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黨員心得感想

來源:巧巧簡歷站 5.22K

  十四五規劃黨員心得感想

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十四五規劃黨員心得感想資料,提供參閲,歡迎你的閲讀。

十四五規劃黨員心得感想

十四五規劃黨員心得感想一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提出,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就是“四四二五一四”的總要求。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內容,要順利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一、規劃目標明確,圍繞中心努力做好“增磚添瓦”的工作。

“實踐再次證明,有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鬥,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有力地推向前進。”這就是我們的主心骨,做任何事情,幹任何事業,必須圍繞中心和大局,把各項工作做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中國共產黨是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指揮槍,就走向光明;槍指揮黨,必走向黑暗。要大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始終傳播黨的聲音,讓人民羣眾看到黨在哪裏,在幹什麼,在號召什麼引領什麼,看到黨的影子,聞到黨的氣息。聽到黨的聲音,學到黨的文化。見到黨的陣地,得到黨的力量。受到黨的感染,感到黨的温暖。要充分體現黨的意志。聽黨話,就是按黨的意思辦;跟黨走,就是按黨的初心做;感黨恩,就是按黨的本意想。強調要同心同德,而不是離心離德。

二、自古用人定興衰,從來關係亂乾坤。

中華5000年的歷史得出一個真理,所有的問題都是用人問題。有人説,三天不學習,時代會拋棄;一天不讀書,智商不如豬。這説的雖然有點誇張,但確實如此,從世界芯片技術的競爭,就可以看出。狠抓“質量強國,交通強國”的治國經驗,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做主動政府,因為幹部不領,水牛掉井。所以一定要在用人上做好文章,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推動高質量發展,讓優秀的人做優秀的事,推動競爭力提升。建國初期,毛主席就提醒全黨,要防止敵人的“糖衣炮彈”,個人錯,錯一點,領導錯,錯一片,誤大事,甚至是對黨、對人民和社會的災難,在領導崗位上不能為人民撐好舵,完全混同於普通老百姓,甚至連普通百姓都不如,象這樣的人在崗位上的所作所為,對黨、社會和人民沒有益處,只有壞處,最終成為黨的敗類,人民的叛徒,成了階下囚。在某些領域糖衣無須炮彈,如入無人之境,這就是最大的危險,沒有監督的權力,會產生腐敗問題,絕對沒有監督的權力會產生絕對的腐敗;沒有壟斷的權力就沒有壟斷的利益,權力要為人民所謀。真理在金錢面前,往往會暗然失色;信仰在財富面前往往會一文不值。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今社會正處於數字化生活之大格局,社會中的一些戾氣和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干擾和影響着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由此產生和傳染的一些無名之火,無由之氣,對人們的“三觀”必然會產生負面作用。新時代要有新思想,沒有新思想,必然會落後新時代。所以一定要在用人上做好文章。

三、業興於疏亂於堵,政興於諫毀於暴。

要解放思想,善於納諫,問題在工作中找,辦法從羣眾中來。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不了問題,更可怕的是發現問題而後麻木。堅決不能形成,好意見,羣眾不敢提;好辦法,領導不敢用;好方法,有權不敢試,這樣的現象害人誤國。沒有村莊規劃,就沒有鄉村振興。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鄉村振興首先要鄉鎮振興,以鄉鎮振興帶動鄉村振興。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不等於重複建設,重複建設也不等於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可超前規劃的就超前規劃,能未雨綢繆的多未雨綢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築牢國家安全屏障。

四、學懂弄清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軟實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來的。1990年,他分別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論文,並在此基礎上出版了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中譯本《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文化軟實力中國的"軟實力"一説,則源於一位美國記者的報道,意思是説"對中國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種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響力的自然增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指出:"一個國家是存在兩種實力的,一種是硬實力,一種是軟實力。硬實力通常是指國家的GDP、硬件設施等,而文化、制度、傳媒等被稱為軟實力。"就是要發揮黨的先進文化力,做優秀的共產黨人。

最後,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頑強奮鬥,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十四五規劃黨員心得感想二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和繼往開來的歷史擔當,深刻指明瞭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戰略舉措,對於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繼續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全會高度肯定了“十三五”時期“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成績;也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的嚴峻現實。提出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願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部署。

總體上看,《建議》所確定的目標任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戰略部署既一脈相承,又根據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進行了重新定位以及指標化、體系化、具象化。一是把自然生態安全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更加強調建立統籌協調機制;三是明確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要求。

“十三五”時期,是迄今為止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但我國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十四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着多重挑戰,包括國際國內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可能放緩,資源約束加劇,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更加緊張等。面對更加複雜的條件和嚴峻的形勢,必須更加註重防範可能出現的各種環境風險,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必須更加註重強化生態環境統籌保護和協同治理,進一步推進形成包括髮展理念、政策目標、重點領域、體制機制等在內的綠色發展綜合框架;必須更加註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現,將綠色發展、綠色消費融入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促進綠色繁榮,並且在世界範圍內樹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指引我們緊緊抓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牛鼻子”。面對“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任務,生態文明法治建設也必須跟上時代步伐。深刻認識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對可能存在並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生態系統產生破壞甚至摧毀作用的破壞力量或現象所形成的資源危險、能源危險和環境危險,通過法治改革加以規制並做好風險應對的準備,以“圖之於未萌,慮之於未有”的態度,保障生態安全。

