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通用《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7W

讀書也是為了記錄,而不是讀完就忘記,這樣對我們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通用《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通用《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關於通用《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現在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應該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裏構築一種新型關係為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説: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説,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通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實,並取得豐富的經驗。可以説,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

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達觀的。在耐心與達觀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説: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通過解讀一些小故事裏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來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真誠傾聽,不僅聽學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時緩解學生心中的不滿、困惑、焦慮。

關於通用《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工作已13個年頭,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忙而雜,很難靜下來看看書或寫寫東西,而心裏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漸漸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諒自己在專業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剛工作時的那種對自己未來教師生涯的完美理想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然而,就在這個暑假,就在我靜靜感悟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之後,佐藤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學一線開展教學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學先生作為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幾十年裏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學校內部對教育科研和學校管理進行改革,他的敬業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從對自己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而對未來充滿無數完美的憧憬,到如今漸漸被日益繁雜的日常工作所淹沒,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學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對教育、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菜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盼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在之後開展的研討活動中,小林老師帶給的錄像讓每一位參與研討的教師心靈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當時所作改變的正確及其價值。這是多麼可喜的、必要的改變啊,而在我們周圍,安於現狀的老師比比皆是,有時就連自己也會被暫時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矇蔽雙眼,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務必從改變自身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標語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這一章中,小林老師從關注“法國大菜”般的教學轉而關注“最樸素的如醬湯般香味的日常教學”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們的周圍,關注日常教學就應説是我們在幾年前就達成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日常教學更多的體此刻關注每一天40分鐘的羣眾教學活動上,有多少時候正真如關注教學活動般的去關注教師每一天的晨間接待、生活活動、遊戲活動以及自由活動?同樣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章節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常常説,要充分地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而差的教師往往只關注“結果”,常常草率地、馬虎地“開頭”。小林老師常常仔細地觀察、注意學生“從哪裏開始,怎樣開始”,他認為“結果”怎樣都行,“開頭”決定了一切。能夠説,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小林老師充分重視“開頭”的做法我覺得十分可取。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確實是一本能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的好書,學習的感悟和思考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講來。教師生涯是一個好處深長的生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生命將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奮中獲得成長,從而實現和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將為之而發奮!

關於通用《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曹校長為我們老師推薦了日本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佐藤學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看着書名我沒有和教學聯繫在一起。大致進行了翻閲,一開始也沒有引起興趣。定下心來再讀,序言中,佐藤學教授極其深刻地提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孩子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看了這一段話,方知“靜悄悄的革命”原來如此啊!在書中佐藤學教授用樸實的文字敍述了許多觀點和教育案例,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一)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我們的教師,在本書中,是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主要慾望就是控制課堂,維持秩序。而佐藤學缺告訴我們,在課堂上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自己站在教室裏是在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時光’。看了這樣的觀點使我們也聯想到自己的課堂。確實如此,我們的課堂,對學生身體所傳達的信息漫不經心,麻木不仁。當提問時老師關注最多的就是舉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舉手的孩子,當回答問題不響亮時,我們會對孩子有“聲音再大一點”“能不能説的完整一點”這樣束縛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課都一遍一遍的重複着這樣的詞彙,而不舉手的孩子我們往往會關注不到,並給他們貼一個“發言不積極”“不善於思考”這樣的標籤,佐藤學教授認為面對這些不舉手、不確定回答的孩子我們老師更要尊重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夠建立起教室裏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允許孩子發言模糊一點,允許進度慢一點,在組織、引出孩子發言之前,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孩子的聲音。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二)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

潤澤的教室。看到這個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麼是“潤澤的教室”呢?書中是這樣寫道:在“潤澤的教室”裏,教師和孩子都不受“主體性”束縛,孩子安心地、輕鬆自如地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這裏讓我感受到潤澤的教室裏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教室裏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奏都是那麼的柔和,再聯想到我們的課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師”,這些話語孩子已經倒背如流,在這種拘束不自如的狀態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無拘無束?面對積極發言的孩子表揚:“你真棒”,對於那些認真傾聽卻沒有回答問題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並在學期結束後給予“上課希望你能積極發言”這樣的評價,在教室裏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發言的能力,更要重視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為此教師要言傳身教,首先要做一個善於傾聽的教師。課堂上要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發言,無論是有聲語言還是無聲語言,從他們的表現的語言中解讀他們學習時的心情、想法,並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行,與孩子“心心相印,產生共鳴”。

其次,潤澤的教室應摒棄我們以前那種肢解問答式的教學,特別是閲讀教學,語文課堂,讓課堂多與教科書的語言發生新鮮接觸,若干次反覆地閲讀,讓語文課充滿朗朗的讀書聲,讓語文課潤澤起來。

這本書我只看了前面幾個章節,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一個個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決心,在自己的教室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