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精選優秀讀後感示例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6W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學會表達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避免與他人之間產生隔閡,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非暴力溝通》精選優秀讀後感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非暴力溝通》精選優秀讀後感示例三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説到暴力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也同樣覺得這個詞和自己無關,由於缺乏認知,我們通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們眼中打人、殺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為,但如果我説“冷暴力”這個詞,你還覺得陌生麼,你有沒有跟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冷戰過?有沒有在生氣時口不擇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這句話:情緒和語言也可以很暴力,並且傷人於無形。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非暴力溝通。

我們通過話語表達情緒,大多時候説話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主張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以達到溝通的最佳結果。

它是有跡可循的,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

①留意發生的事情。

②表達感受。

③説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提出具體的請求。

假如我有個作息不規律的室友,我睡覺了她還在玩遊戲,她打擾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説就是:你玩遊戲的聲音很大聲,我有些煩躁,因為現在已經×點了,我明天還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繼續?

這種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溝通過程是:

①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觀察是什麼。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

④為了改善現狀,我的請求是什麼。

我相信比不經大腦的説“你還讓不讓人睡覺了”,結果一定更令人滿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存在,而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作者將這種溝通方式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我們常做的行為有:

道德評判。

簡而言之,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都是在評判人。

“你太懶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這些都屬於道德評判,它擅長將人分類,好人或壞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聰明或愚蠢等。

這樣很難讓溝通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甚至還會召來仇恨。就算被批評的人做出讓步,接受批評,也不會是心甘情願的,而且長久來看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都説人比人氣死人,人無完人,身處比較之中,總有被比下去的時候。而一旦陷入比較的坑裏,我們的關注點就變成了“我沒有什麼”,而不是“我已經擁有了什麼”。其實已經擁有的東西,反而最珍貴。

迴避責任。

為什麼我們要每天準時上班?為什麼要按老闆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實上,這絕對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現在仔細想一想,我們準時上班、滿足老闆的要求是為了什麼?

難道不是為了保住工作?為了升職加薪?所以歸根結底,這是我們為了達到目的而履行的責任。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因為自己想要,從自身出發,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擾。

強人所難。

這是強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師、老闆,許多人認為這些人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讓他們循規蹈矩。他們的常用台詞是: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怎麼樣。

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變成了逃避懲罰,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國小做暑假作業時,是不是極盡敷衍之事?

非暴力溝通歸根結底是關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慮為了達到這種需要,我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這是一篇遲到了兩天的心得,在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溝通》的第十章,這之後我的腦子裏一直在回憶,在思考,為什麼人會用語言或者行為暴力來解決問題,發泄情緒?在一個人出於情緒的邊緣時,什麼才會遏制這種暴躁?暴力的情緒發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記得提到一個人之所以會用暴力解決情緒問題是因為,發生事情之後總是從別人身上尋找原因,不去關心自己的內心需要。我忽然想起來,在家庭環境中,暴力的溝通對個人以及對孩子的影響。

過去的半年,我們不大不小,置辦了一套小房子,買了一輛低端車,而在這段時間我在忙着事業編考試,老公工作並不穩定,還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處處要錢,經濟可想而知。這半年我們的信用卡幾乎因為車貸,學費,裝修……等等經濟原因造成欠款好幾萬的現狀。我們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萬早就讓我們活得壓力山大,不堪重負了,我們倆更是處於崩潰的邊緣。後來,因為這些壓力老公情緒很大,稍不順心就會吼,我本來就是一直壓抑的狀態,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氣,於是我們經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邊,他也不考慮這些後果。我生氣就是因為他不關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場合的説摔就摔,説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發了,在他過年返回公司的時候,我要求離婚,不讓他走了,孩子我留給他,他只要不認錯,我就把孩子扔給他媽媽或者我直接放家裏,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覺得你厲害,我也不是一個沒用的人,只要他出門一步,我也出門,直到他認識到,自己的暴脾氣對我造成的傷害,以及這個家這個孩子失去媽媽之後他幾乎一無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兒,孩子哭,拉着媽媽不讓媽媽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這麼做,她爸爸永遠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媽媽這輩子就這麼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後我們倆動不動吵架影響她更深刻。與其讓這些痛無限的綿延不如讓他此時就完全暴露。

這種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閨女聽到一首歌歌詞中有一句“爸爸和媽媽我們從來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間告訴我,“媽媽,你聽到了嗎?人家爸爸媽媽從來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個五歲的孩子,腦子裏總是裝着當時爸爸媽媽吵架的畫面,這是有多殘忍。

讀了第十章,我內心不是考慮我每次情緒不佳時我的感受,而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的感受,無緣無故卻要為你的不開心買單,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內心一直恐懼和不安。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表現不完美時的感受和行為(what)

當我們表現得不完美,一般習慣自責,如對自己説,『笨蛋』,『這種蠢事你也幹得出』,『你總是將事情搞得一團糟』。嚴重的,會陷入自我憎恨當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於羞愧,我們通常試圖改變自己,變得更加友善和體貼。但是一旦對方意識到我們行為出自羞愧或內疚,而不是愛,他們並不會更加欣賞這些行為。

有哪些詞語體現了羞愧、自責?如,『應該』,『必須』,『真的』。

為什麼會自責?(why)

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指責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其實也是『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行為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自責呢?(how)

如果發現痛罵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馬上可以問自己,『我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一旦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我們試圖理解自己的所做所為,『我做那件事是為了滿足什麼需要』。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會寬恕自己。儘管過去的選擇並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

愛惜自己的關鍵是,同時包容兩個不同的我,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後悔的“我”(現在的)以及採取那種行為的我(過去的)。

自我寬恕其實為個人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了條件。

作者舉了一個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為此事不斷訓斥自己。後來明白了,為什麼會責備自己粗心,是因為有照顧好自己的強烈渴望,那麼在匆忙迴應他人的請求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時為了滿足什麼樣的需要而隨手把筆放入口袋,是因為很看重回應他人的請求。由於這些考慮,態度就變好了。

如何面對那些覺得沒意思,卻又認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舉了個例子,『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原來他認為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後來他發現很欣賞孩子從學校得到的教育。雖然有離家很近的學校,但是現在孩子的學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價值觀。因為他理解了,之所以選擇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是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動機不好

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疚,為了履行職責……。

其中針對『為了得到贊同』這個動機的評論另我印象深刻。受社會的影響,我們渴望得到獎勵,希望得到人們的微笑,聽到一點鼓勵。為了討人喜歡,努力迎合他人;為了避免招人厭惡,不做那些不受人歡迎的事。

為了博得他人的喜愛,費盡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於對生命的愛,人們自然會心存感激。他們的感激其實也是在給我們確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