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8W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多讀書的好處有哪些吧,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範文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範文

《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教授所寫的,是關於教育改革的一本書籍。

這本書由“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四部分構成。佐藤學教授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教學改革實踐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深入淺出的闡述了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這本書中提出了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如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傾聽學生,理解學生等。下面摘選幾個重要的觀點和做法,希望對我們日常教學有所幫助,不當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教。

一、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超越“主體性”神話

書中提到了“主體性神話”這個詞語,説的是教學由教師、學生、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而目前教學中傾向於“學生”這個要素,強調學生“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但是學生的自律學習是在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生成、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如果只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這樣的課堂表面上學生髮言很熱鬧,其實學習內容雜亂,學習效率較低。這個內容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從傳統教學引導學生走向合作、探究、自我思考的學習方式,而在目前的新課程模式中,我們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片面的追求“學生主體性”絕對化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是不深入、不繫統、不和諧的課堂。新的課堂模式要求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但是要克服“主體性神話”,協調好教師、學生、教材、學習環境之間的關係,追求四個要素統一協調發展的和諧教室,學生與教師一起,共同創造優質學習環境,共同學習。佐藤學提高到了“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被動的能動性——應對”,認為教材、組織課堂學習的教師言語、學生的言語都應該體現“被動的能動性——應對”,即在輕鬆、安心的學習氛圍中,教師通過設計教學情境,喚起學生應對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的言語交流中,發展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善於觀察、傾聽。

二、學生的傾聽比發言重要

書中提到“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重要”;“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學生的學習中,大多數善於傾聽的孩子成績非常優秀,而不經思考,草率發言的學生成績往往一般。這是因為傾聽的過程中有思考和重組語言的過程,能夠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組織語言表現力。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這樣我們的課堂語言也會豐富起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三、教師要學會傾聽和理解學生的發言

在書中佐藤學教授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來比喻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教師傾聽的重要性,把學生的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的很差的球如果也能準確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多數教師由於教學進度的影響,並沒有去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沒有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這樣持續下去,學生不發言、不傾聽、不思考,走神、胡思亂想,學習狀態會越來越不好。因此我們要學會傾聽學生,讓學生的投球成為愉快的事情,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思維的培養。

理解學生的發言不僅僅是學生的説話內容,還要體味話語中複雜的想法、心情,與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內心欣賞、傾聽、理解學生,構建融洽的學習環境。

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努力協調好教師、學生、教材、學習環境的關係,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被動的能動性——應對”,使課堂更有秩序,學會傾聽和理解學生,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在師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教室裏,能看到輕鬆快樂,毫無顧慮表達自己情感的學生和傾聽學生的教師,這樣的課堂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楊娜)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範文

最近,我閲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讀過之後,我靜下心來想想,對我們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特別是“每個”學生,我們誰能夠達到“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説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繫’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裏説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的批評了,無形中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們首先要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傾聽”是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説出的話語”。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裏的“交響樂團”。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我想作為教師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學校的領導,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範文

這個假期我重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因為我在日常工作中時不時的翻翻此書,這個暑假使我再次有集中的時間閲讀本書,很高興。這次的閲讀和上次閲讀不同,因為我的閲讀出發點不同。上次閲讀是學校的佈置任務,只是瀏覽了一下,是帶着批判鑑別的心態閲讀的,而這次是為了解決思想上的困惑,以學習、吸收的心態來閲讀的,收穫很多。

現在的老師不好當,不僅需要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具備演員的表演才能。像我這樣的老師專業知識尚可,但不具備良好的表演才能,那麼如何才能夠上好一堂國中物理課哪?我帶着這樣的問題來讀的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佐藤學先生告訴了我們一堂課的設計不僅僅圍繞傳授基礎的知識,更要圍繞傳授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激發孩子對新知識探究慾望。基礎知識傳授基本上所有的老師都能夠做到,但是後者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我們要在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和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之間把我一個度,這個度把握好了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我聽過一部分人的課,總是感覺到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為了調動課堂氣氛,在知識傳授過程,過多的注重課堂氣氛的調動,是的學習氣氛看上去很活躍,但是沒有積極的引導思考,使學生的注意力過多的轉移到老師的表演上邊了,使學生的思考浮於表面,不能靜下來深入的思考。在上課中為了完成教學課堂教學內容,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學生沒有時間思考。這是一對矛盾,要完成獲取知識方法的傳授,必須需要相對不熱鬧的課堂氣氛;為了讓聽課的人感受到上課的課堂氣氛,又必須要熱鬧的課堂氣氛。我們的教學應該服從於哪一個呢?佐藤學先生給出了答案。我們的課堂應該以教給學生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為目的進行設計,只要你的課堂設計上有了靈魂,就不要過多的關注形式;只要你在上課的過程中始終圍繞着這個靈魂展開教學,就自然而然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也就是先解決課堂靈魂,才能夠談教學細節的設計。佐藤學先生在講一次評課的經歷時很有感觸。講課的老師上完課後,一位聽課的老師對他説:這節課你怎麼上成這個樣子,死氣沉沉。講課的老師很尷尬,佐藤學先生對提問題的老師説:你知道他這節課設計的目的嗎?提問的老師説不是很清楚,佐藤學先生説:那就先弄明白這個目的在提問吧。當然這節課佐藤學先生是認可的。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的課堂設計更應該關注“漁”而不是隻關注“魚”。由於授課時間的限制,我們很多的老師都把注意力關注到“魚”上邊了。國小、國中正是獲得“漁”的關鍵時期,願我們的而學校、老師放棄功利,傳授給學生更多的“漁”吧。這個“漁”多了,“魚”的學習自然也就有興趣了,也就多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