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精選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1W

專注於您的病痛,開心於您的笑容,我讚美醫生她們給予的是一份温情和關愛,那麼關於相關的讀書筆記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精選範文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1

隨着時代的發展,中醫養生成為現實社會的一種風氣,《黃帝內經》成為人們的“掌上明珠”,固然,《黃帝內經》在養生方面有着詳細而精闢的論述,其智慧大大超出這些。《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構建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醫家之宗”的《黃帝內經》,是歷代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為醫者之本在德、在術,《黃帝內經》在這兩方面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堪稱為醫者之本也。

醫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種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療衞生領域中的特殊表現。當今社會,醫德重新成為人們的話題,作為醫生,我們必須重新認識並堅守它。《黃帝內經》在兩千年前就為我們提出了醫生醫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醫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則舉動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於外,心必隨之,故診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轉神明,(行,德行也。醫以活人為心,其於出入之時,念念皆真,無一不敬,則德能動天,誠能格心,故可以轉運周旋,而無往弗神矣。行,去聲。)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必清必淨,則心專志一而神明見,然後上觀之以察其神色聲音,下觀之以察其形體逆順。)”(《素問·方盛衰論》),要求醫生診病要態度端正;還認為醫生要以病人為核心,務求醫患關係的密切配合:“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素問·湯液醪醴論》);“持脈有道,虛靜為保”(《素問·湯液醪醴論》),診病頭腦亦須清淨。

《黃帝內經》認為為醫者要熟練掌握醫術,診斷要四診合參,強調全面、系統診察,這樣才能把握疾病本質。如醫生要“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靈樞·外揣》),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於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等等。

為醫者,本於德仁,本於術精,《黃帝內經》又為德、為術之本,故曰:《黃帝內經》,為醫者之本也!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2

有人認為在中醫藥現代化的今天研究《黃帝內經》似乎違背常理,《內經》對臨牀指導意義不大,現已有中醫臨牀各種教材,以及大部頭洋洋數百萬的專著,何苦再去鑽研幾千年前的東西?……種種認識,都有不同的見解和依據。筆者在通讀《內經》之後,尤其是在任繼學老師的指導下,深刻領悟到《黃帝內經》確是中醫學術之源,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1.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繼承是創新之本。

老師任繼學教授極力主張:中醫學術的發展關鍵在於繼承不夠,要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腎實質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綱目·胡桃條》下證實並有所發展的。《內經》是中醫學術之淵源,我提出的絡、毒理論無一不是源自《內經》,重視中醫藥理論的繼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觀點十分重要,不僅是他個人幾十年的體會,而且確是中醫發展之所必須。其一,中醫藥是個偉大寶庫,是實踐得出的結論,但目前的挖掘不夠。其二,任何科學學科都離不開繼承,甚至有不少極端的例子證實了理論雖錯誤,但在學科發展史上也有其閃光點和現實意義。目前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至今,有許多突破與發展,但總體框架尚未超越《內經》理論,同時《內經》構建的醫學模式與現代醫學總體趨勢又相一致。“以人為本”的天地人觀,整體醫學理論,個體化診療模式等等,均源自《內經》,只是體現了《素問·玉真要大論》“有者求之,無者求之”之發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內經》中藴藏的、眾多的合理內核需要進一步挖掘,並在此基礎上加深與發展。如“膜”學、氣街、“器”等理論的闡發與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內經》理論的實踐價值極大。

《內經》的實踐價值是公認的,無需多言。但僅就個人學習導師經驗和臨牀體會試述一二。“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對腎病綜合徵、肝硬化腹水的診療指導意義很大。合理選取千金鯉魚湯,金匱當歸生薑羊肉湯化裁療效肯定。再如學中醫方法的誦、解、別、名、彰五大教學法至今對學習中醫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內經》的養生理論至為關要,足以指導防調疾病,《內經》中的辨體治病尤應引起同道們高度重視等等。

3.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決定了科學合理內核。

《內經》中藴含着豐富的思維方式方法,有別於現代醫學且有着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夠,尤其是參合現代複雜信息挖掘技術,必會對中醫藥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體認識、動態把握、循證醫學、黑白結合、“象”法、陰陽思維法、器氣學術觀等均有重大的開發價值。

4.《內經》理論的不完備性決定了學科的發展潛力與前途

崇古派認為經中遍地寶,而現代派認為學術發展不能停留於幾千年前的水平,強調發展。筆者認為《內經》確屬中醫學術之淵源,但也承認中醫學術確需發展,二者應協調統一,承認《內經》的理論不完備性,恰恰是當今中醫學子的機遇與挑戰。依科學學原理而論,學科不可能完美無瑕,否則即標誌着該學科走向滅亡。故此,中醫學術的欠缺,另一方面又顯示了其發展前景的寬闊與研究的生命力會長期持續下去。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3

《黃帝內經》是全面揭示生命大道的三墳雄文,它開闢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輝光,實現了認識史上的奇蹟。面對這麼一部偉大的作品,我驚訝於古代人們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學淺,所以只能截取《皇帝內經》的一小部分——它的養生思想,來談談自己在閲讀這本書後的感想。

養生,也被稱為“攝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進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內經》作為醫藥學的早期著作,養生學是其理論的重要組成成分。藴含在其中的養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未病先防

養生的目的就是保養生命,維持人體的健康狀態,所以必須做到未病先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説:“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養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養,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壽,推遲衰老。當病症能被檢測出來時,其實它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了,這時再採取措施已經晚了,因為機體再也恢復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狀態了。比如癌症,很多時候發現得癌症時,癌細胞已經擴散。如果能通過避免輻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來減少得癌的機率豈不是最好嗎?

(二)順應自然、動以養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人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人來源於自然,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展,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得要遵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律。自然界的變化,會通過温度,濕度,陽光等等各方面影響到人體,所以養生就要順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四時的生長收藏變化規律。

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指出了具體的養生方法: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俱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中“廣步於庭,披髮緩行”正是體現着“生命在於運動”的思想。

(三)恬淡無為、靜以養神

“無為”最早出現於老子的道德經中,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在《黃帝內經》中“恬淡無為”的思想也表現得淋漓盡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裏説明了“恬淡虛無,清靜無為”對養生的重要性。在今天這樣一個競爭強度如此大的時代,我們更是需要回歸這樣一種“恬淡”“清靜”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爭吵,靜靜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樂。這樣,我們可以擁有更平和的心態,獲得平靜的內心。《內經·痺論》言:“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通過靜養,才能將神氣內藏,達到清靜內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逆於生樂,起居無節”,那麼後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醫認為發病的根本是內因,外因是發病的條件,如果人體正氣充足而不受邪則不會發病。在《黃帝內經》中也將避邪、去害趨利作為一個重要的養生方法。《靈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它還指出,不僅自然界的風雨寒暑霧靄要躲避,五味七情之過亦不宜。《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素問·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可以從中看出,風雨寒暑、偏嗜五味、七情過激都會對人體產生傷害,而養生之根本就在於去除一切有害於身體的因素。

當然,前面的這幾點只是簡單的概括,遠沒有表現出《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的全貌,但我們從中已經可以窺出它的偉大,這些思想是超時代的,是顛簸不破的。值得我們好好的體會,並把它切實地運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來保持生命,增進健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