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2000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3W

當讀完《我與地壇》這一本好書,就像是在源源不斷的吸收知識。那麼是時候都來寫一篇讀後感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2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2000字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2000字

史鐵生幾十年與疾病和命運抗爭的過程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是文學拯救了他,成就了他,雖然終日困於輪椅之上還不停忍受病魔對身體的摧殘,但他讓世界記住了他,他走出命運強加給他的“悲慘”境地,用他的筆、他臨終偉大的捐贈,演繹人生另一種“悲壯”的美.........史鐵生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不管生活以何種面目呈現,它的意義是由自己賦予的,他的輪椅最終不是“惡夢”,倒像是與他分割不開的“勛章”.......

散文《我與地壇》

最近常看《朗讀者》視頻,先挑選感興趣的主題,然後一個一個掃看,在生命主題中,一篇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的朗讀段落吸引了我:“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句子寫的很美。

我邊看朗讀者就在不停的收藏和翻閲那些提及的書,我發現,許多書我都讀過,嘉賓朗讀的片段非常感人可我卻總像第一次聽,看過的書對於細節都沒什麼印象了,不禁想把這些經典書都復讀一遍。

《我與地壇》,這本書我第一次讀,開篇就迅速進入了書中的情景,看到了在空寂安靜的古園,每天有一個坐着輪椅拿着書或紙筆的20歲青年恍惚間走到了中年,回想着為他牽掛懸心卻總是默默付出毫不張揚愛的母親,園內每一顆樹下、每一米草地,都有他輪椅的車轍,也有母親尋他的腳步,地壇是這個世界上他的另一個世界,他心靈棲息所在,承載着他和關於母親的回憶,他回想着這些年中園中曾經相遇的人們、雖然不曾真正相識僅僅擦肩而過,但卻在彼此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們也在彼此的身上看到的歲月的痕跡,如果沒有這些打動人心的文字,時光從輪椅上流過時,又剩下些什麼呢,面對命運的不公、悽苦,他的筆寫下了他心底的吶喊和自我解救的心路歷程。

因為腿不能走,他的眼觀察世界越發細緻,有靈性:“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

因為他的心不屈從於命運,他總是在不停的思索,他不想只做一個困於輪椅上的身體心靈都不得自由的人,任時光匆匆日日哀歎自己殘疾的身體,除去身體的限制再加上心靈的禁錮,人有熱愛時是會忘記輪椅忘記病痛忘記孤獨忘記恐懼......,我讀着讀着我也忘記了自己,隨着作者空間、時間、景物、人們的一段段描述,尤其讀到那兩句:“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才有點兒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讀到這時真的淚眼朦朧,不敢再讀,起牀上班........第一次讀史鐵生的散文,不一樣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生體驗,絕望之中的希望、吶喊之後的平靜、浮躁之後的安靜、向死而後的重生都深深感染着我,作者窺探着自己的心魂寫出這動情絕美的文字,以他獨特的經歷,讓我們感受着一個人面對命運、疾病、死亡、生命的深刻領悟。對於寫作,作者已不僅僅是熱愛,而是活下去的方式。

讀書之前,我喜歡在百度上先讀作者,繼而再讀作品,這樣再讀文字很容易理解併產生“共情”,一個一生接二連三遭遇病痛打擊、折磨的人剛好他可以寫,作家中有如此經歷的人不多,能忍着痛不斷回想那些傷心的記憶才能落筆成文,這讓我想到我讀過的另兩本書,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和路遙的《早上從中午開始》,他們都是在生命的最後時期在病榻上完成的作品,平常人有過經歷但寫不出來感受,而這些作家把自己生命最後階段對人生的思考、反思、領悟和對生命的無限眷戀都毫無保留寫成文字,留在人間,讀這些文字的震撼感受是不同於讀其他作品的,《我與地壇》無疑也是這樣和着血和淚凝結的作品,讀他們的書是一次次難得的閲讀體驗,珍惜時間、熱愛生活、敬畏生命........

這本書中有三篇文章我讀完印象深刻,《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老海棠樹》。

自然界的花草和人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奮力生長、綻放,每一種生命都有它們美麗的狀態,像漫天飛舞的蒲公英的種子、靜靜綻放的小小花葉,含苞待放的花苞,都藴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那麼飽滿而熱烈、生動而美麗!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2000字

史鐵生老師的文字,是我一直想讀卻不敢讀的。他把絕望的處境寫的透徹心扉,把我不敢仔細琢磨的事情,分析的鞭辟入裏。

23歲的我,因為強直性脊柱炎卧病在牀,行動困難,讀過這本書的前幾篇文字就放下了,我不能接受從此往後的人生就是這般的苦痛,生活再也會不變得容易了,我不願意聽他講人生的哲思,只覺得殘忍。

而如今,增長了幾年的閲歷,又經歷了幾次病痛,再次拿出這本書來讀,不知心裏是否會有不同的滋味。

內容討論

史鐵生老師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在此不再贅述。他的文字,質樸真摯,像與我談心的朋友,也讓我清晰地感受到,這文字是經過打磨的,一字一詞都是精挑細選的。怪不得這樣的文章會被選進語文課本,只可惜當年並不懂其中的美,只記得抄寫輔導書上的內容梗概和作者簡介。

