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16篇 "思維的鑰匙:閲讀啟迪的力量" 或 "借書成才:教育裏的閲讀意義"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6W

《老師,你在聽嗎?》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讀物,作者羅拉•哈根斯與全球各地的老師展開了深入交流,分享了他們身為老師的點點滴滴。本書既殷切呼籲對教育資源與投入的關注,也引領了社會對教師的關注與理解。本文作者深有體會,故而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些個人讀書心得。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16篇

第1篇

“傾聽”從字面上理解狹義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廣義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我們用語言交流思想,抒發情感,表述心聲,這就是傾聽。其主體是聽者,而傾訴的主體者是訴説者。

傾聽是一種交流,是一種親和的態度,是我們瞭解彼此心靈的悠悠路徑。傾聽屬於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傾聽是一種溝通,是一種必須的技能,是我們老師洞悉孩子內心、瞭解他們心靈的有效途徑;傾聽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學習的前提,是幼兒汲取知識的必經之路。幼兒園主要是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階段,特別是傾聽的習慣,對幼兒今後的人生都會有很大地影響。讀《老師,你在聽嗎?》,通過生動簡要的.實例,讓我進一步明確了傾聽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多種方式支持兒童與兒童之間、兒童與教師之間的對話;我們必須為兒童創造一個支持早期學習的環境;我們應該在一日活動中為兒童提供對話的機會,提供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去談論,讓他們擁有積極的、真實的對話經歷;我們鼓勵幼兒進行對話,相信他們、認真傾聽他們,對他們的想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瞭解他們的情況,發展幼兒的學習潛質和學習技能。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傾聽是理解的基礎,傾聽是學習的方式,是一個好的開始。幼兒學會傾聽,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幼兒學會傾聽,能學到更多的本領。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利於幼兒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心得16篇

第2篇

在這次讀書活動中。我閲讀了《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一書,這一着作要求教師仔細思考與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我們知道當兒童進入幼兒園後,教師就成為幼兒主要的交往對象,是兒童可以獲得依賴、信任、支持和幫助的重要源泉。教師的傾聽與支持有助於兒童獲得積極地自我價值感與情緒情感。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設對話環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

書中第三章《為對話創設正確的環境》中談到孩子的自發型對話,自發型對話可以在任何時間發生,只要你給孩子時間去談話。如:來園和離園,及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點心時間和進餐時間都屬於最重要的學習時機。為了促進兒童的自發型對話,教師需要為這兩項活動安排足夠的時間。

當你為幼兒安排了足夠的時間去吃飯,而不是匆忙的十分鐘,你就給他們和同伴聊天的'機會進餐時間和點心時間變成了一日活動中藴含豐富學習的時機。不受干擾的遊戲和探索時間孩子要參與到互相對話中,他們就需要時間和他人在一起,教師要重視孩子互相談話的時間,重視孩子和成人談話的時間。孩子會從自發型談話中成長,這些對話發生在積木遊戲或角色表演時,發生在將不同顏色的珠子分類時,發生在共同閲讀時,發生在畫畫時……

教師要讓孩子有時間去進入以上這些情景,為孩子提供更長的不受干擾的時間,孩子需要時間去互相談論他們的遊戲和探索,因為他們談論的是對他們來説有意義的東西,為了在學習環境中為孩子創設一種對話文化,教師必須努力地去提供這個時間,要在這個時間被無意識縮短時能夠注意到這點。

師幼對話、幼幼對話都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們承認同伴對話對於兒童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樣,就像麗莎波曼女士説的:俗話説“眾人拾柴火焰高”,那麼“眾人智慧促學習”。

第3篇

細讀第二章《教育環境中的對話》,讓我看到幫助幼兒學習對話的特徵,還看到了教育環境中發生的對話時機的類型。其中有一點“記錄和解讀對話,以揭示兒童的思維”引起了我的共鳴。我們現在每個月的成長檔案中,都有孩子的一幅作品的展示,在這幅作品的下面我們會如實記錄下孩子創作時的一些想法和對作品的描述。現在通過閲讀此書,我發現這樣的記錄不但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安靜傾聽孩子打得機會,更重要地是我們可以通過孩子的説話內容去解讀孩子的思維。

