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5W

多讀書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塑造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優選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優選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優選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家長和孩子都需要被尊重,但是由於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總覺得家長是高高在上的,説的話一定要聽,導致我們現在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做什麼事都以命令的口吻。自從讀了《家庭心理學》以後,從書中學到了許多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現在也在慢慢改變自己。

想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去逼着他做,是要和他進行合作,只有雙方的意見達成一致,孩子才會開開心心的做,家長也會高高興興的,這就是雙贏。

當孩子行為中出現錯誤的時候,不要直接否定他或者説一些刺激他的話,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應該關注他,讓他自己説出來,當他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在一起想辦法解決。

自我尊重,現在家長都太以孩子為中心,都忘記自己的需求,總覺得孩子是第一,孩子照顧好了就行了,其實把自己照顧好才是最關鍵的,只有把自己照顧好了,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也要讓家人和孩子知道我們的需求,要不時間長了我們就會被忽略掉,所以我們要適當的放鬆自己,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整天處在緊繃狀態,這樣會影響健康,也影響和家人和孩子的正常溝通。

現在的生活節奏變快,生活壓力變大,家長們都忙於工作,有時候也會忽略孩子,不過白天再累再辛苦,晚上我也會陪着孩子看看書、做做鍛鍊,只有經常陪伴和溝通,這樣才會更瞭解孩子,孩子大了我們也不會有遺憾。

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也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去攀比,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又不是複製粘貼的,都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我經常和我孩子講,不和別人做比較,我們和自己做對比,今天比昨天做的好,這次比上次做的好,有進步就行。

對於獎勵和懲罰,估計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有,比如考試考的好就會給予獎勵,考的不好就要懲罰,不例外,我也用過這個方法,本來是想用這樣的方式方法去激勵孩子,但是沒什麼效果,後來就取消了。

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我也一直在學習、在摸索,尋找合適我們家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首先家長的目標要明確,在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之下,當然就是希望孩子知識淵博,以後可以為社會、為國家出一份力,那作為父母的我們現在就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要言傳身教。然後也可以問問孩子有沒有目標,可以讓孩子制定一個小小的目標,帶領孩子向他制定的目標去做。平時也要多傾聽,行為背後的需要還是要多傾聽,只有認真傾聽了才會理解,出現了問題不要直接否定孩子,應該先聽聽他的説法,再去判斷。有些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的時候注意語言溝通的方式方法,對的情況下也可以採用孩子的意見,這樣可以肯定孩子,讓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如果經常否定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沒有主見,會變得自卑、懦弱!使用尊重的語言雙方去溝通,將批評和職責轉換成帶有尊重的需要表達,這樣孩子覺得自己得到重視了,就會敞開心扉的和家長聊天。

每個人都有需要,我們做每件事情的時候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也要為我們的需要負責。當家長和孩子之間遇到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孩子是在表達他們的需要,但是如果我們覺得是不合理的,我們可以使用策略讓孩子瞭解我們的需要,不光是我們要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要讓孩子聽聽我們的心聲。

由於家長們白天上了一天班下來,白天的緊張工作,下了班可能一時情緒還沒有調整好,回來教育孩子學習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那麼多的耐心了,小孩認真聽話的還好,調皮搗蛋免不了一頓責罵或者一頓打。記得我們家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才開始學寫字,握筆姿勢不對,教了好多遍都改正不過來,小手被我打的紅紅的,後來他看到我的手稍微動一下,他的身體就會害怕的縮一下,事後我心裏也在反思,可能我的情緒過於激動了,把情緒都發泄在孩子身上。現在我在想,當時他是多麼害怕和無助,他當時的感覺肯定是沒有安全感的,所以現在我會及時調整好心態,耐心的聽他講解和溝通,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讓他有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

激勵給予:家長給予孩子一般都認為物質滿足就是給予,其實多陪伴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和愛語,這些更為重要。其實孩子也會給家長禮物,只是家長往往忽略了,像我家小朋友有時候在學校新學了一首歌,回來説要唱給媽媽聽,其實他就是在送我“禮物”,要和我分享他在學校的一些事情,但是有時候家裏的事情比較多,沒有多少耐心慢慢聽,只是應付孩子説唱的真好聽,其實我沒有用心去聽,沒有體會孩子的心情,沒有接受他的禮物,這一點我要改正,以後在忙,在孩子送我“禮物”的時候,我也要停下手中的工作,用心的接受他給予我的“禮物”。

使用尊重的語言:讀到這一張“給出沒有評判的觀察”,突然想到自己平時的語言溝通好像都是批評,以後要改正一下,讓批評的語言轉換為單純的觀察,孩子得到尊重了,他們會更樂意配合我們。如果有需要孩子幫忙的地方,我們可以提出“可執行的請求”,讓孩子自願幫忙而不是被逼迫的幫忙,雙方要合作愉快,我們還要學會傾聽,全身心傾聽自己的聲音,傾聽別人的聲音。

