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9W

讀後感是我們讀完一本書之後最重要的證據,也是檢測我們是否讀懂文章的依據,你看過《我的精神家園》這本小説嗎?記得寫一寫你的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1

先笑一個:我天天教別人,寫文章從題目開始就要有新意,要奪人耳目,自己卻用這麼俗舊老套的名目。為我的懶擊掌先。

準確的説,這是第四次讀王小波了。但從第三次開始,我才讀出點味兒來。

第一次還是上學其間,記不清是大幾了,總之那會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正風靡校園,我也就找來了看,實際的情況是,那些小説,我字字都認得,合在一起,卻一點看不明白,所以就放下不看了。呵呵,這大概是我讀書的唯優點:不懂就是不懂,絕不裝神弄鬼,借虎皮拉大旗。

第二次也是上學其間,有一回假期回學校,買完車票離開車還有幾個小時,沒事做,就到處轉在車站附近一家書店,賣的大都是教輔書,再就是些沒名堂的暢銷書,我翻來翻去,找到一本《古詩一百首》和一本王小波的文集。具體的書名是什麼我已經記不清了,總之似乎我還沒有讀完,它就失蹤了,也不知誰借走了,再沒還過——這樣不知所終的書已經好幾本了,深刻懷疑被老二順走了,別人不上我這來,來的也不讀我的這些書。

第三次還是工作以後,那二年被賦閒,工作很簡單,不要説八小時之外,就是八小時之內可供我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很多,由是隔幾天就到圖書館換幾本書,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就在其中,那時,才能説懂了一些——知道他在説什麼了,記憶最深的是那句“我是學理科的,不相信世上有……”的議論,觸動很大。

年跟前,又有了些空閒,借書的時候,這本書又跳到眼前,於是借來再看,説全懂,怕挨砸,但至少看出了他的言論的優劣,也讓我多了些自信——以前總覺得自己這個專業沒專業,好象什麼實用的技術都沒學到,看到王小波亂用概念,不禁暗笑,原來我還是有點專業的:)。

認識王小波的過程,跟讀錢鍾書的《圍城》類同。初識《圍城》是上補習班時,班上有人讀《圍城》再加上電視劇播的火熱,很多文學愛好者讚口不絕,於是就借來看,看了一晚,不得要領,悶悶的還給別人,上大一的時候,和一老師説起《圍城》,我説我怎麼不懂的話來,邊上一同學説她懂,很有感觸,結果被好一頓挖苦:多少專家多少年研究都不敢説懂了,你這麼膽大敢説自己懂了,了不起,等等,讓我目瞪口呆。

然後到了大三,不知怎麼又借了《圍城》來看,還不知看懂沒有,但邊看邊大笑,惹室友羣起抗議。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2

我十三歲時,常到我爸爸的書櫃裏偷書看,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那時候政治氣氛緊張,他把所有不宜擺在外面的書都鎖了起來,在那個櫃子裏,有奧維德的變形記,朱生豪譯的莎翁戲劇,甚至還有十日談。櫃子是鎖着的,但我哥哥有捅開它的方法。他還有説服我去火中取栗的辦法:你小,身體也單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實際上,在揍我這個問題上,我爸爸顯得不夠紳士派,我的手腳也不太靈活,總給他這種機會。總而言之,偷出書來兩人看,捱揍則是我一人挨,就這樣看了一些書。雖然很吃虧,但我也不後悔。

看過了變形記,我對古希臘着了迷。我哥哥還告訴我説:古希臘有一種哲人,穿着寬鬆的袍子走來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見他不在,就要過一塊塗蠟的木板,在上面隨意揮灑,畫了一條曲線,交給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塊木板,為曲線的優美所折服;連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門時闖進去,要過一塊木板,精心畫上一條曲線……當然,這故事下餘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塊蠟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畫在一條曲線裏,送給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現在我想,這個故事是我哥哥編的。但當時我還認真地想了一陣,終於傻呵呵地説道:這多好啊。時隔三十年回想起來,我並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擁有一片天空,十三歲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園。此外,人有兄長是好的。雖然我對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也無異議。

