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精選

來源:巧巧簡歷站 9.95K

用真誠的心,去對待痛苦中的病人,我們犧牲自己生命之燈,點燃患者健康航程,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精選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1

1。 所謂聖人——能根據自己的自身特點做事,還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古代的聖(聖)

2。 《大學》講至善;《中庸》講太過與不及,而所有的太過與不及即我們身體結構的太過與不及

3。 (肝)木生(心)火,肝不好了,我們的心就會煩亂,做事就容易急躁,假如我們的腎不好了,我們的思維能力就不夠

4。 拿破崙:人的身體結構即命運

5。 生命醫學是人類學中最高的學問

6。 中國的文化從醫入道和道以醫顯,意思就是你把醫學領悟了你就有可能領悟天下之道

7。生命活力、領導力的詞彙——魄——肺神力——腎,魄力關係道本能的問題,是學不來的,是你的肺氣足不足,腎氣足不足的問題、精——腎,神——心、所謂精神是心腎相交。膽識——決斷力,膽氣的足不足、意——脾(主運化——關聯力能力強,即為意)志——腎,人體的運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表現、聰明——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聰明與否只要看你的肝腎的能力

8。 學習《黃帝內經》實際上向內看的能力

9。 西方社會主要是講認識自己,而我們中國主要是講天人合一,天下就是人身,所謂天人合一就是宇宙與人的和諧

10。中國有一句話叫做:人身難得——關注自己的內心生活。佛法講我們現在的肉身是我們修行好多年之後才形成的;真法難聞——有緣才能聽到,我們要認真聽取,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心;中國難生——生為中國人是非常難得的,只有中國是有這麼多的經典,我們要重視,只有中國有《黃帝內經》

11。可以培養我們內在的洞察力,中國人對醫學有一種耳熟能詳的能力,也許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懂,但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着這些東西,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每天都在用,但是其中的道理我們不知道。

12。 東為肝,南為心,西為肺,北為腎

13。培養我們對天地自然的感悟:買東西不買南北?東為木,西是金,南是火,北是水。我們説木跟金是可以拎着走的,但是水火則不能,如果買南北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我們説這個人不是東西——即是南北,就是説這個人跟水火一樣的無情。從另外一種層面上講:東是生髮,南方為生長,西方為收斂,北方為收藏。從更深的意義上講我們買的是可以生髮的可以收斂的,要不就做朝陽企業,要不就做賺錢的企業。南方為火是疏布之象,類似於我們講的企業家做慈善,是為散。這就跟我們講的心永遠在跳動,永遠在散,不會因為你睡着了就不跳了。

14。中央脾土是化,所謂的化是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化,是包含在四項都有的東西,中央脾土自身就是一個圓,這個用《易經》的乾卦的上九來解釋就是見羣龍無首吉

15。 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按照東西南北的那個原則去存在的,要是懂得了北京城,我們就懂得了中醫的一部分

16。北京的東邊是崇文門——文官走的門,只能走酒車,酒是生髮之物。西邊是玄武門——肅殺之氣,秋後問斬,只能走刑車。北邊是安定門和德勝門,從風水學上講北門是不開的,因為北方主收藏,但是北京城開了兩個門,一般是不開的,打仗的時候開的是安定門,打仗之後勝利回來走德勝門。藏是一定要藏的,但是必須要開的時候一定要開兩個門,有出有進。腎精足的時候一定是鎮定。只有一種人會泰山崩於頂而不亂,那就是嬰兒,因為嬰兒的精氣特別足,我們現在的人一點聲音就恐懼,那就是精氣不足。中醫講習慣可以戰勝恐懼。一點事就害怕就是胃腎病。

17。 東——春,南——夏,西——秋,北——冬。

18。 住東邊的房子住久了,你每天看到的是朝陽,你就會更加的有朝氣。反之,西邊的則是蒼涼感

19。 封禪泰山——因為泰山是東邊,國君要掌握國家的生髮之際

20。 鳴金收兵——西方屬金,要收斂,也就是要收兵了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2

最近閲讀了《黃帝內經》及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現在作為醫學院的學生,觀念開始有改變了。這一次閲讀之後,《黃帝內經》在我面前不再是單純的醫學書籍,它更像一本養生寶典、一本哲學書,一本瞭解自然,瞭解自身,關注自身,順應自然法則,達到天人合一從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養生哲學書。也使我悟到“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的智慧。《黃帝內經》流傳千百年,是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經典,它的醫學價值和哲學價值正在不斷被後人挖掘中,我也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的啟發,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給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