深刻認識“兩山論”所藴含的綠色倫理觀、綠色財富觀、綠色幸福觀,對於“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並非總是均衡配置於每個社會羣體與個體而產生的社會矛盾與衝突,通過法治方法統籌自然環境的多重價值與功能,協調多元利益訴求,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利益均衡。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互惠關係,以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為旨趣,將人對優質生態產品、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定位為新時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法治方式矯正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狀。

“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立法必須以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法治建設重要論述為指導。一方面,着力解決當前存在的立法碎片化、立法重複率高、質量低等問題,積極開展環境法典編纂研究,並將環境法典編纂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適時啟動環境法典編纂工作;以“補短板”思路加快推進重點領域的生態環境立法,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樑八柱”進程。另一方面,以法律體系生態化為目標,對現有的各種法律按照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總要求進行“生態化”評估與改造,確保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綠色發展觀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得到貫徹。同時,以黨章為指引構建黨內環境法規體系,完善中國共產黨依法綠色執政的基本遵循,理順黨內生態環境法規和國家生態環境法律的理論聯繫與實踐關聯,通過黨內規範法制化與國家法律黨紀化等方式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效銜接,完善黨政同責的具體制度,形成黨規國法“組合拳”,共同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法治體系建設,護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

十四五規劃黨員心得感想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着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在環境、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持續增長。“十四五”時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應在以下方面加快補短板,讓生態環境得到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統籌資源、環境、生態協同發展,全面推進“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在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環境綜合治理、健全生態安全保障機制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以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為例,2019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由20xx年的81立方米、52.8立方米降至60.8立方米、38.4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0.542提高到0.559。然而,當前資源節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三大領域的協同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發揮。事實上,環境綜合治理是生態保護修復的必然要求,只有將三大領域的戰略規劃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議》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四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各地應注重提高資源節約、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在政策設計中的地位和佔比,更加註重系統觀念,統籌資源環境生態源頭化治理,加快形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系統三者相互促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

拓寬生態系統功能,創新生態產品形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兼具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生態產品,是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重要途徑。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人民對環境的更高要求和更多期許,需進一步提升生態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近年來,我國生態產品市場迅速擴大。一是綠色生態產品認證數量迅速增長。2005年至2019年,僅以綠色食品為例,其獲得認證產品總數從9728個增長到36345個,年均增長量達1901個;二是生態文化產品繁榮發展。以浙江安吉為例,其依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優勢塑造的文旅一體化產業2019年總收入達388.24億元;三是生態產權市場不斷擴大。2003年起,福建不斷深化林權改革,如今已確定期限長達30年、月息0.6%以下的林權抵押貸款制度。然而,我國經濟產業對生態資源的利用與融合仍不完善,對生態系統的物質、文化、調節等功能均未充分利用,生態產品的創新開發潛力巨大。挖掘生態系統的多樣化功能,創新生態產品形式,要充分依託良好環境為產品注入“綠色生態”“特色”“文化”等內涵,提升產品和服務附加值。要積極探索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的有效途徑。以森林碳匯交易為例,以森林碳排放量作為交易對象,加快設立碳資產管理部門,既拓寬項目融資渠道,又使得生態資產得到保值增值,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性。

深化生態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強化生態產品市場化基礎。儘管當前我國生態產品市場規範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定約束。其一,生態產權邊界不明晰:一是空氣、水等自然資源的自身屬性決定其產權無法準確界定,二是國有自然資源的收益羣體存在爭議,導致產權邊界難以界定,由此阻礙了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進而影響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其二,缺乏成熟統一市場體系:一是生態產品認證標準制度不完善,生態產品的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現象明顯,二是由於難以統一制定生態產品價格標準,當前林權、水權、碳排放權等生態虛擬產權始終相互分離、自成體系,規範生態產品市場難度很大,市場體系化進程緩慢。為此,需完善生態資源的產權制度,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農房所有權、林權、水權等自然資源產權進行確權和賦權,力求“山有界、樹有權、地有證”,為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轉化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需建立完善的生態產品認證標準體系,加強生態產品標誌管理,指導和監管生態產品生產過程,助推生態產品品質提升;規範生態產品市場標準,維護生態產品標準化市場秩序,引導生態產品市場消費。

擴大生態補償覆蓋面,完善生態補償標準。當前,我國生態補償覆蓋面有序增加,逐步由單一的天然林擴展到水域、山區、農田等區域。但生態補償標準亟待統一,在補償主體界定、補償方式、補償資金來源與數量等方面均缺乏科學界定與統一標準。因此,一要統一生態補償受益主體標準,改變當前生態補償受益方多停留在政府層面的現狀,將居民納入生態補償受益羣體。二要統一生態補償方式標準,當前我國生態補償方式以單一財政支付為主,如果生態補償方式標準無法統一,將進一步增大社會資金進入生態補償體系的風險,從而阻礙生態補償方式有序創新,導致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的困境無法突破。三要統一生態補償資金標準,加快構建生態系統生態價值核算體系,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生態系統生態價值核算標準,減少補償資金的隨意性,增強生態補償制度的公平性建設。通過制定統一的生態補償受益主體標準、生態補償方式標準、生態補償資金核算標準,在保障生態補償資金的補貼性質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其對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激勵作用。

拓寬生態系統共建共享半徑,激勵公眾綠色行為。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發展中不可替代的公共品,其建設維護及獲益等各個環節應由全社會共擔共建共享。“十四五”時期應着力探索社會參與生態系統共建共享的渠道,建立健全“綠水青山”的社會共建平台和“金山銀山”的社會共享平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只有不斷凝聚社會力量,才能將更多潛在的生態環境資源轉化為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