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貨幣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6W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寫明自己的感受,讀後感是指讀完一本書後把心裏的感覺利用文字撰寫出來的書面文稿,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看貨幣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看貨幣讀後感8篇

看貨幣讀後感篇1

金融是一個奇妙的字眼,它見證了世界各國的崛起,見證了華爾街的建立,見證了人們對金錢無窮無盡的瘋狂追求。

從《貨幣戰爭》一書中,我看見了圈套與陰謀、商機與遠見,龐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如何用“金融”這枚棋子叱吒風雲。

正是遠見,使得這個家族如此驕傲地立足於世界頂峯。那個時候“國際化”這個詞語還沒被人們所熟悉,梅耶·羅斯柴爾德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讓兒子們分別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和那不勒斯建立自家銀行和產業鏈。無形中,一張金融的情報網籠罩在上空。你可能想象不到羅斯柴爾德家族從中獲得了數不清的財富。

利用這張網,他們在戰爭的硝煙中捕獲商機——內森·羅斯柴爾德預知滑鐵盧戰爭的結果,在倫敦交易市場中帶頭拋售英國公債,導致民眾誤以為英國將戰敗,跟風拋售。結果在人們爭相拋售後,內森以低價購回大量英國公債,玩轉股票市場!

這種手段揭露了銀行家的狡猾,同時也引起我們思考。由於那時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以致眾多股民泥足深陷。聯繫到我們國家的市場狀況,不透明程度更高,損壞了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利益。市場內幕就像一塊黑布,把市場參與者矇在鼓裏,嚴重缺乏公平性!

我們就拿st股來舉例。證券市場上的st股票都有着大起大落的架勢,只有激進的投機者嘗試在“風浪”中撈一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賠了夫人折了兵,淪為幕後“黑手”任意擺佈的棋子,用他們的“犧牲”換取豐厚利潤。所以説,只有建立穩健的、有效率的市場,就必須消滅操控市場的“黑手”,還大家一個信息透明的市場環境。從國情來看,這對經濟發展起長遠作用。

從羅斯柴爾德家族可看出商人重利這真實寫照,但並不代表商人可以通過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來賺錢。良知,應該是心裏的道德底線。中國市場中的眾多偽劣產品,嚴重踐踏了“良知”二字。幾年前,奶粉事件轟動全國。不法商人“潛規則”地用過量製作“營養”牛奶,甚至一些大品牌也參與其中,霎時間“不可信任”產品滿街都是,人們對奶粉或奶製品的需求劇降,造成不少的經濟損失。但是,無形的財富損失得更多。連大品牌都如此,消費者還能相信什麼企業呢?其實到頭來那些不法商人損害的就是自身的利益。損人不利己的事為何要去做?因為他們被金錢迷住了眼睛。近期,意大利來中國打假,發現有三十多家企業冒着意大利的品牌高價出售商品,欺騙消費者。實在是丟臉丟到國外去了。這樣的行為多到不可勝數,我們的市場機制是不是該改進了呢?特別是監督機制!

?貨幣戰爭》此書真的讓我感受良多,見識到什麼是“金融”的威力,什麼叫銀行家的手段。我從未想到可以通過收購再拋售國債強迫一個國家低頭,間接控制匯率,把持住它的經濟命脈!

近年來,美日強迫人民幣升值和匯率浮動,引起各界關注討論。中國的匯率制度十分特別,既不是浮動匯率,也不是固定匯率。我認為這種制度比浮動制更適合中國國情。現在的中國,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金融市場。一旦完全變成自由市場,以現今的實力,無法立穩腳跟,容易被外國金融勢力擺弄。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物價水平都要服從匯率條件下的調節機制,更顯出匯率是一道重要關卡。等到中國的市場完全成熟後,再適當調整匯率制度,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有人説,看書使人明智。的確是的,從書中我們得到思考的餘地,不僅拓寬知識面,還帶來啟發。正所謂品讀經典,感悟人生。

看貨幣讀後感篇2

今天終於看完了宋鴻兵寫的《貨幣戰爭》,很驚愕故事裏的情節,還有一些戰慄,就像是冬日裏一桶冰水從頭淋到腳底的感覺。如果這是一本驚慄片的話,導演宋鴻兵無異達到了完美的效果,從本書的情節設計上講,本書絕對是好萊塢大片級別,絕對能讓你手不釋卷的一口氣讀完。