比如:在一次“我和花兒打電話”的活動中,幼兒學畫牽牛花,熒熒小朋友畫了幾朵特別大的牽牛花,比添畫的小朋友大多了,而且朵朵都向下,整個畫面實在顯得不和諧。在講評時,我和她進行了以下一段對話:師:你對你的畫滿意嗎?她微笑着點點頭,從她的.神情可以看出她的確很滿意。

師:你的喇叭花怎麼這麼大?熒熒:這樣可以幫助小朋友擋雨啊,我們在外面玩的時候,如果下雨了,我們就不要急着衝回家了,只要躲在花下就可以了,還有好多小動物也可以來躲雨的啊。師:那你的花怎麼總是向下開的啊?熒熒:天上會下很大的雨,牽牛花張大嘴巴,吃了好多好多雨會難受的,向下了,雨滴就會從花上滑下,小花就不難受了,我們也不會淋到雨了。多好的創意啊,通過師幼這段對話,教師和其他幼兒更清楚地瞭解畫面的意義了。

幼兒作畫的過程也是幼積極探索的過程,當幼兒把一幅畫展示在老師面前時,教師首先要耐心的傾聽幼兒對作品的表述,應能看懂、讀懂幼兒的作品,學會和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會用孩子的眼光和語言解釋孩子的作品。當幼兒在對話中有了獨特的見解,教師要及時反饋與鼓勵,幼兒受到鼓勵感化時,他的心態才能保持開放,才能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想象亮點。教師不僅要以個性獨特的感受去影響、感染幼兒,還要巧妙地引導其他幼兒學會傾聽、參與思考,發現他人思維想象的閃光點。在師幼看似不經意的談話過程中,才能出現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

第4篇

首次拿到《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師幼對話》這本書時,首先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隱隱感覺應該是一本關於尊重、傾聽幼兒一級如何科學有效進行師幼互動對話的一本教育叢書,覺得這與一線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是緊密相關,是具有一定實際指導和引領意義的書籍,故而對此十分感興趣。

果然,當翻開封面,初始品讀譯者序就令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強烈的期待。《老師,你在聽嗎?》一書是由美國麗莎·波曼女士,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及學校領導於20xx年推出的一本兒童教育力作。這本書秉持以兒童為中心,以關係為基礎的教育理念,主要圍繞教師如何創造一種民主對話的`環境,如何支持高質量的交談,如何鼓勵、支持對話的學習和發展以及如何幫助幼兒在有限的語言能力前提下參與對話進行了闡述。這些研究與我而言都是既熟悉又有待更新豐滿的學習內容,相信對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是有着積極的指導意義的。

除此之外,譯者序中提到的很多教育現象,亦或者説是教育現狀,所概括的許多教育觀點同樣引起了我強烈的情感共鳴。如序中提到:事實上,傾聽與對話發生在每一個教室,每一個教育場景。要求我們仔細思考和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有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和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又如在書中指出,教師的聲音總是教室中最響的。這不僅指教師的聲音分貝最高,更説明許多教育環境中談話是由成人控制的。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幾個這樣的問題:“在集體教育活動中,教師説話的時間有多長?孩子們説話的時間總共有多長?老師説的多少句話?孩子們總共又説了多少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我們就能明白自己在教育中是否更注意傾聽幼兒,是否給孩子更多表達思想、感受、情感的時間和機會?同時本書還概括了缺乏傾聽的對話經常具有的一些主要特徵,以便大家參考對照,所有的這些都向我們揭示了傾聽式、對話式教育的內涵和意義,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去反思,去調整,從而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的。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就是帶領大家一起探討師幼之間談話的藝術,一級一起探討通過對話教育幼兒的好途徑,它所藴含的深刻的民主教育理念和思索,相信同樣會感染到你。就讓我們追隨的作者的教育理念,一起深入的學習下去,相信它同樣會帶給大家很多的啟發和幫助。

