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2022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7W

我們要讓我們的生活有意義,要讓我們的人生有價值,要成為舉足輕重的人就一定要有自信,推薦你看看《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你的收穫一定會很多,相關的讀後感記得寫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通用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通用版《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三篇2022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在我讀大一的時候,老師曾向我們推薦,我嘗試閲讀了很多次,但卻由於其文字枯澀難懂而逐漸失去了閲讀的興趣。通過線上聆聽該書的解讀,我愈發冷靜的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質,自己的成長曆程。

每個人心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難以啟齒。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在每個言行舉止裏。也許這會變成一種苦難壓垮和摧毀一個人,也許這也會成為一種昇華和造就。關鍵之處就在於個體如何對待自卑情結,尋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結。

這本書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隨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論上的分歧卻十分明顯,縱使他們一併被劃入經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強調於人成長的背景,兒童時期的創傷容易導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無助,沒有安全感,無法準確的認識自己。這種種都可倒推回我們潛藏於內心深處的記憶。只有清晰的認識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夠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體現往往可見於為人處世之際,拼命尋求優越感,合作能力很差,無法與他人和諧共進。超越自卑,就需要改變,重新認識世界,解讀問題,與社會連結,努力創造自己的價值,建立信心才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從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

接觸到的大多數朋友都説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在翻看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後,我才發現心理學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阿德勒以平易輕鬆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阿德勒説,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自卑,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情緒。

書中作者提到童年對人的影響,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長大後會很內向,很自卑,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做出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並鼓勵他,增強他的自信心。

相反,過於寵愛孩子則會讓孩子依賴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當然別説與其他人合作了,離開了父母,當他發現自己並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會接受不了,產生自卑心理,不願再與別人交往,在以後的生活與工作中他們沒有合作意識,所以很難獲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優越感,優越感來源於自卑,建立優越感便能培養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能通過這種自卑心態的驅使改造環境、改善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建立優越感,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了擺脱自卑而選擇錯誤的方式和錯誤的目標,最後,自卑就會演變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心理學類書籍在教會大家不斷認知自己的同時,也在不斷鼓勵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與超越,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角逐,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一個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更是另外一種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3

讀到這個標題,您先別疑惑,請先跟隨我體驗一場別樣的人生:假如你從小可以“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你想同別人分享這小小的奇特能力,可他們都認為你是怪物,紛紛驚恐地遠離你,你會怎樣?

會孤獨?會自卑?會消沉?

從出生起,草間彌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少見的幻聽、幻視病症讓她被迫遠離人羣,獨自承受多種壓力。她的世界很少有與普通人重合的時候,這少之又少的機會,便是她凝視、創作波點的時候。穿波點的衣服,創作佈滿波點的《南瓜》,時而在高雅的藝術展出展,時而在精神病院中掙扎。旁人愛她的作品,更愛她藝術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學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與超越》,此書內容詳實豐富,尤其是其中專業的心理學分析對生活十分具有指導意義。同樣不得不注意的還有作者的自身情況和創作歷程。雖然筆者對書中寫的生命意義、宗教等方面內容也有興趣,但是為了避免出現“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問題,選擇只分享一點。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僂症,行動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間彌生一樣,可以説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在書中他分析很多消極情緒的產生時,都有提到人體缺陷的原因,但是我們明顯能感受到他釋懷了,接納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願稱這類羣體為“維納斯”。魯迅先生認為:“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的,當我們對探討“愛情、生命、夢想”等人類避不開的母題感到厭煩時,殊不知對殘障人士而言這些詞分量有多重。看過一場盲人足球賽,幾乎熱淚盈眶。場上共十位運動員,只允許兩位守門員有部分視力,其餘八人公平起見,一律帶上眼罩。傳球、搶球、射門,普通球場上普通發生着的動作在這裏表現得有些怪異,甚至醜陋扭曲。可是衝破自體缺陷,他們堅韌拼搏的身資着實令人動容。

我曾以為盲人的夢想無非是看見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靜地過完一生而已。但膚淺的思想境界實在無法揣測精彩的靈魂。聽到盲足運動員回答央視記者自己的夢想是“拿盲足世界盃冠軍!”時,我才發現自己過於傲慢和愚昧。

應該把“依米花”獻給每個不屈的“維納斯”,它生長在戈壁,狀似野草,乍看下平平無奇。為了兩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時間來完成向下紮根汲水的準備工作,然後在第六年春天的某一個清晨綻放出美麗的四色花瓣。

“維納斯”們渴望燦爛的精神和依米花一樣強烈,異於常人,他們勇往直前的蟄伏歲月都更漫長,一生美麗一次更需要努力與堅持。生物界還在爭論依米花是否為杜撰出的植物,但是就算是一場夢,只要足夠美麗,在困頓時做一做又何妨?

標題選詞時筆者糾結過要用“成為”還是“親吻”,細思後選了後者。用“成為”的話,內容是要寫給“維納斯”們的,而我有什麼權利去要求他們,沒有深刻了解和體驗,以一個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畫腳難免顯得傲慢無禮。而用“親吻”的話,內容就是寫給普通人的,當渺小試圖要證明自己的偉大的時候,挫折就已經註定了。

對於那些飽受困難挑戰的人,我們除了瞭解、幫助但不過分關注外,還應有一份敬畏心存在。就像面對斷臂的維納斯——美與殘缺完美共存的神明,會有親吻以示尊敬的衝動一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