讀完後我最大的感覺是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個陰謀, 而我們的股市更是個陰謀謊言, 我現在口袋裏面的錢,不過是美國輸出貨幣流動性的產物,某一天,可惡的美國佬會兵不血刃的從我的口袋裏搶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人的雙眼都被矇蔽了。.。.。.不過真的從裏面學到了很多的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貨幣戰爭》從歷史的角度梳理了世界金融寡頭的形成、發展的歷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頭的世界歷次重大經濟、政治、社會運動中的角色以及給社會經濟造成的破壞,證明了金融資本的逐利的本質,分析了金融資本利用貨幣發行權製造通貨膨脹剝奪廣大民眾財富的種。種手法。

?貨幣戰爭》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着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準備。

隨着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家將大舉深入中國的金融腹地。昨天發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會在中國重演嗎?

本書的暢銷,只能説明他迎合了我們東方人的心理,對於經濟和現代金融,我們無法讀懂西方的各種法則與制度,但我們很是羨慕他們經濟發展的成功,更多的時候,我們是通過自己的想法去猜測西方的發展的,正如當年的煙片戰爭,對於西方的船堅炮利,我們認為那是鬼神作祟,在自我的臆想中,我們便認為西方如此發展,肯定有一些精英組成的集團在控制着世界。同時,由於近代中國幾次反儒學運動,加之,新中國成立後,馬克思主義的虛幻。現代中國完全處於一個信仰虛無時代,金錢至上,拜金主義橫行。當然這也許是任何一個工業化的國家都要經歷的痛苦過程,正如狄更斯《雙城記》:也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人們對於金錢的渴望超過了一切,渴望暴富的人比比皆是,《貨幣戰爭》幾大銀行家控制全世界賺取大把的鈔票的故事,完全迎合了大家的心態。所以説,此書中的故事,只是大家心中關於財富故事的嚮往。

書裏沒有提關於中國的一切,但是毫無疑問,作者一遍又一遍的強調,歷史總是一次又一次戲劇性的輪迴。

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思考的一本書,值得大家一看。

看貨幣讀後感篇3

看完宋鴻兵編著的《貨幣戰爭》,感覺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興奮不已,對本書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所折服。在這裏我引用一下,國家發改委金融司司長徐林的話:“從貨幣搏弈的角度,演繹了西方近代史與金融發展史,並推導與瞻了未來全球格局展示視角挑戰了傳統貨幣機制,令人驚而後思。”

貨幣是一個國家的命脈,老百姓和它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直接影響老百姓的生活,貨幣的貶值會使我們的生活質量下降,直接引起物價飛漲,金融是新世紀對內對外沒有硝煙的一場戰爭。

通過看書與現在改革瞭解了一常常識作對比,看出這樣的一個現象。就是通過貨幣來控制政權,這樣剝削一個國民經濟和資源使得更容易。如今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之後有那些不同?目前,中國的貨幣金融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無法與西方金融寡頭直接對抗。中國要想擺脱被動局面,必須逐漸建立和完善中國的金融體系,嚴格把控貨幣發行權,逐步提高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讓中國貨幣成為財富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這是中國最終的出路。當下應堅持各走各的路,加強黃金儲備,嚴格把持貨幣及金融證券發行權,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同時,積極加強外線作戰,收購國外銀行資產迅速擴張,在激烈競爭中快速成長。如果海外擴張和擴張受阻,中國也不妨按照對等原則辦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運作。看資料得出這樣的結論:與以前有所不同就是在於,從前國家有銀行雖然推動資產通貨膨脹來賺取利潤,但絕對有來惡意製造通貨來血洗人民的財富的企圖,我國有強力的國家中央銀行作後盾使他們沒有這樣的能力。

金融資本勢力有一個極為長遠的計劃,它旨在建立一個金融系統來控制世界,一個被少數人控制的,能夠主宰政治體和世界經濟得體制。歷史證明,放貸者會使用貨幣和發行的控制。貨幣是否堅挺成為一個國家盛衰交替最早出現的特徵。貨幣是一種商品,而它的不同與其他一切商品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社會中的一個行業,每個機構,每一個人都許要的商品,對貨幣的發行的控制是所有壟斷的最高形式讀了此書以後,使我對貨幣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和作用。整本書都是圍繞貨幣的發行權、金(銀)本位等經濟領域中的核心問題來展開的。貨幣發行權的私有化,使得各國民眾永遠揹負起不斷激增的國家債務,法定貨幣的不斷貶值。為了讓國債數量不斷增加,獲得更高的利息收入,金融資本家們不惜挑起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大發戰爭財。