第5篇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法國著名小説家巴爾扎克);“教師在最為適當的時候提出適當的問題,這樣就有可能推動兒童在較高的水平上進行活動。”(美國教育家拉瓦特里)。作為幼兒教師,我們總是精心設計這樣那樣的問題,讓幼兒來回答、解釋,並通過他們的回答,瞭解他們的學習和發展情況。然而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教學藝術,同樣的情境,如果教師提出不同的問題,或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時期提出,幼兒探究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會完全不同。

翻開《老師,你在聽嗎?》第四章“促進對話”環節中指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書中講到“提問在引導對話中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一些提問會引出更多有創造性的想法以供分享。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提問的目的——揭示兒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強教師已有的思想或檢驗兒童習得了多少知識”。所以我們應學會提問,且要提有價值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封閉性問題只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只能讓兒童形成一種固定想法,答案由發問者掌握,不需要人們給出迴應。我們應該意識到封閉性問題可能正不知不覺地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或者是讓孩子把別人的觀點當做自己的,當成人希望兒童以成人方式思考時,教師是在直接教兒童説話。因此,我們應該多提開放性的問題,不是去尋找一個固定正確的答案,而是去揭示兒童的想法。

提問本身是一個師幼互動的過程,教師提問——幼兒回答——教師反饋,教師的應答恰恰是反映教師與幼兒之間互動的指標之一。我們如何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呢?首先,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進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其次,要學會通過追問,使幼兒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修正、補充不正確或不完善的答案。再有,我們可以對幼兒的回答進行概括、彙總,使幼兒獲得的已有經驗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統化,使幼兒能從回答中獲得經驗分享,並不斷積累相關經驗。

要提好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提問技能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分析,才能有不斷進步和完善的機會

第6篇

?老師,你在聽嗎?》,本書的書名就讓我們頗為震撼,是啊,我們有很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在一起,特別是在集體活動中,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熱烈,但是結果呢?孩子獲得是什麼?是一個“對”的答案嗎?這個“對”的答案對於孩子今後的發展來説,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如何讓孩子獲得更多,首先我們需要洞悉兒童認識、想法、困惑,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就是認真傾聽孩子的對話。對話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們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用“提問——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對話;對話僅僅是從教師指向孩子、再從孩子返回教師;教師內心給孩子的想法做上“對”或“錯”的記號;因為不理解孩子而忽視他們的想法;根據自己的計劃、進程等,使活動顯得尤為倉促等等,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許無法很好地發現孩子是如何看待、認識世界的,更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探索的氛圍。通過對本書的閲讀,我找到了一個是對話更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動中力求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對話的學習環境,它能促使孩子參與到主動建構對世界認識的過程中。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對話的特徵:在對話過程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應該是學習者即孩子的聲音;我們通過談話活動試圖發現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時間去思考問題;話題和孩子們的興趣、探索相關;對話應該用來拓寬孩子的思維。那麼怎樣做才能讓這一切發生呢?

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我們都要為孩子提供對話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與孩子、孩子與老師之間進行對話,並且認真傾聽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動,當孩子受到鼓勵和支持,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觀點是重要的,他們更會願意在將來的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別人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於朋友來説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參與到對話中,他們就得到越多的機會去運用具有真實目的的語言;在對話過程中還可適當進行記錄,充分利用對話記錄來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當孩子説的話被記錄下來,它們就不再是暫時性的了,而是變成可以被反覆再現的話語了,這讓孩子的學習變得可見了,因為通過每次對話的再讀和回顧,成人會有更多的發現。

