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8W

大家可以通過寫讀後感簡短抒發自己的感情,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通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最新通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最新通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作者阿德勒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本書重在強調社會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讀來也許感覺不算完美,其實在很多方面具有開創性,後人是在其基礎之上逐步趨向完善。一共十二章,專門談論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個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現狀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辦法尋求變化與超越。這時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轉化為動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奮鬥目標上、精力用到具體事情上還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後者無形中會導致缺陷被無限放大,最終真正變成了自己無法跨越的障礙。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關鍵是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確立目標,把注意力向外擴展,將不足化為動力,自卑就可以轉化為改變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開篇即説明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我理解為通過奉獻獲得社會認同,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所在。為社會做出貢獻必先融入社會,對社會和他人發生興趣,並且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書中説到,所有的失敗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合作能力極低,這裏我不大清楚有沒有道理。實際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對社會對他人產生興趣的潛質,但這種潛質必須得到後天的啟發和培養,否則將來智力和理解力的發展會遇到巨大阻礙,這讓我想起曾在新聞報道中看到過的狼孩。

早期記憶是比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過武志紅兩本書,聽過他一些音頻,對早期記憶相關知識瞭解過一點。一個人從出生到六歲,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徵,以及對世界的初步認知與詮釋,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説在六歲時人格結構基本已經形成,併成為日後相應行為的重要原因,對一生的發展影響深遠。所以如果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長史,尤其是早年經歷。真正瞭解一個人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包括瞭解我們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記憶。

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事情,選擇記住哪些經歷,與他的生活風格密切相關。也許一些早年記憶不完全是真實發生過的,有可能經過記憶加工,但卻是一個人潛意識的表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以什麼做為自己的起點。所以説早期記憶非常重要,它顯示了一個人生活風格的根源和個性形成原因,之後這些特點再想改變,很難。

那麼對家長來説早早培養孩子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合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做一個好家長好老師書中阿德勒的建議今天讀來並不覺得新奇,那些內容是現在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家長老師能夠做到的。但在近百年前能提出這些觀點還是很超前很有開創性的,後人是繼承發展了前人的思想。其他章節講到了夢、犯罪心理學、職業、愛情婚姻等等,貫穿整部書的主題是社會興趣與合作精神對一個人至關重要,是生命意義的來源,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而兒童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期,所以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與合作能力是家長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最新通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他寫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結。如果説全人類都感覺我們特別棒、特別優秀,那就不會出現各種發明創造,也不會有人類的進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無論你多熱愛,都不能把自己編織進去,否則就會是個多餘的線頭,會被無情的剪掉。關鍵是超越的方法是什麼呢?如果用錯了方法,結果會很糟糕。

有一類人,小時候受過傷害,自卑過,那他就特別想出人頭地。所以,當長大後,他會拼命賺錢,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甚至會傷害與周圍人關係。因此,社會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中,我們看到,趙德漢被抓時,滿屋子都是錢。他認為只要有了錢,才能彌補曾經的自卑。

還有一類人,被人欺負後很自卑,為了讓別人害怕他,他會去欺負別人,嚴重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學家阿德勒説過: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沒有有效方法去解決自卑問題時所選擇最簡單易行的超越辦法。

還有一類人,他認為自己做不好,所以總是讓自己得各種“病”,比如廣場恐懼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個小夥子20多歲還尿牀,檢查身體沒有問題,但就是克服不了,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長大,用這種方法去逃避對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錯了抗拒自卑的方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説,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將自身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聯繫在一起,為社會解決問題、合作、關愛他人,來實現自身價值的增長。讓自己感覺到對社會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過上安定與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給年輕的我們指明瞭一條人生之路,無論我們是上班族、創業者,還是自由職業者,我們都要時刻感受到與社會的連接。這樣我們才過得更有價值、更充滿幸福感。否則,賺得再多,升職再快,住房再大,內心永遠感覺空虛、寂寞。

最新通用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範文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AlfredAld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時期寫的,出版至今估計快100年了,英文書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個人感覺英文書名更合適點,書中Alder就像一個長者一樣,他用通俗易懂,簡明生動的語言從生活的意義,心理與身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類與同伴,愛情與婚姻這十二個主題來闡述了生活的意義。

書中第一章就指出人類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對他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點,從她聽得懂道理後就不斷地跟她説,你不是單獨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不是你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們要學會互相合作,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比如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這樣我們既學了知識又不用在課外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在家庭裏,學會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處就是我們不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學習任務,也為自己贏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面也因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學校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後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於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着幹”,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麼他們往後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這個很好理解。這類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遊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並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後她必須擴大並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並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總的説來,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馬拉雅上完整地聽了一遍,然後又看了一遍。書中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幫助我們避免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犯的種種錯誤。他所提倡的生活意義現今仍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是為人類的進步奉獻,合作是必須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