從整體上看,本書有利於中國人民特別是精英階層瞭解西方金融的發展歷史,提高金融防範意識,喚起愛國主義熱情。

看貨幣讀後感篇4

中國也是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國家。因此中國的通貨膨脹也是跟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持有美國國債的增加)有很大關係的。

通貨膨脹會導致兩個互相矛盾的現象:資產價值(如房子)的提升和其它貨品價值的降低(由於生產力的提高)。資產價值的提升恰恰體現了人民對擁有財富的不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政府為了平易通貨膨脹,只能想辦法讓老百姓手中的貨幣原地不動,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讓這些貨幣在股市裏窩着去,只要不出股市,這些多餘的貨幣就不能去肆意的拔高商品貨幣價格。於是,今年年初,我們如期看到了股市上揚,如期看到了外資撤退後國資殺入救市的場面。但國資還能撐多久呢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我們怎樣能度過這個難關呢

首先就是要想盡辦法讓你手中的貨幣保值。例如,將貨幣兑換成房產或是金條。當然,如果負債買房的話那也要承受一定的風險,因為在通貨膨脹的過程中,銀行將快速大比例的提高貸款利率,也許今天你要為供房付出5k,第二天醒來,已經要為房子月供1w了。

其次現在是人類重新認識金錢的時候了,人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人應成為金錢的主人,金錢應為人服務,而不應成為魔鬼的化身。人類需要全新的制度,全新政治,全新的文化。使金錢變成鳥籠中的鳥,為人類服務的鳥。人與錢,人與權,權與錢和諧相處的社會,以人為本的社會。重義輕利,重正義,重感情的社會。

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現代人如何在不斷變化的貨幣政策,產業環境下生存是一個很值得人們思慮的的問題。

看貨幣讀後感篇5

?貨幣戰爭》洋洋灑灑數十萬字,説明了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一小撮國際銀行家自拿破輪時代,操縱了世界一百多年曆史,他們策劃兩次世界大戰,大發戰爭財,他們操縱了1930年經濟危機,洗劫全世界人民的財富等等。

三年前接觸這本書,感覺是驚訝,這幫國際銀行家,也太歷害了,後面越是感覺不對勁的,這陰謀論的味道,也太濃了點,看完了書滿腦袋都是問號,書中所描繪的故事,已經遠遠超出我理解範圍之外。只能把這一撮銀行家理解為上帝,這樣的邏輯才能夠成立。

書中所描述到,為了保證祕密與肥水不流外人田,整個家族採用的內部通婚的方式,好吧,俺承認比較八卦,這也行?出來的智商能夠保證嗎?不會真是電影上所描述的吸血鬼之類的吧。他們實行不實行計劃生育啊?要是沒有計劃生育這一説,這一百年來,子子孫孫的,怎麼地也是一個龐大的羣體了吧!書中形容羅斯柴爾德家族操控過去數百年全球政局時,斷言該家族在1850年有60億美元資金,以每年6%回報計算,該家族今天已有50萬億美元,但作者僅是以復息計算,並無實證佐證。按照該復息計算,貨幣戰爭推出翌年,該家族財富又增長了3萬億美元,約相當於中國該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而40年後,該家族一年的財富增長更高達28萬億元,較美、日、中、德、法於2009年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還要高,如此龐大的數量,可能嗎?你説比爾蓋瓷那樣的有個幾百億已經是很很了不起了。

再來説説裏面最大問題的美聯儲,書中説美聯儲是一間私人中央銀行,但聯儲局的私人銀行成員其實沒有任何發言權,最高決策機構是由7名成員組成的董事會,這些人都是美國總統任命的,而且任命者不能與任何私人銀行存在利益衝突。費雪(fischer)把中央銀行獨立性劃分為目標的獨立性與手段的獨立性兩個方面。