讓我們一起認真傾聽、解讀孩子,使孩子們在一個快樂、自由的氛圍中不斷成長。

第7篇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的書名就讓我們頗為震撼,是啊,我們有很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在一起,特別是集體活動中,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熱烈,但是結果呢?孩子獲得的是什麼?是一個“對”的答案嗎?這個“對”的答案對於孩子今後的發展來説,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如何讓孩子獲得更多,首先我們需要洞悉兒童認識、想法、困惑,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就是認真傾聽孩子的對話。對話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婚活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們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用“提問——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對話;對話僅僅是從教師指向孩子、再從孩子返回教師;教師內心給孩子的想法做上“對”或“錯”的記號;因為不理解孩子而忽視他們的想法;根據自己的計劃、進程等,是活動顯得尤為倉促等等,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也許無法很好地發現孩子是如何看待、認識世界的,更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探索的氛圍。通過本書的閲讀,我找到了一個比對話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動中力求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對話的學習環境,它能促使孩子參與到主動建構對世界認識的過程中。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對話的特徵:在對話過程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應該是學習者即孩子的聲音;我們通過談話活動試圖發現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時間去思考問題;話題和孩子們的興趣、探索相關;對話應該用來拓寬孩子的思維。那麼怎樣做才能讓這一切發生呢?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我們都要為孩子提供對話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與孩子、孩子與老師之間進行對話,並且認真傾聽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動,當孩子收到鼓勵和支持,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觀點是中喲的,他們更會願意在將來的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淫威他們知道別人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於朋友來説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參與到對話中,他們就得到越多的'機會去運用具有真實目的的語言;在對話過程中還可是党進行記錄,充分利用對話記錄來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當孩子的話被記錄下來,折讓孩子的學習變得可見了,因為通過對話的再度和回顧,成人會有更多的發現。

讓我們在一起傾聽、解讀孩子,使孩子在一個快樂、自由的氛圍中不斷成長。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説:“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態度;播種一種態度,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人生!”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第8篇

?老師你在聽嗎》書中談到孩子的自發型對話。自發型對話可以在任何時間發生,只要你給孩子時間去談話,讀到這裏我深有體會,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件小事例。一次在堂課中,發現小a和小b小朋友在悄悄講話,小a講的很投入,有時甚至忘記觀察老師。小b聽的很認真,還不時的微笑表示對小a的話題很感興趣。課後我將兩個孩子叫到身邊,問起了課堂中他們聊的話題,小a在介紹自己昨晚新買的恐龍玩具,並邀請小b去他家一起玩。這是孩子們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給孩子這樣自由交流的時間太少了呢。每天各個活動安排很緊湊,每個活動都有一定的常規紀律,也許真該找個時間讓孩子想説什麼就説什麼,真正去自主交流。於是我靈機一動,在課前擠出十分鐘給孩子自由交談,漸漸我發現孩子們上課隨意聊天的現象少了,孩子們的關係密切了,交際範圍也廣了。在這種自由談話中老師可以是一個觀察者與傾聽者,儘量不去打擾到孩子們的談話,孩子們會在這種自發型的談話中成長。

記錄對話意味着持之以恆地傾聽、收集對話。錄音、錄像或者文字記錄都是記錄對話的方式。當對話被記錄下來,它們就變得更為重要。當兒童的話被寫下來,它們就不是暫時性的,而是變成可以被反覆再現的話語。這讓兒童的`學習變得更可見了,因為通過每一次對對話的再讀和回顧,成人會有更多的發現。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採取多種方式支持兒童與兒童之間、兒童與教師之間的對話;我們必須為兒童創造一個支持早期學習的環境;我們應該在一日活動中為兒童提供對話的機會,提供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去談論,讓他們擁有積極的、真實的對話經歷;我們鼓勵幼兒進行對話,相信他們、認真傾聽他們,對他們的想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瞭解他們的情況,發展幼兒的學習潛質和學習技能。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傾聽是理解的基礎,傾聽是學習的方式,是一個好的開始。幼兒學會傾聽,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幼兒學會傾聽,能學到更多的本領。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利於幼兒成長。

第9篇

?老師,你在聽嗎?》第七章,讓語言發展中的兒童加入對話這一節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小女孩:她叫勞拉,6歲。她拒絕和學校中的任何一個人説話,包括他她的老師、同學。但是她在家絕對是一個愛説話的孩子,她在家裏會經常和家人説起學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樂意來學校。在學校的休息或午餐時間,她也會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學校她就是不開口説話。

