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3W

只有認真閲讀書籍,我們才能寫出立意深刻的讀後感,只有將書籍中的內容進行分析,我們才能寫出優秀的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中國詩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詩讀後感8篇

中國詩讀後感篇1

這本書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分別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其中我映象最深的是《韓信敗將》。

韓信雖然窮,但他還挎着一把寶劍。淮陰城裏的一般少年老取笑他,説:“韓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像個什麼啊?你還是把寶劍摘下來吧。”有個屠夫的兒子特別刻薄,要讓他更自己比一比,否則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端詳了他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去了。

他讓我很有感觸,有的時候我們學校裏同學為了一點點小事就斤斤計較,有時候甚至還會去告老師。而韓信沒有更屠夫的兒子計較,而是從他的褲襠底下鑽了過去。我們應該學習韓信的精神,寬宏大量。

今天我讀了其中的一個故事——《千金一笑》,説的是周幽王為博寵妃褒姒一笑,不惜點燃烽火台的烽火來戲弄各路諸侯,最終導致西周滅亡的故事。作文這個教訓無疑是慘痛的。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像我以前聽過的《狼來了》的故事,都是教育人不要撒謊、不要騙人,要誠實做人的。我也一定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是一本很好看的書,推薦大家讀一下!

中國詩讀後感篇2

在學校的讀書節活動中,我讀了《中國寓言故事》這本書,這本書中都是些什麼文章?是告訴我們道理的?還是胡扯八道?讓我來告訴你吧!《中國寓言故事》是告訴我們道理的。比如“拔苗助長”是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違背了規律,就必然失敗。還比如“守株待兔”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一次偶然,就等着下一次一百分之一的偶然了。再比如“狐假虎威”講的是不能借別人的威風來佔領地位的。“黔驢技窮”告訴我們,不要裝腔作勢,要切實學習過硬本領,不然遲早會被揭穿的。“螳螂捕蟬”寫的是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不計後果。“杞人憂天”告訴我們千萬不要陷於毫無根據的憂慮之中。“因小失大”告訴我們貪圖小利的人往往成為別人利用的對象而貽笑大方。“驥遇伯樂”告訴我們人要得到應有的愛護和賞識。

我最喜歡的文章是“蟬的新生”,這篇文章的大意是:一隻幼蟬從土洞裏爬出來了,它爬上了一顆小樹,一動也不動。慢慢的,它的舊皮脱落了,一點點巨大的痛苦使它戰慄。但是它還是將舊皮脱了下來,它自由多了,大叫一聲:“知了—!”;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先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

我最喜歡這本書了。

中國詩讀後感篇3

——年前,紅色的中國佈滿層層謎團。美國記者埃德加·斯 諾懷着對中國革命與戰爭的重重疑問,孤身一人前往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銅牆鐵壁般嚴密封鎖的革命戰略根據地。他探索紅色中國,將所見所聞一點一滴的真實記錄,彙編成一本書,書名是《紅星照耀中國》。

近日,我重讀經典,內心依舊澎湃不已。整本書以斯 諾的第一視角,生動豐富地描述了紅色根據地大大小小的人物與事件,他通過蒐集兩萬五千里長徵的第一手資料,與革命領導人進行談話,運用文字的力量將這段波瀾壯闊、激情燃燒的歲月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斯 諾的語言很平實,他沒有添加過多的修飾性的詞彙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筆,即使樸實無華,但他筆下的人物卻有血有肉,帶着鮮明的特點。他記錄了一些革命的事蹟,如毛澤東、周恩來、賀龍、彭德懷、徐海東等,對主要的歷史事件也進行了敍述,如蘇區教育(比如紅軍大學)、人民抗日劇社、長征、西安事變等。正是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對國民黨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對橫亙在漫漫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對立志救民於水火、避免我亡國之禍的革命先驅更加心生敬畏。

斯 諾對革命者的描寫狠狠地駁斥了國民黨,書中是這樣描述毛澤東的:“然而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羣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對於工作卻事無鉅細都一絲不苟,他精力過人,不知疲倦,是一個頗有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對周恩來的着墨是“他頭腦冷靜,善於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驗”。“他無私地忠於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這個紅軍的故事和參加創建紅軍的一個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還有黃埔軍校畢業身經百戰、戰無不勝的;使地主鄉紳聞風而逃的賀龍;九歲離家闖世界十七歲就帶領饑民攻打糧倉的彭德懷;洛浦、徐海東、劉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權等許許多多優秀的領袖……通過他的敍述,我彷彿看到無數仁人志士在戰火紛飛的根據地,用火一般的熱情與鐵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撓,自信樂觀地堅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們是一羣有氣質、有風度、有抱負、有力量的!