四種央行獨立性模式:環保公益廣告

美國模式,直接對國會負責,較強的獨立性。美國1913年《聯邦儲備法》建立的聯邦儲備系統行使制定貨幣政策和實施金融監管的雙重職能。美聯儲(fed)實際擁有不受國會約束的自由裁量權,成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部門”,其制度設計的核心就是國家央行可以不受政府控制而獨立存在;

英國模式,名義上隸屬財政部,相對獨立性。儘管法律上英格蘭銀行隸屬於財政部,但實踐中財政部一般尊重英格蘭銀行的決定,英格蘭銀行也主動尋求財政部支持而相互配合。1997年格蘭銀行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向第一種模式轉化;

日本模式,隸屬財政部,獨立性較小。大藏大臣對日本銀行享有業務指令權、監督命令權、官員任命權以及具體業務操作監督權,但是1998年4月日本國會通過了修正《日本銀行法》以法律形式確認中央銀行的獨立地位,實現向第一種模式轉化;自信的名??

中國模式,隸屬於政府,與財政部並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

個人認為,政府直接控制央行意味着政府隨時可以濫發貨幣,通過通貨膨脹去掠奪老百姓的財富,怎麼地得讓它有點獨立性的。

?貨幣戰爭》又對金本位體系非常推崇,把黃金的地位無限拔高,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放棄金本位歸結為國際銀行家的陰謀,這也可以?不可否認,金本位貨幣體系確實有利於貨幣保持穩定,但其缺陷太大,弊大於利啊。黃金的產量有限,用有限的黃金來支撐規模驚人的貨幣發行量,那黃金的價格將會是一個高得如何離譜的價格?書中自己也寫道:在金本位制下於1879~1896和1929~1933年之間爆發了極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蕭條。

難道真是越離奇的觀點就越能夠讓人云裏霧裏,失去思維能力。

個人認為貨幣戰爭的作者完全就是以陰謀論為幌子,有點像小時候家人怕我出去玩而嚇唬小孩,外面有老虎有狼一樣,通過對金融改革風險的無限擴大來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是某些利益集團維護權力的打手-但願我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看貨幣讀後感篇6

看完《貨幣戰爭》,我被其中的一句話深深震撼到了。"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梅耶·羅斯柴爾德。多麼霸氣,多麼自信的一句話啊。如果沒有非凡的魅力、超人的膽識、過硬的手段誰能説出這話。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羅斯家族,一個神祕而強大的家族。

"誰是真正的世界首富?"

"誰擁有美聯儲?"

"誰在‘妖魔化’黃金?"

這是赫然印在《貨幣戰爭》封面上的三個問題。緊接着翻開扉頁,又是三個問題:

"為什麼你不知道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

"為什麼華爾街風險資本會選中希特勒作為"投資"對象?"

"為什麼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底登陸一線部隊的傷亡率?"

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完全沒有第三方的原因,我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

?貨幣戰爭》講述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三百年間,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國拿破崙時代、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美國經濟的騰飛、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兩次世界大戰、美國托拉斯、大蕭條時代、美國總統被刺、日本經濟的崛起和衰落、韓國經濟的奇蹟、97年亞洲金融風暴等等無不與貨幣發生着關係。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首的國際金融勢力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命運,通過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着世界財富的持有和分配,實現他們的利益。隨着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家將進入中國,因此,本書告誡我們要時刻警惕他們的打擊,時刻準備着。

看完這本書,突然就覺得自己是那麼的渺小,這個世界從來就是赤裸裸的資本家的巧取豪奪,從來就是普通人掙扎在温飽邊緣,從來上流階級和下層社會被分斷,從來就是上層壟斷了大部分財富,任何形式的社會性質都逃不掉這個規律!所謂的真正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少數人想要控制多數人編制的悽美童話,看上去很美,其實飽含掠奪本意,百姓也好,普通人也好,應該有醒覺。如今中國百姓真正意義上的水深火熱中,被資產階級,以及官僚主義壓迫和侵略。也許書中有些事件的分析顯得聳人聽聞了,但是不管事實是不是就如書中所説那樣,我們都應該提高警惕,不要過於安逸。不然到最後當人家把你口袋裏的最後一分錢都拿走的時候,你還會對他鞠躬説謝謝。