她的老師沒有抱怨,採取了“接收現在的勞拉”的策略……突然有一天,勞拉第一次在班級中講話了。書中是這樣描述的.:“我突然瞥見勞拉的小手高高的舉在半空中。我是多麼興奮,我努力剋制自己,等到正在説話的小朋友發言結束之後,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轉向了勞拉。她給了我一個很簡單的回答,接着我們繼續我們的教學活動。孩子們似乎也明白這對於勞拉來説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通過臉上的表情來為勞拉的表現感到高興,而不是用一種讓勞拉不知所措的過分激勵的方式。”從那天開始勞拉並沒有奇蹟般地在學校的任何時間都開口説話,她依舊保持她的安靜不語,但是她與同伴之間的互動更加自由自在,並且偶爾會用語言和她的同伴分享她的想法……

我讀着讀着不由自主地聯想起我們班的小c,他長得人高馬大,他也是這樣一個不愛講話的孩子,每天早晨來園見到老師、阿姨是他最尷尬的事,因為他很不願意説“老師早!阿姨早!”他喜歡一個人看書,看書的時候會自言自語,但是一旦有人走近他便不再發聲。他很要好,每次老師佈置的手工、繪畫都力求完美,因為動作慢常常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於是大哭大鬧。當他有求於老師的時候,也常常拽着老師的衣服,用手指着某件物品讓你猜測,如果你領會錯了他的意思,便又是一場疾風暴雨。

大班開學到現在已經快一個月了,這個月裏,他沒有發過一次脾氣,阿姨説小c長大了,進步了。可是恰恰相反我卻多了幾分擔心,因為這一個月裏我幾乎沒聽見他的一點聲音,哪怕是哭聲。我多麼希望小c像勞拉那樣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舉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動跟老師,同伴説話呀!

我能為他做些什麼?這是我目前需要明確的事。他喜歡看書,他對漢字認讀感興趣,在這個時候跟他交流漢字也許會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營造一種對話的氛圍。如:親切的態度、積極地鼓勵性的迴應以及對他能力所表現出來的信任,能讓他漸漸找到安全感,然後慢慢地參與到對話中。

不管這些對於小c來説是否有效,我必須盡力去嘗試。我相信:要有耐心,並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能力成為有學習成就的一員;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報!我靜等着花開的美妙瞬間!

第10篇

最近我又閲讀了《老師你在聽嗎?》一書,通過閲讀該書,使我對師幼互動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所謂師幼互動,簡單的説,是指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有時會因注重教學所謂的結果而無法照顧周全,會忽略某些孩子。

“師幼互動,從關注孩子開始”一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陳鶴琴先生在創立“活教育”理論時,提出“教師要活”。

所謂“活”,就是指教師在師幼互動中要具備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學手段﹑尋找活的教材,培養活幼兒。

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不管是預成還是生成課,教師大多是設計了大致的教學思路,在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圍繞着自己的思路去引導幼兒,不許幼兒“亂説亂動”,表面上是給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條件和機會,實際上是不許超出教師限定的範圍去進行探索、發現和創造。

這讓我聯想到了在班上集中活動的時候,有些幼兒不敢舉手回答,有可能不是他們不會回答,而是怕他們的答案不是老師所希望的答案。

我們在師幼互動過程中,重視的大多是常規﹑形式﹑結果,“活教師”的內涵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

師幼互動中教師指向幼兒的行為以紀律約束偏多,幼兒自由活動的餘地小,教師過分重視模仿、範例的作用而忽視幼兒獨特的自我表現。

幼兒具有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喜歡挑戰教師的觀點和看法,會不斷的向老師追問“為什麼”,尤其是他們不知道問題答案的時候。

然而,幼兒的探索行為隨時都可以發生,如:我們為什麼要多吃蔬菜?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地球在轉?幼兒各種各樣的好奇心都是基於他們對事物認知的興趣,即使有很多問題在教師看來都很簡單甚至是荒誕離奇的,教師也應允許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膽嘗試,使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的體驗,並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重組自己的認知結構。

教師不再是以灌輸的方式傳授“真理”給兒童,不再急於給予孩子、代替孩子,而是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探索中主動學習。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保持一種教育理念:以瑞吉歐的“教師與幼兒拋接球的遊戲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

