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的讀後感1000字推薦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7W

當我們寫讀後感時,我們將書中的情節和角色內化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這是一種文學交流的方式,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建立更深的情感連接,與作者和其他讀者建立共鳴,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漂的讀後感1000字推薦6篇,感謝您的參閲。

漂的讀後感1000字推薦6篇

漂的讀後感1000字篇1

?我與地壇》是作者史鐵生雙腿殘疾後在一個荒腐但並不廢棄的院子裏所發出的對生命的感悟,在哪裏,他見到過很多人,他們有的相愛,有的困苦,他們在生命中平凡的如同塵埃,甚至是被生命無情的作弄。

十五年的春夏秋冬,無數個思考的日子,伴隨時光的反噬悄無聲息的流去,那升起的朝陽,終究要伴隨黃昏無情的落下,可是生命微笑的樣子,美得讓人牽掛。

早晨,當你睜開眼睛,你應該為自己依然擁有生命而感到慶幸,因為你還活着。上帝給你安排了無數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那你就應該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活着,因為要知道,當你死後,上帝自然會帶你去你該去的地方,白天依舊,黑夜如常……地球不會因為你的死去而停止運轉,太陽也不會因為你的消失而不再發亮。所有人依舊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誰又會在意你已不復存在?或許那只有你的親人,為你停留在記憶深處的悲傷。

擔心你的只有你的親人,就如史鐵生母親擔心他一樣。

母親的傷痛是孩子永遠沒法理解的,它如細小的泉水般憂傷,又如洶湧的大海般瘋狂。史鐵生因為身體的癱瘓整天把自己泡在痛苦裏,完全沒有考慮到母親的感受。他獨自待在地壇的那些日子裏,母親也曾悄悄的來,陪着他靜靜的等待。史鐵生也曾無數次發現卻不以為然,直到母親去世之後才恍然大悟……可是一切都晚了,他太晚明白母親的心,太晚感受母親的愛。當一切追悔莫及是,時間已經不給他任何追回的機會……

如果你有一個同樣愛你的母親,請愛她。應為當你想起愛她的時候,她就老了,已經不需要你再給她什麼,所以當她還有能力享受的時候,請保護她,給她温暖,否則當你後悔時,她便已離開……

人生需要思考,人生需要愛。要知道,上帝在關上你的門的時候,還會給你留一扇窗,讓你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讓你去感受生命。

為此,我不禁想到老師給我們看的一副圖片。那是一個曾經美麗的女子卻在烈火中變得面目全非,變成這個樣子,她沒有了工作,朋友也躲着她,可能她不敢見人,或許她想過自殺。

可是她卻活了下來,憑着自己對生命的執着活了下來!這是個的多麼超出常人的思想。這樣一個滿負創傷的人啊,為了生命,竟這樣堅強!

反過來想想,如果我變成這樣,我會怎樣?作為天生愛美的女性。我想誰變成這樣,都會想到死。與其這樣醜陋不堪的活着,倒不如死了來的痛快?

像我這個年齡的孩子可能會很痛苦,應為自己不想做的事非要做,而自己想做的事卻不能做。可這種小痛苦在生命面前,也只能一笑而過吧。是這樣的痛苦根本不算痛苦,還是我們根本不懂痛苦是什麼呢?

就連在烈火中變得面目猙獰的女子和雙腿癱瘓的史鐵生都沒有輕易放棄自己,那我們這些痛苦,是不是也要努力克服呢?

其實有時候,生命就像一首圓舞曲,你只有不停的旋轉跳躍,才能舞出自己的色彩。為了生命,盡情的跳躍吧!