在成長中學習:人不管在什麼階段都要學習,這樣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從國小習書本上的知識,成人之後進入社會,學習社會人際關係,現在為人母,更要和孩子一起學習,這樣即可以為孩子做榜樣,也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可以和孩子和家人一起商量,所謂人多力量大,辦法總比問題多,如果問題解決了,一家人都會非常開心,都很有成就感,如果沒解決,那麼就一起學習,總結經驗。

讓我的家成為“無錯區”:以前遇到事情,總是會提高嗓門讓孩子去完成,覺得這樣聲音大就會鎮住他,而且效果也明顯,因為他害怕所以會立刻去做,可是我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現在讀了這麼長時間的書,也學會了一些怎麼和孩子溝通技巧,比如今天晚上我在家裏剝蠶豆,他在玩玩具,我就問他:“你要不要過來給我幫幫忙呀”,開始我以為他還想玩玩具,肯定不會來,可是他卻很開心的和説:“可以呀,我要幫媽媽一起做事情”,我們就一邊聊天,一邊剝蠶豆,很愉快的把這件事情做完了。所以語言溝通很重要,如果我今晚是以責備的語氣説:“不要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過來幫媽媽做事情”,也許他會過來幫忙,可是他會覺得沒有被尊重,就會帶着情緒做,這不是我想要結果。

長頸鹿文化與豺狗文化:在生活中,豺狗語言和長頸鹿語言都用過,心情平靜的情況下會和孩子好好聊天,會用長頸鹿語言鼓勵孩子,但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一急躁就會使用豺狗語言,給他貼標籤或者責備他,其實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但是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以後還是要剋制自己,不能用豺狗語言,要多用長頸鹿語言,讓自己和孩子都成為心胸寬廣的人,還要讓自己和孩子的視野更遠、更廣。看了後面的家庭活動,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我們可以試着做做,比如有一篇“主題:風盈生命之體驗”,標題:“感恩”,家長帶着孩子一起做這個事情,每天寫一篇感恩日誌或者寫幾句話也行,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對什麼事情都是感恩的態度,不會計較。

這幾部分書中主要提供了大量的遊戲和故事,如何把評判解讀成需要,如何將憤怒轉化為感受和需要,如何處理憤怒的情緒等等……有的遊戲可以和老公和孩子一起做,即可以從中學習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我們跟着師傅一起努力學習,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最後祝福家人們的孩子都越來越優秀,家庭越來越幸福。

今天讀的主要是“無錯區”的故事分享,也是總結這本書的內容,故事是在教我們用什麼樣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怎樣和孩子合作,還有家長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怎麼樣可以滿足等等……

我們已經讀了2本書了,《家庭心理學》、《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雖然書的內容不是所有的都能記得,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在用,我覺得對我的幫助還是挺大的,比如現在小孩有問題問我,我都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以前問多了我就嫌他煩,還有就是他以前犯錯了我不等他解釋就一頓發火,現在同樣的情況發生,我也很想發火,但是我停頓幾秒不説話,發現好像就沒火氣了,接下來就會問他什麼情況,聽聽他的解釋,所以我覺得我在慢慢的改變,在這裏我要感謝師傅,帶領着我們一起成長,期待我們學到的更多。

優選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着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着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着閲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優選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多年前就買了,對於一個愛讀純文學類書籍的我來説,乾貨滿滿的工具書讀起來有點困難。因為高一年級的老班們有一個讀書會,於是責令自己兩天讀完——有壓力才有動力呀,終於在讀書會前1個小時讀完。雖然有一種囫圇吞棗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確幫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外國人寫的心理學的書還是會存在文化的差異,語言翻譯的轉換讓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宂的內容閲讀的時候就直接略過。作者重點談到日常生活的我們從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們並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來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溝通方式被稱為“愛的語言”。看到這,誰不想繼續看下去,究竟什麼是愛的語言,難道我們對最親的人説的話不是“愛的語言”嗎?作者一語蔽之:非暴力溝通就是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作者在書裏用了十三個章節來生動形象的告訴我們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如何才是“愛的語言”。

1.觀察和評論——觀察源於客觀,評論源於主觀。人太喜歡進行“道德評判”,太喜歡主觀的標籤化,而作者所説的觀察是不帶任何情緒的準確的表述。

2.體會和表達感受。中國人的內斂總會羞於表達感受,於是在揣測中參雜了各種主觀情緒和臆斷,這時候你需要閉上眼睛體會自己的情緒,然後準確的表達出來。句式應該是這樣的:我感到……因為我……

3.請求幫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這個請求要清晰明瞭且具體。

4.傾聽的力量。當有人求助的時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説解決的辦法,而是傾聽,體會。

5.愛自己。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麼毛病,而是用心瞭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別的告訴我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學會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學會用“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這樣的句式幫助我們探尋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達憤怒。在這裏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情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行為,你需要體會,發現自己的需要,然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候你的憤怒才會有價值。

應該説翻完這本書,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閲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反思我們日常溝通的狀態,哪些還需要改進,比如對孩子、對學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論,標籤化。在和別人的溝通時,儘量不帶着預設立場和感受,儘量保持冷靜客觀地聆聽對方想要表述的內容。一語蔽之,這本書讓我們平和心態,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舒適的重要他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