網上對《貨幣戰爭》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是在我看來該書有兩點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一是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認識這個世界。有人説這就是陰謀論,但是哪怕是陰謀論,也有肯定的一點,那就是這個陰謀論是我見過的完善的陰謀論,他可以解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歷史事件,帶給你一個嶄新的思想衝擊。第二點,它的價值在於通俗的普及了金融和經濟學的基礎概念。這本書不像其他的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讓普通人至少有那麼一點認識,就可以看得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能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財富。

看貨幣讀後感篇7

作為生長在和平年代中的一代,我們沒有對戰爭刻骨銘心的記憶,也絲毫體味不到在戰爭歲月中人們的苦辛,天真地認為和平才是人類史的常態。《貨幣戰爭》一書則賦予了我們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明白,並非硝煙戰火才是戰爭,在這個仍然有着利益紛爭和意識形態對立的世界上,國家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着各種各樣的戰爭,並且不論輸在哪一方面,都有可能將一國置於不復之地。

?貨幣戰爭》中講到的經濟學原理很簡單,但是在我本科學習經濟金融的過程中,從未深入分析這些道理,就是這麼一些簡單的、在邏輯上看上去自洽和完美的原理,其誕生竟是如此歷盡坎坷、暗藏玄機。就拿現代商業銀行體系中的貨幣創造機制(部分準備金制度)來説,根據西方經濟學的經典理論,這是現代貨幣發行制度的基礎和根本,是人類在經濟活動過程中不斷髮展構成的優美體系,貨幣發行機構發行的基礎貨幣透過商業銀行體系的反覆存貸,放大並滿足了這個社會經濟活動的所有貨幣需求,也給經濟活動主體帶來了相當大的便利,貨幣的過剩和不足都能透過機制自動調節。但是,《貨幣戰爭》一針見血的指出,正是這樣的機制,為今後氾濫的通貨膨脹埋下了禍根,也使得商業銀行體系成為不勞而獲的社會寄生蟲,不斷地蠶食人民的財富。私人擁有的商業銀行“空手套白狼”,透過不斷貸出創造出來的新錢,獲得高額的利息收入。而一旦商業銀行不注意控制風險,準備金率過低,新錢投放增量過大,就極有可能產生惡劣的通貨膨脹,更為重要的是,銀行體系發生的風險和損失將直接轉嫁給人民,個性是底層人民,由於沒有任何避險工具,他們辛辛苦苦攢下的積蓄將瞬間大幅縮水,成為最終的買單者。《貨幣戰爭》更明確地指出,這種現象的。

發生並非是當初機制設計的疏忽,而是銀行家們有意的設計,為的就是透過掌控貨幣數量進而獲得瓜分財富的手段,書中做了一個形象貼切的比喻:剪羊毛。牧羊人在羊羣生長過程中對羊精心呵護,為的就是在收穫的季節剪下更多的羊毛,銀行家們也一樣,平時為經濟活動的健康快速運行帶給便利穩定的貨幣環境,一旦到時機成熟,貨幣也就成了剪刀,銀行家藉機推高資產價格,構成經濟泡沫,然後在泡沫破滅過程中洗劫社會財富。《貨幣戰爭》還指出,商業銀行家並不滿足其在貨幣體系中扮演的主角:貨幣流通中介,正因僅僅存貸利差並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貨幣遊戲裏的利潤要向源頭要,因此銀行家們期望能夠把持各國的貨幣發行權,這樣就能以購買國債的方式向政府放貸,所獲利潤極高,個性是在戰爭時期,政府不得不向銀行大舉借錢以保證戰爭的持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政府把人民今後的税收作為抵押向銀行借款,而高額的借款利息並非是能夠在短期內結清的,剩下的只有無休止的向人民徵税和向銀行家們繼續借款、並廉價地出售國有資產,國際銀行家們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在戰爭期間和其後的時刻內大發橫財,並將觸角拓展到實業領域,從控制貨幣體系發展到控制整個國家經濟體系。