教師必須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並以某種形式推擋回給他們,並且使他們想同我們在更高的水平上繼續遊戲。

通過對幼兒探索中的環境、材料以及精心組織設計的提問等途徑給予幼兒隱性指導。

積極開展以幼兒為主體的.師幼互動,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教師要注重和幼兒之間的情感互動,為幼兒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互動氛圍,為幼兒樹立自信心。

以幼兒為主體,主要是從幼兒的興趣點進行互動學習。

興趣,是一切活動順利進行的引導線,特別是幼兒的活動,更應該以興趣為主。

良好的師幼互動,應該包含着智慧的激發與碰撞、經驗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來自對方的支持。

在這樣的互動中,教師身上所負載的社會文化不是以從上至下“傾瀉”或灌輸的方式傳遞給幼兒,而是一種哺育,一種滋潤。

第11篇

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兒童觀是很重要的,兒童是“空白的”,兒童是有能力的,你持有哪種觀點會影響你對待兒童的方式,你如何與他們互動,如何向他們提問,如何應對他們的想法以及不斷湧現出的對世界的看法。這段話,讓我感觸很深。

記得一天早餐過後,小朋友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遊戲區域玩了起來,孩子們沉浸在遊戲的快樂中,秩序是那麼井然,讓人感到老實似乎多餘的。可安靜沒有持續多久,就開始熱鬧了起來,孩子插好的刀槍等都派上了用場。李翔裝着怪臉,拿着剛插好的劍向劉帥打去,陳維的大炮向唐欣的機器人炸去,張笑飛的刀向劉建強的寶葫蘆砍去……活動室裏頓時像戰場。

我走過去,把散落在地上的插片一個一個地撿起來,他們看到我在撿積木,都不打了,低頭撿起積木來。我把撿起來的插片放在小桌上,搬來小椅子,坐下來開始插。孩子們都圍了上來問:“老師,你插什麼呀?”“機器人,可我不會弄。”“我教你。”劉帥又重新坐下插機器人了,並且認真地教我插着。“給我個紅插片,再給我一個紅插片,不、不是這種,是梅花的……。”孩子們東找西找才湊齊了插機器人的插片。機器人插好後我拿在手裏,説:“這個機器人真不容易插,要是一下子撞壞了多可惜,咱們應該建立自己的基地,保護自己的武器。”

“那我們怎麼玩啊?”孩子們問我,我説:“我想通過猜拳,誰贏了誰就可以衝出基地,碰一下輸家的武器,同時拆掉他武器的部分,拿到自己的基地,插在自己的武器上,你們説這樣好嗎?”孩子們欣然同意了我的建議,高興得玩了起來。遊戲過後孩子們都對我説:“老師,今天我們玩得特別開心,以後你還跟我們一起玩吧,你不會的我們教你。”

以往遇到孩子們打鬧的情景,我總是採取制止的方式,讓孩子們安靜下來,但是這樣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破壞遊戲的情緒。實踐證明效果不理想,其實,孩子們插好的.物件就是用來遊戲的,而非擺設的。滿足孩子們活動與遊戲的需求,這是老師的教育職責。放下老師的架子,走到孩子們中間,以一名遊戲者的姿態參與孩子們的遊戲,自然而然的引導孩子的遊戲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不僅可以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而且還可以得到孩子們那顆金子般的童心。

第12篇

有幸翻閲了由麗薩·波曼女士所着的《老師,你在聽嗎》一書,讓人受益頗多。全書共分八個章節,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讓我們確立科學的兒童觀和學習觀,學會把握對話時機,掌握創設對話環境的策略,促進、收集、解讀、應用對話的技能和技巧等。

本書運用了大量的教學實例,深入淺出,讓我們更好地瞭解孩子,分析孩子。翻開導言部分,作者例舉了兩類未能投入學習的類型:一種是以安東尼為代表的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一種是以安東布列塔尼為代表的被動學習的孩子。

