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禮》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8W

讀後感是最能夠體現閲讀價值的一個途徑,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同學們對名著所寫的領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魯迅《禮》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魯迅《禮》讀後感8篇

魯迅《禮》讀後感篇1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這是魯迅在他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句話。我將這句莫名其妙的話記在摘抄本上,帶着疑問繼續往下看……

讀完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魯迅的童年與青年時期。那個年代,時局的混亂和社會的動盪,是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可是我卻可以切身體會到那一份回憶的情懷——經過了時間的篩選,留下來的是最深刻的記憶,最有意義的瞬間。早晨沾着露水的花,待到傍晚望去,依然掛在枝頭怒放的,便是最堅韌的那一朵。

我想起了國小生活。那時候班裏的同學都很“秀逗”,玩一些五花八門的遊戲,開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玩笑。每天放學回到家裏,我都會和父母“報告”這一天在學校裏遇見的“奇葩”事,時而捧腹大笑,甚至“噴飯”。媽媽建議我,可以嘗試着把這些事情寫下來,留作回憶。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但腦子裏雖然有了文章的脈絡,到真正下筆的時候,卻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份純粹的快樂和藴含的感情來。

我對自己非常失望,認為自己不擅長寫作,連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都不能寫生動。我還很着急:時間會讓人忘記好多東西,等我長大了,寫作水平提高了,這些好玩的事情會不會忘記了?

“寫寫我的國小生活”這個願望一直埋藏在心底。

六年級下學期臨近畢業的那段時間,不知是因為學習壓力還是青春期的困擾,我發現很多同學失去了童年時的那份活潑、調皮,而我也因為即將畢業離別對老師和同學有些不捨,於是心底那個願望又慢慢浮出水面。再一次面對童年時的純真,心中竟升起幾分敬意來。那些曾經認為自己的水平不足以寫得栩栩如生、有一些細節已經模糊等等的擔心,在真正開始動筆之後,都無影無蹤了。而那些年一幕幕歡樂的瞬間不停地奔湧出來,在我的筆下定格成永恆。

現在,回過頭來看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裏寫的那句話:“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我懂了:時間,確實蹂躪了一部分記憶,但是最精華的那部分,卻在歲月之中慢慢沉澱到心底深處,永遠都不會忘記。

魯迅《禮》讀後感篇2

魯迅,1881年—1936年。他活了55歲,這個歲數在現在還算身強力壯,但魯迅先生卻在不惑之年與他密切關注的中華人民不辭而別。臨終時,他還硬撐着寫日記,寫出了640萬字的55年的生命的詩史。

魯迅把時間放在第一,有時間才能工作。他曾學醫,希望強健人民的體質。但他後來脱掉了白大褂,拿起了尖刻的筆,寫出了640萬字的改變中華人民精神的文章,他認為這樣才能讓人民從帝國主義的壓迫中甦醒過來。

魯迅先生的生活忙碌至極。白天來拜訪他的客人絡繹不絕,而每個客人都想在魯迅先生家中多留片刻,他們總要到半夜才能離去。魯迅剛送完客,就立馬坐在桌前,繼續着寫那不朽的文章。

?壓》、《推》、《衝》是魯迅是諷刺外國列強而寫的文章,一篇就有1000多個字,而魯迅寫作才18年,365天,只有365個晚上,就要寫35萬字!這是什麼概念!魯迅之所以寫下如此多的文字,難道有什麼力量在幫助他?有,是時間。魯迅抓緊時間,善擠時間,他的鉅作是他一點一點從時間老人那奪回來的,他不被時間所控制,他是在控制時間,掌握時間。

魯迅的一生是充實的,是忙碌的。他留下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他是一個偉人,中國的一位傳奇人物!