整部《貨幣戰爭》貌似危言聳聽,故事情節生拉硬套,與近來歐美流行的有關陰謀論的小説、電影如出一轍,但是仔細想來,習慣了天真、單純、學究式思考問題的我們真的需要從實際中獲得一些關於世界的真實認知,至少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服,2007年此書出版後,書中所預言的國際金融危機真實的發生了,而且肇始者就是書中警示到的房利美、房地美,而黃金的價格也隨之大漲,書中部分言論不可不謂之洞見。但是,部分觀點確實無法苟同,和許多讀者提出的異議一樣,我懷疑當前具有缺陷的金融體制是否只有透過迴歸金本位一種方法才能矯正,金本位真的是被國際銀行家的陰謀所顛覆的還是如經濟學家們反覆灌輸的“作為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長期作為貨幣而存在的黃金最終為法幣所代替”。我個人認為,為防範應對這種無形的“貨幣戰爭”,在當前就應探究籌劃的不是金本位的問題,中國正面臨着金融人才競爭力不強,金融體系不夠發達的問題,而越來越猛烈的國際化浪潮裹挾着機遇和風險已經到來,我們無法拒絕這樣的大趨勢,不能由於害怕被人給謀了國家資產而閉關鎖國,更不能毫無防範之心地引狼入室,在各方面務必準備好應對措施,比如金融業,什麼領域是永遠不能向外資開放的,什麼領域是暫時不能向外資開放的,什麼是允許同業競爭的,都務必界定清楚,並制定好各類方案,就和下棋一樣,此刻來競爭的是強手,我們就要精打細算的構思好每一步棋怎樣走,他們要給我們下什麼樣的套,這些都要想。

所謂多難興邦、居安思危,國人多一點這樣的思考和顧慮並不能就説是“小肚雞腸、沒有大國國民風度”,在睦鄰友好、親善合作的宏大背景裏尋找一些尖利刺耳的音調,多聽聽一些所謂“極左”的言論和觀點其實也挺有價值的。

看貨幣讀後感篇8

1月份,工作之餘,我拜讀了宋鴻兵編著的《貨幣戰爭》系列叢書的第一本。很早就聽過這部書的名字,其流傳之廣泛、評價分歧之鮮明我也早有耳聞,因此在閲讀之前,我便懷有極大的探索興趣。及至全書閲讀完畢,不得不承認,該書所述之事,依然超越了我的想象。

全書共分十個章節,選取了從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歐美歷史上一些非常著名的金融和非金融事件,尤其是美國曆史事件,從貨幣戰爭的角度闡述了這些政治事件的產生原因,以及美聯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大型金融貨幣機構的成立意義。通過這樣的闡述,作者試圖讓讀者相信,世界金融的核心掌控者是隱藏在世人身後的,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首的國際銀行家們,整個近、當代世界金融的發展歷史,就是這些操縱者,為了穩固自己的利益,所運用的一系列手段的記錄。

按照書中所説,美國的獨立戰爭並不是北美各殖民地聯合起來為了謀求獨立與英國殖民者進行的艱苦鬥爭,南北戰爭也不是由於廢除奴隸制引發的內部衝突,而是一小撮國際銀行家們為了爭奪“貨幣發行權”而刻意謀劃的;美國曆史上包括林肯、肯尼迪、里根在內的多位總統遇刺事件,也都是因為總統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與國際銀行家們對貨幣的控制權相沖突而造成的。

此外,作者認為,美聯儲的存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生,只是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簡單地要在全球性的戰爭中論證凱恩斯的赤字財政和廉價貨幣的主張,刺激美國經濟復甦,同時讓貨幣操縱者們在戰爭大發一筆橫財。肯尼亞總統被刺殺是因為他簽署了一份“鮮為人知”的關於白銀券的11110號總統令;越南戰爭之所以結束,則是因為倫敦黃金戰場的慘敗,導致統治精英階層的金融“底氣”損耗殆盡;中東石油危機不是歐佩克而是國際銀行家的決定等。

誠然,本書行文流暢,觀點明確,同時夾雜着大量的歷史事件和名人軼事,情節引人入勝,同時作者對於貨幣的重要性、貨幣的傳導機制、貨幣定價等方面論述較為專業,不失為一本別出心裁的科幻金融著作,但就真實歷史來看,該書對於歷史事件的解釋並不能讓我信服,作為一名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在我看來,金融行業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恰恰是因為合理競爭、不斷創新所致,各國當局對於本國的金融行業也具有充足的監管及調控能力,不太可能存在類似書中所説的“國際銀行家”這樣的羣體,同時,歷次金融危機的出現,都與宏觀經濟環境、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有關,也並不能將其簡單歸結為核心利益羣體的簡單操作。

當然,貨幣的重要性是毫無疑問的,一如基辛格所言:“誰掌握了貨幣鑄造權,誰就掌握了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