讀完這兩個例子,不由讓人深思,其實我們的身邊不乏這兩類的孩子,可我們在的教學工作中卻往往忽視了他們。記得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在幼兒園裏各方面表現都很不錯:他話不多,在學習活動中有時也能舉手發言,而且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喜歡滿活動室亂跑,平時早晨來園後總是靜靜地坐在小桌子邊上畫畫、捏橡皮泥或者摺紙工。對我們所有的`人來説,他的的確確是個‘好孩子’。他不像那些調皮的孩子那樣,容易給老師帶來麻煩,也不像那些能力弱的孩子那樣,經常需要老師的幫助。

所以他儘管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卻容易被忽視。可當我們私下和孩子的家長了解情況時才發現,原來孩子在家話很多,而且也非常活潑好動,這和他在幼兒園的表現是完完全全兩種不同的樣子。

正如書中坦言的,對這類孩子而言,“學校似乎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可以探索世界、滿足好奇的地方,而是一個取悦老師、做個‘好孩子’的地方。”通過本書的學習,讓我意識到這樣的孩子其實是被動學習者,儘管他們有時也會發言,但他們並沒有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去,自然而然體驗不到探索學習的樂趣。對於這類的孩子同樣需要我們教師的關注,我們必須因材施教,從他們的興趣點入手設計課程。孩子只有當處在一個令他們感興趣的學習環境中,他們才能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去,學會學習,主動學習。

第13篇

?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一書中,對教師在師幼互動中的角色定位也做了十分到位的解析,讓我們知道如何在與幼兒的對話中進行自我反思,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學習環境中,試着把過程錄下來,過後再來反思自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語言表達和互動的有效性,從而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今後自己在與幼兒的互動中能夠“遊刃有餘”尋找突破口。

書中提到:時不時地反思一下自己在促動型對話中所承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用錄音機或錄像機記錄下自己與兒童的互動對話,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根據對話記錄你可以對自己提出一下幾個問題來進行進一步的反思:我問了哪類問題?我是否應用了其他一些策略,如總結和重複?這些問題是否啟發了兒童更多的思考?有些問題會侷限兒童的思維嗎?

提出問題進行反思在一開始會讓教師產生些許的恐懼,因為它挑戰了教師的權威。其實那是促進自我成長的助推劑,我覺得,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分析自己在與幼兒互動對話中的表現,並全面地解讀自己。

首先,解讀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自己在與幼兒的互動對話中處於一個怎樣的地位,我們都知道應該是支持者、參與者、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那麼在與幼兒對話時,我們的語言是否真的.起到了這些作用呢,可能還是需要再對自己嚴格地審視一下的。

其次,要解讀所提的問題,而不是針對提問者。只是解讀和評論客觀的問題,而不針對具體的提問者。問題要客觀,並且不能傷害個人情感或侮辱人格。

最後,解讀交流的質量,而不是自己的話語。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花語的“你來我往”,要確保能理解兒童所説的話,而不僅僅關注自己的語言。師幼間的對話應該是動態的,相互聯繫的,特別要關注是什麼促成了對話,對話的主題是什麼,而不僅僅關注兒童對教師問題的迴應,這樣才能幫助幼兒學會理清思路,進而清楚地表達。

第14篇

教育是雕塑心靈的藝術,真正的教育必然是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有句名言是這樣説的:“這個世界上最得人緣的,不是會説話的人,而是懂得傾聽的.人。”手捧《老師,你在聽嗎?》,一個“聽”字是那麼的醒目,不覺讓人反思起自己在教育教學中聽的行為。於是乎翻看書本,仔細閲讀,書中用有目的地傾聽、傾聽兒童的想法、放棄對話控制權、尊重兒童的想法、從一兩分鐘開始,闡述了我們應學會認真傾聽,有效地傾聽,只有傾聽才能對兒童進行教育。與此,讓我深刻體會到被孩子愛戴的老師,大都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真正的傾聽,不是簡單地聽孩子把話説完,而是心與心默默地靠近,是情與情悄悄地交流;是一顆心去感受另一顆心的跳動,一種愛去共鳴另一種愛的真情。

?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只要確確實實做到走進他們的心靈,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待問題,給他們表達自己想法、情感的機會,就能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和諧地發展。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通常有這樣一種不好的習慣,別人在説話時很少耐心聽,常常依據自己的經驗和思維方式主觀判斷對方的用意,因而誤解對方的情況時有發生。

