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42K
希望各位,不管是愛人、生活、工作中,都能守住底線,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多一點餘地,多一點愛,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最新《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猜你正在找《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昨日,最後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以前看了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我也不明白是為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齊,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此刻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着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能夠為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齊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向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我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向為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明白真相,為什麼父親對自我時有厭惡,為什麼父親總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我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為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個轉折點,而當明白哈桑為了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了父親的精力,承載了他們所有歡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為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最後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為背景,温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突然想起一句古語: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人的一生,或許會犯很多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選取和恐懼,我們唯一所能做的是讓自我的心勇敢地應對,縱使傷痕累累,也要問心無愧。心疼哈桑,也萬分的敬佩這個始終誠摯的男孩。而阿米爾,卻總讓人覺得可憐和心酸,而及到最後他為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當他為哈桑的孩子去追風箏,説道:為你,千千萬萬次的時候,卻又忍不住想為他祝福。

為你,千千萬萬次。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乍見這本書,第一反應是:風箏需要追麼?看完書才發現,追風箏其實是阿富汗的習俗。任何習俗,都有其代表意義,但是追風箏在阿富汗代表什麼,我們姑且不論。而,作者通過這本書想“追逐”什麼?讀者在這本書裏又可以“追逐”什麼,我想,這才這篇鋪滿文字的絮語中所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階級

阿富汗與我而言,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或者説是新聞聯播上的一個特定名詞。它曾經和“蘇聯”這個詞緊密聯繫,後來是“米巴揚大佛”,現在則是“基地”。這本書裏,作者對於阿富汗的苦難刻畫的耗費了不少筆墨,全書籠罩在一片巨大的悲傷裏,像是深圳的回南天,濕漉漉,無處不在,讓人喘不過氣。

當哈桑和阿米爾的友情跨越階層的友情出現在這本書裏時,讓人不禁為之動容。然而,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社會階層分開,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總是並肩而行,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但他們不得不接受社會為他們預定的座位,彼此分割。

階級,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同階級之間的階級斷層,就像是牛郎和織女之間的那一道銀河,無法輕易跨過。

即使沒有戰亂和分離,在阿米爾父親沒有公開承認哈桑身份之前,他們之間的階級差距也會成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阻礙。即使親如兄弟,那也不是兄弟,中間還有一個“如”。

隨着中國社會的發展,階級固化也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是能在現有階層上實現翻盤,那需要顛覆;而精英家庭家的孩子,他們只要做到守成,就可以穩固在現有階層上,而大部分高階層家庭的孩子會做的更好,因為他們有絕對的資源優勢。起點不對等,造成的絕對是碾壓式的優勢。

年輕人,趁着中國階層還未達到完全固化的狀態下,抓緊努力,超越自我,才能讓你的子孫後代站在更高的起點上。

二、底線

許多人會感動於小説第一頁的一句話——“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聽上去,這是多麼忠誠的愛。

然而,我卻很討厭這一句,甚至為這句話感到悲哀,深深的悲哀。

我們看到的家庭暴力,大部分源自於不能或不敢反抗的女人;所謂的子女不孝,幾乎都來自於父母的無條件寵溺;而大部分欺人太甚,責任可能在於你毫無底線的一再退讓。

阿米爾對於哈桑的傷害,除了階層帶來的權利不對等以外,還有哈桑的從不拒絕。

哈桑被殺害,而他卻毫無反抗。最終,他的一生徹底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付出了鮮血、創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願望得以實現。

如同新生的小狗一樣,你若放縱他在家裏隨地大小便,那你就必然要準備好未來時不時給它收拾爛攤子。但是你若在它犯錯的時候,加以懲戒,及時止損,那麼換來的將是不同的結果。

生活中,我們愛一個人,多是愛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們對這個人就越在乎,最終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甘願為他去死”。可當你失去底線的時候,也就失去了自我,你的愛也會失去價值。

水滿則溢,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線。

希望各位,不管是愛人、生活、工作中,都能守住底線,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多一點餘地,多一點愛。

三、認同

很多人説,哈桑對於阿米爾的絕對服從,源自於他自身的奴性。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他的服從,出發點是認同,阿米爾的認同。

借用一下吳志紅的觀點: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寵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順”的孩子,他們在成年後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以至於嚴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文中有一個細節,哈桑第一次開口叫人叫的就是阿米爾。在哈桑眼裏,阿米爾無疑是自己的親人,如父母兄弟的一樣的親人。所以,他追逐阿米爾的認同,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而阿米爾,他第一次開口叫的是爸爸。在他的心裏,父親遠比哈桑要重要,為了追逐父親的認同,他將阿米爾狠狠傷害,在所不惜。

人的一生中,總在追逐着認同。而人的焦慮也有大部分源於認同感。

萬惡的成功學、職業規劃告訴你應該怎麼樣、你幾歲之前應該怎麼樣、什麼時候該去考什麼……這些東西作為實現目標的手段是很有必要的,但現在的情況是這些手段竟然成為了目標。有人曾經告訴我,她想要過得生活是“讓人羨慕”的生活。誰能給我一個準確的答案,什麼生活是讓人羨慕的?其實在這裏面隱藏了一個評價體系,就是現在單一的崇尚地位、財富的扭曲價值觀。

原本每個行業、職業應該有自己的評價體系。但是目前的社會現狀傾向於,全拉到一個體系裏:誰地位高、誰錢多。試問有用一個人的語文成績去比另外一個人的數學成績,然後非要得出誰優秀的比較方法嗎?

從這個這個層面上來講,我們大多的焦慮就是來源於混亂評價體系的攀比。

而如今社會,價值觀單一的現狀,激化了個人與戀人、朋友、家人、社會的矛盾,引發了我們深層次的焦慮。

你在追逐什麼?追逐認同感?追逐自我實現?

他人的認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反饋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人生不是絕對公平的,你無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同,甚至是你最重要最親近的人的認同。

做你熱愛的,首先讓你自己先認同自己。然後其他的?管他呢!

整體而言,《追風箏的人》是一部不錯的小説,感情真實、構思巧妙、情節吸引,值得一讀。

作者在講故事,而我,在看故事。

作者在追逐什麼?我想,他在追逐大家感情的共鳴。而我,也也在這個故事裏,追逐着某種心靈的慰藉。

如此,甚好。

不枉我擠出零散的時間看完這本書,也不枉我在這夜深人靜的夜晚,敲打出這一串串字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