我不常讀散文,總覺得這種文體的意圖不夠明確,有時候通篇讀下來,虛無縹緲,不知表達了個什麼思想。前段時間讀三毛的《送你一匹馬》,這種感覺尤其強烈。但史鐵生老師的文章不同,我能明確地感受到他的哲思,有散文之形,卻也有觀點之神。

這本書的兩個章節讓我讀來感慨頗深:《我與地壇》和《好運設計》。

《我與地壇》記述了作者患病後在地壇的古園裏消解壓抑、沉思人生的十五年的日子。

古園的沉靜、包容,似乎讓人更容易安下心來,看到時間,看到自己。他時而聊到自己的園中所見,時而聊起自己的母親,也會談談他對命運和苦難的看法。

很多道理,我也知道,但卻還是會時常抱怨,為什麼偏偏是我呢?為什麼一定要在我最狂妄的年紀打擊我呢?

讀過這一篇散文,我實實在在地懂得了該去“認命”,所謂認命,不是不再反抗,而是去接受現實,知道這些所謂苦難,是必修的課程,是罪孽也是福祉。命運是不公平的,不容置疑的,前路的困難,我照單全收,而我的堅韌,誰也別想奪去。

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我們的每一步都走在回去的路上,而現在,能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好運設計》是一篇有趣的文章,作者任憑想象,去設計一種好運的人生。這一篇的文字風格,也是輕鬆、趣味橫生的,描繪了幻想中的美好的童年、美妙的戀愛等等。

何為“好運人生”呢?在我看來,作者想説的是一種得以平衡的人生。極端順遂和極端痛苦的人,都是不幸的。在人生的諸多方面,最理想的情況是,好的壞的,都要經歷一點。沒有痛苦和磨難就無法襯托出幸福感。如作者所寫:

“既有博覽羣書併入學府深造的機緣,又有浪跡天涯獨自在社會上闖蕩的經歷;既能在關鍵時刻得良師指點如有神助,又時時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奮鬥絕非平步青雲;既飽嘗過人情友愛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態炎涼的正常。”

對我來説,自己的人生已經算是好運人生了。我想做到的事,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做到;我想成為的樣子,雖然不是完美無瑕,也在漸入佳境。生活的磨礪讓我不再自大的認為,我將總是最優秀的那個人,讓我學會了傾聽和理解。

在科學的迷茫之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惟有乞靈於自己的精神。不管我們信仰什麼,都是我們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導。

讀這本書時,我時常想起另一個曾給我力量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程浩。在知乎剛起步時,有這樣一位用户,他稱自己是“職業病人”,因為從出生起就沒能下地走過路,父母就為了他的病四處奔走。醫生説他活不過5歲,可他走到了20歲。

活着,對於他來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臟衰竭、腎結石、腎積水、膽囊炎、肺炎、支氣管炎、肺部感染等等,都是生命裏的常客。

他喜歡讀書,喜歡寫作,與我不同的是,他每打一個字,都很艱難。在他去世以後,家人把他寫的小説和散文集成一本書,出版發行。讀到小説的最後,“未完待續”四個字,讓我難過了很久,他一定在另一個地方,繼續寫着這篇小説吧……

他曾經寫道:“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誇耀的事蹟,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這句話一直記在我的筆記裏。每當想到他,我就會覺得,這樣的人生,雖然短暫,但是卻熠熠生輝。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枴杖。

一些回憶

在無知前路險惡的時候,人往往擁有難以復刻的勇氣。身無鎧甲,走入那個長夜,一旦墜入黑暗,跌了跟頭,就再也難如當時,天真地去幻想自己有一天會像健康的人一樣,過正常的生活。23歲那年,是我出國留學的第一年,我想過很多次自己第一次回家時的場景,要變得更優秀,要讓家人看到我的成長,要讓他們不後悔自己選擇。然而,我第一次回國,是坐在輪椅上的,陌生的機場地勤人員,把我推給了來接我的家人。

我不能動,不能擁抱他們,腳踝、膝蓋都是腫的,每動一下都是刺骨的錐痛,發着低燒,因為生活不能自理已經好多天沒能洗澡了。我低下頭,不想讓他們看見我的眼淚止不住得在流。

住在風濕科的人,普遍都是高齡患者,我牀頭的電子顯示器上寫着“23歲夏青”。所以我格外清楚的記得,這一切發生在我23那年,因為那個數字太刺眼了。

住院時,我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打針、吃藥。因為每打一針,每吃一片藥,我的狀況都會變得更好,就離回去上學更近了一步。雖然在治療期間,我和家人也很多次懷疑,以我的身體狀況,在國外的學業是不是還能繼續,但休息治療了半年後,因為醫生、家人、朋友的幫助,我還是幸運地迴歸了正常的生活,得以完成在德國的學業,只不過看醫生成為了我的家常便飯。在寫碩士論文時,因為眼睛和腎臟的頻繁感染,我真的以為,這是谷底了,我再也站不起來了。可是卻還是一步一步熬過來了。所以我很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曼德拉説:“當事情完成之前,它總是看似不可能”。我想,痛苦的經歷,是成長,也是勛章吧!

希望以後的自己更注重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也可以做一個在困境中保持微笑的普通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