一幕幕如畫卷般徐徐展開,雖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卻令人激動不已。毛澤東夜晚在燈前認真擺弄飛蛾、百姓們“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從容不迫地從事田間勞動”、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戰士們嘶啞卻嘹亮的吶喊聲,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真實的蘇區、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部隊、一段令我們自豪與驕傲的歷史。

本書一經發表,就產生了了巨大的反響。它駁斥了國民黨刻意扭曲的宣傳,向世界人民呈現了一個真實的中國革命。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讀完這本書後,紛紛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響力依然不曾消減。

斯 諾寫道: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着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後,正如書中所言,革命事業已經照耀了全中國,而中國也在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當我們坐在明亮的屋子裏,當我們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當我們還在為各自的人生糾結忙碌着,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正過着充滿陽光與安定的美好生活。《紅星照耀中國》提醒着我,即使身處和平年代,不要忘記無數革命先驅曾在狼煙四起中橫刀立馬,在民哀國殤之時挺起了民族的脊樑,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衝鋒陷陣、赴湯蹈火。

中國詩讀後感篇4

縱覽全書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淵博,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濃縮着民族的智慧。中華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記錄了悠久的歷史,鑄就了中華民族知書達禮的品德,其傳統倫理延續了幾千年,奠定了中華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一、品《論語》,學治學 柳詒徵先生説:“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可見,孔子乃中國文化之中心也。孔子的教育思路是四個字——仁、義、禮、德。他要把人塑造成集智慧、人品 、膽識、才藝於一身的完美人格。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強調的素質教育是不謀而合的。

1、“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強調的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孔子被後人尊崇為“萬師之表”,的確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學與思,是人類精神成長的互相制約的兩個因素,是學習知識的兩把鑰匙。進入知識寶庫的每一扇門,都需要這兩把鑰匙,否則你只能窺一斑,而難以見全豹。

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一、就像我們這個班集體一樣,42位成員各有千秋,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

二、讀《大學》,學修身 《大學》這本經典就是一本教育我們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為他人、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做事的書,簡稱“齊家、治國、平天下”。書中提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正其意;欲正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們今天依然能看到有些有文化傳承的學校會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作為學校的核心思想,其實這都源於曾子的這本書。

三、學《中庸》,知進退 千百年來,中國人始終推崇“中庸之道”。看來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有多麼大了。而我們有很多時候都誤解了它真正的含義。它所傳達給我們的思想並不是縮首畏尾、膽小怕事,而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無論從官場,還是從做人、處事,這簡直就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一個道理,真的由衷的佩服子思這個人物。 還有《孟子》《荀子》《道德經》,包括兒童們耳熟能詳的《弟子規》、《千字文》輕叩中華傳統的大門,這本書讓我們共享經典,引導我們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讓我們懂得“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學會孔子的教思路“仁義禮德”……這樣一種積極的向上的思想境界應成為我們的人生態度。

中國詩讀後感篇5

今天我閲讀了《中國民間故事》,這本書是如此的有趣,令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收錄了許多不同民族的民間故事:有藏族的民間故事《幸福鳥》;有民間故事《天眼重開》;有蒙古族人民中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獵人海力不布》;還有漢族的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等。

在這麼多的精彩的民間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漢族的民間故事《魯班學藝》。這個故事講述春秋時期有個姓魯的老木匠,雖然他在村裏手藝高超,但是在終南山上有個比他技藝更高超的木匠。

