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2021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2W
紅星熠熠,穿越歷史煙雲,普照神州大地。紅旗獵獵,高揚理想信念,輝映數代百年。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中學生《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2021,以供參考。

中學生《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2021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讀了《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我不由得產生了一個疑惑:在近代中國革命武裝中,中國共產黨得到的外國援助是最少的,幾乎沒有。幾次彈盡糧絕,陷入險境,是什麼在支撐着他們堅持戰鬥下去呢?

是信仰,他們有着統一而堅定的信仰,為此可以付出一切。因此,共產黨軍隊才能絕處逢生,最終取得勝利。

還記得斯諾寫道,他剛來到紅區時,和他同行的還有幾個人,只有斯諾可以騎馬,而且他的馬就如一條瘦狗,其他人只能騎驢子,當斯諾問,難道你們平日騎得就是這種馬嗎?隨行人員説,好馬都被送上前線了,不管是誰的馬,只要足夠健壯,全部送上前線。一切好東西都優先供應給前線,就算是主席也不能藏私。

在這裏,我看不到自私。所有人都在為了同一個目標堅持不懈地奮鬥着。

長征毫無疑問是一次偉大的征途。我認為,他是中國共產黨人百折不撓精神的象徵。紅軍翻雪山、過草地,越過了一道又一道天險,度過了一個有一個難關,終於取得了偉大勝利。在這艱苦卓絕的鬥爭中,紅軍的軍心始終如一,從未渙散過。他們百折不撓的精神令我敬佩。

反觀現代青少年,心理素質極差,甚至會出現因學習壓力太大而自殺的情況。我們應繼承紅軍戰士們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情況多麼險峻,都不應該放棄。紅軍那麼艱難都熬過來了,我們也能一代更比一代好!長征精神要長久地傳承下去。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久聞德加·斯諾和《西行漫記》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紅色的略呈灰灰的書的色調,立即給人以“紅色”的感覺,更兼有歷史的厚重感,彷彿書面上一直有歷史風沙在吹,顯示出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和對紅色中國那份歷史的把握。《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當時因為便於在“白色中國”發行才譯成西行漫記的,坦率地講,我更喜歡紅星照耀中國這個名字,覺得更有中國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響力和衝擊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區參觀學習,所以對書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觀印象,那是一個什麼地方呢,時過七十年了,依然屬於欠發達的地區,同事們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應,依然是一地乾渴的黃土和太陽能曬開石頭的缺水區。

翻開書本,心就平靜下來了,作者平鋪直敍、娓娓道來他的西部之行,而一個個鮮活人物躍然紙上,一幅紅色蘇區鬥爭圖浮現在眼前。作者運用歐美作家善用的描寫的手法,以平視的角度,樸實的筆觸給我們講述着那段歷史。樸實的語句卻將東西方文學的區別體現的淋離盡致,當時這樣的文章應該算作新聞或通訊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傳記了。

樸實的語句卻感覺別樣而新鮮,外國人看中國的革命對每個讀者和關心中國的人來説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還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寫別樣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確乎有一種吸引力,似乎是羞怯、個人的魅力和領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產物”。這是對周恩來同志的描述。

“我開始有一點點懂得中國共產黨人為什麼這樣長期地、這樣毫不妥協地、這樣不象中國人地進行戰鬥。”這是作者對中國革命的初步認識和認同(當然象中國人地戰鬥我們不知道是一個怎樣的戰鬥)。

“在我看來,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他有着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這是對偉人毛澤東的描寫——是一個喜歡憨笑的人。

從他的記敍中也讓我們看到了極為難得看到的、很有點神祕色彩卻極為悲壯的西路軍的有關資料。西路軍的很多故事、當然也包括很多女紅軍戰士慘烈經過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在中國革命可能是的,當年的殘酷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想象,而那種信念、意志也令我們不能望其項背的。如果你感受過西北的風沙,有幸、有緣你可能在寧夏、青海依然能聽到當地百姓將一種樹叫“紅軍楊”,折斷樹枝略呈紅色的液體慢慢地滲出來,百姓們説那是當年紅軍的鮮血,每一節樹枝中間有一個非常規則的、鮮紅的五角星,百姓們説那是紅軍當年頭上的紅五星。這個故事是我聽來的,我們無須去分辯真假,而那段悲壯、慘烈的歷史卻是真實的,至今放在檔案裏、在百姓中間口口相傳,而經濟仍欠發達或者説貧困的當地百姓對紅軍的那份感情言語間聽來讓你落淚,你是男人也會的。

讓我們銘記那段歷史吧,珍惜今天所擁有的,跟一位美國人——斯諾一樣深愛這片紅色土地或者説更愛這片土地,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

西安事變是國共內戰結束的標誌,象徵了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西安事變並不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事件,而是諸多因素下的必然結果。

首先,在日本與日俱增的侵略壓力下,民族大義漸漸擺在了全國統一之上,國內聯合抗日的聲音佔了時局的主流,國共合作迫在眉睫。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任何人想要先“安內”再“攘外”是不可行的。

其次,從主導西安事變的張學良將軍來説。他是東北軍的核心人物,而東三省是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一個犧牲品。家鄉被侵略者佔領,而政府卻只關注所謂的“安內”,這激起了張學良和整個東北軍的不滿。張學良將軍對蔣介石剿共命令的執行非常消極,對此,蔣介石在第六次圍剿前實行解除張學良將軍的兵權的一系列行動。這大大激發了東北軍的危機意識,他們和西北軍明白了,普通的勸導、談判已經對國共內戰的結束毫無作用,必須採取更為強硬的措施——兵變。

最後,西安事變的另一位“主角”——中國共產黨自然不可忘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軍多次贏得反圍剿的勝利,這奠定了西安事變的基礎。

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廣大人民羣眾的立場上,得到無數人的支持特別是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們的支持。這也是新中國,新時代建立的重要基礎。

從西安事變的背景到中流砥柱張學良將軍為首的東北軍再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羣眾基礎,這些無一不標誌着西安事變的不可避免性。

熱門標籤