我在瞭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麼是壞的生活習性,什麼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麼不生病,怎麼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我深切地感到,《黃帝內經》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筆精神文化遺產,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

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輕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一切,許多人都為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只有健康快樂,才是一個完滿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3

《黃帝內經》學習心得四則 《黃帝內經》學習心得四則 南方中藥港 2008一、《內經》是中醫學術之源有人認為在中醫藥現代化的今天研究《黃帝內經》似乎違背常理,《內經》對臨牀指導意義不大,現已有中醫臨牀各種教材,以及大部頭洋洋數百萬的專著, 何苦再去鑽研幾千年前的東西??種種認識,都有不同的見解和依據。筆者在通讀《內經》之後,尤其是在任繼學老師的指導下,深刻領悟到《黃帝內經》 確是中醫學術之源,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繼承是創新之本。 老師任繼學教授極力主張:中醫學術的發展關鍵在於繼承不夠,要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腎實質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綱目胡桃條》下證實 並有所發展的。《內經》是中醫學術之淵源,我提出的絡、毒理論無一不是源自《內經》,重視中醫藥理論的繼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觀點十分重要,不僅是 他人幾十年的體會,而且確是中醫發展之所必須。其一,中醫藥是個偉大寶庫,是實踐得出的結論,但的挖掘不夠。

其二,任何科學學科都離不開繼承,甚至 有不少極端的例子證實了理論雖錯誤,但在學科發展史上也有其閃光點和現實意義。目前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至今,有許多突破與發展,但總體框架尚未超越 《內經》理論,同時《內經》構建的醫學模式與現代醫學總體趨勢又相一致。“以人為本”的天地人觀,整體醫學理論,個體化診療模式等等,均源自《內 經》,只是體現了《素問玉真要大論》“有者求之,無者求之”之發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內經》中藴藏的、眾多的合理內核需要進一步挖掘,並在此基 礎上加深與發展。如“膜”學、氣街、“器”等理論的闡發與研究都有良好的 前景。

《內經》理論的實踐價值極大。 《內經》的實踐價值是公認的,無需多言。但僅就個人學習導師經驗和臨牀體會試述一二。“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對腎病綜合徵、肝硬化腹水的診療指導 意義很大。合理選取千金鯉魚湯,金匱當歸生薑羊肉湯化裁療效肯定。再如學中醫方法的誦、解、別、名、 彰五大教學法至今對學習中醫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內經》的養生理論至為關要,足以指導防調疾病,《內經》中的辨體治病尤應引起同道們高度重視等。

.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決定了科學合理內核。《內經》中藴含着豐富的思維方式方法,有別於現代醫學且有着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夠,尤其是參合現代複雜信息挖掘技術,必會對中醫 藥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體認識、動態把握、循證醫學、黑白結合、“象”法、陰陽思維法、器氣學術觀等均有重大的開發價值。

《內經》理論的不完備性決定了學科的發展潛力與前途。 崇古派認為經中遍地寶,而現代派認為學術發展不能停留於幾千年前的水平,強調發展。筆者認為《內經》確屬中醫學術之淵源,但也承認中醫學術確需發 展,二者應協調統一,承認《內經》的理論不完備性,恰恰是當今中醫學子的機遇與挑戰。依科學學原理而論,學科不可能完美無瑕,否則即標誌着該學科 走向滅亡。故此,中醫學術的欠缺,另一方面又顯示了其發展前景的寬闊與研究的生命力會長期持續下去。

術數新解 術數者,歷代醫家多理解為醫術與方法。如馬蒔注:“術數所該甚廣,如呼吸,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道者,萬事萬物之規律,體現在自然界和人體的陰陽變化消長律。即經之養生法,強調“法”字,是因為其重要,萬物之靈也必須嚴格遵守之,否則必遭疾災,甚則喪生。然而如何識 而知之——自然和人體之道,須以“術”御之。何謂“術”,方法手段而已,如醫術(方法,包括養生術等),天體運行之術,氣術(自身律等)之類。 “數”者,計數也。此言人體養生法非言共性而強調個體之數,因人而異。古人言“數”而不言“量”是由於當時的認識法和古代中國人認識也界於西方不 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