老木匠決定叫自己的三個兒子去拜師學藝。首先出發的是大兒子和二兒子,他們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住了,沒有去拜師學藝。小兒子魯班一心學藝,終於來到了終南山。魯班學習非常勤奮,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來,到了晚上又趁着月光在設計圖紙。經過三年的堅持不懈努力,魯班學到了一身的好手藝,最終成為木匠的祖師爺。

故事裏魯班説:“學藝如果只學三個月,那麼學到的只是皮毛;如果學三年,那麼學到的才是精髓。"這句話對我的感觸非常大,我們平時做事也要如此。記得我學了一段時間的q版漫畫後,覺得自己已經畫得很多很好了,便學起難度更大的少女漫畫。剛開始學習時感覺良好,得意地向同學顯擺。之後我學得越久,才發現我的技法有許多錯誤,像頭身比例不正確,上色不立體等。

經過不斷的練習我才慢慢改正了這些缺點。要是當時我一直感覺良好,不是繼續往下學習的話,估計到現在我的漫畫還會有很多的缺點。學習的道路是漫長的,沒有捷徑可以走,我們一定不能鬆懈,要不斷往深往寬鑽研。

讀完這些民間故事,我的收穫很大。這些民間故事不僅讓我有豐富的想象力和積累了精彩的語言,更讓我在故事中收穫一個個有益於自己成長的道理!

中國詩讀後感篇6

“從土裏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了”。中國社會的鄉土氣息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中一覽無餘。中國在飛速發展中,無論是社會制度、民間風俗,還是人情關係,無不受到這種鄉土氣息的深遠影響。

我也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不懂得反抗的我們總是在無理的矛盾中先約束自己,再用謙讓解決矛盾。費孝通先生給了我明確的解釋: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於我們祖輩的順應,這種順應是骨子裏的含蓄和人情味。鄉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私人關係就是效率的替代品,人與人之間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幹沒有實際目的的事,或者説遲遲不進入話題的最終目的,開門見山的中國效率倒是頗為稀少。

中國的文化,穩中求勝,安於現狀,儒學中的謙讓禮儀讓一個民族從此烙上了“聖人”的人格取向,君子之道由古至今,皆為文人雅聖所向。鄉土不易變的特點使得這種烙印頑固恆久,就這樣一代代順延下來。

在當代中國的鄉土社會,這種熟悉感和不變性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因社會變遷、移風易俗、生活節奏加快而催生的焦慮和被動陌生,鄉土社會中那淳樸的民風正在改變,鄉村的變遷,城市的發展,新的元素在融入且佔領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新元素的融入後將“生於斯,死於斯”的終老是鄉思想割裂,落葉歸根對現代社會即將成為一個難以實現的念想,對於契約,人們再也沒有“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然而,一個民風如黃土般淳樸敦厚的國家,無論社會怎樣更替,這個自身帶有幾分“土氣”的國家不變,那個含蓄,面對問題首先想到“克己”的傳統在中國人的骨中烙印,傳承至今。

中國詩讀後感篇7

?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出自美國的埃德加·斯諾,他把來到中國後的所見所聞和切身經歷寫成一本不朽的著作,讓我們年青一代瞭解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曆程和偉大征程。

書中提到對的印象:面容削瘦,有些駝背卻雙眼炯炯有神,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知識份子面孔。雖然是紅軍領導人,但卻與人民同甘苦,共命運,有着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外表,又有機智幽默,喜歡憨笑的內在涵養。

埃加·斯諾把天真質樸的優良品質同鋭利機智和老練的世故結合起來,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豐富的形象。

熱愛學習,對工作一細不苟,對斯諾提出的如何對待侵略者問題,主席有着獨到的見解,並提出了一些創造性意見。他是一個對中國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有幾次他回憶起戰死的同志和由於自然災害而死去的勞苦大眾,他的雙眼都濕潤了,在談論抗日戰爭時,他認為中國的主要問題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並且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幫助,但不意味着沒有別人的幫助中國人就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統一。表明,中國人只有團結一致,抵抗侵略,停止內戰,才能將侵略者趕出中國。