因此,教師在傾聽時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既聽清楚幼兒説的每句話,還要看仔細幼兒的行為,準確理解孩子説話的本意,善於揣摩話外之音。傾聽時千萬不能戴“有色眼鏡”,要蹲下身來,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幼兒的言行,不要輕易打斷幼兒的發言,只有這樣才能與幼兒產生互動的心靈感應,才能更好地幫助幼兒不斷成長。

傾聽本身是一種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即使你沒有給對方什麼指點和幫助,但有了傾聽,你便在心靈上給予了他十分豐厚的精神饋贈。傾聽,能使孩子從國小會以平等與尊重的心態與人建立聯繫,能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更有利於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那就讓我們都學會認真傾聽吧。

第15篇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主要是關於“對話”與“傾聽”的,對話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書中的導言裏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我們有兩隻眼睛,那為什麼我們只看到一個東西?”這是一個5歲孩子説的話,孩子對世界有一種天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常常會給我們帶來驚喜,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向我們展示了智慧和學習的潛力。我們老師要重視與兒童的對話,傾聽兒童的想法,注意對話的技巧。

教師與兒童的對話是為了拓寬兒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為了考察兒童的知識或是控制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這正是教師教育兒童時的獨白和教師兒童對話之間的區別,也是“封閉式”談話和“開放式”談話的區別。與兒童對話之前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要帶給兒童什麼?對話之後想想我們進行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

另外除了師幼對話之外,我們還要重視孩子們之間的交流。當兒童擁有機會和同伴交談的時候,他們會發生非常豐富的社會性學習。有時可聽孩子們一本正經的聊着天感覺非常有趣,他們有的是是從大人的談話中得到的消息,也可能是在電視、電腦裏聽到的。

在對話中,孩子們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們不需要教師的指導來引出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樂意在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朋友來説是重要的。這也是另一種培養孩子傾聽的好方法,我們在培養孩子傾聽習慣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傾聽習慣的養成。

第16篇

在《老師,你在聽嗎?》第四章中有這樣兩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並不以此為恥”、“當我們有重要的事情而開班會時,她總是傾聽,而且她問的正是我們所想的問題”,這兩句話充分説明了教師與幼兒之間對話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深入地講解教師如何促進與幼兒的對話,並豐富、激發兒童的思維:

在與幼兒對話的過程中,認真的態度是必須的,只有當教師認真傾聽幼兒,才會發現幼兒話語中的教育契機,才會激發幼兒想説的興趣,讓對話更加流暢。那認真傾聽主要包含幾個方面:有目的地傾聽;對話的控制權互相交換;拓展幼兒對話的思緒等。

安靜是對話必備的客觀環境,如果身處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開展對話活動,想必交流的心情也會減少幾分。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安靜的對話氛圍,有利於促進對話活動的開展,同時教師也需要有一份安靜的心去對待幼兒,耐心仔細地傾聽幼兒所説的話,不要過於急躁,鼓勵幼兒大膽地完整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提問在引導對話中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這是章節中的'一句話。有價值的提問可以讓對話變得持久、深入,可以讓對話的內容更加具有教育價值。幼兒的對話主題往往是出自於幼兒對於某一件事情的興趣,因此在對話時教師要圍繞這個興趣點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這個興趣點更加具有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幼兒更加深入地探索這個興趣點。

幼兒在對話活動中的語言是比較直白的,教師可以通過示範的作用,幫助幼兒學習一些對話技巧,例如還沒有理清思路的時候可以向對方説“請等一等,讓我想一想?”同時在對話中也可以豐富幼兒關於關聯詞語的使用技巧,促進幼兒對話技巧的提高。

“總結對話”這個詞對於我來説很新,在書中這樣介紹:“總結對話像其他記憶方法一樣有用,能提示兒童過去所説過的話。”為什麼要讓幼兒回憶自己説過的話呢?這是為了幫助幼兒整理和完善自己的説話方式,讓幼兒自己説話的思維和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