2篇

隨着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上網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如何引導大學生合理運用網絡資源,進行積極的網絡交往,樹立健康的上網理念,構建有益的網絡環境,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

為更好地瞭解高校大學生網絡使用狀況,積極探討大學生使用網絡帶來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和方法,我們對我校10個學院的16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擁有自己的電腦並選擇在學校上網,僅有6.6%的同學選擇在網吧上網。在網絡使用時段分佈上,46.9%的學生主要在晚上和凌晨上網,29.5%的學生每週網絡使用量超過15小時,24.9%的學生每月上網花費

在50元以上。在上網目的中,娛樂消遣的用途,如聊天、玩遊戲、看影視劇等佔很大比例,僅有28.6%的同學上網是用於學習,13.9%的同學用於情感交流。這從側面反映了高校一部分學生生活空虛的一面,他們對網絡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很少進行户外活動或通過其他方式充實自己的課餘生活。

網絡使用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影響調查發現,35.5%的學生曾在網上參與過愛心募捐或愛國簽名,44.3%的學生表示收到網上不良信息不會支持。這反映了網絡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而另一方面,網絡也對大學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有47.2%的大學生在網絡交往中經常匿名,26.1%的人曾轉發或跟帖支持網上不良信息。這勢必會降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網絡使用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

了便利,也豐富了其內容。有26.1%的同學表示通過網絡交往,增進了彼此的友誼,豐富了自己的人生。同時,有58.1%的同學表示自己在網絡交往中填寫的個人資料不真實,5.9%的同學認為通過網絡交往自己的.友誼疏遠了。可見,虛擬的“人際交往”使得一些大學生失去了與他人、社會直接接觸的機會,這對人生的發展是不利的。

網絡使用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對網絡持肯定態度,認為網絡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大大拓寬了求知途徑。不過,網絡的使用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學業。表現為:多數同學上網只為打遊戲或聊天、看影視劇,僅有28.6%的同學上網是為了學習。被調查者中,有59.9%的同學表示自己無法控制上網時間,50.7%的同學曾有過晚上過度玩電腦影響第二天學習的經歷。

網絡使用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階段,一些學生網上游戲或聊天時間過長,導致睡眠嚴重不足,或因上網而不按時就餐,極易形成心理錯位和行為失調,更嚴重的導致網絡心理障礙,如情緒低落、睡眠障礙、自我評價降低、社會活動減少等。這些心理障礙會直接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甚至放棄學習,不想與人交往等。調查顯示,35.5%的同學認為過度上網對身體影響最大,35.2%的同學認為過度上網對學業影響最大,20.2%的同學認為對心理影響最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