談工作時他事無鉅細,一絲不苟,有一次和斯諾談話時,心不在焉的解下腰帶,搜尋寄生蟲,看到此處,我忍俊不禁,他有非凡的頭腦,也有農民的個人習慣。

他是偉大的人民領袖,他又是平易近人的農民朋友,他是中國危急時刻的救星,給外國友人留下了神祕又偉大的印象。

中國詩讀後感篇8

?鄉土中國》我沒有讀之前心裏就想鄉土中國是一種以怎麼樣的形式反映出來的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我讀完了《鄉土中國》之後給我的答案是腦袋裏出現一幅畫面裏面有的父親和母親辛勤勞動的背影和我家鄉父老鄉親他們在田地裏播種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在我的眼前,淚水悄悄的滑落下來打濕了我的衣服我開始想家人以及家鄉的人民和山山水水了。雖然農村沒有像城市那麼的繁華但有寧靜清新的空氣有樸素人民,燦爛的微笑待人友善,他們懂得珍惜生活和努力創造財富。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給我們打開了認識中國農村的一扇大門。

有人也許以為這本書寫的早了,對於現在的情況很不實用,我覺得倒不是。這本書的理論價值到現在還閃爍着光輝。至少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讀過哪本社會學的著作在理論和語言上勝過這本薄薄的小書。

有人認為費孝通在這本書最主要是提出了,"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這兩個概念。我倒是覺得他的成果是把鄉土中國的根子挖出來了,指出來為什麼我們最近百年的變遷會如此之艱難。

何為鄉土中國?它的特性是什麼?先生在第一篇已經很好指出來了。比如他就説中國鄉下人多,"土"就是他們的特性,當然土氣不是貶義詞,靠土地謀生的鄉土社會很大程度是很穩定的,即使戰亂遷移的也不是社會的主流。他也順便比較和美國的不同,指出我們是聚村而居,並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離,結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會圈子。同時村落裏面大家都是特別熟習,就成了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沒有陌生人的社會,法律其實處於次要的可有可無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大家重視是信用而不是法律。當然在我們現在這個處處都成了陌生人的社會,土氣就成了罵人的話,那些禮俗也逐漸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談論文字下鄉的問題裏面,他認為,在鄉村社會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經驗的傳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個地區住的幾百年,世世代代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都是一樣的,解決的辦法都是一樣,不需要什麼理論,什麼創新。當然先生在這兩篇文章裏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差序格局"是費先生的獨創,在書中,他打了個比方,將西洋的"團體格局"和中國的"差序格局"區分開來: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裏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裏都屬於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國的社會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通過這個比喻,費先生把中國傳統社會的特點形象具體地表現出來了:

首先是執行私人道德。"私"的毛病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實在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弊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可以顯現這點。而在西洋的團體格局中,道德的觀念是建立在團體和個人的關係上的,團體是超於個人的存在。其次是判斷標準的隨機性。中國社會富於伸縮的社會圈子會隨着勢力的大小而變化,對於不同的環境和人事,自然就會有不同的對待方法,我們往往講的是攀關係,講交情。而西洋社會將的是權,社會對每個人是公道的人對人遵守的是一樣的規則,就是要互相尊重權利,而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會組織的界限。比如在書中提到的關於"家庭"的概念,在中國,"家庭"這詞是含糊得很,可以是自己和太太,可以是加上孩子,還可以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類的。而在西洋社會,"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明確得很。最後就是社會結構的層次化。中國的傳統社會向來就是階級社會,上下級關係的明確規定,使得社會層次分明,鄉土中國的社會網絡是由等級差別的。而在團體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視同仁的。

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在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禮治秩序的全面打破,血緣和地緣的分離,劇烈的社會變遷,使得人們不再圈定在一定的範圍內,而是更加迅速地流動,這就導致了更多的鄉土本色被花花世界所淹沒。

當然,中國的本質還是鄉土的,即使她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中國人骨子裏的私德是不會一下子消失的,卻反而有一種加重的趨勢,社會上盛行的"各走各路"的風氣使得這個社會更加地冷漠。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於農業文明中的,中國人身上的"泥土味"是不會失去它的香氣的,所以老有一些"城市人"在那裏鄙視"鄉下人",那就有點可笑了。以上是本人看完《鄉土中國》後的一些想法,其實看完《鄉土中國》之後有許多的感想,但又不足以成文,所以只將能成文者呈現出來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