漂的讀後感1000字篇2

陽光射在門前的榕樹下,投下斑駁的樹影。屋外熱浪陣陣,蟬聲轟鳴。

蟪蛄(蟬)知盛夏之樂,而不知人之樂,我調侃着。

在我們印象的寓言故事中,蟬只是一個自命清高的偽君子。

但在《昆蟲記》的“蟬出地洞”一文中,蟬變得機智,勤勞,是偉大的工程師。蟬的幼蟲為了搭建一個蜕殼前的住所,可謂煞費苦心。

蟬的幼蟲在向前挖掘時,用尿液把粉狀泥土澆濕,使之成為糊狀,並立刻用身子把糊狀泥壓貼在洞壁上。這時有彈性的泥土便糊在了原先乾燥的土上,形成泥漿,滲進粗糙的泥土縫隙中。拌得最稀的泥漿滲透到最裏層,剩下的則被幼蟲再次擠壓,堆積,塗在空餘的縫隙中。這樣一來,坑道便暢通無阻了,一點浮土都沒有了。這就是為什麼蟬的幼蟲挖出的兩百立方厘米的土全都消失不見了,因為已被就地和成了泥漿,比原先的沒被鑽透的泥土更瓷實,更勻稱。

這是法布爾觀察的昆蟲。

在十九、二十世紀的法國,當許多作家正研究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存在主義時,他只是待在自己的實驗室中,認真地觀察這些小蟲子。他的那股鑽勁,韌勁,孜孜不倦,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筆下的那些昆蟲,就連一般人討厭的蜣螂,也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充滿靈性,讓人看了之後覺得妙趣橫生。

那麼,他為什麼沉迷研究昆蟲呢?

前不久的美術課上,我看了意大利畫家莫蘭迪的作品。他生於19世紀末,一直沒結婚,和3個獨身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鮮少外出,甚至很少和人交往。在喧囂的二十世紀,當其他的畫家都沉迷於各種畫派,各種主義的時候,他只是安靜地待在老家博洛尼亞,靜靜地畫着自己家的靜物和窗外的風景。他一輩子幾乎只畫這些東西。博洛尼亞郊外的一些山,一些樹,一些花,還有家裏的一些瓶瓶罐罐,那些他看了幾千遍,畫了幾千遍的靜物。

我問我的老師:“他是怎麼做到一直耐心地重複畫這些東西呢?”老師思忖了一會兒。説:“他真得相信這些瓶瓶罐罐裏有整個宇宙。”

他還説,當你花成千上萬個小時觀察某個東西,描繪某個東西時,你就會越來越接近這個事物的真實。

這時,我也明白了,法布爾為什麼要觀察昆蟲。因為這樣才能限度地逼近一隻昆蟲的真實。

認真做平凡的事,就像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樣;認真過短暫世俗的生活,就彷彿面對千秋萬代一樣。

蟬是如何蜕皮的?螳螂是怎樣捕食的?金步甲的婚禮是什麼樣子的?大孔雀蝶是如何選擇配偶的?正是這些細節,構成了大自然的本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因此豐富了成千上萬倍。

要説法布爾為什麼要研究昆蟲,就是為了在節奏太快的生活中放鬆下來。在做完美實驗抬起頭的片刻,發現這個世界又清晰了一點。他用一生的時間説明了一個道理,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鑽研某個問題,就會限度逼近它的真實。

漂的讀後感1000字篇3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可謂是對教師的最美讚譽。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將教師職業神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意識到,教師不過是三百六十行其中之一行,教師不過是億萬普通勞動者之一員。因為社會需要以及分工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職業,每種職業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牲和不可替代性。教師的工作有別於其它工作,確實很重要。“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社會拒絕次品、廢品和危險品。教師面對的是一羣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把這些懵懂的孩子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塑造成社會有用之才棟樑之才。離不開教師的精雕細琢,耐心打磨。

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經濟改革中需要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師從事的培養人的工作,可謂是精細中之精細,在教師的工作中何嘗不需要倡導工匠精神?“教書匠”是社會對教師的戲稱,在筆者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妥。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師也是工匠。教育教學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教師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工作態度,態度決定效果,這正是我們積極推崇的時代“工匠精神”。

我國的教育專家呂型偉有一個教育名言是,“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既然是事業、科學和藝術,只有不懈的努力用畢生的精力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才能達到科學和藝術的高峯,教師的“工匠精神”不可以或缺。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在筆者看來,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教師的這一桶水還要常換常新,最好是長流水。其實,不僅需要教師有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的儲備,更主要的是怎麼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這並非易事。教師要依據教育規律,根據教育實際摸索出最適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眾所周知,學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參差不齊,教育教學中並不排斥做必要的強化訓練。教師也有必要採用師付帶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學生。人們總結出,教育是一門慢藝術,需要小火慢燉,急不得,需要不厭其煩,誨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會出現“反覆”現象,教育不容淺嘗輒止。

