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最新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8W

大家在讀一些好書後,可以很好的擺正我們人生道路的方向盤,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最新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最新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精選最新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在學校的組織下,我閲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自己的教育心得、教育理想。我不僅被書中那些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態度深深感動,更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靜靜讀來,收穫頗豐。下面我就其中的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閲讀之中,令我感受特別深刻的是關於“傾聽”這一主題。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認為,我們應該努力追求一個“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因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我們的教室從表面上看,熱鬧非凡,小手如林,但真正思考的學生卻很少,同時,那些有模糊意見的學生則更是縮在了人後,不敢發言,我們看到一節課順利地進行完了,中間沒有阻礙,沒有爭議,那麼這樣的一節課有多大意義?改變這樣局面的首要任務是,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用心地傾聽,在此基礎上,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用心的傾聽,那麼這樣將比熱鬧的發言效果好很多。

反思自己的教學,有多少時候是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呢?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我懷裏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對學生的發言不耐心聽,不加以辨析,學生回答中明顯的錯誤,也會充耳不聞,甚至還笑着鼓勵:“你説得真好!你真聰明!”學生固然需要鼓勵,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勵,會使學生無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許會讓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我們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認真傾聽。其實我們老師更是如此,應該學會傾聽,更要善於傾聽。佐藤學先生的分析,促進了我對孩子學習方式的進一步認識,我也將努力傾聽孩子的心聲,並注意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和能力,創造以聽為中心的教室,培養合作學習、交往學習的學習者。

關於“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我在教學中也努力想做到這點,但卻感覺難度較大。如今的孩子,個性都很強,比較自我。作為教師,要把整個班級各種不同的聲音都朝着一箇中心點聚集,而將潛力發揮出來,再對教學活動予以反思,及時反饋在活動中出現的成功與失敗,是一種挑戰。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該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勤于思考、反思、總結,從而讓我們成長得更快,也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我總會抱怨工作太忙碌,教學事務太繁瑣,以此作為推託反思的理由,但現在仔細一想,如果少了這一環節,怎能讓課堂變得更鮮活、更精彩呢?

佐藤學重視學校本身的校本教研,他反覆強調,每個教師都要打開自己教室的大門。而校本教研注意的途徑是聽課研討。一直以來,我總是對上教研課有牴觸情緒,一方面因為要花較多時間、精力去準備而感到煩躁,另一方面害怕在同事面前暴露出教學方面中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上課方式被他人指手畫腳……而閲讀了佐藤學的觀點,讓我有了啟示。教研課上,老師們會仔細地記錄執教老師的教學過程,認真地思考、評析,骨幹教師會將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傾囊而授,為青年教師指點迷津……教研組內的老師只有相互聽課,相互指出缺點,相互探討,才能讓每位老師取得進步,學校裏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實施,有效進行。所以上公開課是正常的,我們也應該接受推門聽課,主動讓別人聽自己上課。書中道出了我們教研課真正的目的,也讓我也明白了教研課本身的意義。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對於我們教師很有借鑑意義,令我受益匪淺。教師一定要做個有心人,多去關注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省、改進。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純真活潑的生命,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教育教學所帶來的樂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精選最新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佐藤學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在手已經幾個月了,上學期教師主題交流會上聆聽了幾位教師代表交流的讀後感,心中深感慚愧。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已然成為一個後進分子。我在讀,我在用心地讀,只是沒有想那麼深。寒假裏又讀了此書,我在書上做了批註,並對我的教學狀況作了反思。佐藤學先生提出的主旨鮮明的教育理念,生動形象的比喻,給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讀這本書,恐怕大多數老師會對傾聽這兩個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學先生通過實例説明了在教室裏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而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卻是多多發言,我們以為孩子不發言是因為膽小,一味地鼓勵孩子要勇敢,大膽發言,卻忽略了對他們聽的能力的培養。這一學年,我教一年級。一年級的孩子,喜歡發言,但缺乏聽的習慣。我會引導他們要學會聽別人的發言,瞭解別人的想法,從而正確評價別人的思路。如佐藤學先生所説: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傾聽,不僅僅是學生聽教師、學生聽學生,對於教師來説,傾聽學生的發言十分重要。佐藤學先生把傾聽學生的發言比作和學生在玩棒球投球練習,我想,教師,就是一個捕手。一個用心的捕手,無論學生投過來的是好球還是差球,都應能準確地接住。這樣,學生才會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和投球的快感,才會繼續投出越來越多的好球。如果我們讓學生投出的球一個又一個地掉落在地,或是讓學生自己去撿,久而久之,學生還是喜歡投球嗎?棒球投球式的傾聽,是多麼形象的比喻啊!在我們的課堂上,被我們棄之不接的球還少嗎?我捫心自問:我每天準確接住學生投來的球了嗎?還是在按自己的計劃上課?每次聽年輕教師的課,我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生成了這麼好的教學資源,為何棄之不用?年輕教師常會這樣回答:我怕擾亂我的教學思路;我沒聽清;我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這説明我們還不擅長接球。佐藤學先生這樣告誡我們:不擅長接球的老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作為教師,我們都應努力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個細緻的裁縫

