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2022精選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5W

以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無聊的時光,可以通過讀書來填充時間的空白。那麼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以供參考查閲!

最新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2022精選
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劉亮程這個名字在幾個月前走進了我的生命。他的文字並不華麗,卻素淡明澈,就像展現博大與深遠的可能是一顆樸素細微的心靈,那些存在於角落不被人留意的瑣屑事物可能隱藏着生命的全部意義。我從劉亮程的文字裏看見的是一個普通人對鄉村執著的守望與捍衞,以及悟透人生背後的悲涼。

劉亮程的散文並不多,令他真正聲名遠播的是他那本《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囊括了他八年的光陰,文字裏沉澱着愛、恨以及對生命的思考。我透過時間的風看見他那顆飽經風霜、傷痕累累卻依舊澄澈素淡的心靈。

“任何一棵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蟲的鳴叫都是人的鳴叫。”

劉亮程幾乎所有的散文都是圍繞着同一個村莊——黃沙樑。你或許説,用四十萬字描述一個村莊,是否會顯得無趣?但是足夠深沉的愛是在重疊的文字中體現的。他長久地住在那裏,從出生到成長,像一棵倔強堅韌的樹。現實中的村莊曾經是他的全部,即使後來他搬離了村莊,那裏的記憶依然是他賴以生存的東西。他默默地生在黃昏裏,看着夕陽很快滑過一排排平整高矮的土牆,停留在那堵裂着一條斜縫泥皮脱落的土牆上。他思索他的父輩,思索人生。他知道一個老人彌留世間的漫長時光,知道黑夜裏哪顆星星最亮,知道那個等候的老人不過是擔心他迷路,知道那顆最亮的星星其實就是家裏的燈光。後來他走了,帶着所有的回憶與不捨;後來,他又回去了,帶着迷惑與悲涼。他看見土牆在時間裏崩塌;看見鐮刀似的村子冒出的煙,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的鐮刀割倒了數百個秋天。他也看見田野青了黃,黃了青;多少人一如既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眉眼生疏。他驀然意識到這已是別人的村莊,但它卻依舊是他的村莊。

後來,他在《今生今世的證據》裏提到他忘記了回眸。其實,他回望了,只是卻找不到那些被現實摧毀了的以往。他在現實裏失望,但他依然在另一個世界守望着他的村莊。他在《城市牛哞》中説到的那一把牛糞,不過是一種寄託。他對着一卡車運來的牛流露出的憐憫裏糅雜着悲劇與喜劇,還有一種因天真無知而愈顯悲壯的集體命運。在他的文章裏,到處是城市生活對自然生命的剝奪與鄉村自然和諧的強烈對比。當村莊彰顯出愈漸被城市同化的命運的時候,劉亮程仍固執地守望並捍衞他的村莊,不管是真實存在的那個,還是心中的那一個。他總是以那個生在黃昏裏的背影為形象活在自己的村莊裏,眺望遠方。在他的村莊裏,每棵草、每棵樹、每粒蟲的價值都和人等同。佛語:“眾生平等。”其實也是劉亮程的希望與所捍衞的東西。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過冬。”

人的悲劇性在於,我們永遠孤獨。在寒風吹徹裏,劉亮程提出這個觀點。

不管多麼親近,我們始終不能合二為一,這就暗示着我們總有一天要獨自一個人面對整個世界。那時,最温暖的爐火也融化不了你生命裏的那場大雪。而這一感覺,在我們漸漸老去之時慢慢放大。我們起初不明白別人的傷痛;待到我們活到那個年紀,才發現,縱使我們當時明白了,卻也無能為力。就像龍應台所説:“有些路總要一個人走。”我們生命裏的那場大雪,總要我們一個人度過。人的另一個悲劇在於:即使我們永遠孤單,卻依然希望有一個家,一直在等一些人。而有那麼一場風,它吹過我們之時,我們騰空想飛起來,我們確實飛起來了,但是等到風停了,我們回望,卻找不到家的方向。曠野無垠,知道回家時家卻已失了蹤影。我們忽然飛不起來了,我們開始一步步回家,在這過程中我們一步步長大。風改變了我們的一生,我們卻不知道風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一生。我們在風中出生,長大,然後死去,風卻還沒有停。而那些我們一心想見、一心想等的人也未歸來。他們以我們相見的第一面停留在我們的記憶裏,直至我們死去,再未出現過,卻以一面改變了我們的一生。

“我死了,我的軀體應該像一根木頭留在村裏。多少年後我轉世回來,他還結結實實,擔在誰家的圈棚、房頂上,或作為拴牛樁栽在院子。他古怪地橫掃指着的.地方,是誰家廢棄經年的院子,門樓不見,牆垣塌斜。”

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而我們一直在逃避。劉亮程在很多篇章裏提到了人的疾病、衰老與死亡。他敏感地注意到一棵樹木的死去,一間房屋的倒塌,一匹馬的走失,以及一條老狗的最後時光。這些事物的消失是他對死亡的體會,生命必將死亡是人的悲劇之一。我們可以理性地談及死亡,但當時間殘忍地把死亡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真的可以無畏麼?我不知道當劉亮程看見自家墓地中的青冢一座座壘砌的時候,內心是無奈還是悲傷。但我知道,當他可以平緩談及死亡這個話題的時候,他已經超過了當代的一些作家。一個人二三十歲在路上奔走,四十歲勞動,五十歲便坐在牆根曬太陽,六十歲給棺材油上紅漆,七十歲便不再出門,開始適應死亡。再後來,喪事變喜事,對死亡的慶典像一場婚禮。多年後的自己不過像秋風裏的作物,收穫之時,成了那最後的一茬。時光果然殘忍,歲月流逝之後,終點終是那場鋪天蓋地的盛大的死亡。逃不出,躲不過。不再有人記得你,沒有人知道你改變了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幫了時間的忙,你是在時光里老的。