“校園無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師,也是一名工匠,必須腳踏實地,從點滴做起,積沙成塔,集腋成裘。我們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線教師。既然做不了教育家那就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教書匠”,將“工匠精神”帶到工作之中,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漂的讀後感1000字篇4

有的人,善於堆砌華麗的辭藻,營造虛幻飄渺的意境,內容卻空洞蒼白,無病呻吟;有的人,善於長篇大論,洋洋灑灑數千字,讀來卻晦澀枯燥,毫無文字之美感。不如翻翻泰戈爾的《飛鳥集》吧,縱使多麼冷漠的人,也難以抵抗這默默無聲的愛和清靈灑脱的智慧。

大愛無聲,泰戈爾用他沉默的文筆勾勒出對自然的愛,對人生的愛。在自然中追求真理,在人生中崇尚高潔,這是泰戈爾超出常人的智慧。“世界上的一隊小小的漂泊者啊,請留下你們的足跡在我的文字裏。”他記錄了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記錄了千變萬化的經歷。“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他道出了生存的真諦,人性的價值。“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路上,因為我有一盞還沒有燃點起來的明燈。”他反省自我,謙虛謹慎。“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我。”他耐心追求,無怨無悔。

泰戈爾用簡潔的語言,構造了一個真理的殿堂。不可否認語言的簡略使得《飛鳥集》難以理解,但這並不影響其藴含深刻無價的真理。從泰戈爾的文筆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種熱愛生活的認真的態度以及對愛的思索。毫無疑問,泰戈爾的靈感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他熱愛生活,因此也隱去了生活中的苦難與陰暗,保留的是光明與歡樂。泰戈爾對愛的思索,更是深切,更是執着。男女間純真的愛情,母子間温馨的親情,人與自然間微妙的感情……一切人類可以體會的情愫,都被泰戈爾原原本本,又及其含蓄地表達出來。泰戈爾尤其崇尚愛情,他毫不吝惜地運用了大量比喻來讚美愛情的偉大與永恆,就像他寫的那樣:“我相信你的愛,就讓這作為我最後的話吧。”他把愛與真理恰到好處地放在生活這架天平的兩端,沒有絲毫的偏差。

生活的天平——愛與智慧;生命的天平——愛與真理。這本書雖然難懂,但我們都能從中悟出一樣的道理:愛是人生的基礎,愛是人生的全部!不妨聽着輕音樂,捧着《飛鳥集》,想想自己是一隻飛鳥,在無盡的藍天中自由的翱翔

漂的讀後感1000字篇5

黑色教士服包藏着對紅色拿破崙軍服的嚮往。黑色的進階,紅色的希望;黑色的手段,紅色的激情。理解了於連,就理解了法國革命-----《紅與黑》

其實這本書,在早年間就讀過幾次,但由於各種緣由,都沒有讀完整,以致對此書只知其是一部優秀名著,對其被稱為名著的意義沒有一個真正的理解,這是一本十分久遠的書了,《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寫出這麼曲折故事的才人是已逝世很久的司湯達,他生於法國,我本人是很敬佩司湯達這位偉大的作家.。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説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主人公於連·索萊爾自始至終有着自己的一種情緒和姿態:他家境貧窮,地位低賤,卻又不甘於這種命運:他抵抗蔑視的眼光,但又向對他投以蔑視眼光的人報以更加蔑視的眼光;他憎惡上流社會的黑暗、虛偽和醜惡,但又懷着極大的野心,一心發跡,渴望飛黃騰達,以至於親手為自己帶上偽善的面具,毀於無情的社會。他的一切經歷,甚至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他的不斷地思考、觀察、自勵和忍受,終於迎來得道的一日,但是所有的一切也終毀於一旦。

這樣的結局似乎並不出人意料。每個人似乎也都能從於連身上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也許我們就在某一個時期,或是在某一個方面面臨着與他相同或相似的處境。或是貧窮,或是卑賤,有滿腹的理想和滿腔的熱情,卻在腐化的壓制,強權的左右,種種陰暗的伎倆中沉淪。

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與於連獲得一種共鳴,則就説明,我們也和他一樣,那顆心仍在跳動,那份熱情並沒有枯竭,絕對不能服從這樣的命運,讓蔑視我們的人遲早自慚形穢。也許我們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為一無所有,我們可以不顧一切。

書中給予於連的描寫常常有很多的內心獨白,其中有句話我仍記憶深刻: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勛章的後,他想道:“為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這世上總有着許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達到哪怕只是80%的也是不可能的,也許唯一的方法就是以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吧.