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的從個體發出,又迴歸到個體的,因此教師的活動也應當從應對學生個體出發又迴歸到學生個體上去。美國教師稱之為tailoring,意思是服裝的裁剪製作。也就是説想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程。量體裁衣的理念,實際上就是我國的因材施教。不過,佐藤學先生認為:在學生做作業的這一時間裏,教師集中精力去量體裁衣是更重要的。這一點我感受頗深。

每個班都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我也常常會在學生做作業時去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我常常會呈現收集到的錯例,一一呈現,引發爭辯,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讓學生了解錯誤的原因,收穫正確的思路。但是,我不是個細緻的裁縫,我有量體裁衣的意識,卻又常常會用統一的尺寸來要求學生。看到作業進度未跟上大部隊節奏的我會着急,看到學生不可思議的錯誤我會生氣,我常常就巡視而巡視,沒能給那些不能達到目標的學生提供具體的幫助,而是如同一個監工,不斷行使着督促、管理的權力。做一個細緻的裁縫,應當是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去量體裁衣的,應當是為每一個學生服務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師道尊嚴,少了點兒服務的意識。

三、做一個睿智的指揮

量體裁衣是以學為中心的兩種活動形式之一,另一種是與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認識相互激盪回想的活動,稱之為交響樂團。這又是一個多麼形象的比喻!在教室裏,各種各樣的意見、想法相互呼應便產生了如同交響樂般的教學。在一個個學生的聲音相互迴響、相互烘托的交響樂團中,十分關鍵的是交往展開的豐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樣。文中提出了四種交往:單向交往、雙向交往、反向交往和異向交往。這些交往,組成了教室裏的交響樂團。教室裏的交響樂團,不可能經歷預演、排練,隨時都可能有不和諧的聲音,此時,作為交響樂團的指揮教師,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裏我所説的指揮,並不是真正的交響樂團中的那種一人令,眾人行的指揮,而是一個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能敏鋭判斷,及時調節,恰當引導的睿智的指揮。比如,當教室裏出現多種聲音,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時候,教師應當有效的評價和指導;當教室裏出現冷場,眾人迷茫時,教師需要巧妙地點撥和引導;當教室裏出現別樣精彩的聲音,教師應及時抓住,引發討論,説不定就能譜寫一曲動聽的交響樂相反,如果教師對不同思路的話語不敏感,那麼教學就只可能順着教師的路數進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變得非常膚淺和單薄。由此可見,教室裏的交響樂團需要一個睿智的指揮。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這三個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貼切。閲讀還在繼續,思考不會停止,思考之後,是靜悄悄的革命。在教室裏,但願我能做一個用心的捕手、細緻的裁縫和睿智的指揮。

精選最新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學校推薦了《靜悄悄的革命》這樣一本書,我在空餘時間試着跟隨着佐藤學先生對教育研究的腳步,讀了走進校園裏的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此書分了四個章節:1、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2、改變教學——學校改變3、設計課程4、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説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啟示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現在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麼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正啟示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總之,傾聽比發言更重要。作為在第一線的教師我也經常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沒有去準確“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有時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並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於一種教學的形式。正因為部分學生由於感到自己的.發言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漸漸也失去了舉手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上的聽眾了。

我感到要想進行教育教學的革命,必須從骨子裏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敢於在實踐中嘗試,善於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用新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掀起一場革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