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歷史精神》有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9W

讀《中國歷史精神》有感

讀完一本著作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中國歷史精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中國歷史精神》有感

一直以為歷史即過去了的事,讀錢穆才知道,過去是成為歷史,但是歷史並非過去了,過去和過去了,一字之別,的確不同,借錢穆的話來説即為:“生命一定會從過去透過現在直達到未來。”(P7)那意味着,歷史所載,絕非是過去了的事,不過只是過去,其精神必將貫穿古今,是一個連續的,事件是過去的,精神是活的,若是用線做比較,是一直線,而非線段,凝然常在或許即此了,若是線段,就隨處止,而無法常在,華夏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依靠這樣凝然常在的信念而活着,直到他那時,接連到今天,在那時中國人在沉睡,到今天,雖提文化自信,但終究是因為文化不自信,其實這是何等遺憾的事,泱泱古國,數千年的精神文明,數不勝數,卻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力量,彰顯他那富有生機的生命力,這不就是等於抱着金飯碗乞討嗎?

政治、經濟部分不想多言,過去發生的改革,都會有其正反的部分,一個制度發揮到極致,就是其衰敗的原因,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唄,比如漢代的察舉製為世卿世祿制的進步,然而到魏晉南北朝,形成世家大族,戰爭無需理由,只看家族,這不就是察舉制的弊端所現,隋唐完善科舉,明朝八股取士,到如今,仕途的選擇,只有留待後人評論,但一個時期一定有其意義,故,政治制度所謂的優劣,難以評論,需要思考的或許是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政治精神,這個精神或許才是先生所看重的,那便是一種和平一統的追求,在這個之中便是形成了這個特殊的階層——士。

錢穆説:“‘教育救國’,這是五十年前中國最流行的一句話。”(P90)在今天,我們仍然在呼喚,然而這個教育是怎麼做呢?教育或者現在的升學,都是唯升學率是論,這個狀態下先生是説:“於是一般青年,不是頹唐消極,便是過激破壞、種種不滿意。”(P97)延續到今天,我們似乎並未聽從先生的教誨或者勸導,因為先生所言一般青年,已經不只是頹唐了,更是有着繭居、自殘甚至自殺。其實我認為競爭並不是一件壞事,畢竟競爭可以讓人更好的奮鬥,但或許是如何競爭才是一個問題,先生在書中説明了,道應該成為一個信仰,準確説,道曾經是一個信仰,如今不是,曾經,道為尊,而非位為尊,曾經,我們都是要先做人,後做事,那也就是,做人後再競爭,而現在我們都在競爭着做一個職業人,並沒想如何做一個人;先生進一步解釋了,學習個人自由的條件,目前的一代也在追求自己,也在解構我們原有的文化,先生説在西方自由有兩大限度,一是不超過國家和民族,一是不超過上帝和耶穌(P106)。顯然,我們追求自由是忽視了那個限度,那麼如何在個人自由裏保有限度,或者説在當代的教育該如何向西方學習那個自由的發展,而不出問題,似乎只有重回那個“道”。

先生在談地理人物問題時,我認為他對地方是否適宜人的生存這一問題考慮尚不周全,對於宗教與民族問題,敍述也是偏少,不知是故意迴避還是過於自信,先生有其發展的考慮,比如西北,部分地區的確有着自然的原因,不那麼宜居,我們是否是要為了遵循所謂的人文歷史規律,而不顧自然嗎?我想先生不會如此思考,但是此一節給人感受卻是如此。

先生在那艱苦的年代,不僅保有着“中國不亡”的信念,還積極挖掘着那活的精神,實屬不易,令人慨歎,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有這樣的呼聲,並以此為榜樣去踐行,去汲取來自文化的精神的力量,去服務於當下的生活,去思考我們在世界的位置,只有這樣才有機會讓自己在自己文明中活出屬於自己的精神,也只有這樣,這個民族才得以繁榮興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