我認為書中講述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同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樣,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在五十年後才會有讀者。他盼望着讀者能解其中味,並聲稱他的作品是獻給少數幸福的人的。在寫完了這點小體會後,回過頭來,我不禁又問自己,我是那少數幸福嗎?

漂的讀後感1000字篇6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到底遲——題記是九月,秋意漸濃。

有風從牆外自由的天空吹入賈府,那四角的天空,終被風慢慢吹成了秋天。

風從竹籬吹過,浸入即將盛開的菊花的經脈中,喚醒了枝頭上貯藏了一春一夏的蓓蕾,以常人看不懂、也看不清的方式緩緩張開慵懶的蕊,清涼的香氣,不知不覺在微涼的空氣中瀰漫開來。

只不過,會有人看懂,只不過,時間未到罷了。

千古紅樓,夢一回。前生,是那棵世外仙姝;這一世,化作了這個叫作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姣花、扶風弱柳的嬌弱身軀裏,藴藏着超越脂粉的不凡稟賦。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樣精緻婉轉的別樣情懷,還有那深深隱藏在思想深處的叛逆情懷,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樣的不和諧。又該怎樣同那冰冷森嚴的封建制度相融合呢?

只好格格不入。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那是個怎樣的女子啊。如冰雪般晶瑩剔透,如玉般純淨無暇。從小寄人籬下,風刀霜劍嚴相逼,而她只是想與心愛的人在一起罷了。她那樣的孤標傲世,可又有幾人懂她?人們常把女子比作花,卻很少把女子比作菊花。的確,那淡泊疏野、那孤標傲世、那頑強清高的菊,怎會和纖弱的女子聯繫在一起呢?千年之前,有一個叫陶淵明的男人,把菊花的魂昇華到了百花之外;千年之後,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林黛玉,用她纖纖玉手摘下了菊花沉睡千年的魂。花的魂魄和她的靈魂就這樣契合在了一起。因為她本是這樣的人啊!

有人説黛玉不如寶釵穩重、寬厚,可寶釵那樣老成、圓滑處世的富貴花,又怎能和林黛玉這瓣瓣傲骨的世外仙姝相提並論呢?

不禁想起爺爺的大書櫃。從那裏,我翻出了多少書?猶記得那四本《紅樓夢》啊,淺青色的書面、老式的線裝本,微微泛黃的紙,連夢字都還是繁體。舊舊的樣子,猶如一位在歲月裏模糊了背影的女子。然而,那金陵十二釵卻活靈活現地在紙上浮動了。那麼多的人物,那麼多的哀傷,讓我一時不禁莞爾,一時不禁落淚。在別人大叫讀不下去時,我無可救藥地愛上了《紅樓夢》,和那個,孤傲脱俗的女子。

會忍不住想象,她在一百多年前某個睡不着的夜晚,怎樣的落寞,怎樣的黯然神傷。口齒噙香對月吟。無人懂。

那樣的孤獨無助,讓人不禁隱隱地心疼。在秋後的某個午後,徘徊在滿園清香中,聽伶人們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偶抬頭,迎風一笑,那樣的林黛玉一定冷到了極點,孤到了極致,猶如一枝秋菊俯視那早已成為春泥的落紅。那一刻的清香,逍遙了整個秋天,逍遙了她的一生。

想,瀟湘館那裏的竹籬是否日日被黛玉那沉靜悠然的喃喃細語所敲打?黛玉又是否常坐在那石上,看着書,輕念一句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還是,如後人所道,瀟湘妃,枉凝眉,千古紅樓夢一回。還是如往常一樣,不悲不喜。

或面對那菊花,輕攏水袖,漫展柔荑,輕捻一朵菊,念道: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到底遲。

庭院深深,沒有回答,只有迴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