長大以後,我才知道科學和藝術是怎樣的事業。我哥哥後來是已故邏輯大師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則學了理科;還在一起講過真偽之分的心得、對熱力學的體會;但這已是我二十多歲時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國外去旅行,在劍橋看到過使牛頓體會到萬有引力的蘋果樹,拜倫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倫塘”,但我總在回想幼時遙望人類智慧星空時的情景。千萬丈的大廈總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愛好無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詩人,也許都體驗過兒童對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總覺得,這種愛好對一個人來説,就如性愛一樣,是不可少的。

我時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來思考問題,很多煩難的問題就變得易解。人活着當然要做一番事業,而且是人文的事業;就如有一條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學究式的人物,手執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條路,而是背一本宗譜。我聽説前蘇聯就是這麼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萊蒙托夫,還要記住俄羅斯是大象的故鄉(蕭斯塔科維奇在回憶錄裏説了很多)。我們這裏是怎樣教孩子的,我就不説了,以免得罪師長。我很懷疑會背宗譜就算有了精神家園,但我也不想説服誰。安徒生寫過光榮的荊棘路,他説人文的事業就是一片着火的荊棘,智者仁人就在火裏走着。當然,他是把塵世的囂囂都考慮在內了,我覺得用不着想那麼多。用寧靜的童心來看,這條路是這樣的:它在兩條竹籬笆之中。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牛花,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隻藍蜻蜓。這樣説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説服安徒生,就要用這樣的語言。維特根斯坦臨終時説: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這句話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從牽牛花叢中走過來了。雖然我對他的事業一竅不通,但我覺得他和我是一頭兒的。

我不大能領會下列説法的深奧之處:要重建精神家園、恢復人文精神,就要滅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滅的,就是風頭正健的俗人。假如説,讀者兜裏的錢是有數的,買了別人的書,就沒錢來買我的書,所以要滅掉別人,這個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説法不見得有如此之深奧。假如真有這麼深奧,我也不贊成——我們應該像商人一樣,嚴守誠實原則,反對不正當的競爭。讓我的想法和作品成為囂囂塵世上的正宗,這個念頭我沒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須解釋我寫文章(包括這篇文章)的動機。坦白地説,我也解釋不大清楚,只能説: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維特根斯坦一樣説道: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湯達一樣説:活過,愛過,寫過。我很怕落到什麼都説不出的結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3

有人曾這樣説過:《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充滿睿智的詩意的世界,一個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園,是使人憂傷的幽默。這是一本雜文集,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風格卻又是黑色幽默的,讓人一邊笑一邊思考,這並不代表拋棄了嚴肅,話題是嚴肅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來敍述而已。王小波説過,他喜歡有趣的東西,所以他書中的人物始終都是笑着的,他的文字中流淌着鮮活的智慧,就像自有奔湧的河水,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他喜歡,讀書的人也喜歡。

王小波對讀書和思考有一種天真執着的熱愛,不是為了功利,而是學習中享受純粹的快樂。他在《我的精神家園》中回憶的“幼時遙望人類智慧星空的情景”純真而令人感動。他一定要活得真實、豐富、有趣,追求智慧和真理,痛恨乏味和愚昧。讀其文字,獨特而態肆隨意,但卻有着一種內在的嚴肅。他的作品中佔支配地位的是超越情感的理性思索,在那貌似玩世不恭並且自嘲的表象下,隱藏着冷靜、徹底了悟的大智和無可救藥的真誠。

王小波説人應該記住自己做過的聰明事,更該記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這是提醒人們應該具備時時反醒的精神吧。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一個人,在不斷地學習和追求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誤。這就需要我們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時時刻刻自省,不斷改正錯誤,每一天留給自己一些時間去反省去靜下心認認真真思考一些事,時間久了,必然是有所收穫的。

作者在書中提到對於“中國人喜歡接受這樣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麼樣子無所謂”的精神狀態是極為不滿的,認為人必須過他可以接受的生活,這恰恰是他改變一切的動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因為在精神生活的問題上,任何否定和不滿的背後都有着一種肯定和追求,表明了人對舊我的否定,對新的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憧憬。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作者認為“能夠帶來思想快樂的東西,只能是人類智慧至高的產物。比這再低一檔的東西,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而這種低檔貨,就是出於功利的種種想法。”從這種立場出發,人就有了更為廣闊的參照系,因此在衡量一種精神價值時,主要標準就不再是眼前的自身實利。

在現實社會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們往往會摔跟斗。但是,我們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就要不斷地學習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從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