魯迅《禮》讀後感篇3

在這個漫長而快樂的暑假裏,我讀了感動的讓人痛哭流涕的讓《生命充滿愛》,悲傷而又要懂得珍惜的《閃着淚光的決定》這本書讓我明白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愛和珍惜,同時努力的去付出愛,這樣才能使我們成長的腳步更踏實。而讓我最難以忘懷的是魯迅先生的小説、雜文、散文。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曉的,他原名周樹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文章犀利深刻而又靈活詼諧,被譽為直指各種反動勢力心臟的“匕首和投槍。”他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説之父。”他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的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小説《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這篇小説是以狂人的十三則日記的片段連綴而成。小説裏的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症的人,患者對外界的事物格外敏感,並且不由自主的產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於被迫害的境況下,於是不斷產生疑慮與恐懼,心神不寧。魯迅小説裏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時時刻刻全神貫注於“吃人,”覺得別人要吃他,於是便惶惶然,不可終日。讓我明白如果讀書,有知識,就不會被封建思想俘虜,縱容醜陋的慾望,不會使人生充滿不和諧。

雜文《世故三昧》裏的《爬和撞》,是篇有趣的文章。它議了爬,又議了比爬更高一級的撞。就像英語中的比較級。它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用一種方法去做某件事失敗了,但不要灰心喪氣,可以再試着用別的辦法去做,兩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成功為止!到那時,再回過頭去看看你走過的路是否值得?我想那時,你一定會笑着説:“功夫不負有心人!”

散文《野草》感人至深。文章大意是一棵無人注意的小草,它卻以頑強的生命力,掀翻了壓在身上巨大的石塊,頑強的鑽出地面。表現了不畏困難,任人踐踏、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代表着強盛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藉此來啟發和鼓舞人們的鬥志。雪萊的一句話:詩人是這個社會沒有被承認的立法者。魯迅的那些詼諧幽默的語言,雖然揭露的社會是黑暗,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內心酸苦與無奈。

所以,和諧人生,讀書起步。

魯迅的文章好比一面鏡子,既照亮了歷史,也照亮了人們的心靈。它讓人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和沉甸甸的責任感。魯迅曾給自己作過最準確的評價:“橫眉冷多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如今要做的就是多讀魯迅,多讀他的文章,多讀中國。

魯迅《禮》讀後感篇4

今天,我讀了《魯迅自傳》一文,真是深有感觸……

魯迅於一八八一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一週姓家庭。在幼小的時候,魯迅家裏很富裕,但在十三歲時,家裏遭了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魯迅被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裏。魯迅的父親又生了重病,約三年多,死去了。魯迅十八歲時,便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後,即被派往日本留學。但待到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魯迅決定要學醫了。原因一是不想中國人都像他父親一樣被庸醫治死;二是讓中國人身體健壯。但有一次,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箇中國人因做偵探而被斬,其他的中國人在旁邊看熱鬧。因此魯迅覺得國民現在的問題不是身體健康與否,而是思想不覺悟,沒有走出愚昧無知的狀態,最需要改變的是他們的精神狀態,於是魯迅棄醫從文。

我的心為之一震:是啊,我們身為中國人,就應該像魯迅先生那樣,在國家危難時刻,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徹底的民-主主義思想,表現出對反動當局的輕蔑,魯迅先生喚醒國民而置個人安危於顧,這種為國為民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像魯迅先生的人,比如周恩來,每天只休息五六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都有在工作上;居里夫人每天都呆在實驗室研究鐳,最後把研究成果毫不保留地奉獻給了全人類;化學巨匠諾貝爾在炸藥死神的一次次“親吻”中,給人類留下一百多項發明及高達3。3億瑞典幣的鉅額資金。這些人類的楷模,面對逆境甚至死亡的威脅,他們都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退縮,而是不畏艱難,為國為民。

我相信,只要中國人都像魯迅先生一樣,愛國愛民,我們的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

魯迅《禮》讀後感篇5

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寫的是對兒時保姆阿長的回憶,這位保姆不識文斷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連真名姓氏都不為所知,普普通通的一位年長女傭,可也正是在這種愚昧及普通之中卻隱存着無比的勇氣與偉大。