在劉亮程的文章裏,你看見一個村莊的歷史,其實也是人類歷史的必然。就像從一滴水中可以看見大海,我透過文字看見了世界。

他寫盡了幽微與陰暗,闡述的是人類背後的悲涼。我們忽然覺得冷,又彷彿看見了光,油然而生的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悲愴。

我們一生都在構建自己的村莊,用我們一生中最早看見的天空、星辰,最早領略的陽光、雨露和風,最初認識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我相信每個人的村莊都不同;但劉亮程的村莊,瀰漫着風沙,有徹骨的寒風,卻彌留着最澄澈的天空與眼眸。

我知道,一代人一過,天上就會落下一層土,把該埋的埋掉一些。下一茬人在塵土上生活,不必知道腳下踩着什麼。落下的土夠麥子紮根,把土豆埋牢,卻除了埋人。我們不輕易挖土,因為那是老城死去的部分,已然成為根。

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七年級讀後感:《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裏,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着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裏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温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裏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着一個作為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樑村並非純淨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讀後感《七年級讀後感:《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在那裏人與其他生物有着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裏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略顯原始的乾淨簡單,他並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慾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温暖的信仰。對於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彷彿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着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着不着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為題,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孤獨瀰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註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於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着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敍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着屬於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閒散的遊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為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

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選擇這本書來寫,是因為與它有過一面之緣,《一個人的村莊》,不像那些所謂的鄉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們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鄉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劇,悲劇,正劇,都是人生。一個人的村莊,作者是有多孤獨,是有多浪漫,才選擇到村莊中遁世。

劉亮程即是本書的作者,劉亮程,不是什麼文縐縐學究氣的學者,是個有點拔頂,有點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強調他的性別,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俗氣,但是不然,就是這樣的男人,才能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

劉亮程,生活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裏,就是這樣聽起來十分貧瘠的地方,孕育了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充滿人情味的作家。

説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麼是人情味?我説,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賣弄的慰問,而是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僅僅是對人的情有味,覺得與動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這種人,有愛心,有情趣,有風格,有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寫狗,他寫貓,他寫驢,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個人那樣,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點,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記得,統統記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這樣一個院子的主人,我也願做那個小小草,就算被風沙吹散了生命也無所謂,你是那樣瞭解我,懂得我,以至於我流下了淚。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點點的説出我的心事,你更對我説你的蒼涼,是一個人的村莊的寂寞,我願意陪伴你一輩子那~

現在浪漫也説了,人情味也結了,而關於孤獨蒼涼的問題,我還沒有説。

《第二輯風中的院門》裏,童年作者的人事,被“劉二之風”吹走了。“劉二之風”,莫不是一種時間之風,周杰倫《東風破》有一句歌詞寫得好,“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劉二之風”偷走了記憶之河裏匆匆流動的人事之美,物是人非,也是蒼涼。“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亦是《東風破》,異曲同工,我們無法抵擋這種種。

《第三輯家園荒蕪》中,家園荒蕪例外,時間,又是時間,不僅把這人事,更把這變遷中的景緻也摧毀有人常説,因為改變,所以懷念。這句話用在這裏在確切不過了。“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祕。”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的時候,昔日的黃沙樑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荒蕪了,它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所以,“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故而,這蒼涼,當時時間匆匆流失的蒼涼,是一個旅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有這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靜,我們會想,誰沒有這一個人的村莊呢,我們是村莊中的一員過客,再浪漫也有離開的一天,心底的蒼涼,才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劉亮程被譽為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他的《一個人的村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鄉土小説和散文詩的結合。這本書所傳達的美學無可挑剔,或許,如果不是一篇紀實文學,而是一篇小説,那麼,這將又是小説中的一個珍品,更是藝術品了。

關於《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喜歡新疆從劉亮程的文章裏開始,從《一個人的村莊》開始,《虛土》是劉亮程的第一個長篇,雖然不是那麼長,略微比中篇長一點,但是這也是劉亮程的作品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不過無論他怎麼寫,歸根結蒂都是散文,小説不過是一系列組織起來的散文。

讀劉亮程的鄉土散文,才感覺到農村和城市的區別,絕對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上的區別,更是思維方式上的區別,甚至是文明的區別。城市裏生活的人總是感覺到城市的優勢,看不起農村,認為農村沒文化,人類一切文明都是城市文明,鄉村的文明其實也是依賴着城市文明才能夠產生的。而劉亮程的鄉村,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巨大差異,那完全是我們沒見過,沒想過,沒經歷過,沒法想象出來的另一種文明,好像來自另一個星球,而且隨時瀕臨着被我們強大的文明吞沒的危險!一旦消亡,就永遠不會再次產生。如果失去,我們將永遠也不會知道那種文明中藴藏着什麼樣的智慧!

從《虛土》到《鑿空》劉亮程又前進了一大部,我覺得《鑿空》是劉亮程成熟的一個標誌,是劉亮程藝術的一個高峯,是新疆鄉土文化的一次全景式的展現,然而這是一次謝幕!一切都在中國城市化的洪流中,變得那麼不堪一擊。如果沒有劉亮程的收集整理和發掘,如果沒有劉亮程這麼一個鄉土中長出來的作家,也許這一切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