魯迅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後"。一隻小小的隱鼠,一個弱小的生命,對隱鼠的照料是作者少年時期精神上的一種安撫和寄託,“當我失去所愛的,心中空虛時,我便充填報仇的惡念。”正是通過隱鼠一事揭露作者對社會和平期盼和對社會及事物善惡的愛憎分明態度。

而當長媽媽買回《山海經》時,少年作者心靈上再次受到觸動,“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並對長媽媽又有了新的看法,別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她卻能成功。”看似難辦解決不了的大事,愚腐的長媽卻輕而易舉似做件平凡的.小事一樣辦成了,這在少年作者眼中是不可思議的進而充滿敬意的,平凡普通不被重視的小人物其實正是許多大事的履行者,是難處時充滿勇氣的開路者。是啊,看似平凡其實滲透着偉大,看似愚昧其實充滿着勇氣,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大集體中平凡普通的一員,正是這許多平凡和普通凝聚成不可摧毀的大勇氣大成功。

魯迅《禮》讀後感篇6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朝花夕拾》,這本書描繪了許多他童年的生活以及早年的經歷。當讀到《範愛農》中的一段:“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着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在書上躊躇滿志的魯迅,原來他也像我一樣,在那個糾結的年齡裏,對範愛農又愛又厭,正如我昨天為作業和好朋友爭吵,繼而又在好友安慰中與她深深擁抱。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當這些字句映入眼簾,我彷彿回到了自己那無憂無慮的以前,以前也許就是這樣吧,有着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不管什麼都會觸動我們甜甜的笑。或許每個人都在回憶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時光吧。即使是曾經的不開心,也會因為時間的流逝,鍍上一層淡淡的金色,彷彿當下的生活永遠比不上過往的歲月。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過去。正如黃磊説,“你在某個午後看見一位老人,很老很老,陽光下,坐在街角。你哪能知道他經歷過什麼,你哪能知道他的一生。”《朝花夕拾》或許不僅是魯迅寫給讀者看的,更是寫給他自己看的。可讀着讀着,又覺得它不僅指引我們體會魯迅,更讓我們回味自己。

於是本不該是朝花夕拾的年紀,卻也有許多值得回憶的片段。

然而,總有人説人不能活在過去,活在回憶裏。我也懂得,人應活在當下,活在今朝,活在自己的陽光裏。所以,“朝花夕拾”過後,能做的,只有把握當下的時光!

魯迅《禮》讀後感篇7

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説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蹟一直髮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鑽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温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蓆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讚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一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穫慰藉。

20xx年,一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着母親,毅然將自己的一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説: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祕密吧。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準則。《孝經》上説: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説,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紮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裏,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聞者感歎: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為父母着想的地方,儘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魯迅《禮》讀後感篇8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深感痛快,這痛快之因有三。一,佩服魯迅先生諷刺人的手段與方法,他從不直接諷刺,而是巧妙地利用被諷刺者説過的話。二,覺得魯迅先生的文字簡潔明瞭,又不乏趣味。三,感到魯迅先生是個立場鮮明的人。

我對魯迅先生的文章很感興趣,因為他的文章中有許多有趣可愛的地方,比如本文中的墨猴和隱鼠,文筆十分簡練,墨猴的動態卻盡顯眼前,好像它就剛“舐盡了硯上的餘墨”似的。隱鼠也十分乖巧,“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

隱鼠的活潑可愛就為下文魯迅得知它被貓吃去了的“憤怒而且悲哀”作了鋪墊,為他的“仇貓”作了很好的解釋。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魯迅先生仇貓,他在文中清楚地列舉了三個原因。一,貓的性情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二,它總有一副媚態。三,它吃了魯迅的可愛的小小的隱鼠。文字精練,論點論據俱全,立場鮮明,一目瞭然。我們寫文章也要這樣,要立場鮮明,觀點明確,論據充分。

魯迅先生那精練的文筆,有趣的傳説和風趣的語言將帶領我走近魯迅,走進他的心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